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写下粒粒皆辛苦的诗人,做了什么被老百姓憎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这首著名的《悯农》早已家喻户晓,诗人李绅也因为这首诗名声大噪,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熟知。
不少人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总是主观认为诗人一定有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不由李绅也多了几分好感。
然而,历史上的人物并非如脸谱一样黑白分明。写下《悯农》的李绅,也有着令人颠覆三观的别样生活。
一,早年生活李绅早年的生活是励志的最好范本。
据《旧唐书》记载,李绅幼年失怙,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在看重劳动力的古代社会,李绅孤儿寡母,受尽了欺辱。
但李绅却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奋发图强,苦学不辍,最终考取了功名,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壮举。
这一年,李绅才27岁。年少有为,前途无量。用今天的话来是,那就是寒门里飞出了金凤凰。
李绅高中进士后,从国子监助教起步,先后担任了校书郎、右拾遗、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事业上一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生活上更是实现了人生阶层的巨大跨越。
二,发迹之后儿时的艰辛生活往往影响人一生的性格,幼年时期的穷困更容易让人铭记终身。
寒门出身的李绅有了权势地位后,所思所想再也不是平民百姓的稼穑之苦,而是迫不及待补偿自己年幼家贫时缺失的一切。
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未发迹前,总是去李元将家中做客。当时李绅为了生活,常常主动和李元将打招呼,每次见了李元将都称呼“叔叔”,嘴甜得犹如抹了蜜糖一般。
风水轮流转,李绅在朝为官后,李元将再不敢以长辈自居,为了避免尴尬还主动自降一辈,在李绅面前自称为“弟”。
但李绅对此竟然极不满意,数次刁难李元将,逼着李元将只好自称为“侄”。
若说李绅做了父母官,李元将自称“侄”勉强还有点依据的话,那么李绅接下来的神操作就完全是逆袭后疯狂自我补偿了。
李绅竟然不接受李元将自称“侄”,而是继续逼着对方自降三辈,在他面前自称“孙子”。
这吃相未免难看了几分,但李绅不在乎。长安月下,李绅住在华美的豪宅里,听着旁人自称“孙子”的奉承声,不知可否还记得当年寒窑苦读,稼穑辛劳之苦?
三,豪奢生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在李绅看来,有钱了回不回村里倒在其次,但显摆一番却是必须的。
相传,李绅做了高官后,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道菜的每次需要耗费活鸡三百多只,每只鸡都只取鸡舌,其他部分弃之不用。为了做这一味菜,后院的宰杀的鸡常常堆积如山,而李绅对此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不过这吃鸡舌的爱好尚无史书记载,但李绅平常的花费惊人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据记载,李绅一餐饭的花费多达上百贯钱,有时甚至上千贯,连一向惜字如金的史书,也毫不客气的给了李绅“渐次豪奢”的评价。
当年那个“粒粒皆辛苦”悯农诗人,就这么在发迹后急不可耐的展示出人性的阴暗面。
可惜时过境迁,现在的物质享受早已无法给予李绅当初那样纯粹的快乐了。正如我们儿时会为了一颗糖果开心很久,但成年后即使得到同样的糖果也无法感受儿时的愉悦了。
但李绅,就这样陷入了金钱与权势的死循环。他不停追逐着那些当年人有我无的物质享受,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乌纱,却渐渐的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他成了百姓眼中的酷吏,在他治理的地方,很多百姓离开家园,外出谋求生计。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失换成其他任何地方主官遇到多半都要心急如焚,但李绅却说:“这些百姓就如同手捧麦子一样,那些颗粒饱满的就会留下来,而秕糠就会随风飘走”。
当年那位怜悯百姓的悯农诗人,终于变成了视百姓如秕糠的滥官酷吏。
不知李绅在享受百姓血汗换来的豪华宴席,歌舞美女的时候,会不会有个瞬间突然忆起,当年有个寒门少年,带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写下了一首《悯农》而声名大噪。
麦子又黄了,当年的少年郎却再也不会回来。
唐朝著名诗人李绅的诗句有什么特点李绅的诗句如何
李绅的诗句
李绅是唐朝一位著名诗的人,他一生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一直流传至今。李绅从小父亲就去逝了,跟随母亲饱读诗书,二十七岁考取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之路。他官场之路并不平坦,最高曾任宰相之职。
李绅像
他一生最辉煌的部分并不在官场,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在诗歌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与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交往十分密切,在文学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绅的诗句十分耐人寻味,很多诗句都具有乐府风格,节奏感十足。《早梅桥》是李绅典型的代表诗篇,诗的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梅花盛开的灿烂景象。诗句中的春未彻形象的说明了梅花开放的时间,同时又为下文中的莺结舌和伴春雪做了铺垫。紫萼迎风玉珠裂诗人观察细微,描绘生动,把梅花的特点描写得十分鲜明。柳未黄和莺结舌从侧面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开放的高尚品质。委素飘香照新月这句诗写出了梅花飘落散发着清香,在月亮的照耀下景色十分优美。
