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关于感恩的句子

道德经关于感恩的句子(道德经哪一章讲了人要懂感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9 02:49:28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道德经哪一章讲了人要懂感恩

感恩这个理念不属于老子哲学的范畴,老子反对传统的一切仁义道德。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说天地社会之中不要讲究这些仁义道德,一切都是自然的作为,一切都应该无为。强调一直随着自然的被动性,而感恩属于主动性。

有感而发10句话,感恩道德经给我的智慧

1、世上最好的保鲜就是不断进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和更值得爱的人!共勉!

2,我接受接纳自己的改变不足!人无完美。各自拥有各自优势,找准人生定位。尽好该尽责任,不负美好年华。

3,没有人不面对分离,痛苦。今日的分别为了来日更好的相聚。

4,当你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时,你会选择等待;当你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时,你会选择奔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靠山。

5、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罢了。

6、有时候我们会说很多很多的话,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不用自己很多的话语证明,时间和结果会告诉你一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凡事都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去面对。不是自己不去强求,是自己总会来的。不用去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8、只管去做,只要我们的法心初心是好的,真诚去做,问心无愧。一切都会心想事成。这是吸引力法则。为无为,则无不治。

9、一切事物,有果必有因,因果定律永远不会变。种善因,得善果。一切“道”知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不念过往,不惧未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道德经》第23章 道亦乐得

【经典故事】

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走在一条偏僻的路上,若是有个人跟在你后面,你快他快,你慢他慢,你停他停,你会害怕吗?遇到这种情况时,估计很多人的心理会崩溃的。是啊,这实在是有点恐怖啊!

你想过没有,在我们的人生中,也不是我们一个人独行,总会有人与你相伴。这当中既有你喜欢的, 也有你厌恶的;很多时候,是不期而遇;不少的时候,也会离你而去。这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生活现象。
让我们再往深处想一下: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时常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一直跟随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如影随形般又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不离不弃的伴侣。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可往里装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任务。糊涂的生命,如同一个垃圾桶,生命中装进了很多负能量!

人生的痛苦与挫败,不是自我的哀鸣,而是心灵垃圾散发出来的臭味!觉醒了的生命,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看看人生中是什么一直陪伴着我们吧!

【经文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在这一章中,借助于自然现象给我们讲解了

1、【 希言自然。】

这说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其实是很少向外表达它的意旨的。再深一层的意思就是:真正的“道”是不需要去多“言”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啊,你是什么人,不在于你怎么说, 而在于你怎么做。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天地被形容为一个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 总是默默地、冷冷地、暗暗地观察着世间百态。

2、【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这些又是谁在操作主宰呢?是天地(也就是自然)。 “飘风骤雨”是破坏式的,而“和风细雨”是建设式的,而“道”是“利而不害”的,“德”是讲“好生之德”的, 所以“飘风骤雨”是不符合“道”和“德”的,当然就不能让它持久。与天地相比,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了。因此,那些不符合“道”和“德”的逞强施暴的事情,人类就更加做不长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推论。

3、【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 就能和道融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融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道德所抛弃。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德人的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你做的事情符合“道”这个层次的要求,“道”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道乐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德”这个层次的要求,“德”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德乐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失” 的条件了,“失”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失乐得之”的待遇。

【本章核心要义】

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了两个核心要义:一个无常,一个恒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所面对的、无法回避的两个事实。

第一个“无常”:借着飘风不终朝这样一个自然现象,来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变化的,人要懂得,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凌驾于规律之上,当然,即使你想凌驾规律之上也是徒劳的。因此, 人要学会顺应,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观愿望与自然规律相对抗。老子关于“无常”的思想是在告诉人们: 别离开规律自己去想什么美事,一切都会变化的,想用狭隘的自私念头让自己的好变得永恒是不可能的。

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老子借自然规律来阐释人生规律,因为人生就在自然中:一个人得势时,不要欺凌弱者,因为在位的人也都有下台的时候。一个人强大时,不要瞧不起不如自己的,因为任何强大都很难永久。修道有德,一切的善良和慈悲,形式上是对别人好,事实上是在播下自己未来的善种和丰收。这就是生命价值的时空观,是在现实和未来两个时空维次上进行思考的智慧。

第二个核心要义——“恒常”:虽然说一切都在变化,但也有一个不变的力量一直跟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恒常的规律,就是大道。你看不见它,但它却像个忠实的伴侣一样陪伴着人的一生。

由此可见,老子才是现代人很熟悉的“吸引力法则”这一思想的最早的阐释者。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到他身边,人生所遇到的,都是与自己类似的人。你自己有道,就会有有道的人来到你生命中;若是自己缺德,也会遭遇很多缺德的人;若是家族修行有德,不仅仅福泽子孙, 也会遇到很多贵人。总之,你所遇到的,看起来是一个个的别人,实际上,都是心中的自己。于是, 就有了这样一个论断:你所遇到的不是别人,都是自己,只是你并不认识全面的自己。也许有的人看不懂,觉得身边出现的人跟自己不相似啊?实际上,这不是看不懂别人,而是看不懂自己,是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问题,来到身边的人只是一面镜子,在来映照自己身上的问题。正如道德心经中所说的:“万物皆为镜,万般皆为镜中我”。

