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秦昭襄王逝世后,六国为何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的君主,频频东出,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 秦昭襄王是明君还是昏君
- 熬死了15个国君的秦昭襄王,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 如何评价几乎大半辈子没有亲政的秦昭襄王
- 秦昭襄王是个怎样的人关于秦昭襄王的故事有哪些
- 秦昭襄王在最后的8年时间到底干了什么有何依据
- 大半辈子没有亲政的秦昭襄王怎么评价
- 秦昭襄王是个昏君么
秦昭襄王逝世后,六国为何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秦昭襄王死后,六国一片哀嚎悲痛?可能连秦昭襄王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还会被六国人哀悼祭奠,但事实就是这么奇特,曾经在位时对六国毫不手软的征伐,换来的不仅不是六国百姓对自己的诅咒,居然还是他们在得知自己死讯的悲痛。那么,秦昭襄王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能让六国百姓放下国家仇恨而去追忆他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秦昭襄王这个人。秦国君主,而且还是秦国在位最长的君主,不仅如此,他也是秦国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因为他在位期间大大扩大了秦国版图,一度缩小了六国的国土面积,为秦国以后统一六国,走向强盛道路奠定了基础。他早年的时候曾在燕国做质子,本来这个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因为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在秦国内部。那时候,他父亲秦惠文王突然去世,他弟弟又因为和人家举鼎比试一不小心被砸死了,王位才落到了他的头上。
其实,秦昭襄王即位初期时是没有什么实权的,那时,上有宣太后执掌政权,下有外戚魏冉处理政务,后他听从范雎之言,夺取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权力,才开始正式亲征。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名将白起和足智多谋的范雎,先是联合一些诸侯国大破楚国,后来更是几乎将楚国给打废掉,后来,连楚怀王都死在了秦国的监禁之下。
不只是楚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国还大举进攻各个诸侯国,先是大败韩魏等国,侵占了数十座的城池,后来又打败了当时的军事大国赵国,最著名的那场长平之战几乎是一举将赵国从天堂打入地狱,还坑杀赵国40万大军,直接就平息了赵国争霸天下的念头,之后更是围困了赵国都城近一年,直到其他诸侯国来救援才得以幸免于难。
就是这样的秦昭襄王也还有令人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消灭东周,推翻周朝政权。
公元前256年东周覆灭。当时周朝已经十分虚弱,诸侯国随随便便就可以把其推翻,但还是没有人敢尝试去把周朝覆灭,可能也是担心自己这边忙着推翻周朝,那边再有人突袭的话会防不胜防。这时,秦昭襄王发兵推翻了周朝,他做了一件各诸侯国想做又不敢做的事,结束了周朝长达八百年的统治,为当时各个诸侯国摆脱掉了一层的束缚,使得各诸侯头上名义上的共主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之中。所以,秦昭襄王此举自然会得到六国不少人的尊敬。
不过,这件事最终受益的还是秦国。 倘若周朝一直存在,那秦国就算把其他六国都打败了,势力扩张到天下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而推翻周朝的话,就会为秦朝后代君主建朝称帝打破最后的限制。秦昭襄王此举,不仅让整个天下都脱离了周天子名义上的统治,还让秦朝后来统一天下显得合情合理。
二,六国对秦国的依附
