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拉热窝围城 萨拉

萨拉热窝围城(萨拉热窝的历史沿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9 13:57:3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萨拉热窝的历史沿革

萨拉热窝河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萨拉热窝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最著名的例子是萨拉热窝地区的布特米尔文化。布特米尔文化是1893年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郊区的伊利扎建设一个农学校时发现的。该地区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燧石。这在当时是巨大的发现,1894年,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还因此在萨拉热窝举行了会议。
伊利里亚文化是萨拉热窝又一个突出的文化。古代人大多认为伊利里亚人生活在西巴尔干地区。在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前,在萨拉热窝地区有多个伊利里亚人的居住点。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温泉(Aquae Sulphurae),位于今日萨拉热窝郊区的城市伊利扎。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在7世纪来到这里。 奥斯曼帝国在1450年代建立了萨拉热窝。1461年,在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州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的统治下,城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461年之后,伊萨科维奇监督了城市旧市区的建设,修建了供水系统和清真寺、带屋顶的巴扎、公众浴场、州长官邸。城市改名波斯纳萨拉伊,发展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都市。在这个时期,许多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而这一地区则被称为萨拉伊奥瓦斯(saray ovası),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有宫殿的平地”。
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21年就任波斯尼亚的第二任州长,建设了城市最早的图书馆、伊斯兰学校、苏菲主义的学校、萨哈特库拉钟楼(Sahat Kula)等建筑。旧城区的大部份地区都是在他的任内修筑。萨拉热窝以其的大市场和众多的清真寺而闻名。在16世纪中期,清真寺的数量超过100个。在帝国的鼎盛时期,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和重要的都市。1660年,萨拉热窝的人口估计超过80,000人。相比之下,贝尔格莱德在1838年的人口是12,963人,萨格勒布在1851年人口是14,000人。由于政治上的重要性,萨拉热窝也成为战场。 1697年,在大土耳其战争期间,哈布斯堡君主国的欧根亲王发起袭击,占领了萨拉热窝。城市遭受了瘟疫的袭击并被烧毁。萨拉热窝虽然在之后重建,但并没有完全恢复。1807年,萨拉热窝的人口只有大约60,000人。奥斯曼帝国虽然将萨拉热窝作为重要的行政据点,在1850年,波黑还是被奥匈帝国征服。1878年,按照柏林条约,城市的统治权交给奥匈帝国。波黑在1908年被合并入奥匈帝国。萨拉热窝在维也纳之前试验导入了路面电车等新开发的设施。奥匈帝国的统治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修建了各种工厂和其他建筑,许多机构都西化和现代化了。萨拉热窝的居民还在历史上首次开始使用拉丁字母。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奥地利皇储)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进入战争之后,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大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萨拉热窝在战争中逃过了大规模破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尔干半岛西部合并入南斯拉夫王国,萨拉热窝成为德里纳河省的首府。 在一战之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虽然萨拉热窝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政治重要性并且是波斯尼亚地区的中心城市,但国家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重视萨拉热窝。这个时期除了现在的波黑国家银行大楼之外,萨拉热窝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发展。1941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了南斯拉夫,轰炸了萨拉热窝。当时有约10,500名犹太人以及罗姆人、正教徒塞尔维亚人居住。包括萨拉热窝在内的波黑领土被划入乌斯塔沙的克罗地亚独立国。乌斯塔沙对塞尔维亚人展开了迫害。城市在1943年至1944年遭受了盟军的轰炸。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率领的游击队的抵抗之下,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从纳粹的占领之中解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炮弹筒被挖掘,在萨拉热窝洗净和装饰,作为工艺品进行销售。
在解放之后,萨拉热窝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共产党在萨拉热窝投入巨资,建设了许多新的住宅,新建设了新城区和新萨拉热窝,城市的市区面积得到了扩大。萨拉热窝再次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萨拉热窝的人口有115,000人,而南斯拉夫解体时萨拉热窝的人口有429,672人。萨拉热窝快速发展,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产业中心。萨拉热窝发展的高峰期是在1980年代初期萨拉热窝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时期。 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波黑战争。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塞尔维亚人势力(塞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军队(VRS)和南斯拉夫人民军(JNA)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包围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围城战是波黑战争期间发生的都市保卫战,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武装势力(塞族共和国军队)为回击宣布自南斯拉夫独立,刚刚新组织的波黑政府的军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军;ARBiH),在山上驻扎了军队包围了萨拉热窝。塞尔维亚人势力拒绝参加刚刚新独立的波黑,目标建设塞尔维亚人国家塞族共和国。波斯尼亚政府被包围在城内,其防御力量薄弱难以突出重围。
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破壊和人员伤亡。11,541人在包围战中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56,000人受伤,其中将近15,000人是儿童。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19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战前城市和附近地区的人口有525,980人。由于众多市民被杀害或者被迫移居,1995年时萨拉热窝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有334,663人。众多市民都通过地下隧道等方式逃离被包围的城市。另外,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人市民当中,也有逃往塞尔维亚人势力支配地区的人。而在塞尔维亚人势力占领下的地区,以波斯尼亚人(穆斯林人)为主的非塞尔维亚人市民遭到了杀害,或者遭受了强制驱逐等民族净化行为。
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对萨拉热窝的包围和恐怖袭击,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罪状中也包含了第1次马尔加雷屠杀等罪行。2007年,接替加利奇的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指挥官塞尔维亚人将军德拉戈米尔·米洛舍维奇因第2次马尔加雷虐杀和包围萨拉热窝,对市民的恐怖袭击而被判有罪,判处33年徒刑。法庭认定马尔加雷市场在1995年8月28日遭到了自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处发射的120公厘迫击炮的轰击。 萨拉热窝的复兴开发是在1995年11月签订岱顿协议之后开始的。今日的萨拉热窝是该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各处都在建设现代的办公楼和高层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有波斯摩城市中心、BBI中心和阿瓦兹大楼(也是巴尔干地区最高的摩天大楼)。萨拉热窝与卡卡尼之间近来亦完成一条新公路连结两地。城市的大部份地区都得到了重新开发,在市中心已经很少看见被战争破坏的建筑物。

