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涉的诗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下一句是什么?“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20 19:39:54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下一句是什么

因过竹院逢僧话

  1. 原文

    《题鹤林寺壁》——唐代诗人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2. 解析  

    意思就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  

  3. 《题鹤林寺壁》。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这首诗有景有情,写得实在,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心中烦闷,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时候,来到如此幽雅脱俗的环境中,总会有所感染,得到些许慰藉吧。

  4. 李涉,唐宪宗时,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谪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这是他在遭流放期间,强登镇江南山,从与寺僧的闲聊之中,启开了苦闷的闸门,落进了清新的空气,强化了对现实的感受和认识,才能给自己麻木的心灵上增添了不少的欢愉。若是他整天闷坐在家,又何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呢?

“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题鹤林寺僧舍》

意思就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

原文是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涉

李涉《牧童词》全文译文及鉴赏

   《牧童词》

  唐代: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词》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牧童词》注释

  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黄犊(dú):小牛。

  荷:披着,背上。

   《牧童词》赏析

  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达到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质朴,淡雅,信手拈来,却象民间那种形神毕俏的剪影画。这是远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开始写近影:春雨如丝,无声地滋润大地。诗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觉到空中已经飘起了雨丝。一个“细”字,准确地抓了春雨的特征。下一句没有写人,写的是笛声。

  “卧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见到仰卧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模样。悠扬的笛声,又使人体会到山谷中的清幽宁静。“莎草绿”照应了前面的“春雨细”,使人感到山村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恬淡、清新和充满生机。最后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有着较广泛的接触,如果不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些较好的作品来的。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牧童词》作者介绍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出自哪首诗,作者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原诗《题鹤林寺壁》--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解--

强:勉强。因:由于。过:游览,拜访。竹院:即寺院。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出处--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

扩展资料

《题鹤林寺僧舍》,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大凡人心中烦闷,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时候,来到如此幽雅脱俗的环境中,总会有所感染,得到些许慰藉吧。李涉,唐宪宗时,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谪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

这是他在遭流放期间,强登镇江南山,从与寺僧的闲聊之中,启开了苦闷的闸门,落进了清新的空气,强化了对现实的感受和认识,才能给自己麻木的心灵上增添了不少的愉悦。若是他整天闷坐在家,又何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

难怪北宋诗人苏东坡也十分喜欢李涉的诗呢。那“竹院逢僧”之处,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恋的地方,同时,建起了“苏公竹院”,重享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哩。“旅行是一面镜子,”这是西班牙人的一句名言。胡愈之先生专为这句名言作过注释:“人总不能看见自己,唯有和别处的人相比较时,方照见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意思就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

走走路,读读书,照照自己,不只是做人和著文的需要,即使非常烦恼的心境,也会烟消云散,那当然也就不仅仅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这才忽然觉得心中长久以来的苦闷全然忘却,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终日错错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错错”,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不失为一句人生启迪之难能可贵的箴言。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等等等等。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偷得浮生半日闲”,从这一句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的人生态度还是乐观的。诗人积极乐观的心理原本是有的,但是由于屡遭贬谪和流放的打击,一时间被现实与外物的不顺困惑了,直到与鹤林寺高僧的一番深层次聊天之后,解开了诗人积郁已久的心结,才使他从“终日昏昏醉梦间”醒悟了过来。

排开了纷繁复杂的尘世的纷扰,有了重新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人生的勇气,才感悟到“偷得浮生半日闲”,获得暂且的半日清闲的快乐。这一句有的版本为“又得浮生半日闲”,笔者认为用“偷”字更好一些,因为这样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什么意思出处在哪里

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烦乱的世间中暂时得到片刻清闲。

出处: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

原文: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翻译: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扩展资料: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策马前途需努力,莫学龙钟须叹息”全诗是什么

岳阳别张祜

李涉

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

鹿鸣猿啸虽寂寞,水蛟山魅多精神。

山疟困中闻有赦,死灰不望光阴借。

半夜州符唤牧童,虚教衰病生惊怕。

巫峡洞庭千里馀,蛮陬水国何亲疏。

由来真宰不宰我,徒劳叹者怀吹嘘.

霸桥昔与张生别,万变桑田何处说。

龙蛇纵在没泥涂,长衢却为驽骀设。

爱君气坚风骨峭,文章真把江淹笑。

洛下诸生惧刺先,乌鸢不得齐鹰鹞。

岳阳西南湖上寺,水阁松房遍文字。

新钉张生一首诗,自馀吟著皆无味。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作者简介: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人物轶事: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由此可见李涉在当时的名气是很大的,此事另有其他版本,但大意如此 。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 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李涉题在寺壁上的诗是什么

《题鹤林寺僧舍》又名《题鹤林寺壁》

唐代: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释义: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原文赏析: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唐朝诗人遭绿林好汉打劫,写下什么诗后主动撤退

这个诗人名字叫李涉,对外很多人都叫他”李博士“,他在遇到一群绿林好汉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首名叫《井栏砂宿遇夜客 》的诗成功让自己脱险,并且他还让这群深山中的绿林好汉盛情邀请自己留下来喝酒吃肉,自此唐朝诗人李涉的名号就在唐朝传开了。

在历史文献上,李涉的出生日不详,根据他大概的活动时间,我们只能大概认定他是和白居易一个时代的诗人,不过他的名气在没有出现这个事之前,他远远没有白居易这种诗人文豪有名。

李涉字清溪子,早年因为唐朝的叛乱事情,李涉很早就跟自己的小弟弟隐居了,后来随着叛乱程度的减轻,李涉选择再度入仕完成自己的抱负,他因为国子博士的职位而被世人称为李博士,正是因为李博士的这个称号,李涉渐渐在唐朝有了一点小名气。

后来唐朝的叛乱又开始严重了,根据《唐诗纪事 》中的一次记载,李涉在渡江度过皖口的时候碰上了一群山中的强盗,在当时,李涉刚看到这些强盗的时候非常害怕,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传出了很多强盗害人命的事件,所以那个时候的李涉看到了强盗直接感到两腿发软。当回答强盗的问题时,李涉只有战战兢兢地回答自己是李涉。

本以为自己肯定要命丧他乡的时候,可没想到这群强盗听到他是李涉李博士的时候,强盗对他的态度立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版的改变,这些强盗对李涉说”李博士可否为我们赋诗一首“,当即李涉对他们的要求就感觉到不可思议,随后李涉经过一番思索后就缓缓的作出了一首名为《井栏砂宿遇夜客 》的诗,在这首诗中,李涉称赞这帮强盗为绿林豪客,面对这样的称赞,这群强盗直接笑开了话,随即强盗就用好酒好肉招待了这位李博士,最终李涉也涉险过关。

李涉《再宿武关》唐诗鉴赏

  李涉《再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释】:

  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人,宪宗元和年间,曾因事贬谪出京,至文宗时,又被罢官,流放桂粤。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作。

  武关:在商州,今陕西省商县。

  秦城:指京都长安。

   【赏析】:

  诗人贬官出京,心乱如麻,因此商山在他眼中成了“乱山“,溪水也带上了“寒“字。特别是“关门不锁“四字,象征诗人愁绪的溪水挡也挡不住,可见诗人愁绪之深之切!

古诗偷得浮生半日闲下一句

偷得浮生半日闲没有下一句,这是该诗的最后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题鹤林寺僧舍》。

《题鹤林寺僧舍》原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题鹤林寺僧舍》译文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李涉简介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