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

黑格尔的辩证法(如何阐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6 00:27:35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阐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真正“合理内核“正是他吸收了培根、洛克等归纳派的思想,而用于修正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的思想。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础主义的,即他们主张用普遍原理为知识奠基),即他认为并不能象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所说的那样,能够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后以其作为理论的基础。这表现在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
他的“正题-反题-合题“,应该理解成“某种我们认为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对普遍概念或原理的反对--新的普遍概念或原理“,这里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只是相对意义的,而不是演绎派所说的绝对意义的。

读书||黑格尔和他的辩证法

黑格尔(1770—1831)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他的一生是伴随着德国精神的发展而成长的。他几乎统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且加以发展。然而他所说的“世界精神”和谢林等人提出的“世界精神”内涵完全不同,因而受到了谢林的尖锐批评。

黑格尔也否认了康德的“物自身”观点,他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 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

黑格尔建立了新的历史观。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都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个永恒的标准,他们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黑格尔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河里任何一处河水的流动都受到上游的河水涨落与漩涡的影响,但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又受到你观察之处的岩石与河湾的影响。人的思想也如同这条河流一样。

为了让苏菲更容易理解这个观点,老师给她举了例子:

黑格尔指出,历史是一长串的思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的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辨证过程,他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

老师联系哲学史的发展来举例,以便苏菲能理解这深奥的观点:

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适用于历史。其实我们日常思考问题时,也是以辩证的方式来思考的。比如我们常常会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出缺失,这便是黑格尔说的“否定的思考”。可是当我们在一个道理中找到缺点时,也会把它的优点保存下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可谓不胜枚举。

黑格尔也反对浪漫主义者所谓的个人主义的说法,他认为个人是团体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个团体就是家庭和国家。因此,那些无法在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他说: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精神世界能够发现自我。这是什么意思呢?

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世界精神在经历三个阶段后才意识到自我。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这就是黑格尔说的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也就是他说的客观精神;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

事实在印证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思想引起了一位丹麦哲学家的不满,他是谁呢?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什么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称黑格尔哲学为“逻辑的泛神论”,说黑格尔以理念、理性为神,过分强调逻辑和理念的完美,称黑格尔的辨证哲学是理念的神秘主义,因此把矛盾理解为本质中、理念中的统一,背离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走上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正确的,但黑格尔认为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来自绝对理念。马克思认为不应该有绝对理念。因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什么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作为逻辑的辩证逻辑,是黑格尔首先明确的提出,但是辩证法,早在古希腊就存在了。不过那时是指的玩弄语词的论辩技巧,包括老子的思想中,也是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元素的。到后期的康德那里,辩证法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已经较为完善了,康德对于人的认识范畴的划分,就是根据正题、反题、合题的思路来的。不过,康德还没有认识到辩证法真正的奥妙,即通过事物的自我异化来解释矛盾与发展,这是到黑格尔才得以建立并为马克思所完成的。

黑格尔与辩证法

1.按照黑格尔的思想,鲁迅和孔子谁更智慧?

黑格尔几乎统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且加以发展。黑格尔认为“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唯独人类有“精神”可言。只有从这个角度,才可以谈世界精神在历史上的进展。这里世界精神是指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孔子主张仁和礼,“仁”指的是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己所不欲”;“礼”指的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合乎礼的规定。“仁”的提出是“仁者爱人”,这一认为是规定剥削阶级关心群众,抵制苛政。“礼”的提出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身合乎“礼”规定。鲁迅的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所以按照黑格尔的思想,鲁迅更为智慧。

2.黑格尔能否成为革命领袖?

黑格尔指出:每一种新的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黑格尔认为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很明显有着这种主张的人是不可能成为革命领袖的。

3.世界精神发展的三阶段是正-反-合吗?

黑格尔宣称他已经发现了理性发展(或“世界精神”通过历史进展)的若干法则。黑格尔认为历史本身就展现了辩证模式。他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例如:你可以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正”,那么与他正好相反的休谟的经验主义就是“反”,但这两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或紧张状态后被康德的“合”给消除了。康德同意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论点,但也同意经验主义者的部分论点。可是故事并非到此为止,康德的“合”现在成为了另外一个三段式发展起点,因为一个“合”也会有另外一个新的“反”与它相抵触。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

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客观唯心论的。

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扩展资料: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黑格尔并未遵循亚里斯多德的正确道路,而只是吸收了经验主义、归纳派的一些正确思想,用于修补笛卡尔派的唯理主义思想。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其实是修正后的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这是人们将黑格尔的哲学也定为唯理主义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思想吸收了经验主义的一些正确思想,因此唯理主义要比笛卡尔的更合理,更真实的反映了人类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不象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只是描述的人类知识的一种静态图景。

黑格尔有什么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这就把辩证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关于辩证法内容的科学规定,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他把辩证法当作“思想的自我发展“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关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 希望各位大佬可以给我解释下②③④的所以然 谢谢!

