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构提 秦桧之 关联?

赵构提前退位,和秦桧之死有多大关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4 21:00:03 浏览7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说到赵构为什么会提前退位时,我们需要先说一下,南宋宰相的权力为什么会那样大。

以前,皇帝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需要分割军事、政治、经济权力,让宰相权力变得很弱。

但是在南宋时代,皇帝似乎不用这样费心分割宰相的权力了。因为,宰相通常只能是一种路线的代表,比如他主战,或是他主和。

在这种背景下,宰相虽然拥有了强大的权力,但只要他敢挑战皇帝的权力,皇帝随便一翻手,就可以把他打入万劫不复之中。

说得具体点,秦桧当宰相后,不论他权力如何大,他也只是主和路线的代表人物。

如果他敢试图挑战皇帝的权力,皇帝只要对主战派表示一点点倾斜,就可以把秦桧打入万劫不复之中。

事实上,成天高呼应该杀秦桧以谢天下的主战派,当时多了去了。只要皇帝愿意对他们搞一点资源倾斜,秦桧就会吓得屁滚尿流。

主战派的势力有多大,只要看一下,后来孝宗举着主战的旗帜,能把赵构拱下台,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给宰相非常大的权力,似乎也没有什么危险,因为宰相不论怎么玩,通常也不敢试图挑战皇帝的权力。

事实上,就算宰相尊重皇帝的权力,反对派也天天会高呼,皇帝已被宰相控制了,所以我们应该杀掉这个大奸臣。

南宋时代的政治格局,通常就如两党执政一样:一会儿主战派上台,一会儿主和派上台。

但无论是谁上台,都会面对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强大了。

通常而言,执政的都是主和派。

因为主战派上台后,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溜一溜。换而言之,如果他不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北伐,哪能对得起自己主战派的称号呢?

问题是,宋金边界是通过军事博弈出来的,想在北伐中取得真正的胜利,那是太难了,甚至根本就是无法实现。

所以,主战派上台后,通常都是让金军一顿胖揍,然后再让主和派收拾乱摊子。

在南宋时代,并不是皇帝不让主战派执政,而是因为主战派在关键时候总会掉链子。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告诉张浚,祸是咱们两个人捅出来的,我绝对会和你一块承担的。

帝赐浚书曰:“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

孝宗对张浚的信任,不可谓不够吧,问题是,在战场上一再失败,皇帝再支持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韩侂胄的北伐,那就更不用提了。

虽然说,南宋通常都是主和派执政,但是主和派永远也是在巨大的压力下执政。

因为,对于主和派的执政纲领,总会传出一种声音,那就是他们一直在坚持投敌卖国的政策。

总而言之,皇帝应该杀掉这些宋奸和卖国贼。

因为类似的原因,主和派面临的压力那是非常大的,所以赵构自然需要加强秦桧的权力。

皇帝这样做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天下人,我们现在坚持主和路线,主要是秦桧执政的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秦桧如果能镇住场子,自然就会以高宗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如果秦桧镇不住场子,高宗直接把秦桧交出去就可以了,对大众表示,皇帝是受到了秦桧的欺骗。

事实上,如果秦桧不死,或是秦桧死后,赵构还能推出一个秦桧那样的执政官,在主战派兴起时,赵构就有可能避免提前退位的命运。

问题是,秦桧死了。

秦桧死后,赵构再也扶植不出那样的一个人物,所以赵构自己就成了主和派的领衔人物。

在这种背景下,赵构明确告诉大家,制定和议国策的人就是我,而不是秦桧,谁敢就这个问题乱发妄议,严惩不贷。

诏曰:“朕惟偃兵息民,帝王之盛德;讲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是以断自朕志,决讲和之策。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有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遂以为尽出于桧,不知悉由朕衷,乃鼓唱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造诏命,召用旧臣,献章公车,妄议边事,朕实骇之,如敢妄议,当置重典!”

问题是,既然赵构站了前排,等主战派兴起后,他只能提前退位了。

南宋的主和派、主战派,实际类似现在的两党轮流坐庄。

皇帝想启用哪一派,就启用哪一派;皇帝想打压哪一派,就打压哪一派。所谓谁迫害谁,都是难以成立的。

主和派上台,自然会打压主战派,问题是,这种打压,从普遍意义上,也就是让他们处于闲职。

事实上,南宋开国后的政治斗争,总体来说并不残酷。

大多数开国功臣,都是得到善终的,就是退居二线后死了,也让人感觉有些唏嘘不已。

在宋金和议前后被杀的,能值得一提的高官,只有岳飞父子。

从这层意义上,主和派上台,主战派通常只是下野罢了。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类似原因,所以孝宗上台后,想要北伐,把主战派召集到朝堂上,马上就可以大举北伐了。

主战派上台后,通常也会全面打压主和派。

只是因为主和派已被贴上了宋奸卖国贼的标签,所以主战派打压主和派时,显得非常理直气壮罢了。他们要逐秦桧党人,再清理宋奸卖国贼。

当然了,主和派通常也是善终的。主和派就是提前退休,也会让人觉得,他们这是罪有应得了。

最经典的就是,秦桧死后,秦桧的子孙只是提前退休了,人们也觉得,秦桧一死,他的报应就来了。

总的来说,主战派、主和派打压政敌时,通常也就是让对方下野,这一切实在很难说是在迫害对方。

更主要的是,单看基本历史事实,主和派迫害主战派,无非是让帝国享受一段时间和平,而主战派迫害主和派,结果就是丧师辱国。因为秦桧死后,南宋两次主战派上台,都是让南宋丧师辱国结束。