秦昭襄王在世时可以说把六国治得服服帖帖,但被秦国压制的同时,六国又都依附于秦国发展。其实,到秦昭襄王晚年时,秦国的发展就开始衰落了,再加上年轻时四处征战,秦国国力也在衰退,这样的秦国在六国看来也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们都在秦国的羽翼下生活,“老大”日子不好过,那下面的小弟自然就更不好了,尤其是六国的百姓。而秦昭襄王死了后,秦国的发展就更不复从前了,所以六国才会一片哀嚎。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的君主,频频东出,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纷争百年,在战国七雄中,最终,秦灭六国而结束战国时代。为何秦国能够以一荒凉之地而统御天下,这其中不仅有商鞅变法的功劳,更与秦国历代诸王的励精图治(奋六世之余烈)有着极大的关系。
与出道即巅峰的魏国相比,秦国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资源贫瘠,发展相对落后,在秦孝公和商鞅进行变法后,秦国才逐渐强大,特别在战国中后期,秦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这与自秦孝公之后,秦国历代国君的努力不无关系。
自秦孝公之后,秦国的历届国君几乎很少有昏庸之辈,大部分国君继位后,都以一统天下作为己任,在这些国君中,有这么一位国君,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宏韬伟略,在位五十多年时间里,频繁东出函谷、扫六合, 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秦国的盛世也是从他这一代开始,他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 嬴稷 前半生历经了 质子、公子、太子、王的身份转变,这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更珍惜手中的权力。嬴稷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嫡子,在秦惠文王的诸多子嗣中,嬴稷没有太多的存在感,甚至,秦惠文王从没想过把“嬴稷”立为太子。
在嬴稷年幼时,他就被送往燕国当质子,进而与秦燕交好。虽然说,嬴稷是秦宣太后与秦惠文王所生的孩子,但是,宣太后并不重视嬴稷,父亲的冷淡、母亲的疏远,也使得早年的嬴稷与权力无缘。嬴稷虽然贵为公子身份,怎奈朝中无靠山,因此,从小开始,嬴稷就学会了自立自强。
秦惠文王去世后,长子嬴荡继承王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的个性勇武好战,在位仅仅四年,就率领秦军几次东出,虽然秦武王不算昏庸之君,但也绝非明君,有一次,秦武王参加周王室在太庙举办 举鼎比赛上,狂妄自大,妄图赤手举动太庙前的铜鼎以威震六国,然而,秦武王在举鼎过程中,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
秦武王突然离世,秦国王位究竟该谁来继承?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秦国内部也因为武王的离世,变得人心惶惶,由于秦武王生前没留下子嗣,也没有留下遗嘱,于是,秦武王的兄弟们开始蠢蠢欲动的觊觎王位。
此时,秦庭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宣太后为首,他们拥立 公子“芾” 为王,而另一派则是以 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之母) 为首,他们拥立公子“壮”。
这两派在秦国都拥有极大的势力,谁也征服不了谁,这也导致秦国陷入了很长一段权力的真空期。而远在燕国的公子嬴稷,听说秦武王举鼎遇难的消息,他明白秦武王去世,秦国内部又会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嬴稷心里也想成为秦国的王,但自己孑然一身,还身处燕国,身边没有名士辅佐,根本就没机会夺取王位。嬴稷向西边看看,心里刚燃起希望之火,又瞬间被现实所浇灭。
