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个与刘邦或韩信有关的故事
- 谁知到有关于韩信或刘备的故事
- 韩信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 有关项羽或刘邦或韩信的小故事
- 刘邦是怎样轻而易举杀掉了有勇有谋,战无不胜的韩信的
- 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故事
- 韩信向刘邦讨要假齐王的故事(详细!!!一定要详细!!急啊!)
- 韩信怎么投靠刘邦的
- 刘邦,项羽,韩信之间的故事
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个与刘邦或韩信有关的故事
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刘邦问韩信他与自己分别最多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他自己带兵越多越好,而刘邦最多只能带兵十万.于是刘邦就问为什么你能力比我强却被我所擒呢?韩信答:“陛下虽不善统兵,却善御将.”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谁知到有关于韩信或刘备的故事
韩信胯下之辱
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刘邦说:“那就让他在你手下作个将领吧”。萧何说:“让他做一般的将领,他未必肯留下来。”刘邦说:“那就让他作一个军事统帅吧。”从此,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韩信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韩信、刘邦作为秦末汉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在后世也一直流传着他们的故事。韩信是是军事天才,享有“兵先”美誉,为刘邦南征北战打天下。刘邦是大汉的开国皇帝,知人善用,驭人之术娴熟无比。一直以来,韩信和刘邦两人的故事都受到后世很多的关注,那么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唯有“君臣”关系吗?这我们得分几个阶段来讲!
第一阶段,韩信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又追随项羽,但他在项羽的帐下并未得到重用。该时期的刘邦正在沛县起事。二人并无交集。
第二阶段,鸿门宴后刘邦归服项羽,项羽封其为“汉中王”,授汉中、巴蜀秦地,不久便入蜀。此时的韩信在项羽帐下仍无所作为,便毅然离去,投奔入蜀的刘邦。但是即便如此,韩信在刘邦帐下也未被重用,甚至连和刘邦交谈见面的机会都不多。此时二人只是上下级关系。
第三阶段,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之所以能大展才华,离不开他的第一个“伯乐”:萧何。韩信投入刘邦帐下一直以来都是担任管理粮饷的官职,在此期间他结实了萧何,萧何也非常赏识他,但是这种赏识并没有让他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久就悄然离去,而他逃跑的消息传到萧何耳中之后,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最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刘邦力排众议,非常果断的拜韩信为大将军!此时二人为君臣关系,但刘邦对于韩信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韩信对刘邦也是非常感激。
第四阶段,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果然没有辜负刘邦对他的期望。东进灭赵,巧记灭齐,南征北战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但在这时期,两人的关系有了转折点,刘邦在退入荥阳时遭到了项羽的围困,而韩信正在北方作战,并且没有在第一时间支援刘邦,也就是说,刘邦在这件事之后开始提防韩信,韩信意识到了这点,但他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并未做出叛逆之事。
第五阶段,楚汉相争以刘邦胜出建立汉朝为结点,此时的刘邦君临天下,韩信被封为楚王。后韩信因收藏项羽旧将钟离昧被贬为“淮阴侯”。但最终并未逃脱“敌国破,谋臣王”的悲惨结局。
综上所述,韩信和刘邦之间大多时期是处于君臣关系的阶层,或者是互相利用互相成就的关系,刘邦利用韩信,夺取天下,韩信通过刘邦,功成名就!但是两者之间仅仅只有政治关系,未夹杂其它情感,而政治又是残忍的,像刘邦和韩信这样的结局,在后世君臣中也是不断上演着。
有关项羽或刘邦或韩信的小故事