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同时,唯物辩证法还有诸多范畴,例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客观事物自身的本质关系的反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联系;人们借助这些范畴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他一方面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另一方面,又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辩证法“给了很重要的贡献”(《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8 页)。
黑格尔认为,思维并不是人类的思维,而是在世界存在以前即已存在的一种精神或理性,即所谓“绝对理念”。它在世界以前早已存在,是世界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泉源。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阶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产生以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在发展变化。在这个阶段的最后,绝对观念就否定它自身而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从思维“外化”为自然界,到达于自然阶段。人类出现以后,绝对观念就转入了精神阶段。于是摆脱了自然物质形式,回复到了与它相适合的精神形式。在这里,绝对观念就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完全认识了自己。而黑格尔的哲学是绝对观念的最后完成和最高体现,是哲学史发展的最高峰。
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这个体系里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合理内核”,这便是以唯心论观点表述的辩证法。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了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的一致性。黑格尔既然认为思维同存在是同一的,客观存在是绝对观念的产物,绝对观念的体现,那么,他就自然会把思维规律说成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即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黑格尔虽颠倒了客观规律与思维规律的关系,但终于承认了思维规律和现实规律的同一性。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黑格尔确实证明了: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正确些说,不是证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测到了。”(《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2页)
其次,黑格尔表述了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不断地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一个必然地转化、过渡到另一个。列宁指出:黑格尔在一切概念的更换、相互依赖中,在它们的对立面的同一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中,在概念永恒的更换、运动中,天才地猜测到了正是事物、自然的这样的关系。“(同上书,第210 页)黑格尔将自然、历史及精神的世界都想象成为一种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提出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批判了对认识过程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还指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的一致性;在《历史哲学》里,他把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各个历史阶段前后相随的统一的过程。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20页)
再次,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即从量转化为质和从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依照恩格斯的说明,这三个规律是被黑格尔以唯心论的方式当作思维规律来表述的。第一个规律表述在《逻辑学》的存在论中;第二个规律表述在《逻辑学》的本质论中;第三个规律是整个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
此外,黑格尔还揭示了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地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揭示了本质和现象、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由和必然等范畴之间的辩证联系,等等。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论的,是概念的辩证法,但是他“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这些辩证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它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导。
参考http://www.kaiyuan.ccoo.cn/blog/blogshow.asp?aid=56254