(一)萨拉热窝围城战,现代战争时间长的战役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是波斯尼亚战争的一部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国陆军围困。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时间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比列宁格勒战役还要长一年之久,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
  1991年9月3日,马其顿共和国宣布独立,国内没有爆发战争。之所以如此好运,最大的原因在于人口,这个国家独立的时候总共有200万人,马其顿人约占69%,阿尔巴尼亚人占18%,另外有7%的土耳其人,1.5%的吉普赛人,而塞尔维亚人只占了1.8%。
    由于没有太多的塞族人口,马其顿的独立没有遭到南斯拉夫的反对,更没有爆发战争。
    在前南各个国家爆发的内战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那就是塞族人越多,引发内战的可能性,战争的惨烈程度就越大。
    比如塞族人口同样很少的斯洛文尼亚,只经历了十天的低烈度战争;塞族人口占12.2%的克罗地亚,战争时间就相对长一些。
   
    而塞族人占比达到31%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内战时间最长、最惨烈、最血腥。
    其实由此就已经可以看出来,前南内战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它是大塞尔维亚主义者试图分裂别国领土,不惜用武力来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的种族战争、扩张战争。
    作为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波黑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边界,是依据历史因素划分的,它的西部、南部、北部边界是1739年-1878年之间奥地利帝国与土耳其帝国的边界,东部则是1878-1918年间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的边界,西部毗邻克罗地亚的达马尔提亚,这条边界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历史最悠久、最固定的边界之一。
    在波黑,是完全无法通过民族来划分行政区域的,因为这个国家民族很多,而且分布十分混杂。在1990年,波黑有45%的穆族,31%的塞族和17%的克族,另外还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黑山人、土耳其人和阿尔巴尼亚人。
    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相继宣布独立,波黑境内的穆族和克族也寻求独立,遭到了塞族的反对。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已经独立的前提下,塞族人反对独立的实质,就是让整个波黑并入塞尔维亚,从而形成一个“大塞尔维亚”。
   
    1991年10月,波黑议会中的塞族代表宣布脱离萨拉热窝,另成立“波黑塞尔维亚人国民议会”,至此,三族在波黑的联合执政正式终结了。
    1992年1月9日,波黑塞族成立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塞族共和国”,并于当年2月28日正式宣布“独立”,日后大名鼎鼎卡拉季奇,成为了首任总统,首都定在萨拉热窝,但是因为对萨拉热窝没有控制力,所以实际首府在班亚卢卡,此地也是塞族人最大的聚集地区。
    克族针锋相对成立了“黑塞哥维纳波斯尼亚克族共和国”,首府定在黑塞哥维纳的莫斯塔尔,但是实际上在格鲁德。
    在1992年2月29日,也就是塞族共和国独立的第二天,波黑共和国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绝大多数塞族人抵制投票,但是参加投票的总人数占有效人口的67%,超过了三分之二,投票结果为99.43%的人赞成独立。
    3月5日,波黑议会宣布履行1974年南斯拉夫宪法中赋予的脱离权条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正式独立了。