然而,机会往往总会在不经意间落到你的身边,当时,赵国名君 赵武灵王 看到秦国内乱,意识到机会来了,他想扶持一个秦王室的公子,以达到控制秦国的目的。不过,赵武灵王纵观在赵国的秦国质子中,还没有那个能让他瞧得上眼,反倒是在燕国的公子稷,赵武灵王很是喜欢。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赵武灵王为何要拥立嬴稷为秦君呢?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深意, 一是 ,赵武灵王想要通过控制嬴稷来达到挑拨秦国内斗的目的,以此来不断削弱秦国的实力,这就需要一个能力出众的质子去夺位。
而在赵国的几个质子,很显然都是一些酒肉饭囊,没有什么大才能,而在燕国的嬴稷到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赵武灵王认为 嬴稷如果回国当秦王, 那么, 宣太后和惠文后一定会再次分化而内斗 ,这个时候,秦国如果发生内斗,就不仅是“两后”的内斗,更是整个朝廷的内斗。
二是 ,赵武灵王也想用此来向秦国施恩,毕竟秦国是自己邻国,如果赵国不主动去拉拢,秦国一旦和齐国站在一起, 对赵国而言一定是弊大于利,赵武灵王通过综合考虑上述的因素后, 最终,在赵武灵王的操作下,嬴稷就在赵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了秦国。
秦国朝廷对嬴稷的突然回归,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特别是秦国的臣子们,他们极力地抗拒立嬴稷为秦王,原因就是嬴稷的回归,动机不纯,如果立嬴稷为王,这很可能是赵国的阴谋。
秦惠文后派系对嬴稷的回归也十分忌惮,不仅派遣杀手去暗杀嬴稷,而且还明里暗里地挑拨群臣与嬴稷的关系。反倒是嬴稷的生母宣太后看到了一个机遇,原本立公子“芾”是无奈之举,毕竟,公子芾再怎么样,都是“次子”,也就是说公子“芾”并不是长子。
在拥立公子“芾”时,群臣的意见很大,他们认为次子继位违反宗法和传统。而这一次,自己的长子回来了,也让宣太后看到了希望,至少群臣没有理由再讲嬴稷继位不合法了。所以,秦宣太后一派决定转换方向,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嬴稷身上。
嬴稷 在内 获得宣太后势力, 在外 获得赵武灵王的支持,并且嬴稷还是秦宣太后的长子,于是,迫于内外压力,秦国朝廷就只能够拥戴嬴稷为秦王,史称 秦昭襄王 。
嬴稷实现了自己成为秦王的愿望,但是,自己却是个被母后架空的秦王,因为,宣太后以秦王年幼为理由,直接代理朝政,于是,嬴稷的权力就这样被宣太后架空,在其执政前期,秦国内外大事几乎都是宣太后一人决定。
虽说,宣太后是自己的生母,但嬴稷明白,从小到大,自己的母后最疼爱的不是自己,而是弟弟公子芾;而自己在小小年纪时,被送到燕国当质子;因此,嬴稷对宣太后并不是很亲近,但迫于宣太后的势力,嬴稷只能一忍再忍。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外加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嬴稷也开始一步一步地掌控秦国的权力。后来,秦昭襄王在任用范雎为谋士后,策划一系列政变,收回了秦国四贵的权力,并废掉了宣太后,因而,这时嬴稷彻底掌控了秦国大权。
嬴稷掌控秦国之后,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展开远交近攻策略,和连横策略,他在山东六国中,频频连横,一步步地削弱诸国的实力,在他继位的第四年, 齐、魏、韩三国联合攻打楚国 ,嬴稷就派兵直接联合楚国反扑三国,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名义上是 楚国联军 ,但是,秦国基本上没有出什么力,大部分都是楚国一家抵御三国的讨伐。
当齐、魏、韩三国逐渐把楚国压迫到绝境时 ,秦国直接派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并夺取了韩国、魏国的大片领土,这场战争最终以四国两败俱伤,秦国渔翁得利而告终。
秦昭襄王六年,秦国又联合韩、魏、齐三家一同讨伐楚国,并大败楚军,极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国力。在结束对楚征战后,秦国继续转换枪口,把大军开进了韩国境内,再一次夺取了韩国大片土地。