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分析

他的“正题-反题-合题”,应该理解成“某种我们认为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对普遍概念或原理的反对——新的普遍概念或原理”,这里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只是相对意义的,而不是演绎派所说的绝对意义的。至于绝对意义的普遍概念或原理(绝对意义的普遍概念或原理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本应该是只能通过无限步骤的辩证发展才能够达到,但黑格尔却自信的认为在他当时的德国精神里达到了——即在他的哲学里达到了,就象马克思坚定的认为资本主义之后应该是共产主义一样。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问题,但还有一些更严重地问题。我以前曾说过一个“辩证法悖论”问题——即辩证法如何看待辩证法自身?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反普遍原理的,但是辩证法是不是普遍原理呢?显然黑格尔是作为普遍原理的,这样辩证法就要反对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他是把辩证法作为逻辑学来做的(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他的“正题”是指演绎派和归纳派所说的“普遍概念”、“普遍命题”,只是演绎派是从绝对意义上说的,归纳派通常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而黑格尔接受了归纳派的这种思想,通常也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说的,要不会也不会有所谓的反题了;他的反题是对正题的反对性概念、命题和事例;合题则是更高层次、更基本的普遍概念和命题。
黑格尔正是用这种“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思想,去修正传统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传统形式逻辑仅指传统演绎逻辑,而不包括归纳逻辑,因为归纳逻辑并不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而是“从多个小前提中归纳出大前提”。
许多人所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辩证法好像是对整个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的颠覆。其实形式逻辑是通过演绎与归纳的互补和交替运用,来弥补演绎逻辑的不足的,即,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归纳3→演绎3→……。这里的“归纳1”得到的就是黑格尔的“正题1”,然后再通过“演绎1”对“正题1”进行推演,如果推演的结果与事实相符,就说明我们暂时还没有碰到“反题1”;如果推演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就说明“反题1”出现了;然后,我们再通过“归纳2”将“正题1”与“反题1”归纳成“合题1”,而“合题1”其实可以看成新的正题,即“正题2”,这样新一轮的“辩证”(“破缺循环”)又开始了。
形式逻辑正是通过归纳与演绎的互补和交替运用来弥补双方的不足的,而这里的“辩证”其实就表现为归纳与演绎的交替运用,也就是我说的“破缺循环”,而不是逻辑本身。这是早在亚里斯多德就表达了的思想。
黑格尔并未遵循亚里斯多德的正确道路,而只是吸收了经验主义、归纳派的一些正确思想,用于修补笛卡尔派的唯理主义思想。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其实是修正后的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这是人们将黑格尔的哲学也定为唯理主义的根本原因。正因为他的思想吸收了经验主义的一些正确思想,因此他的唯理主义要比笛卡尔的更合理,更真实的反映了人类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不象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只是描述的人类知识的一种静态图景。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基础主义的,基础(基本概念、公理)一旦建立,它就是固定不变的了,其它一切概念、原理都是从这些基本概念和公理演绎出来的,这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表现为静态的根本原因;黑格尔的唯理主义由于吸收了经验主义的一些正确成分,他认为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础,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因此是动态的。
有许多人都说形式逻辑是静态逻辑,辩证逻辑是动态逻辑,他们的理由是形式逻辑是研究的事物的量变的,而辩证逻辑是研究的事物的质变的。这种论述是错误的、荒唐的,根本就没有弄懂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我只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承认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所以是动态的,是因为它是反基础主义的,或者说它的基础是动态变化的;形式逻辑之所以是静态的,是因为它是有基础的,它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基础。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形式逻辑仅指演绎逻辑,而不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它常常专指演绎逻辑(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和现代演绎逻辑);也常指现代数理逻辑(现代演绎逻辑);至于作为与辩证逻辑相对的另一种逻辑的形式逻辑(即,包含传统演绎逻辑、现代演绎逻辑、传统归纳逻辑、现代归纳逻辑的逻辑),这主要是苏联、中国当年的意识形态斗争造成的,这种意义的形式逻辑在我们现在的教课书上通常直接称之谓逻辑学。由于语言的歧义性,人们常常将仅指演绎逻辑的形式逻辑的静态性,搞成了包含归纳逻辑的整个形式逻辑的静态性,这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上,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演绎逻辑的静态性是通过归纳逻辑而变为动态的,即,演绎与归纳互补、交替使用,从而使整个形式逻辑变为动态的。