项羽:一、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少祖父项堇被车裂于家乡吴中。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二、雍丘之战,初露头角 :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采纳范增之计,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和刘邦也率军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与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战,项羽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秦军大败。三、巨鹿之战,雄霸天下 四、彭城之战,以弱胜强 五、垓下之战,英雄末路 垓下之战
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刘邦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追击十万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时,韩、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大怒,于清晨在此地发动突然反击,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再次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营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齐王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
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
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万,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
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
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
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霸王别姬
刘邦是怎样轻而易举杀掉了有勇有谋,战无不胜的韩信的
除掉韩信是处心积虑的,谈不上轻而易举。从启用韩信开始,刘邦就是心有疑虑的,也是处处防备的。
封台拜将之后刘邦是怀疑韩信能力的,真正重用韩信之后,又屡次抢夺韩信军权
夏侯婴、萧何屡次举荐韩信,但是刘邦不以为意,给韩信的官职是治栗都尉,就是个管粮草的小官。韩信自然不满,当时出逃的人很多,韩信也按耐不住出逃汉中,萧何听到之后,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看萧何这么重视韩信,这才不情不愿的表示要重用韩信,在萧何的力荐之下,这才封台拜将。实际上刘邦本人是不太看好韩信的,虽然谈论上韩信的暗度陈仓战略让刘邦很是心动,但实际操作上依旧是刘邦亲自领兵的,还定三秦的战役韩信不过是个参谋长罢了。
一直到刘邦突袭彭城大胜之后,56万人马被项羽三万人马打败,十余骑逃走,这才开始启用韩信。韩信灭掉项羽派来的追兵之后,去北方开辟第二战场,屡战屡胜。
刘邦这边却被项羽压着打,刘邦时常将韩信手下的老兵带走,让韩信率领新兵作战,这才能和项羽对峙荥阳。
楚汉战争中的几次关键时刻,韩信都待价而沽
等到韩信灭掉北方最大的诸侯齐国之后,韩信的军队和实际控制地盘已经不下下于项羽和刘邦了。这时候韩信帮谁,谁就是毫无疑问的天下霸主,韩信自己若有想法,三足鼎立之势也未尝不可达成,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但是韩信最终因为刘邦的封台拜将对比项羽手下做执戟郎,心向刘邦。但这期间还是有一个小插曲的,韩信给刘邦来信说要做假齐王,刘邦一看大怒,陈平张良提醒之下,这才顺着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齐王,做什么假齐王”这就顺利打消韩信的疑虑,以为刘邦是可以共天下的。
实际上韩信并没有想自己获取天下的想法,但是还存在和项羽一样的分封制的思想,以为自己可以像姜子牙一样开创一方诸侯的事业。但显然刘邦走的是秦朝郡县制的道路,并不想分封诸侯。
韩信带领齐军挥师南下,联合英布、彭越、刘邦将项羽包围,这时候项羽败亡在即。刘邦催促三人一起进军彻底消灭项羽,但是三人这时候又开始待价而沽了,想要好处,刘邦自己单独追击,结果发现还是打不过,这才约定封三人从而核下之战成功灭楚。
项羽刚灭,刘邦就马不停蹄夺了韩信军权
这边项羽刚刚乌江自刎,刘邦就立马去韩信的军中夺了韩信军权,还将韩信迁为楚王。楚军大将钟离昧逃脱在外,刘邦还是对韩信不放心,用陈平的计谋去云梦泽旅游,要在陈地回见诸侯。韩信杀了钟离昧来面见刘邦,正中刘邦下怀,当即逮捕了韩信,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居住。