而自此,韩国已经彻底被秦国打残,导致韩国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座城池而勉力维持。秦昭襄王七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并攻占了楚国核心地域襄城,就这样,秦昭襄王通过不断地连横策略,不断地挑拨战争,耗费其他诸国的实力,而秦国在战争中进一步坐大。
嬴稷的第二步就是称帝 ,嬴稷明白,要想统一六国,那么,就必须在身份上实现正统。在秦昭襄王十九年,嬴稷自称为西帝,并且,为了掩人耳目,嬴稷还派使者到齐国尊称齐王为东帝,想以此拉拢齐国。
而齐王识破了嬴稷的计划,直接号召五国一同合纵起来,讨伐秦国。嬴稷一看六国的阵势是来真的,直接取消的帝号,重新恢复王的称号。尽管这样,六国联军并不买账,已经出兵步步紧逼函谷关,秦国还得应对六国的讨伐。
对此,嬴稷听从大臣的意见,主动 派军队出击攻打魏国 ,而此时的魏国,因为参与六国讨伐,国内的主力已经跟随联军前往函谷关,这时候秦军突然来袭,魏国还没缓过神,就被秦国占去了大片的国土。
最终,魏国没办法,只能退出六国联军,并割地来向秦国求和,秦国解决了魏国这个强国之后,接着需要解决的就是东部的强国齐国,嬴稷派遣使者多方游说,策反了赵、韩、魏、燕四国,五国联军一同讨伐齐国,于是,这原本是六国讨伐秦国,转眼一变就成了五国讨伐齐国,由此可见, 秦昭襄王的离间六国手段十分了得。
在此次五国联军伐齐期间,不仅重创了齐国大军,而且还攻占了齐国几十座城池,自此,也逼迫齐国与诸国彻底地断绝关系,转而投向秦国的联盟,也侧面破解了六国联合。
从秦国东出一直到 秦国统一天下之时 ,秦国基本上都是赢家的身份,不管是诸国联合讨伐秦国,还是秦国与诸国讨伐其他的国家,最大的受益者始终是秦国。因此,在此期间,秦国的国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在嬴稷执政第42年时,周边的魏国、韩国已经被打的奄奄一息,基本上对秦国不造成任何威胁;而南方的楚国也因为常年的战争,以及内部的体制问题,国力损耗严重,如今秦国的心腹大患就只有东北部的军事强国赵国。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战争中,赵国是受损失最小的国家,也是国力保持相对稳定的国家,嬴稷明白, 如果赵国不除 ,秦国的一统霸业一定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在嬴稷的指示下,秦军主力开始源源不断地攻伐赵国,而赵国在多方抵抗之下后,终于明白,只凭借自身的国力是不足以阻挡秦军,因此,赵国就联系诸国,借诸国之力来抵御秦国的征伐。
在这段时期里,六国已经看清了秦国的真面目,他们也明白如果再不抱团,那么,六国的未来都逃不过被秦国吞并的下场,所以,到了这一步,六国反而开始了紧密的联盟。
嬴稷看到六国的态度,他明白如果还靠着之前的那一套已经不适用了,现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凭借绝对的武力打服诸国,让他们彻底惧怕秦国虎狼之师。
也因此,秦国派遣了五十万大军攻赵,并在长平地区与40万赵军主力决战。 然而,白起的横空出世,以及赵国错误地放弃了廉颇固守策略,采用赵括的迎战之策后,主力尽出,完全被秦军牵制住,在秦国困兽之斗式包围下,几十万赵军断粮46天,最终,40多万赵军无奈投降。
长平一战不仅震惊了赵国,更是震惊了中原诸国,诸国心里清楚秦军已经势不可挡,但没料到的是,秦军竟然如此厉害。
而秦军后面的做法更是让诸国心惊胆寒,或许秦军的粮草不足无法供养战俘,或许秦军为了以绝后患防止赵国东山再起,或许秦军为了威震诸国。总之,40万主力的赵军被秦军现地活埋了,秦军坑杀40万赵军,也使得秦国声望名震中原,自此开始,秦国正式向六国摊牌,开始了统一的步伐。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原,与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起,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历代国君的努力有关;尽管,最后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在这些国君中,不得不说秦昭襄王的功劳算是最大的一个。
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策略,彻底扭转秦国的外部环境,并且解除魏国、楚国、赵国对秦国的威胁,他经营巴蜀地区,不仅为秦国获得一个优良的农耕区和粮食主产区,并使得秦国在地缘政治上占据优势。在秦宣太后的帮助下,秦昭襄王灭义渠国,不仅解决边患问题,更使得秦国的骑兵战斗力发生了质变。