因此,黑格尔的经过修正后的唯理主义虽然比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更正确,但是却比亚里斯多德的那种“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想则显得错误。因此,我们应当摆脱黑格尔的“正-反-合”的动态演绎模式(辩证发展模式),尽管他的这一模式要比笛卡尔的那种静态演绎模式要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而采用亚里斯多德的“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动态交互模式,即我更详细的表述的,“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归纳3→演绎3→……”。
另外,造成这种“辩证”或“破缺循环”的原因,也不是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男女、左右、正负、大小这样的对立属性,而是人的主客体二重性和有限性。人是客观宇宙的微小一部分,这是人的客观性特点;但是人同时又具有认识客观宇宙的能力,这是人的主观性特点。人虽然有认识客观宇宙的能力,但是人的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超验的,而是有限的、经验的。
人不可能一次性的了悟到整个宇宙的真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所谓的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了),而只能通过对其能感知(包括人的感官的感知和人所制造的观察工具、实验工具的感知)到的世界的归纳总结。当我们归纳出了这些能感知世界的范围内的知识和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演绎法对未知世界进行推演和预测。当我们的能感知的世界的范围扩大之后,这先前归纳总结的小范围内的能感知的世界的知识和规律就不一定能适用了,这就需要我们归纳出新的,更大范围的知识和规律。人的认识和知识正是这样进展的。
而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男女、左右、正负、大小这样的对立属性,这些都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些特殊事例,客观世界还存在那些三分属性、四分属性、多分属性、无限属性的事物。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些事物,而只关注那些二分属性的事物。而人们所描述的客观恰恰是无量主观的归结,而主观,恰恰又是无量客观的归结,这也是人学的逻辑内外联系的基础.
黑格尔曾把他的逻辑学说成是“关于神的思维的科学”(《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552页),他宣称“这个内容就是上帝的展示,展示出永恒本质中的上帝在创造自然和一个有限的精神以前是怎样的”(《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1页)。黑格尔已经很坦诚的承认了,他的逻辑学是“神”学,是“上帝的展示”。而我们要做的是“人”的逻辑学。至于黑格尔说的,“上帝的展示”,我们不认为它能在有限的认知领域中达到,我们是作为最高认知目标的。黑格尔建立了那么精致的哲学,但为什么会很快被抛弃了呢?正因为他建立的是“神”学,是我们人类无法采用的,我们人类能采用的是“人”学。 其实,黑格尔的“神”学从本质上讲,仍然没有逃出培根早已指出过的演绎派的错误,就是将归纳的一些有限原理、相对原理当作了普遍原理,然后从中推导出其巍峨大厦。尽管黑格尔的辩证哲学是修正了的演绎派哲学。
黑格尔是通过修正笛卡尔派的唯理主义,融入了某些经验主义的内容而建立起他的“神”学的;我们则相反,是通过修正培根、洛克派的经验主义,融入了某些唯理主义的内容而建立起我们的“人”学的。即,我在网友们的《演绎、归纳与宇宙的统一性》一文中所说的,归纳法的合理性源于客观宇宙的统一性、演绎性,以及在《最可靠的归纳法——求本原和本源归纳法》一文中所说的,合理的运用归纳法应该以一定的演绎知识体系作指导。
还有人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我要说的是现今的逻辑学所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一般是作为归纳法中的整理感性资料的方法。在我们现在的逻辑学书中,归纳法分为两大部分:归纳推理和一些整理感性材料的方法。而归纳推理包括简单枚举法、类比法、求因果关系五法、概率统计法等;整理感性材料的方法则包括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统计中的选样、求平均数以及假说等。
总之,我们要建立的是从洛克的作为“心灵白板但有认知能力的人”开始的,通过归纳、演绎的交互使用,坚持的是局部真理观而非整体真理观的“人”学。而不是黑格尔的“神”学,黑格尔的“神”学应该交给“上帝”去使用,而不是我们“人”能使用的。或者说,黑格尔的“神”学,是某些人的自大,将我们归纳总结的小范围的局部真理当作了绝对真理,将他自己当作了“神”。
思维工具的局部有效性不等于事物本身,但也不能极端地废掉思维,这就是辩证法极化思维的问题所在,指向明月的手指头不等于月亮本身,而也不能极端地不用指头.真理不是在文字之中可以诠释的.
