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说,苏联惨胜如败,日本虽败犹胜。
但战争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所以军事要为政治服务。
而从政治上说,苏联则赚得盆满钵满。当时来看,直接打掉了日本、特别是关东军内部北上派的嚣张势头。长远来看,遏制了日本的战争狂热,确保了远东不再有大战。
诺门罕战役,又称诺门坎战役、哈拉哈河战役。战役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到9月16日。战役地点,位于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交战双方,一方是苏联和1921年宣布独立的蒙古国、一方是日本和1932年建立的伪满洲国。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伪满洲国和蒙古国之间在诺门罕以西至哈拉哈河三角地带的领土纠纷。
但,这只是战争的由头。
有没有这个由头,都不重要。日本和苏联这两个家伙,肯定要死磕一番。日本咄咄逼人,就想开战;苏联从不示弱,也想硬刚。于是,两家新仇旧恨一起算。
前期,日本已经控制了存在争议的哈拉哈河以东地区(苏联和蒙古认为河东十六公里处才为边界)。
但是,1939年5月,蒙古的一支骑兵非要过河放牧;然后,鬼子的伪满洲国士兵也不客气,直接开枪。
战争,不是一上来就决战,总是先有矛盾、再来试探,然后才会大打出手。领土纠纷是矛盾,两家摆开擂台;你越界、我开枪是彼此试探,两家都出手了。冲突增多、试探频繁,而后擦枪走火、仇恨积蓄,等势能积累够了,才会兵团决战。
这是战争的一贯模式。
但有没有一上来就出重拳、往死磕的?当然有,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是这么生猛操作的。
两边都开枪了,所以接下来自然要暴力升级。
5月13日,关东军23师团,派出搜索大队进入甘珠尔庙一带,实施战前侦查。
关东军司令部则将驻齐齐哈尔的飞行侦查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以及100辆运输汽车划归23师团。
关东军23师团,就是诺门罕之战的绝对担当。
鬼子这是准备干大事。
派出侦察部队、增派重装部队,距离战争就差指挥部前移和铁路运输了。
而领先担纲的23师团,一直在边境担任守备,相当于早就实施了指挥部前移。
诺门罕距离苏联铁路线750公里,距离鬼子的铁路线240公里。于是,这个铁路运输可以靠地利解决。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了鬼子的行动相当迅速、相当果决,跟早定好脚本一样。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个原因是鬼子内部的北上派,早就想干苏联,以执行所谓的北进计划。只有北上打苏联,陆军和关东军才能分到更多资源。如果鬼子南下了,那还有陆军什么事?
另一个原因是鬼子的一贯套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是鬼子先挑事儿、然后中国有所反应,但不管反应大小,鬼子接下来肯定要死磕。
再一个原因是去年的张鼓峰事件,鬼子认为自己吃亏了。过程与诺门罕如出一辙,鬼子挑衅、苏联硬刚,然后鬼子落败。但,实际上,苏联比日本死的人多。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真有脚本,关东军在4月份就发布了《满蒙国境纷争处理纲要》,大体意思就是但凡发生冲突,边境部队就要立即死磕,决定权下放给一线的师团部队。
所以,民族主义病态、军国主义狂热的日本,以及肆无忌惮到极限的关东军,一定要搞事情。
侦查完毕之后,最前沿的东八百藏搜索大队,在日军战机的掩护下,迅速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驻守高地的蒙古军队扛不住,于是向哈拉哈拉河西撤退。
日本动手了,苏联也动手。
于是,根据《苏蒙互助协定》,苏联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立即向哈拉哈河集结。
同时,第57特别军司令部也从乌兰巴托向前移动到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飞机开始在诺门罕地区进行侦察。
5月28日拂晓,日军山县武光指挥64联队一部,会同东八百藏中佐搜索队以及伪满洲国军队,分兵三路,发动进攻。
这时候,日苏双方已经从彼此冲突和高地偷袭,发展到了战役模式。
苏联的战争调性,一直是他强我也强、他横我更横。
苏联人比日本还彪,立即联同蒙古军队,直接把发起进攻的日军部队报销了。东八百藏的搜索队几乎全军覆没,山县武光的部队伤亡率高达20%。
于是,战争再一步升级。
6月18日,朱可夫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随后,苏联重兵集结,并在前线开辟野战机场。
6月19日,苏联飞机出动,轰炸了阿尔山、甘珠尔庙和阿木古郎等地的日军集结部队。
6月20日,日本第23师团全军出动,向诺门罕地区开赴。同时,关东军司令部调集第1坦克团、第2飞行集团支援23师团。
接着,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日苏两军竟上演了一场空中对决,从6月22日一直干到24日。
日军方面,集中了四个飞行团17个战斗、轰炸和侦查中队,大约180架飞机。苏联方面也不示弱,6月22日,一次就出动了150架飞机,轰炸日军的集结地和野战机场。
随后,苏军战机不断增加,而且出现了性能更为先进的战机。但是,也没先进到哪里去,主要是苏联飞机的数量够多。空中较量,比拼的是工业实力。而就工业实力来说,日本还不如苏联。所以,日军开始丧失主动权,陷入被动挨揍的境地。
但是,鬼子一旦开动,就绝不善罢甘休、必须死磕到底。