秦昭襄王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更是卓越,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彻底地打垮当时最强的军事强国赵国,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地与秦国相抗衡,这在军事上为秦国统一天下扫清了障碍。
可以说,在位56年的秦昭襄 ,这位超长待机的君王是秦国从崛起走向强盛的关键,嬴稷给后面几位秦王留下了形势一片大好的秦国,而自己的曾孙子秦王政更是完成昭襄王一生的夙愿:一统六国。 可以说,秦昭襄王的成就与秦始皇比肩,或许能超过秦始皇。
秦昭襄王是明君还是昏君
秦昭襄王是明君。但是他先是君王,其次才是明君,他想要的是一把锋利的刀,而不是一把有可能会伤到自己的不听话的刀。身为君王,他要的是臣子绝对的听从命令,而不是反对与他,白起在秦国军中拥有着巨大声望,同时又极具主见,就成了一把不听话的刀。但无论如何,战神白起的死是身为明君的秦昭襄王一生中仅有的污点。
秦昭襄王继位时间
秦昭襄王(前325年到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到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熬死了15个国君的秦昭襄王,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秦昭襄王最开始并不是继承人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惠文王嬴驷和芈月所生的儿子,虽然从小就好学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喜爱,但是秦昭襄王并不是秦国太子,秦国的太子是秦武王嬴荡。因为嬴荡是长子,并且也跟随司马错征战巴蜀,所以秦国军队也是比较支持嬴荡的,于是在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而嬴稷和芈月则被流放到了燕国苦寒之地作为质子;但是因为秦武王力大无比,所以在看见象征天下的九鼎时,就想要举鼎以此来展现吞吐天下的野心,但是九鼎实在太重最终压死秦武王,而秦武王没有子嗣所以嬴稷回到了秦国当上秦王。
秦昭襄王受到魏冉的架空
在嬴稷回到秦国做了秦王之后,因为秦昭襄王过于年幼于是由芈月太后和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帮助秦昭襄王治理朝政,而魏冉则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掌握权力结党营私,不想要归还秦昭襄王的统治权,但是秦昭襄王也并非等闲之辈,拉拢了秦国将领白起以及范雎,将魏冉给赶下了台,而芈太后也认为可以让秦昭襄王接手朝政,于是秦昭襄王开始了他建立功勋之路。
秦昭襄王功勋卓著贡献巨大
秦昭襄王继位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在这五十年时间里秦昭襄王不断对六国用兵,重用白起,蒙骜等等名将,多次击败六国,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就斩杀了赵国四十万士卒,导致赵国国力大伤;白起采用水攻的方式进攻大梁大败魏国;同样是采用水攻的方式水淹楚国都城,大败楚国等等,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遭受了秦军的进攻,导致在秦昭襄王时期各个国家的国力都被不断地消耗,而秦国却在战争中不断累积国力,为后世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评价几乎大半辈子没有亲政的秦昭襄王
首先我觉得他对于母舅那是相当的容忍。纵观中国历史,那些扶持幼君上位然后自己摄政的权臣,哪一个在君王亲政之后能全身而退?霍光,长孙无忌,多尔衮,比起他们,魏冉真的是善终了,唯一一个结局比他好的摄政大臣恐怕只有周文王了。
而且我觉得这恰恰说明了嬴稷过人的智慧。外戚干政四十年(并且是有野心、贪恋功名的外戚,这从魏冉私取陶邑就看的出来),结果国家蒸蒸日上,朝野相安无事,王位坐得稳稳当当,中国历史上你再找个第二例试试?