在本体论上唯物唯心实质是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概念问题,都是绝对一元论,僵化。
只有在认识论中唯物与唯心才有意义,而主观唯心恰恰是人学的方法论,客观唯物恰恰是科学的方法论,人学与科学统一于人,在人不断向内反求诸己,向外主客体一致性探险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跳出固有偏执,在人学与科学的来回碰撞中不断彼此前进,人学引导科学价值观,科学支持拓展人学理念,而活人将引导科学与人学不断发展,人学与科学联动性归一于人。
矛盾论往往将暂时的人的理解当作真实存在,实际发展一段时间,发现从前理解的矛盾原来是自己认识的肤浅所导致,所以三点论的价值在于能融合唯物与唯心于一体,通过唯物不断正,通过唯心不断反,进而正反合,完成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而人便是这个认识过程的主体,所以三点论恰恰是人学的逻辑特制,我们既需要实证,也需要理性反思,单独依靠那点都是教条的一点论,只谈他们的先后关系那是两点论,两者都谈,谈他们彼此联动归一互动的正反合认识动态阶段才是三点论。 世间一切学问归根结底都是人看世界的学问,均是指月之指,绝对性孕育于具体相对性之中,脱离具体相对性的绝对性只能谈变动,而不能谈价值,因为脱离具体相对性参照体系的价值是无法量化的,因而不能谈价值是非,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出科学与人学的微妙关系,这个关系恰恰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轨迹,而这个轨迹恰恰业符合三点论的理论构架:
1、第一阶段:人学完全占统治地位,科学受压制,这个时候只有反求诸己之主观唯心,而不允许在向外探寻主客体一致性方面,使用科学原则,因而导致人的思维中,只有反求诸己方法论,而缺乏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的方法论,用人学的思维通彻一切,这就是一点论的错误所在,人学领域自然是反求诸己,而科学如果使用人学的标准必将变成使用心灵作主客体实验的错误局面,将人凌驾于物之上的错误,此刻将人神化高于物的神灵;这就是人学高于科学之神学显示阶段。
2、第二阶段:科学完全占统治地位,人学受压制,这个时候只有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的客观唯物,而不允许在向内反求诸己的领域,使用本来的人学原则,因为同样导致了人的思维中,只有主客体一致性方法论,而缺乏向内的反求诸己一致性的方法论,用科学的思维通彻一切,这就是另一个阶段一点论的错误所在,正所谓矫枉过正而已,科学领域是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而人学如果使用科学标准必将变成把人的思维等同僵硬的石头作纯外部记录的错误局面,将物凌驾于人之上的错误,例如我们的现在西方经济学目前就是只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方式。此刻人变成物的奴隶;这就是科学高于人学之物学显示阶段。
3、第三阶段:人学再起阶段,此时科学与人学共同反思,彼此依靠,彼此节制:向内反求诸己的主观唯心的人学需要向外探险主客体一致性的科学来支撑与拓展;而向外探险的主客体一致性科学又必须依赖向内反求诸己的主观唯心的人学来体验与反思;这样明显看出无论是人学还是科学均是教条的理论,只有在活人的带领下,才能在人学与科学中不端碰撞中,不断依靠彼此,将彼此不断带出固有的偏执教条的理论,使得理论不断进步;这就是科学与人学相互促进之广义人学的显示阶段。
人学只有在保护人的活性价值与人权上才会限制科学,而科学也只会在现有技术成果的范围那来限制拓展人学思维的社会自然空间拓展范围。人是存在的,是活的。而活的不需要源于理论,而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死的”只是对“活的”世界一种偏执反映。
实际地球何尝不是一个活性体那。活性便是动的一种表现,而死的便是企图把这种变给教条与凝固化了。例如自然之活性便是变化,生命之活性在于变化。对自然的活性固化与教条处理便是科学,对生命之活性固化与教条的处理便是人学。所以对外的科学与对内人学这种两种凝固化的东西(认识结合),只有在活生生的人的带动下才会不断地进化,完成一次又一次“活的”抛弃“死的”的过程。 首先真理是完备性认识体系,在某个阶段而言, 世界上只有好理论,而没有“真理”理论,人学也不是“真理”,“只是研究人与内外关系的理论.本质上所有研究者都是一个大宗教就是真理教,我们坚信有一种理念存在那就是真理。
科学与人学是不同两个方面的偏执性知识积累,是人对外与内探寻的知识构架,他们都是导向不断推进真理的偏执性演化,而能融合人学与科学的恰恰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不存在什么人学高过科学,或是科学高过人学的事情,它们是两个不同方面的探寻,没有那个学科高过谁的问题,对内与外两个领域,不能彼此使用彼此的标准去打压对方,科学发展不可能否定人学,人学发展不可以否定科学,人学只能为了活的人去引导与约束科学,科学也只能通过活的人去支持与修正人学。
他们之间有着联动性归一的关系,人学是人对内反求诸己,科学是对外的主客体一致性体验,人学是主观唯心,科学是客观唯物,当然在人的纽带下主客观将归一为存在。人学的主观唯心需要客观唯物来实践与拓展,而科学的客观唯物需要人学的主观唯心去验证与体验。能统领人学与科学的只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某个理论。人是变化动态的活的生命,所以科学与人学也将在这个纽带之下联动性归一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需要人学约束与体验,人学需要科学去拓展与支持,这便是唯物与唯心通过人完成的联动性归一的动态整体过程。
本质上讲科学与人学分别是对外与对内的偏执表述,这些固化偏执恰恰需要活生生的人的推动才能不断地突破偏执,正所谓为万法唯心,实相无相。人学与科学一样只是纽带人之下的不断演化的偏执。最高的不什么是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即便是人,也不是真理本身与全部,只能说人本身的自性蕴含了认知宇宙的全息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