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游庐山写的七首诗 庐山

苏轼游庐山写的七首诗(苏轼描写庐山的5首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20 07:07:57 浏览2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苏轼描写庐山的5首诗

1.《题西林壁》宋朝·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和庐山上人竹轩》宋朝·苏轼
洞外复空中,千千万万同。劳师向竹颂,清是阿谁风。
3.《登庐山》宋朝·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4.《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山西旧将本书生》宋朝·苏轼
山西旧将本书生,归老岩间未厌兵。卧闻布水中宵起,错认边风万马声。
5.《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雕弓挂壁耻言勋》宋朝·苏轼
雕弓挂壁耻言勋,笑人渔樵便作群。五马亲来看射虎,不愁醉尉恼将军。

苏轼游庐山的诗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游览过庐山后写了什么诗

1,《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文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庐山烟雨浙江潮》宋代:苏轼

原文: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白话文释义: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3,《登庐山》宋代:苏轼

原文: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白话文释义:在庐山中读书,并做这里的郡长官。山峰好像在云端一样,伴着虚无缥缈的亭台,红色的荷花即将凋零,白色的大鸟时时飞过。还在想着如果隐居在这里多好的时候,乱石掉落到水流里惊起波澜。

4,《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宋代:苏轼

原文: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此生初饮卢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白话文释义:石耳峰的山顶上山路好像接入到天空一样,梵音堂那里每晚月亮照耀着好像到泉水中去,这是我此生第一次来庐山,喝到庐山的泉水,来日我要再去雪窦山听禅。我衣袖里的禅书虽然还没有拿出来但梦中已经先去那里了。何人还记得嵇康因曾作过中散大夫呢,他已像闲云野鹤一样雄伟地飞翔在天空。

5,《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宋代:苏轼

原文: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白话文释义:我曾梦见与你共同乘舟于太湖,雪白的浪花一望无际。梦醒之后满眼是庐山的倚天之峰。咱俩一生行色匆匆,都是江南的过客。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苏轼游庐山的诗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