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唐代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 关于刘邦和项羽的诗句
- “坑灰味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如何理解章碣的名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章碣《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 章碣为什么称“焚书”为“竹帛烟销”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什么意思啊
-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讽刺的什么事
- 焚书坑灰未冷山东乱的全诗是什么
唐代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此为唐朝诗人章碣的《焚书坑》,全诗为: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描绘的是秦末动乱的事情,秦汉时期“山东”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本诗之中的“山东”便是此意;另一个意思则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附: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崤山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关于刘邦和项羽的诗句
1. 与项羽和刘邦有关的诗词
一、《题乌江亭》,作者唐代诗人杜牧,该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
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二、《焚书坑》,作者唐代诗人章碣,该诗以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来反讽秦始皇以为焚书压抑民众思想就能阻止亡国命运的举措。
原文: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 三、《夏日绝句》,作者宋代词人李清照。
该诗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原文: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扩展资料 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
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
但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突围乌江,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刘邦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大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干活,没有收入。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
陆贾说:“马上得到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 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项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邦。
2. 和项羽、刘邦有关的唐诗(绝句或律诗)5首
1说刘邦项羽的 唐朝 章碣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赏析: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
“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
“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
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
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
“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
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
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
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
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
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2说项羽应该过乌江的 唐朝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
“坑灰味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跟着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秦朝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章碣的七绝《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山东指崤山以东。
如何理解章碣的名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到秦国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后,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在秦王朝统一之前,由于社会历史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所以在文化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百家学说的兴起,即有维护旧的奴隶制之学说,也有极力推动社会进步主张建立封建社会的学说。
当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想建立万古封建帝国基业,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强有力措施,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学。要完成这一大业,过去一些旧的许多不利于新的封建帝国的学说书籍,当时的统治者肯定是要禁止的,也许当时秦始皇做的过度了,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搞的过分的一刀切了,所以遭到了当时及后世书生的愤恨,编出了“焚书坑儒”的故事。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后,禁止了一些学说的事肯定是有的,但如言“焚书坑儒”故事中所捏造的那么严重,恐怕虚的成分也很多。
秦王朝统一全国之后,仅仅存续了十五年,其原因决不是因为所谓“焚书坑儒”,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可以并起”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影响深远,就连陈胜吴广都能喊出“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说,封建帝制是建立起来了,但维护封建帝制的思想观念尚未建立起来,如儒家的“忠君”思想尚未深入人心。这里要明白,后来汉朝树立起了儒家思想治国,但并不等于放任任何学说的树立,别忘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封建王朝时期是只会容许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学术发扬光大的。
虽然秦王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所谓的“焚书坑儒”,但后代的书生却总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往“焚书坑儒”上扯。
唐文人章碣就曾写诗言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说,百家的书被焚烧了,秦王朝的帝业失去了维护的学说,函谷关和黄河这样的天险也维护不了秦王朝近五百多年的龙兴基业。焚书坑儒的大坑里烟灰尚未冷却山东就群雄揭竿而起了,刘邦和项羽之所以敢造反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读书的缘故吧。这首诗是在讽刺秦始皇的所谓的“焚书坑儒”,也就将秦王朝的灭亡归结为“焚书坑儒”,这显然是带有书生意气式地偏见的。
暂且不言刘邦和项羽是否真的不读书,假如真的刘邦和项羽不读书,他们起义也是有读书的张良和项梁辅佐的,再假若刘邦和项羽是读书的,那也得看读了什么书,如读了如何“反”的书呢,不更助长了他们地造反的雄心吗。
章碣《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原文:
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 诗词作品: 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 诗词作者:【 唐代 】 章碣
章碣为什么称“焚书”为“竹帛烟销”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焚书抗》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人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原文:
焚书坑(章碣)唐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什么意思啊
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暴乱,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出自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绝《焚书抗》。
全诗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如下:
燃烧竹帛的青烟散尽帝业也化而为虚,函谷关和黄河白白护卫着始皇帝所居。
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暴乱,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作者可能到过烧毁图书的地方,耳闻目睹,有感而作。
作品赏析
这首诗否定秦始皇焚书策略,认为这一举措对稳固帝业毫无用处,但是诗人没有提出切实的措施能帮助秦始皇稳固基业,也没有探讨秦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将这种思考留给了读者。这种方式既可以说是对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也在另一方面透露出诗人见识的不足,难以给读者一种思想上的警醒。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讽刺的什么事
章碣的诗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讽刺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非刘邦、项羽真的不读书。
首先,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嫉恨儒家和儒生,而是要维护秦始皇的权威。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李斯的提议可不仅仅是针对儒家的典籍和儒生,而是针对百家学说。在李斯看来,天下虽然一统,但读书人的思想却未统一,他们中的很多人学的并不是秦始皇定下的学说,而是诸子百家,并以学来的百家学说为依据,频频发出与秦始皇政见不合的意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样的读书人一多,就会把百姓的思想搞乱,不利于秦始皇治理天下,所以,要收缴并焚毁百家学说,将百家学说定为异端,但凡说偶然间说出百家学说的人,就杀掉。
说到底,焚书坑儒跟赵高的指鹿为马本质上一样,都是服从性测试,那些不服从秦始皇思想的人,都要铲除,铲除的方式方法就是焚书坑儒。
其次,在史书的记载中,西楚霸王和汉高祖刘邦都是读书的,且二人的文化功力应当都不浅,汉高祖刘邦的文化功底尤其深,项羽和刘邦的崛起,恰恰证明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没法真正地钳制住人的思想,反而会激发更深的反抗。
按照《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有读书的经历,且二人都有诗作传世,项羽有一首,刘邦有两首,从二人的诗作来看,二人的文化功力都不浅,再结合《史记》中其他篇章的记载,可知,刘邦拥有非常高深的史学功底,可以和张良、陆贾、刘敬等大学问家就历史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与此同时,刘邦还具备高深的兵学知识,可以和大军事家韩信就军事问题谈笑风生。
刘邦的种种优异表现,无不是在向世界证明,秦始皇和李斯焚毁包括史学、兵学在内的诸子百家学说是徒劳的,是不得人心的。
焚书坑灰未冷山东乱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唐代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赏析: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
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