《早梅桥》中的桥边伤别和行人莫折表现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之深,对其依依不舍之情。《早梅桥》的最后两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梅花独有的特点,表达出了诗人对梅花的无限感慨。
李绅的《早梅桥》只是他优秀作品中的一篇,他的诗句都十分富有感染力。从《早梅桥》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诗句形式自由,押韵自然。诗句中喜欢借景抒情,《早梅桥》中表面上句句写的是赞美梅花不争宠献媚,洁白无暇,与风雪相伴的高尚品质。这里面也表达出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赞扬了像梅花的一类人。
李绅的诗
李绅唐朝著名诗人之一,从小跟随母亲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二十多岁考取进士进入仕途。但他仕途坎坷,一直到晚年才慢慢的平稳下来。他一生最辉煌的部份是诗歌方面的成就,曾与元稹,李德裕号称为三俊。
李绅的诗
李绅的诗别具一格,题材多样,有长律和乐府,感情刚劲有力。李绅的诗很多书籍当中只是针对某首诗零星片语的加以评价,其实对于他的诗歌是值得大家加以论述的。
李绅的《追昔游集》描述了他在仕途上的所见所闻,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很多事情无能为力。他的诗年轻和晚年的时候很多都没有被记载下来,记载比较多的被收集在《全唐诗》里面。李绅的诗《悯农》在现代也常常被世人鉴赏,而对于其它的作品则没有人过多去了解。总的来看,李绅的诗有刚劲有力的一面,又有恬雅的风格。他的诗内容十分深远,曾经有人读了他的《悯农》之后认为此人有为相的心胸,后来李绅确实做了宰相。
他诗从意境方面看,不拘一格,有长句和短句,有五言与杂言,有乐府与诗歌。他的诗内容主要有追昔游记载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般的诗体很难表述清楚,所以采用的是多形式题材。还有一方面就是他那个时期,受乐府诗和元和体的影响比较大,多以叙事为主导。
李绅是元白诗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对称的简朴风格。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表现力。他的诗表面上读起来通俗易懂,实则内容深远,值得读者深思。
真实历史中的李绅,悯农作者
资治通鉴唐纪64
公元846年,唐宣宗会昌六年,李绅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任上去世。
李绅就是悯农“锄禾日当午”的作者。
我还以为是个落魄潦倒的诗人,才能写出这么接地气的诗。
但真实历史中的李绅,一直是个达官贵人,尽管中途因为政治斗争受到过贬谪,但也一直是高级官员。
他还是牛李党争中李德裕党的重要成员,也是个能员干吏。
在他年轻时候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就连宰相李吉甫都惧他三分。
翰林学士是在内廷,是皇帝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兼皇帝的机要秘书。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天下用兵频繁,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许多军国要事,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而由翰林学士做主,例如唐德宗时期的陆贽,其权力早就高于宰相。
当然,要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很难的,多数还只是助理或秘书的角色。李绅就是属于后者。但也很重要。
李逢吉但任宰相,在宫中交结知枢密王守澄,因而势倾朝野。只有翰林学士李绅在每次参预穆宗的谘询时,经常对他加以遏制。李逢吉推荐官员的拟状上奏后,穆宗拿到翰林学士院听了意见,李绅多有批评。李逢吉十分忧虑,但因穆宗正信任李绅,李逢吉无法进谗言使穆宗疏远他。
但也正是这样,被借机会贬为江西观察使,但好在李绅够机警,利用与皇帝辞别的机会,解释清楚了事情原委,从而留在京城,成为户部侍郎。
但是事情并且结束,宰相李逢吉更加忌恨他,机会来了。
李绅的族子李虞由于文章博学而知名一时,他自称不愿做官,因而隐居在华阳川。
等到他的叔父李耆任左拾遗后,李虞写信给李耆,请求向朝廷推荐,不料这封信误送到李绅手中,李绅便写信讥讽他,并把这件事在大庭广众中张扬。
李虞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求见李逢吉,把李绅平时暗地里议论李逢吉的话全都告诉了他。
李逢吉更加憎恨李绅,于是,让李虞和补阙张又新,以及侄子、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等人探察李绅的过失,然后,在士大夫中间张扬,并说:“李绅暗地里窥察士大夫,凡有人在一起议论,便指斥为朋党,向皇上告状。”
由此士大夫也大多忌恨李绅。
敬宗即位后,李逢吉和他的党羽对李绅失势拍手称快,但又恐怕敬宗重新信用他,因而日夜策划,商量能够伤害李绅的办法。
楚州刺史苏遇对李逢吉的党羽说:“皇上初次上朝听政,肯定要开延英殿访询百官。李绅是次对官,在这时应防备李绅重新被皇上重用。”
李逢吉的党羽认为言之有理,急忙转告李逢吉说:“事情紧迫,如果等到皇上驾临延英殿听政,就悔不可及了!”