至于他晚年的一些错误决定,反倒让这个君王的形象更加血肉饱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明君”、“霸主”就可以一言蔽之。他是一个有情有欲,野心勃勃,聪慧绝顶但也会犯错误的“人”哪。纵观古今,许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晚年几乎都犯过错,比如齐桓公错信易牙之辈最后落了个饿死的结局,汉武帝晚年闹出了巫蛊之祸,所以说邯郸之战的失败并不能抹杀秦昭襄王的功绩。
还有很多人认为如果长平之战后秦军挥师邯郸就能拿下赵国,若不是范㫿小人,说不定秦昭襄王有生之年就统一天下了。这个说法虽有客观依据,但却不足为信。如果当时嬴稷只有四十岁,那倒是有可能,但是注意他当年已经七十岁了,这在当时就像现在的一百岁差不多,而且白起也已经老了(白起至多比嬴稷稍微年轻几岁)而秦国下一代猛将还没出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秦国还没有到能一举灭六国的能力,也就是时候未到。即便长平之后直抵邯郸,若赵国死守,四国救援,秦仍然是以一己之力抗衡六国,更何况秦军当时也是损失惨重,胜负存亡之理当未可知。
好吧,就算白起猛人灭了赵,估计这时候秦军也打得差不多了,此时班师,顺路灭了韩魏不大可能,被韩魏楚乘势打击倒是更有可能。等到秦国休养生息,恢复力气,再出来灭其他五国的时候,赢稷和白起得有百岁高龄才能活着看到这一天啊(相当于现在人活一百五十岁这种感觉)
另外,随着秦昭襄王日渐老迈,他的决策能力已经不如年轻时候了,耳跟子也软了,这从他对范雎言听计从就可以看出来。这把年纪再灭六国平天下,从有史记载以来,允许你不限国界年代,一例也找不出来。
综上所述,秦昭襄王一生的功绩恰如其分地由他的谥号概括好了。开疆拓土,圣闻周达,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虽然临走前昏了一招(信范睢杀白起),但不足以掩盖其一生功绩。
秦昭襄王是个怎样的人关于秦昭襄王的故事有哪些
秦国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怎么能够少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历史上也算是个明智又有作为的君王,他是一代雄主,也是秦国万世基业的奠基者之一,是秦奋六世余烈的承上启下的人,秦昭襄王继续继承和发扬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的一系列政策。以法治贯穿国家,以武力征服天下,并将这个原则坚持到了最后,秦国能够建立万世的基业,他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客观上也给了嬴政雄起的机会。
秦昭襄王不管是在军事还是在政治上,内政外交上都是极其擅长的,而且他做得十分好,可能是遗传了父亲精明又勇猛的优良的基因,而继承了母亲强势、精干的性格,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秦昭襄王,嬴稷,赵氏,名则,又名稷,他是秦惠文王与宣太后的儿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昭襄王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他的隐忍。嬴稷相当会隐忍。当初兄弟们还在争夺皇位的时候,嬴稷竟然也能沉得住气,主动跑去燕国做人质。丝毫不顾及国内的各种党争。越是想要远离政治的风波,就越会被卷入到这场风波里。在秦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的弟弟因为举鼎而死之后,秦昭襄王因为在自己母亲和权臣魏冉的支持下,迅速地被魏冉迎回秦国,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君主。
秦昭襄王的母亲是芈八子,芈八子是秦国的王后,但并非正宫娘娘。秦昭襄王就是庶出,且幼年质燕、远离宫闱。如果不是武王举鼎绝膑而亡,如果没有像魏冉这样的权臣支持,终其一生嬴稷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棋子。穰侯以一国之兵谋两国之事这里的穰侯就是魏冉,魏冉和宣太后是姐弟的关系,在秦昭襄王即位后,算是魏冉扶植起来的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个政治势力表面上看是秦昭襄王执掌,实际上权柄操控在魏冉和宣太后的手里,魏冉和宣太后以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而顺理成章成为了秦国的管理者。
