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该如何反驳
- 我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对方回“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该怎么回呢
- 子非鱼辩论的逻辑问题
- 如何反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当一个人说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要怎么回答
- 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怎么反驳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该如何反驳
关于子非鱼的这段话,其实最早是出自于《庄子·秋水》这本书中,这句话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记录了庄子与好友惠子的出游时交谈的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的两位哲学家的一段小对话却引出了一个道理,这就是我国哲学家的魅力所在。至于如何反驳子非鱼的这句话,其实在早先庄子就已经反驳过了,两位伟大哲学家的斗嘴引起了后世无数人的探索,最终总结出道理,这是一个有深度的反驳。
一、庄子的回答
子非鱼这句话出自于惠子之口,而庄子则是反驳,你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感受不到鱼的快乐。如果这句话放在现代则是,你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到我的感受。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物都有着不同样的感受,我们可以用自身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却不能去管束他人。
二、对于事物的认知性这件事情本就是两位同为哲学家的好友一同出门游玩的一次对话,确实不像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嘴仗,倒像是一场完美的辩论赛,两人据理力争,坚持着己方的观点。庄子觉得自己能够读懂鱼读懂鱼的快乐,而惠子则觉得庄子并非鱼,读不懂鱼的快乐。其实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鱼”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它出自我国的一篇古文中,但是却千古流传至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非鱼这句话的中心意思也是这句话。在现代生活中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感受,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最基本的礼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原则,自己所学的道理去行事,但是我们依然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
我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对方回“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该怎么回呢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作者】庄子 【朝代】先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赏析】
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因为庄子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
子非鱼辩论的逻辑问题
庄子中有一篇庄子与惠子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著名辩论,被后世广泛引用,但其实这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诡辩逻辑辩论的范例,这种运用诡辩逻辑论证的观点的例子,在古典著作中屡见不鲜,其逻辑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开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反问句就犯了不以事实论证、强词夺理的逻辑错误。人虽然非鱼,但就会因此不能知道鱼的实际状况了吗?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人不是任何客观物质,但并不妨碍人研究理解运用客观物质,并没有因此妨碍人们认识世界,甚至利用获得的科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所以,人即使不是鱼,也是可以知道鱼的状态的。至于有的人非要就此讨论一下鱼到底有没有快乐,这就是死板教条,望文生义了,所谓的快乐并非实指,而仅仅代表的是鱼此时的状态,这个状态并非是鱼客观实际的状态,而是人们对此时鱼状态的一个普遍认识,当人们普遍认为鱼自由游荡,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时候就是快乐的时候,那鱼是快乐的就是一种符合思维逻辑的正确判断。诡辩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人和鱼并非完全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生物,起码在生物这个范畴内仍然还是有共同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有机统一,不能只强调绝对性,而忽略其相对性,也不能只强调相对性,而忽略了事物的绝对性,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是将人和鱼孤立地对立起来,将人和鱼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才得出了人不可知鱼的错误结论。
庄子的辩解采取了以对方逻辑反驳对方的方式,同样是诡辩逻辑,他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但这样的辩解,恰恰反证了他是不知道鱼是否是快乐的,所以,惠子接着就同样使用反证法,说我不是你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快乐,那你不是鱼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了。这样一来,庄子就陷入到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他只好转移论题,将安知鱼之乐一个讨论认识问题的话题,转移为一个讨论地点问题的话题,他轻轻一转,说我是在儫上这个地方知道的,这是典型的转移论题、偷换概念的诡辩方式,只不过慧子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慧子只好也就认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著作中的唯心主义倾向和诡辩论论证方式,所谓的诡辩论是借助了辩证法的外衣,却缺乏辩证法的事实依据,导致其辩论过程流于形式化,为辩论而辩论,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只以取得辩论的胜利为宗旨,可见其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实质。
这也就是历史以来中国文人坐而论道者多,起而实行者寡,自己并不能实践自己所主张的观念的原因,因为实质这些观念都是唯心主义的,且缺乏科学论证,是不且实际的、缺乏真实内容的空洞无物的夸夸其谈。
如何反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濠梁之辩,古今论者多数认为庄子辩胜了。实际上庄子是诡辩。
然而,笔者也不支持不可知论,而是用进化生物经济学反击不可知论。这不但给濠梁之辩的胜负作出与历来多数学者不同的判断,或胜负判断同样而依据不同,而且超越中西方学界在可知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僵持。
通过证明所有具有机动性的物种都是具有意识的;所有具有意识的物种都是有苦乐感受的,等命题,可以帮助评价濠梁之辩。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
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
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当一个人说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要怎么回答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回: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
对方可回: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怎么反驳
别总想着反驳吧,所谓替别人想想,不是说你真“替”他去想,用“他”的逻辑和思想,“替”他做出个决定想法什么的。“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感受呢?”尊重理解每个人的唯一性,独特性。尊重理解别人的行为决定,这才是真正的替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吧。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真想“反驳”这句话,请再给出点具体的背景环境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