这时候的韩信实际上已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但是吕雉显然没有放过韩信的想法,因为韩信比刘邦要年轻的多,刘邦死后,韩信如果逃出京城,势必难以制衡。
细心谋划才逐步除掉韩信
刘邦本人到底有没有想要彻底杀死韩信呢?吕雉敢如此做,一方面是可能是获得了刘邦的首肯,但也未尝不能是私自做主的。
实际上陈豨谋反牵扯到韩信是非常荒唐的,除非韩信老年痴呆这个计划漏洞百出。不过是事后的借口罢了,吕雉和萧何等人欺骗韩信入宫害死韩信的计划是早有预谋的。
十年前韩信交付陈豨,自己在京城策应?十分不韩信的计划,真正有能力的诸侯是彭越和英布,刘邦平定英布的时候,还被英布军队打伤。韩信作为兵仙怎么可能不联系这些人,反倒联系一个毫无能力的陈豨,而且韩信在京城根本毫无作用,想要谋反必须回到军队中去。
总之,吕雉萧何谋害韩信是彻头彻尾的阴谋,用韩信对萧何的信任,害死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故事
刘邦谓张良、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其中韩信又有“兵仙”之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刘邦若少了韩信,项刘之争或许还要继续。 刘邦当亭长时,韩信正处在衣食无着的窘境中,正到处蹭饭。亭长是多大的官儿?我查了半天资料没有结果,想必不会太大,顶破天也不会大过县长,估计相当于现在的乡长镇长一类。刘亭长属于白道黑道都能吃得开的角色,喝酒吃肉说点黄段子都不成问题,是不是村村都有丈母娘则不得而知,如有估计发妻吕雉不大能饶他。 此时,身高一米八左右,面容俊美的韩信,正好被屠夫逼得从胯下钻过,在受漂母一饭之恩时又被老太太好一顿教训,韩信血性一起就仗剑投军去了。投的是项羽的部队,做了项羽的侍卫长。然韩信并不以武功见长,要不他完全可以一剑将屠夫劈了然后溜之大吉,之所以没动武,可能是韩信不愿同匹夫玩命,也可能是没有十足把握,怕吃眼前亏。 据此推测,项羽让韩信当贴身侍卫,并不是在乎韩信武功,而是觉得韩信身坯还算威武。项羽是何样英雄,举目四望,当时天下能有几人入他眉眼?因为他本人就是恨天天无把,恨地地无环的角色,要不他很有可能把天地攥在手里当哑铃玩。 韩信在项羽手下仿佛潜龙在渊,抑郁不得志,听说刘邦那边正在招贤纳士,他就无牵无挂地跳槽了。 刘邦打仗不行,打一仗基本输一仗,起事前期靠樊哙、周勃一干故交,但这并不等于说刘邦见人就封官,见菩萨就磕头。所以韩信来投,他也没有太当回事,给他个团长营长的就把它留了下来。韩信顶头上司夏侯婴觉得韩信小伙子不错,遂向萧何推荐,萧何暗中考察后又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依然不以为然。只有建议权没有人事权的萧何无计可施,韩信也有些灰心,准备重新找老板去,跟着几十个中下级军官趁着月色逃了,这可急坏了了萧何,来不及请假单人独骑就追了出去。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何也逃跑了,气得刘邦一宿没睡,在帐篷中骂了一晚上萧何的娘。 萧何回来了,刘邦问他,你跑什么跑?萧何说我没跑我追韩信去了。刘邦说这么多军官开小差你不追就追这小小韩信?萧何说,您呐如果就想当当草头王我就让韩信走了算球,您要想得天下就一定得把韩信留下来! 刘邦心动了:那我安排小韩个什么职务?萧何说:大将军!刘邦说那就叫他来吧。萧何说,这怎么可以,大将军岂是小孩子过家家的可以呼来喝去?于是刘邦令人建了拜将台,选黄道吉日授了印信。韩信就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大将军,几仗下来无人不服。 韩信因此尾巴也稍稍翘了起来,有一次跟刘邦聊天,刘邦问韩信,你看寡人带多少兵合适?韩信说,您带个千把人,最多不能超过两千人。刘邦接着问:那你呢?韩信答,我吗,我当然多多益善。上不悦!韩信赶紧说:陛下不善于将兵但善于将将呀!刘邦心说,这还差不多,瞧你小样兴的。 有了韩信,刘邦就基本上不需要亲自带兵打仗了,有时候玩玩票,但是一打仗还是照输。有次跟项羽对掐又被围在荥阳,刘邦传令调韩信来救驾。韩信刚刚打败齐国正意气风发,就派使者向刘邦提条件,说齐国这地方的人奸猾伪诈,南面还有楚人虎视眈眈,您能不能让我做个假王来弹压弹压?刘邦一听顿时脸上勃然变色,大骂道:我困在这里危在旦夕,要你小子来救,却在那里要自立为王……张良赶紧在桌子底下踢了刘邦一脚(当然不重),并用手掩着嘴悄悄的说:现在这个样子还怎么禁止韩信称王?刘邦举着的右手依然拍了桌子,继续叫骂:瞧你小子这点出息,当王就当王,还当什么假王? 这些事让刘邦韩信之间结下梁子。到韩信灭了项羽,他的职业生涯也走到了顶峰,齐王自是当不成了,降为淮阴侯,后来终于被吕后杀了,当然是刘邦默许的。临死前韩信总算省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项王已死,我固该烹。 这话说得很是经典,但对韩信而言实在已经太迟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能是盟友、功臣的注定宿命,历朝历代都有,鲜有例外。
韩信向刘邦讨要假齐王的故事(详细!!!一定要详细!!急啊!)
