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家文化·千里共同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这是一份洞穿历史、笑看风云的豪迈情怀。491年前,一位词人在湖北江陵长江之畔挥毫写下这篇传世之作,他就是一代大家杨升庵。杨升庵的治学态度与做人品格,深受他们杨门历代先辈传下的家风影响。
杨门历代为官,清廉传家。杨升庵的曾祖父杨玫,曾任贵州永宁吏目,为人廉洁正直,拒绝接受当地官吏的贿赂,替百姓办好事,被传为佳话。
曾祖父
杨慎曾祖父杨玫,精研《春秋》,擅长欧书,为人清廉耿直。曾祖母熊氏,有贤能之名,亲自操持家计,甚至卖掉玉簪耳环,供子读书。祖父杨春,成化年间考中进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掌管册封、传旨)等要职,晚年辞官,回家乡新都办学。父亲杨廷和,是有定策之功的政治家,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历任武宗、世宗两朝首辅,被誉为“救时宰相”。《明史杨廷和传》评价杨廷和:“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
新都杨氏家族历来清白传家,在优良家风的润泽下,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祖父
杨升庵的祖父杨春,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广提学佥事。晚年辞官回新都办学,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杨春经常写信鼓励在朝廷为官的儿子杨廷和尽心治世济国,多做有利于民的好事。杨升庵高中状元时,亲戚朋友送来贺银,杨春均婉言谢绝,并根据时局,提议大家将礼银用于整修破损城墙。城墙整修完成后,恰逢匪盗袭击,坚固的城墙保护了百姓的安全,大家无不称道。
父亲
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效力于四朝皇帝,历任武宗、世宗两朝首辅,关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肃贪,颇有政绩。
父亲杨廷和虽然拜官首辅,但教子极严,他教导杨慎“读书登科是第二事,修身齐家乃第一事也”。“吾立身四字,正、直、忠、厚”。强调做人比读书、功名更加重要。杨廷和注重道德实践,他时常教导杨慎“为人不可不学道,但不可以道学立门户”,意思是道学不是空谈性命,而是务道学之实,以济物为本心,身体力行,多学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在平日生活中身体力行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杨廷和的立身准则和讲究实际的作风对杨慎有很大的影响,杨慎一生的思想和行事在诸多方面都与其父相似。
“四重”“四足”、崇俭重教的杨氏家风,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以杨慎为代表的状元文化影响下,新都五百年来成为以“状元故里”而文明的书香之城。
“四重”家训。杨升庵曾祖母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
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与妻子告别时,亲笔书写《四足歌》,作为对子孙的谆谆教诲。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漆的有坏期,只求它能遮能蔽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俊巧的招是非,妖孽的把命催,只求她温良勤俭敬公婆,再休想华容玉貌,但得个贤惠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梁的不久食,珍馐的有断时,只求它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山珍海味,但得个不饿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祸事,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已寻生理,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是矣!
书香门第的杨氏家族人才辈出,杨升庵的三叔杨廷仪、次弟杨惇、从弟杨恂、子杨有仁,都是进士;二叔杨廷平、五叔杨廷宣、四弟杨忱、从弟杨恺,都是举人。其中杨廷宣工于诗赋,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著有《连云栈赋》,载入《全蜀艺文志》。
深厚的家学渊源,成就了“一门七进士,父亲宰相子状元”的一段佳话,也正是在这种优良家风的润泽下,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如今,在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
此外,新都杨氏还有一条不成文的爱乡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均不能忘记新都父老乡亲,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在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的影响下,新都自古便成为以“状元故里”而闻名的书香之城。新都人民景仰杨氏家族清廉博学的儒雅门风,感怀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纵观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炎黄子孙。恪守“四足”、崇俭重教的杨氏家风,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