正所谓“行得善事,善神随之;行得恶事,恶鬼伺之”,“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真正修道的人,道就会加持与他;顺应道的规律做事的人,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顺天则昌;以卑鄙品质做事的人, 不好的信息就会与之共振,渐渐地周围就会聚集很多类似的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一个人身上负面的信息吸引了一群相类似的人的时候,也就注定了自己的失败。

这些观点,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有的人不相信。还有的人认为是宿命论,这哪里是什么宿命论啊,这不就是像“照镜子”一样简单的规律吗?想想看,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时,你能看见谁?当然, 当着面镜子变成了人间的事和走进你人生中的各种人时,你就可能只看到外部的事和一个个的人, 而不知道那些都是镜子里的自己,这就是“镜中我”的理论。若是能够明白这一点,也算是一份开悟吧!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正道法门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一切的变化都围绕着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的核心,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让你遇到的人, 都是对自己的映射。莫要外求,遇事自观,自省改过,自强不息,感恩一切,悦纳众礼,读懂天书。

有个小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不懂得上述规律的人是如何陷入迷茫的:一个人被骗了,就会说自己是受害者,骗他的就是坏人。实际上,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他之所以会被骗,要么是因为自己轻率, 要么是因为自己贪婪,要么是因为自己愚蠢。可是,人都在被骗之后,一定会忙着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极力把对方丑化成坏人,就是不说自己的贪婪加愚昧。

由此可见,几乎每个人都会玩一种游戏——人生苦肉戏:欺骗自己,美化自己,丑化别人,让过去那个愚昧又贪婪的自己得到维护和加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话的深意和哲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唯有自省,自修,自我完善,超越过去的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和做法。你若想在未来有更好的命运,就从现在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内心中的缺点并加以改正,积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嫉妒和疏远,真诚地借鉴别人的教训而不是幸灾乐祸。

圣人老子的思想,是让我们从愚昧走向智慧的礼物,朋友,你收到了吗?

让我们将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希言自然,事实胜于雄辩。自我表白,就是自我出卖。悦纳变化,一切都是营养。自强不息,命运就在自己。你是中心,所遇都是自己。懂得观照,遭遇就是礼遇。

人类的文明成就,让人的主观越来越强大,当然离道越来越远。于是,不管物质多么富足,人生还是充满苦难。

                          文章来源《齐善鸿讲道德经》

《道德经》第十九章感悟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优;

      断利节名止私欲,

      返朴归真弃巧智;

      乐观感恩薄名利,

      精神常葆存活力。

相关老子的感恩的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读鼎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谦让的爱,无坚不摧 ——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败而不馁,就是胜者——美国 哈伯德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德国 恩格斯
过去是未来的小引——英国 莎士比亚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 意思是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问为耻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道德经》第27章 :善行无迹,善言无瑕

2021.04.28周三Day118
《道德经》第27章 善行无迹,善言无瑕

【原文】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

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过失;

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

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

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

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解读】

第一,“善行无辙迹”。

真正的高明和智慧是“善行无迹”,不露痕迹,这正是道的自然无为、自然不痕之表现。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了道,才能产生真正的聪明智慧。

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以善为师,亲善远恶。而这个学习,不在于老师和所谓的资质,关键却在于自习自得,自我领悟,功夫到家,水到渠成,无师自通,一通百通,这是最高的学习能力。

所谓“大智若愚”,那些看起来愚笨木讷的人,往往蕴藏着大智慧、大聪明。

真正聪明智慧的人,不显山不漏水,不锋芒毕露,懂得和光同尘,韬光养晦,时期一到,才果断出手,从而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我的感悟:现在的我与真正聪明智慧的人相距遥远,但是现在的我能做到“行善”——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最好做到“不露痕迹”。因为“不让人觉察的关怀才是体贴。”

第二,“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天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属,圣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善于利用万物,不放弃、不遗漏任何一个,有教无类,使之各适其性,各尽其才,各尽其,用各得其所。

那怎样做到这一点?

答案是自然无为!让各物发挥自然之性,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自身,都能发展好自己,天下自然可达到大治。这是符合大道的,是隐而不遗不露的智慧。

最高明的功夫和境界是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了然无痕;最高明的行为,都是执道而行,审视度势,顺其自然,绝不想当然,或者一厢情愿的勉强为之。

我的感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竭尽全力去引导孩子们快乐学习,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也就是说: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我的感悟:所有遇见的人,不管是善良的人,还是不善之辈,我都要心怀一颗感恩之心。为什么?因为善良的人是我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能学到如何行善。相反,不善之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的表现会给我敲警钟——不良行为不可取!扬长避短,择善而从,这就是我的想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