韩信索要假齐全,刘邦封他作真齐王
韩信领兵出征平定了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后,韩信这时有点彭胀了,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应该设一个王来统治,我希望做假齐王,这样局势才能安定。
而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在荥阳,看到韩信的书信,气的都冒烟了,大骂韩信不来救荥阳之围,却想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踩住刘邦的脚,凑到刘邦耳朵前说:“现在汉军被困作战失利,切不可惹怒韩信,不如趁此机会,封他做真齐王”。
刘邦是何许人立刻平静下来说:“韩大将军平定各诸侯国,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啊”。于是派张良前去军营立韩信做齐王,调他的部队打楚军。
从上述可以看出,虽然韩信统领数十万军队,可是却没有想背叛刘邦的意思,所以以假齐王来试试刘邦对自己的心思。
可刘邦封他做了真齐王。韩信啊,情商就是这么低,自以为刘邦这是信任自己,其实刘邦只是利用,这会还离不开韩信,不得不依靠你。
韩信掌握主动权,却不愿自立为王。
此时,项羽听闻支援齐国的楚军被韩信打败,自己的大将龙且也战死了,项羽也看出来了,韩信帮哪边哪边就能得天下,就派出武涉前去劝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齐王。
韩信严词拒绝,表明绝不会背叛汉王。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知道韩信的想法,也劝韩信说:你功高震主,名高天下,将来天下绝不会有你容身之处。韩信此时有点动容,但韩信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
其实韩信不愿自立为王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韩信的性格就导致他不适合做王,他和项羽很像,很会打仗却情商很低,而刘邦呢,不会打仗却情商相当高,知人善用,这一点韩信很了解;
其二:汉王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他背叛汉王,自己做王,肯定会引起的将领和士兵的不满,因为很多人都是刘邦的人啊。
就这两点原因,韩信绝对不会背叛汉王的。
韩信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韩信向刘邦要假齐王,是想让刘邦封他真齐王,这时的韩信是真有一点膨胀。
可是他又不忍心背叛刘邦。这与韩信从前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从小就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也经常让人看不起,到了项羽帐下也没人愿意重用他,后来,萧何慧眼识英才,向汉王举荐他当了大将军,他感激刘邦对他的重用和赏识。
所以,在后期萧何叫他进宫,他明知刘邦要杀他,可还是去了,这里也有报答萧何的知遇之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韩信没有出息前前有个老妇人看他可怜,送给他吃过几次饼,他封王以后,送给老妇人千金。足可以看出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韩信也明白刘邦不会真的这么信任他,可是他没得选择,如果自立为王,他只是当将帅的料,根本管理不了国家,所以只能选择刘邦,希望刘邦念自己的功劳和苦劳,能够放过自己,可是还是难逃一劫。一代战仙韩信被吕后杀死。
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的故事》
韩信怎么投靠刘邦的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未得到任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
扩展资料:
韩信军事成就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信
刘邦,项羽,韩信之间的故事
韩信(?~前196)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 ,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 ,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项 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 、名将 、楚军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少学兵法,素有勇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观始皇巡游威仪,认为‘彼可取而 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助叔父项梁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陈胜。项梁死,归楚怀王节制。三年冬,率楚军主力5万人渡 河(黄河)救赵,大败秦军,解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围。继迫秦将章邯举军投降。拥众数十万,名震诸侯(见秦末农民战争)。不久,坑杀降卒20万人于新 安(今属河南)。入关后,焚宫室,收财宝、妇女,大失人心。汉王元年(前206)春,挟灭秦之功,封18个诸侯,使分踞各地。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 江苏徐州),占有梁、楚九郡。二年冬,使人杀怀王。诸侯叛离,齐国田荣率先举兵,项羽乃亲自率兵击齐将田荣等,烧杀掳掠,激起齐民反抗。楚汉战争之初,不 察刘邦意图,未予严密防范,以致刘邦顺利东进。四月,由齐地领精兵3万人奔袭,大败已占领彭城的刘邦及诸侯联军,几乎生擒刘邦。其后,与汉军长期鏖兵,一 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夺成皋(今荥阳西北),迫刘邦仓皇逃遁。终因不善筹谋,不纳良策,逐渐失去优势和主动。四年八月,议和东归,复大败刘邦追兵 于固陵(今淮阳西北)。后被合围于垓下(今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失利,溃围而出。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犹指挥28骑两次冲击由数千名 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杀数十人。五年十二月,退至乌江(今和县境),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躲避,下马步战,杀汉兵上百人,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 刎,时年31岁。项羽作战勇悍,长于突击,自言‘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前汉纪》卷三)。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