6月27日,日本集中了137架飞机从海拉尔起飞,对着苏联的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就是一通狂轰滥炸,击落苏军空中战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
取得空中优势之后,日军第23师团和装甲部队,在7月1日,迅速向哈拉哈河西岸发起地面进攻。
但等着日军地面部队的,却是朱可夫的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前线上的全部苏联飞机和地面部队。
面对日本的进攻,苏联军队根本就没想防守的问题,而是分三路,开展反攻。
蒙古草原的开阔地面,特别适宜苏联的飞机和坦克。所以,步兵为主的日军只能一盏杯具了,成了苏联飞机和坦克的活靶子,步兵只能在沙地上挖掘掩体。
7月11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整顿战线。
但日本不是不打了,而是继续暴力升级,从奉天等地抽调部队,向诺门罕增援。
到7月23日,日军完成集结和补充,随即以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向苏联阵地发动进攻。
而苏联军队继续采用不搞防守、直接反攻的模式。
于是,两军硬碰硬,鬼子退回原地,开始构筑阵地。
8月4日,日本大本营下令关东军组建日军第六军,以23师团为骨干,并指挥第2师团、第7师团等部,统一组织诺门罕战役。
鬼子这是变本加厉、准备往死整了。
但苏联方面更硬。
苏联统帅部将第57特别军扩编升级为成第一集团军。跟日军一样,都把前线部队搞成了大型兵团。
除了三个步兵师外,第一集团军还配属了大量旅团级的机械化、摩托化、坦克、装甲、机枪、炮兵、反坦克和防空部队。
苏联的军队的专业化水准,对日本是碾压级的存在。同时,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高负荷运行,向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军备物资。
而接下来,苏联一硬到底,根本不给日本组织进攻的机会。
8月20日,苏联军队发起总攻。3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装甲旅、1个机枪旅、1个空降旅,向日军疯狂推进。
苏联的大炮直接轰平了日军的前线阵地,日军士兵只能挖掘单兵掩体进行作战。
而鬼子更疯狂。
8月24日,日军发动反击,3000步兵在缺乏炮火的掩护下,直接冲向了苏联阵地。但是,鬼子一头就撞上了苏联的铁丝网和野战工事,当然还有坦克和大炮。
8月26日,苏联完成对日军23师团的合围,自己的坦克群、重炮群以及航空兵立即实施狂轰滥炸。
8月31日,在被苏联人轰炸11天之后,日军第23师团决定突围,2000多士兵用手榴弹突击开路,其他部队跟进突围。
经此一战,日军23师团基本报销,日军硬是被苏联给怼了回去。
9月9日,日本方面提出停战要求;9月15日,日苏签订停战协定;9月16日凌晨,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整场战役的大体过程就是如此。
简单概括:鬼子越界搞强侵,苏联一顿操作猛如虎,让鬼子领教了什么叫现代战争。
但真实往往需要细节来佐证。只看大体过程,根本发现不了背后的隐秘。
细节就是日本损失19000余人、苏联损失25000余人,所以苏联吃亏了。
这是人,还有装备。
苏日战损比大体是飞机2:1、坦克和装甲车4:1。甚至,有些资料认为这个战损比更大。苏军第11坦克旅,先后两次共得到了309辆坦克补充,而到8月30日仅剩下38辆坦克可供使用。
关键是日军的机械化程度,完全没法跟苏联比。
整个战役中,苏联拥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甚至兵力优势也能达到3比1。
然而,一战下来,竟是这种结果:除了把鬼子摁在边境,其他可以说是完败。
而苏联方面的物资消耗,则更为惊人。
仅弹药量消耗就是31000吨,相当于二战库尔斯克会战消耗量的15%。总的作战物资消耗高达800000吨,而日军的消耗还不到2000吨。甚至,有人评价这个消耗已经超过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而这些物资全要依靠西伯利亚铁路运输。所以,即便不从政治考虑,苏联也不能再打了,因为再打下去,铁路就该崩溃。
问题是日军的这个作战主力,即23师团,怎么也说不上是精锐部队。
1938年4月,成立于日本熊本市,属于三团制师级单位,后来又增加到五个师级单位。成立的原因是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所以日本需要这么一支部队到占领区维持治安。简单说,这就是一支占领区的治安部队。
后来因为海拉尔骑兵旅被调入关内作战,于是23师团被派过来顶缺,成为一支边境守备部队。
然后,转过年来,这个23师团就赶上了诺门罕战役。
5月11日,蒙古国和伪满洲国发生冲突的时候,23师团马上请示关东军司令部怎么办。
所以,诺门坎战役爆发之初,这个主力师团还不知道到底打不打。不知道是不知道,但23师团也想打。鬼子的逻辑特别奇葩:越是基层单位、越是前线部队,就越想打仗。
关东军司令部也想打,但日本大本营却下达了不要扩大事态的指示,意思是不能打。
但是,关东军作战参谋迁政信竟把电文给扣下了,代替司令部签字同意出兵。
所以,你都可以说23师团就是一支没啥准备的三流边境守备部队。后来肯定加强了,因为飞机、坦克、榴弹炮全都给提供加持了。
因此,诺门罕之战,纯从军事上说,苏联是惨胜如败,而日本虽败犹胜。因为不仅实力不对等,而且战损比也实在说不过去。
至于苏联为什么胜得这么惨,原因不是鬼子太精锐,而是苏军太残废。
可以类比一下1939年11月的冬季战争,也就是诺门罕战役的同一年。这一年,苏联一直没闲着,东边干日本、西边干欧洲,而且西边折腾得动静更大。
芬兰,一个370万人口的小国,硬是打出了1比8的战损比,自己死1个人就能弄死苏联8个人。芬兰人能做到,日本人为什么做不到?