    4月7日,波黑的独立得到了欧共体和美国的承认。

(查阅了相关资料)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的为了逝者的纪念

2012年4月6日,在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的当天,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的铁托元帅大街上,11541把红色椅子组成一条800米长的“红色河流”,每把椅子代表一名战争期间遇难的萨拉热窝市民--萨拉热窝遭塞族部队围城40多个月,甚至民众上街买东西都可能遭狙击手击杀……(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克尔瓦瓦茨也死于这场围困中)。
在这场令人伤感的“萨拉热窝红线”活动中,有六百多把椅子是小一号的,代表遇难的儿童。路过的行人在一些小椅子上放着玩具熊、塑料玩具车等玩具或者糖果和白色玫瑰花,来表达他们的哀思。“事实上,’萨拉热窝红线’正是1992年到1995年间,在血腥杀戮中倒下的死难者鲜血汇成的一条’血河’。”萨拉热窝市长阿利亚·比赫曼说。
这条“血河”会不会成为阻碍民族和解的“界河”呢?同一天,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并未引起波黑塞族共和国内赛族人的同等纪念。就像虽然2012年3月1日是波黑独立20周年的日子,但只有波什尼亚克族和克族纪念这个日子,塞族根本不承认其为国家节日。在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统米洛拉德·多迪克看来,4月6日的纪念日是将战争罪责强加到塞族人身上的又一个借口。
在那场战争中,波黑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这场战争不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尤其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被认为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发生的最严重的大屠杀。
波黑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前南刑庭)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统卡拉季奇和波黑塞族军队前总司令姆拉迪奇在波黑战争期间犯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罪行的指控和审判,也成为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却无法弥补因此而造成的历史伤痕。
在波黑战后的治理与和平进程中,只有塞族一方被要求承担大屠杀责任。可是,当时同样也在战场上下进行杀戮的穆族、克族,由于被欧盟、联合国认定他们是被镇压、被侵害的一方,结果无需承担任何罪责,无需在本族中捉拿战犯。综合来看,波黑内战被揭露的真相,仍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以现在的波黑政治版图来看,尽管这里目前进入了和平状态,但其“欧洲火药桶”的局势并没有多少实质改观。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的萨拉热窝围城战役

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是波斯尼亚战争的一部分。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首都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国陆军围困。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时间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比列宁格勒围城战还要长一年之久。
其中,塞族对穆斯林的“种族清洗”格外受外界关注,尤其是在波黑战争进入尾声的1995年7月,塞族军队攻占波黑东部塞族控制区的波什尼亚克族飞地斯雷布雷尼察,在两周的时间里屠杀了大约8000名波什尼亚克族男子。这被认为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发生的最严重的大屠杀。
1995年11月,在美国主持下,南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方领导人签署了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最终以双方在波黑共和国的旗号下各自成形成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控制区而告终。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
波黑战争开始后,控制军队的波黑塞族由于得到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重组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支持,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军事上占明显优势。毫无防备的穆斯林城乡处处燃起战火,整车的塞族军人冲进穆斯林村镇烧杀抢奸,把男性的穆斯林全部捆绑上车,运送到秘密地点进行肉体消灭,被各界称为是一场规划周密的种族大屠杀。穆斯林被迫组织起来进行抵抗,向全世界发出求救的呼吁。波黑战争中,在民族情绪的煽动下,许多原本和睦相处的邻居因民族、宗教之异反目为仇,互相残杀。 萨拉热窝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城市,从四周的山上,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城内的几乎全部。当城市遭到塞尔维亚族人的围攻时,一条繁华的街道横亘在城外山上的狙击手面前,因而被称为“狙击手大街”。这条街道上的行人成为狙击手们最好的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动或发现人影,山上就会飞来子弹。因此,如今的萨拉热窝很多大街上,包括民宅在内的沿街建筑物,至今都弹痕累累。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香港歌手郑秀文唱的歌曲《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恋,从无要分宗教,从无惧枪炮,常宁愿一生至死都与你恋……”但未必人人知道歌曲背景源自波黑战争中因逃避战火被射杀的萨拉热窝一对异族恋人:阿德米拉和博什科·布尔基奇。虽然当年的战火痕迹现已褪去,两人勇于跨越民族鸿沟至死相恋的故事,仍存于幸存者心中。阿德米拉及布尔基奇自小青梅竹马,前者是波什尼亚克族人,后者为塞族人,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相爱,憧憬着将来美满的婚姻。两人相恋9年,直到25岁时波黑爆发内战,萨拉热窝遭塞族军队围困,他们被迫相约逃难。1993年5月18日,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通过弗尔巴尼亚桥时双双中枪身亡,死前一刻仍紧拥对方不愿放手,因此被形容为“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一抱,便是8天,因为在此期间没有人能够安全地把他们的尸首搬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