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的七绝诗

郭沫若的七绝诗(郭沫若写的古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6 12:13:02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郭沫若写的古诗

七律·悼周恩来
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隐翳五洲哀。
奔腾泪浪滔滔涌,吊唁人涛滚滚来。
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
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
春寒
凄凄春日寒,中情惨不欢。
隐忧难可名,对儿强破颜。
儿病依怀抱,咿咿未能言。
妻容如败草,浣衣井之阑。
蕴泪望长空,愁云正漫漫。
欲飞无羽翼,欲死身如瘫。
我误汝等耳,心如万箭穿。
春愁
是我意凄迷?是天萧条耶?
如何春日光,惨淡无明辉?
如何彼岸山,低头不展眉?
周遭打岸声,海兮汝语谁?
海语终难解,空见白云飞。

郭沫若七律诗清晖园的意思

郭沫若七律诗清晖园的意思是赞美清晖园的景色,同时为清晖园战时藏书的损毁表示惋惜和对风光重现的庆幸。“游清晖园”原诗:弹指经过廿五年,人来重到凤凰园。蔷薇馥郁红逾火,芒果茏葱碧入天。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缘何篁竹犹垂泪为喜乾坤已转旋。

七律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意思意思!

郭沫若《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郭诗大概意思是:唐僧把人当妖精,把妖精当人,混淆是非,不分敌友,对敌人发慈悲,对朋友却不断刁难。还给孙悟空一遍又一遍念起紧箍咒,使他头痛,却让白骨精连续几次脱逃,应当千刀万剐唐僧的肉。
毛泽东《七律_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就隐喻内容来说,表达了反对修正主义的主题。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诗词语言精练,比喻恰当,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首联这两句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用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科学地概括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自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雷霆之后,就产生出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势力,这些就像从一堆腐朽的白骨中化生出妖精来兴风作浪一样。
这两句诗是针对郭沫若诗中“千刀当剐唐僧肉”说的。“僧”,指剧中的唐僧。他错误地惩罚了斩妖除魔的孙大圣,三度放过了白骨精。但他只是属于辨不清敌友,误把变化成人样的白骨精当做朋友,受了欺骗和蒙蔽,而不是与白骨精同谋陷害孙大圣的。同时,唐僧自己也是受害者。诗人一个“愚”字,便简练地点出了这一点。僧与妖一作“犹可”,一作“必成”,十分准确地点明他们应持的本质,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戏中的白骨精尽管是那样诡计多端,但终究逃脱不了“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金箍棒”打得粉身碎骨,其所制造的千里妖雾尘埃被扫灭,而使太空得到了澄清。很显然,是借此比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气焰嚣张,制造什么千里尘、万里埃,但到头来只能像白骨精那样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
与开头相呼应,运用借喻的修辞方法。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所以再一次受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热烈拥护,就是因为世界上又出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他们又兴妖作怪起来了,人民希望真正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再一次把妖雾澄清,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前进。“今日”、“又重来”这些字眼的运用,巧妙地和首联相呼应,再一次深刻地揭示出当前这场斗争,实质子上是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之间的斗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

郭沫若诗歌十首

中折瀑奇峰传二百,大小有龙湫。我爱中折瀑,珠帘掩翠楼。新松待千尺,水量富更犹。作者 郭沫若 朝代 现代 体裁 无雾中游含鄱口偶成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无中实有有,有有却还无。东风吹万里,空山也画图。作者 郭沫若 朝代 现代 体裁 无宿庐山美庐一夕庐山宿美庐,美其合二而一乎!美龄美寇斯为美,涂炭涂穷岂异涂?浑身都是人民血,对面犹存虎豹居。中正题名文字在,教材反面胜于无。作者 郭沫若 朝代 现代 体裁 无春雷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作者 郭沫若 朝代 现代 体裁 七律水调歌头 归途不羡天池鸟,不慕北溟鱼。瞬息乘风万里,铁翼云中舒。才到新西比利,已过乌兰巴托,瀚海览无余。谁谓乾坤大?浑似一沤夫。高歌倦,雄谈歇,展画图。长城蓦地眼底,岪郁盘云途。地上山山横黛,天上人人俯首,又见昆明作者 郭沫若 朝代 现代 体裁 词

郭沫若七绝诗《汉相》 什么意思

郭沫若
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
果能载得民为贵,此道千秋不可违。
组诗《论诗文七绝》,写于1948年9月,共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文艺观。他在组诗《小序》中特别声明,说这些诗“统括着自己对文艺的看法。”郭沫若不仅是个杰出的诗人、戏剧家,而且是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丰富、多样,多为个人创作经验的感受,且有独特的看法。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郭沫若,早期力主“自我表现”、“主情主义”,二十年代后期,又倡导“革命文学”。‘到了四十年代,.又积极鼓吹“人民文艺观”。诗中鲜朋地体现了作者“民本主义粉的人民文艺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讲文之“道”,四句诗,连用三个“道”字,一个“道”字从始至终,贯穿全篇。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叙题意。“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是一层意思。
第一句,以“未可非”发问,第二句,以“道何归”作答。是说“文以载道”不可一概否定,要看载的什么道,是什么性质。“文所以载道也。”(周敦颐:《通书· 文辞》)认为文章是用以明道的。!(诗言志”(《尚书》),主张诗是表达志向,抒发个人感情的。所谓“‘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两种传统美学观点,对我国文学艺术都产生过很深的影响。诗人自注臼:“古人言‘文以载道,,时贤一反旧说,力言‘诗言志’,对于载道之主张一概驳斥。但其实要看载者为何道,所言者为何志,不能一概相量也。”
诗的第二联,“果能载得民为贵,此道千秋不可违”。诗意紧接上联顺承而下,推向更深入一层。“民为贵”、“不可违”是对上联“未可非”、“道何归”的回答。“民为贵”是诗的中心题旨,“文以载道”好,“诗言志”好,最重要的内容是要以“民为贵”为根本。诗人写道:“楚辞满纸柑轩语,历代何人胜屈原”。他认为屈原的《楚辞》因采用民间形式,方育声韵,其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千古不衰,就是这个原因。古代诗人多诉民间疾苛采诗之官也广采民间歌谣。而秦汉以后,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诗人却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而失去优良传统。
所以诗人说,u文章尚合为人民,秦汉而还已失真”。郭沫若认为一种文艺形式即使开初来自民间,只要它脱离人民,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馅媚统治者,也会变质的’。他举元人杂剧为例说,“元室文章百代雄”,在“中国文学中为奇峰突起,因被压迫只能以市井为对象,故多用市井俗语,而其妙在于此。明室代元而后,上层所需又使执笔者有歌功烦德之路可走,于是剧曲也变了质。”他认为凡是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作家,他们的艺术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就是说,不管是诗还是文,要是果真能以 “民为贵”为内容,那么,这样的“载道”不仅“未可非”,而且也是千秋万世都不能违背的。
这首诗在篇法结构上是严密的,起承转合运用自如,一环紧扣一环,丝丝入扣,符合律诗的一般规律。一、二两句顺承而下,首句用“未可非”起意,第.二句提出 “道何归”把间题深发开去,但不急于作出回答,以启发读者思考问题,继续追间下去。第三句转抉,然而欲转未转,离而不离,以“果能”二字设问,明白点出诗的题旨“民为贵”。第四句关合,以“不可违”作了明确的回答,至此完成了全诗的思想意义。诗做得顺理成章,前后呼应,道理讲得很透澈,逻辑性也很强。句式对仗,语言简洁,明白易懂,也是该诗的一个特点。故此,虽为政论诗,读来却也生动,自然可喜,给人以知识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