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今月曾经照古人前一句
今月曾经照古人上一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今月曾经照古人
网络图片
月,引发大海潮汐的月,也引发历代诗人的歌咏吟唱。那是另一种隐性的潮汐,一代又一代,一波又一波地涌来,拍打着我们生命的堤岸。
人的一生至少有一半时间,处于暗夜之中。黑暗中的我们,除了自己,不见有他。入夜,孤独的我们一抬眼,便看到了月,浑身覆满了琉璃般的清澈月光。月是天外的一只眼,她与我们在亿万年间的相互凝望,总让人情动于中。在那样的凝望中,我们暂时忘掉了孤独,忘掉了烦恼。因月亮的浩然存在,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李白于是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吟咏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生命是短暂的,永恒的只有时间。而漫长的时间里,月光永驻,只是有时,我们视而不见罢了。要紧的在于生命是否曾被月色照亮过,或者说人生是否见过那样的月色。无需循着月色去寻求光亮。月意味着的,并非光亮,而是清澈。月光不同于阳光。我们从来只会说阳光是明亮的、灿烂的,不会说它是清澈的。阳光强烈,却极易造成阴影。阳光下的万物,其“像”被明晃晃地照亮时,“影”却因阴而浑浊。月光不同。月光如水,能浸润并穿透物体,使之呈现出澄明之态,在幽暗中打开人与物的另一个方向,另一种可能,另一条路,另一道门。
是的,柔软的月光,有着那么强的穿透力,可将人与物原本并不通透的内心、内里,照成一片雪白透彻。于是我们的目光越过万千时日,看见了过往,看见了豪饮的李白、洒脱的东坡,也看见了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吟月诗人,及诗人们笔下月华如水的时光。那轮当年照过他们的月,我们见过吗?没有。阻隔我们的,是山河般浩荡起伏的岁月。但那轮此刻照着我们的月,也曾照过他们。于是那一抹月之清辉,让我们从黑暗中走出,也从俗世中走出,让生命有了诗性的清澈。
人的一生,岂能只是活着?李白于自问自答中,体味到的正是一种非现世的人生。有没有那样一种人生,大不一样。面对月色,诗人沧然有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孤独的李白,那冲天一问,直抵人生三大终极之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实又何止是人生之问,简直就是宇宙之问。无人能答。天地无尽,时空浩茫,“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宵”与“晓”,既是时间之象,亦是空间之象。孤独又渺小的人,处于无始无终的日夜轮回之中,如一叶飘浮颠簸的小舟,随时都可能倾覆。而这时,一抬眼,看见了月。也因看见了月,而想起了古人,方知我们的孤独,也是古人当年的孤独,或也会是后人必将经历的孤独。
孤独是人的宿命。深藏于皮囊肉身里的灵魂,从来都是孤独的,谁能体察它瞬息间的万千变化?所有的人,都须在那样的孤独中,走完自己短暂的一生。或许,惟有爱,能稍减那种孤独。当然该是真爱。真爱让两个或更多孤独的灵魂抱团取暖,相互照见。在这个意义上,爱,成了人类的信仰与追求。有幸运者,也有失意人。多少人为此孜孜矻矻地追求一生,也未必如愿。
然而,惟有诗人发现,那样的孤独是以“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的空茫浩大为背景的。在那样浩大的背景里,无数的孤独者,方能因与茫茫宇宙共生而觉幸运。他们虽各自相隔千百年,竟也如浩瀚大漠中传递烽火狼烟的夯土台,相互凝视着,守望着。千万个孤独者因了那样的相互凝视与守望,而找到了同道。遥望的目光诗性而又坚毅地连成一线,穿透古今,让那空无的浩大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人生之于天地间,是偶然的。诗人的出现,则更偶然。但有了那样穿越时空的凝视与守望,孤独者便不再孤独。一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抚慰着亿万颗孤独的心,而联系古今之人的正是那轮清澈的月亮。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聪慧。那“金樽”,岂只是手中之杯,更是生命之杯。当月光从它长照的那个生命金樽里溢出时,生命如月光般的那种清澈,便有了明晰的由来,也有了长久的依据……
“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前一句是什么
1、前一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
2、出处:李白的《把酒问月》。
3、全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4、注释
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难啊难,月亮却老跟着人走。
月亮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青辉流满天空与大地。
每天都看到月亮从海中升起,也看到她每天从云间山后消失。
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
现在的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人。
古人和现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的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是没有改变的。
其他的咱们不多想,就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时候,月亮的青辉总映照在金酒杯里。
日月照今古的上一句是什么
正确句子应为“今月曾经照古人”,上一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
出自:《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李白〔唐代〕
节选: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翻译: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作品简介与赏析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作。
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中秋节刚过,农历八月份的秋天夜晚,万籁俱寂,恬静优雅。吃罢晚饭,独自一个人走在公园的小道上,若有所思的欣赏着两旁的风景……
低垂的柳枝,随风摇曳;凉爽的秋风,微微拂面。秋意正浓,金桂飘香,一派秋天的气息。而我却在这秋月春花的环境中显得有点儿惆怅,有点儿迷茫。
我承认,最近的自己情绪有点儿失落,状态有点儿低迷。面对现实,想逃避,却无处可逃;面对困难,想解决,却没有头绪。只能用那些所谓的鸡汤来自欺欺人的麻痹着自己,并且还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
抬起头,望望天空。飘渺神秘的月亮依然在天空中高高挂起;明亮耀眼的北斗七星依然排列有序。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的那句古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啊,现在的人们虽然见不到古时的月亮,可是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时的人们。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打破这个常规。而此时的我,在这秋日的夜晚,伴随着月亮的照耀下,却幻想着能够与古人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
我幻想着能够和陶潜一样,可以过一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田园生活……
我幻想着能够与李白一样,可以有一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豁达情怀……
我幻想着能够像杜甫一样,可以有一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写作心得……
我幻想着能够跟王维一样,可以有一次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的引人相思……
一个个的古人在我脑海中浮现,一次次的经历在我记忆中萦绕。我承认,我是有点儿逃避现实,但这次的逃避,却能让我得到些许的安慰。那就让我在这朦胧的月色下,继续的沉醉下去吧,幻想下的自我陶醉对我来说也算一种调节,也是一种解压。
我幻想着能够像古代的侠客一样,或许有 仗剑走天涯 的豪气……
我幻想着能够与古代的文人一样,或许有 诗酒趁年华 的人生……
可是,古代的终究是古代的,过去了终究是过去了。现在的我,活在现实当中,再怎么逃避困难依旧还在;去勇敢面对,办法终究会有。这样的幻想,只能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安慰罢了。
人,总得往前看,总要向前进。幻想过后,似乎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提高,也或许是真正领悟到了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再次仰望天空,内心不由得豁达,开朗了许多。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日月可以永恒,人却世代更替!好好珍惜自己所处的时光,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尽力而为,无怨无悔……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是: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出处: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赏析:
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
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其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所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