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教育家名言 名言

古代教育家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古代教育家的名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5 19:00:14 浏览5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古代教育家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释:

1、三: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是值得我效仿的人。”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师:值得效仿的人。(名词)如翻译为效仿则不通顺;如翻译成老师则意思与实际不符。(补充)现实生活中,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你值得效仿的地方所以这里应翻译成值得效仿的人。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古代教育孩子名言名句

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治家格言》)
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爷娘。(《小儿语》)
事亲须当养志,爱子莫令偷安。(《增广贤文》)
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身可无悔尤。(《家诫要言》)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菜根谭》)
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增广贤文》)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治家格言》)
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菜根谭》)
立身无愧,何愁鼠辈。(《家诫要言》)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治家格言》)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治家格言》)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古代经典中有关教育的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3、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4、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7、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8、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10、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11、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12、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
  1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1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16、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
  1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养异类且尔,况人乎。
  19、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20、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