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李白十步一杀的诗是什么
李白十步一杀的诗出自于《侠客行》,其全诗为: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意思是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他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肯留下。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眼花耳热之后,胸中之意气,感动苍天,可贯长虹。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使赵都邯郸上下,都为之震惊。
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是盖世之英豪。要做人就要像他们这样的侠士一样,传名百代,为人称颂。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
《侠客行》创作背景。
《侠客行》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全国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兴旺、西域交通发达的盛唐时代有关,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当时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
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高冠佩雄剑”,甚至,一生都不离剑,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任侠意识为尚的社会背景之下创作的。
一步杀十人,心停剑不停是哪首古诗
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一步杀十人,心停剑不停这种都是小说作者自己改的
出自李白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一起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最霸气的古诗
李白最霸气的古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最后一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还有一首就是李白的《将进酒》后面的几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非常霸气的。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出自
出自李白的侠客行
侠客行(节选)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译文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扩展资料:
赏析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
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
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