于是,李逢吉让知枢密王守澄对敬宗说:“陛下所以能被立为皇太子,我全都知道,主要是李逢吉的功劳。像杜元颖、李绅这些人,都是要立深王李察的。”
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人接着上奏,也同样说。
敬宗这时十六岁,疑而未信。
这时,李逢吉也上奏说:“李绅不忠于陛下,请予以贬谪。”
敬宗仍再三询问是否属实,然后听从了李逢吉的意见。
二月,癸未(初三),贬李绅为端州司马,也就是今天广东肇庆的副市长。
但事情并未结束。
张又新等人仍然忌恨李绅,每天上书朝廷,认为对李绅贬得太轻,敬宗许可杀李绅。
朝臣都不敢再言,只有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上奏,指出“李绅被李逢吉的党羽进谗言诬陷贬谪,人们都感到震惊,无不叹息。李绅是由穆宗提拔任用的大臣,即使他有罪,也应当本着对父亲尽三年孝道的精神,对他予以宽容,何况他根本无罪!”
于是,敬宗渐渐觉悟。
这时,恰巧敬宗阅览宫中的文书,发现有一小箱穆宗亲手封存的文书,打开后,看到其中一件是裴度、杜元颖、李绅上疏请立自己为皇太子的上奏,这才嗟叹不已,把朝臣离间李绅的上书全都烧掉,不再相信。
虽然敬宗尚未立即把李绅从端州召回朝廷,但以后再有人上奏离间,不再听了。
此后,李绅逐步又迁升,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
开成五年(840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四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在这次淮南节度使任上,李绅做了一件后来被人诟病的事。普遍认为他有挟私报复,逼死人命的嫌疑。
淮南节度使李绅按查所部江都县令吴湘,说他擅自盗用官家因公出差用的程粮钱,并强横逼娶管下百姓颜悦的女儿,将他家的资产衣装估价作为赃款,论其罪当处死刑。
吴湘是吴武陵哥哥的儿子,李德裕平素就厌恶吴武陵。
议论此案的人都声言吴湘冤枉,谏官于是向唐武宗请求重新审理,唐武宗颁下诏书,派遣监察御史崔元藻、李稠复审此案。
崔元藻、李稠经过复查,回奏朝廷说:“吴湘偷盗税粮钱实有其事;而颜悦这个人本是衢州人,曾经任青州牙推官,他的妻子也是士族,情况与初审论罪事实有异。”
李德裕认为崔元藻和李稠论事模棱两可,没有给吴湘定重罪论死刑,二月,朝廷将崔元藻贬为端州司户,李稠贬为汀州司户。
对吴湘案不再复审,也不交付司法官署依法详细判罪论刑,即按照李绅所奏,将吴湘处死。
谏议大夫柳仲郢、敬晦都上疏论争,均不被采纳。
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文肃。
但是到了唐宣宗时代,随着唐宣宗对李德裕的清算,李绅也在死后被清算。其中,吴湘案就是清算的依据之一,也是后世对李绅评价不太一致的地方之一。
前永宁县尉吴汝纳,上表申诉其弟弟吴湘犯罪不至于处死,而“李绅与李德裕内外相通,互为表里,欺瞒迷惑唐武宗,冤枉杀死我弟吴湘,乞求皇帝陛下召江州司户崔元藻等人来对质辨诬。”
唐宣宗颁下敕书给御史台,令调查出真实情况向上汇报。冬季,十二月,庚戌(十九日),御史台上奏唐宣宗,据崔元藻所列举的吴湘冤枉情况,和吴汝纳申诉的差不多。戊午(二十七日),唐宣宗下令贬太子太保、分司东都李德裕为潮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