秦桧死后,赵构并没有让秦桧之子继任宰相,所以人们就试图否定秦桧坚持的路线,对此,赵构明确表示,主和的国策并不会改变,因为是我让秦桧这样做的。

这也是我始终认为,谋害岳飞的主谋不可能是秦桧,而只会是赵构的主要原因。

秦桧就是被赵构推到台前的一个皮影人,他具体应该如何动作,都要听赵构的吩咐。

因为,人们对秦桧痛恨,所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赵构一直受秦桧威逼,所以赵构见秦桧时,通常都在靴子里藏着一把刀。

檜之死,帝謂楊存中曰:“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其畏之如此。

实际上,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如果这种说法真能成立,秦桧死后,肯定马上就会被清算,怎么可能在死后一直享有忠献的谥号和申王的爵位呢?

秦桧的这些荣誉,都是韩侂胄北伐时才抹去的,当时秦桧已死五十年了。

秦桧死时,秦桧的儿子大有继承宰相之位的架势,赵构对此明确表示反对,并且让秦桧的儿子提前退休了。

乙未,帝幸秦桧第问病。桧朝服拖绅,无一语,惟流涕淋浪,帝亦为之挥涕,就解红帕赐桧拭泪。熺奏请代居宰相为谁,帝曰:“此事卿不当与。”是夕,召权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沈虚中草桧父子致仕制。

赵构让秦桧的儿子提前退休,主要是因为宰相之位父死子继,有些太过耸人听闻。

关键是,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秦桧是金国奸细,大宋皇帝早让秦桧控制了,所以才会签订卖国条约。

如果秦桧死后,他的儿子继续当宰相,更容易让民间的这种说法来劲,而这样一来,会让主和路线更容易受到攻击。

所以,赵构让秦桧的儿子提前退休了。

但秦桧的儿子也只是退休了,直到赵构退位的那一年,秦桧的儿子才去世。

在孝宗时代,秦桧的孙子依然享受着富贵。陆游曾记述秦桧孙子家的气势,那是极尽豪华之能。

而且,人们都说秦家破落了,但是一年的收入,依然有米十万斛。

晚,见秦伯和侍郎。伯和名埙,故相益公桧之孙。延坐画堂,栋宇闳丽,前临大池,池外即御书阁,盖赐第也……炜,秦伯和馆客也,言秦氏衰落可念,至屡典质,生产亦薄。问其岁入几何,曰米十万斛耳。

秦桧死后,依然享有极高的荣誉,而且子孙富足,仅仅是权势削减了。

从这层意义上讲,赵构并没有否定秦桧,甚至孝宗也没有正式否定秦桧。

秦桧下台后,秦桧之子提前退休,对赵构而言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接替秦桧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说,赵构肯定还想找一个接替秦桧位置的人,但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好找。

成了秦桧的接班人,坚持秦桧的路线,就会受到漫天风雨的攻击。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承受这种攻击,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顶住这种攻击。

对此,我们只要看明末历史就知道了。

大明皇帝崇祯希望陈新甲联系和谈,问题是,陈新甲却绝不敢站出来说和谈正确,甚至当相关的消息传出后,陈新甲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责任推给皇帝,表示都是皇帝让我这么干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敢旗帜鲜明地坚持主和路线,也是需要勇气的。

更主要的是,就算你的勇气足够,面对此起彼伏的舆论攻击,你也未必能顶住。

因为,没有秦桧这样的人在前台了,所以当主战派力量再次兴起时,赵构就被动了。

赵构提前退休,肯定是被逼的结果,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孝宗能坚持赵构的执政路线,赵构主动退休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孝宗在上位后,一改赵构的执政路线,赵构怎么可能甘心退居二线呢?

虽然赵构一再告诉孝宗,你千万不要冲动,因为宋金的关系,是经过无数次血战打出来的,绝不是因为政府愿意偏安造成的。

虽然主战派总是告诉你,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就能如何如之何。

问题是,他们的话,你听一听就可以了,如果你真相信,肯定会输得很难看。

孝宗说张浚如何如何牛时,赵构告诉他,我也知道张浚很牛,因为他当年打的富平之战,搞得淮西军改,都曾惊天动地。

再说了,议和怎么了?太祖、太宗皇帝英明神武,百战功成,也与契丹人议和。你认为和议就是卖国、就是软弱,只能证明你把政治当童话看罢了。

闰十月,己亥朔,汤思退言昨日张浚行遣极当,帝曰:“浚用兵,不独朕知,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今复论兵,极为生事。且以神武定天下,亦与契丹议和。”

问题是,孝宗就是一意孤行要北伐。结果,一场符离大战让孝宗明白了,宋金之间的军事优势,就是在金国方面。

于是,豪气冲天的孝宗,也开始与金国和议了。

虽然说,孝宗上位充满了逼宫的意味,但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感人的。

孝宗一再表示,愿意让赵构继续领导大宋,而赵构则表示,自己希望年富力强的孝宗接自己的班。

双方这样你推我让了很久,最后是赵构光荣退休。

丙子,帝行内禅之礼,有司设仗紫宸殿下。先是帝尝谕太子以传禅意,太子流涕固辞,至是遣中使召太子入禁中,复加面谕。太子推逊不受,即趋殿侧便门,欲还东宫,帝勉谕再三,乃止。

以后,赵构、孝宗一直是父慈子孝的形象;而且孝宗之所以后来会被称之为孝宗,就是因为他对赵构的孝顺,那是出了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