经历大清洗的苏联军队,只能靠数量和装备优势以及不成比例的代价,去争取胜利。
从军事上说,苏联硬碰硬了,胜了却满脸都是血。
但是,从政治上说,你必须佩服苏联人的鹰派强硬。
处处是流氓的丛林环境,就不允许“好人”得好报。这时候,好人也要表现的像个坏人,否则只能被摁到地上摩擦。
苏联的策略是:对于鬼子,就不能怂。
你必须通过硬碰硬的方式把他给顶回去。如果顶不回去,那就只能等着战争进一步扩大。
此战之后,关东军中的一批北进派狂热分子被做掉了,而这正是日本海军和南下派所乐见的。
有时候,自己人比敌人还要凶狠。
最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硬碰硬,迫使日本改变了自日俄战争以来对苏联的僵化判断:苏联这家伙并不怂。
于是,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苏联的军事实力,间接搁置了“北进”计划。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东条英机下令实施“关特演”计划,即“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但,“关特演”并没有发展成为对苏战争。
日本非常理性地认为,进攻苏联必须满足三个前提:一是苏军远东的30个步兵师要减少一半,即剩下15个师;二是坦克从2700辆减少到900辆;三是飞机从2800架减少到1000架。
而远东红军呢?
说斯大林英明神武,算准了日本不敢进攻,所以才敢抽调远东红军参与莫斯科保卫战。
实际上,斯大林根本不敢算。
抽调是抽调了,但苏联在远东始终重兵集结。苏联没给日本机会。苏联的远东部队始终没有满足日本实施北进计划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虽然莫斯科都快打没了,但苏联仍旧集重兵于远东。对于鬼子,苏联不仅打仗够硬,而且态势上更硬。
此外,日本也给自己做了限定,即对苏作战兵力不能少于25个师团。而当时的日本东北驻军仅有14个师团,所以需要从本土调入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调入4个师团,同时还要从中国关内调入6个师团作为预备队。
军队可以调,鬼子疯起来,真敢玩命。
但问题是物资不够。
关东军拥有的弹药量仅可满足30个师团消耗2到3个月,而粮食仅够16个师团消耗2个月、汽油仅够16个师团消耗5个月。
而一旦开战,缺少的战略物资必须从本土输送。这就相当于跟海军抢资源了。海军自然不会答应。
那么,日本为什么限定这么多的前提条件?
原因就是苏联的硬碰硬把日本打疼了。
从前,日本不理性;以后,日本很理性。
尤其是在对待苏联的问题上,日本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绝不能搞“下克上”的倒置决策。
所以,苏联以不成比例的伤亡、不成比例的损失和不成比例的物资消耗打了一场秘而不宣的局部战争,尽管惨胜如败,却给自己扎牢了篱笆、筑牢了边界。
而这就是诺门罕之战在政治上的胜利。
9月15日,苏联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9月17日,苏联便出兵欧洲,与希特勒瓜分波兰。
如果诺门罕不停战,那苏联就不敢这么玩。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始终没有贪婪到狂暴、始终不敢轻易北上。对于苏联,日本非常理性。
假设一下:如果按照诺门罕之战的决策模式,那么,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关东军都不会等大本营发话,自己就敢直接执行北进计划。
一旦苏联陷入两线作战,那么,苏联战场也就胜负难定了。
而日本一旦实施北进计划,那么南下东南亚和发动太平洋战争也就成为未知数。
因为实力不允许,日本的资源支持不了北进、南下一起搞。
如果是这样,那二战到底是个什么结果,也就难以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