本文目录
- 《望江南·超然台作》注释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
- 望江南 超然台作
-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的
-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和意思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
-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翻译
- 古诗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 《望江南 超然台作》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 望江南 苏轼 写作背景祥细一点,精确
- 苏轼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望江南·超然台作》注释
片段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诗词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72407.htm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诗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 清明 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暗千家。”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 清明节 ,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东坡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望江南·超然台作》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望江南·超然台作》 赏析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原词应是“诗酒趁年华”,我见过很多版本都是这样的。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的
苏轼是宋代出名的诗人,他创作了无数令人称赞的诗歌。其中,《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在他登上超然台之后,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此首诗上联描写的是登超然台看到的春日景象,下联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变化,抒发了苏轼对家的想念和无奈,对有家难回,有抱负却难以施展的惆怅和释然。
上联: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意思是:春天还未过完,柳枝斜斜随着细细的微风起舞。登上超然台向远处眺望,半满的护城河水随着春水微微的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盛开的花朵。更远处在雨影之中的是挨家挨户的瓦房。 上联描写的是满城风光,尽收在苏轼的眼底,用实景为下文的触景生情打下基础。
下联: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意思是:寒食节过后,酒醒了,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却只能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重新点上火,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着年轻才行。下联是苏轼为了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抒发对故国思念之情,既表达了他心中难以解脱的苦闷之情,又表达了他对此作出的心理调剂。
这首词从“春未老”着笔开始写,既点出了当时的季节,表现出来了春季盎然之意,但也为自己年华不再,即将老去埋下伏笔。而最后用“趁年华”来结尾,又突出了此时人已老,若不再做些什么的话,恐怕已无能为力了。空有着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实属是无可奈何。这样承前启后的手法,也是表现了苏轼内心迷茫和忧愁之情,但却无法压抑心中,而需要解脱,这也是此处“超然”的更深层次的表达。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和意思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
1、原文:《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翻译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省诸成市),苏轼修造。咨嗟:叹息。将:用。新火:古代清明前三天禁火,称寒食。寒食后所燃之火称新火。
春色还没有衰老,微风徐徐吹来,杨柳在风中摇曳多姿。如果登上超然台展眼望去,护城河里半壕春水波光荡漾,满城春花姹紫嫣红,烟雨蒙蒙笼罩着千家万户。 送走寒食是清明,酒醒之后,常常是叹息。不要面对着老朋友提起故乡的伤心事,还是燃起新火沏上新茶,饮酒赋诗,要趁着这大好年华。
古诗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
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著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望江南 超然台作》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望江南 超然台作》的上阕描绘了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简析:上阕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望江南 苏轼 写作背景祥细一点,精确
写作背景:
本篇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超然台上,望中满城烟雨,触动乡思无限,苏轼即景填词.又,作者另有散文名篇《超然台记》行世.
鉴赏一: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
,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
,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
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苏轼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著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人生态度】
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了乡思而写下了这首词。词中饱含着春未过去而人将老的痛楚,强作“超然”以自我安慰。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