母亲和舅舅因为秦昭襄王年幼,辅佐他执政,这一执政就是二十几年。他的母亲宣太后好像永远都觉得自己儿子秦昭襄王,还是当年那个年幼的孩子,以为嬴稷还没有长大成熟,因此将权力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秦昭襄王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成长,也逐渐懂得了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他觉得这个王位就是自己的,母亲频繁干预是对自己的王权的一种冲击和挑战,而舅舅魏冉的得势,也对秦昭襄王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但是嬴稷无能为力,只要母亲和舅舅在一天,他的权力永远都下放不到自己手里,因为这个大秦的整个局势,都是母亲和舅舅的势力。
终于,当自己精明能干的母亲去世后,嬴稷开始了自己的反击。他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铁血和强硬的手段,他罢黜了舅舅魏冉,以一种还算体面的方式让他离开权力的中心。随后,便重新洗牌整个秦国的政治,建立、扶植其自己的亲信,很快一个新的领导集体就出现了。对外战争,弱楚、弱韩、弱魏、弱齐、弱赵、灭周,出现了齐秦两国交相称帝的局面。在人才方面,任用魏冉、白起、范雎等为秦国注入了极其强大的发展动力。嬴稷沿着前辈的优良传统,继续将秦国的强大延续下去,作为一个君主算是不辱使命了。
秦昭襄王在最后的8年时间到底干了什么有何依据
秦朝在还没有统一国家之前,在战国时期以及春秋时期,其实也是有存在的。秦朝当时有一个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大概是47年,在最后的8年,他一直在扩张领土,而且变得有些残暴,不仅会去杀敌人,而且还会杀朝中的大臣。因为到了后期的时候,秦昭襄王这个人非常的霸道,重创了其他的6个国家,所以这段时间搞得民不聊生,还穷兵黩武,不过也创造出了非常辉煌的成绩。
秦昭襄王是在19岁的时候登基的,在位期间一直在扩张领土。在经历了长平之战之后,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这个时候秦昭襄王还不顾众人的反对,继续派出军队去攻打赵国,导致赵国各让6个城市来换取和平。赵王答应了之后又反悔了,然后秦昭襄王非常的生气,于是就派军去攻打邯郸,赵国就向魏国和楚国求助,而秦昭襄王不惜和这三个国家开战,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打出了气势。
后来秦昭襄王还派出了军队去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阳城,总之就是在不断的扩张领土。秦昭襄王在去世之前的两年虽然已经很老了,但是威力还是让六国忌惮。当时名将白起也是秦朝人,为秦国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是在攻打邯郸的时候一直打不下来,秦昭襄王就把白起派到前线,白起当时因为生病没法起身,所以导致军队战败,损失了8000多个人。秦昭襄王一直不高兴,于是就携着天子剑将白起赐死了。
总之秦昭襄王在生命的最后8年中,根本不顾着国内的民生凋敝,坚持要外出打仗,不过最后也创造出了非常辉煌的成绩。后世的人在研究的时候,觉得秦昭襄王在历史上虽然有很多的争议,冤死了功臣,还有些蛮不讲理,但是这些功绩也是不能够被掩埋的。如果没有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后面的秦始皇也不容易去完成统一。
大半辈子没有亲政的秦昭襄王怎么评价
隐忍是他的强项。庶出、远质、多年寄人篱下,让他的忍耐力得到极大的锤炼。芈太后干政,好啊,我听妈妈的话。舅舅专权,还私营私邑,即便天下人都知道“穰侯以一国之兵谋两国之事”,他依旧置若罔闻:妈妈说怎样就怎样。他似乎很甘于乐于做一个傀儡皇帝。直到有一天,有个叫张禄的男人出现,反复试探后,这个已经四十多岁、做了二十多年傀儡的男人才第一次对外人吐露心声。终于,精明能干的宣太后死了,那个伟大的母亲不能再为儿子守护了。然后,这个一贯乖宝宝的秦王第一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铁拳和利齿:他罢黜了舅舅,以一种还算体面的方式让他离开权力的中央。相比惠文王车裂自己的姑父商鞅,嬴政赶走了自己的师相吕不韦,赢稷算是很厚道的了。当然,芈太后和穰侯兄妹,多数时候还是心系大秦的。这与后来的许多外戚干政有所不同。但一直到母亲去世才肯动手,赢稷的忍字诀堪称历代秦王第一。这在他的邦交政策里也体现出来。
秦昭襄王是个昏君么
不是昏君。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