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和思想,仿佛是天生一对,他们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灿烂的年代。
若探究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思想多,所以矛盾也跟着多,矛盾多了,战火自然多了起来,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通病。
从这个角度看待历史与文化,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象,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这个时期,有过一个“思想选择“的阶段,这个阶段出现在秦始皇之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谋求思想上的统一,于是诸子百家盛况并未被秦始皇看好。
要统一思想,必须得找一个思想作为标杆,但是找哪个思想比较妥当?这成了秦始皇治国的难题。
正值秦皇苦恼之时,一个叫吕不韦的人蹦了出来。吕不韦是秦朝丞相,年纪比秦始皇大整整33岁,为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吕不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诸子百家各家思想都融合起来用,所以他干脆一口气写了本《吕氏春秋》,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这本书应该是至今为止,记录诸子百家各派思想最全的一本书,所以它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吕不韦为了写《吕氏春秋》也是下了苦功夫的,他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可见《吕氏春秋》也是经得起群众的考验的,其严谨程度不可小觑。
即便是这样一本书,也未能得到秦始皇的认可,秦始皇最后决定启用“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此后,秦朝开始举国变法,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何如此执着地要推崇法家思想?
要理解秦始皇的用意,还得从法家的核心思想讲起。法家,是中国最早以法制为核心的思想学派。法家成熟很晚,但是成型倒是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于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并非一个人的成果,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的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提出的法制,包含的范围也很广,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活动,而且不拐弯抹角,直接给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解决办法。相比较于其他“家”,比如道家、儒家,只是在思想上提出形而上的概念,并不如法家那样属于积极入世的行动派。表面看起来,法家更加方便治国。
所以,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秦始皇还是觉得法家比较适合推荐。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答案,秦朝很快就灭亡了,法家也跟着一起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儒家、道家。
为什么?如此接近治国策略的法家,为何却不能治国,反而让儒、道成了主流?
思想流派,从来都不是人为可以干涉的,秦始皇利用强权把法家搬上历史舞台,欲推为主流,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思想自由的规则。
一旦社会主流思想与强权推荐的思想发生冲突时,强权势必倒下。所以,秦朝不过15年而已便被推翻,如此之快。
秦朝唯一的贡献是,从区域上统一了中国,而在思想上依然做不到全国统一,尤其是秦始皇推荐的法家思想,至今依然无法成为全国主流思想。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为何儒家成了整个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
其实,儒家和道家之所以能成为主流,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我们都知道《山海经》,《山海经》应该是对人性陈述最直接的一本书,虽然它写的是神兽、妖怪,以及各位奇异、荒诞的故事,但是能从侧面反映出人性。
《山海经》没有褒贬,没有对和错,只有一五一十的述说。用非常客观的态度去描写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妖怪。在书中,它不会批评吃人的妖怪,也不会弘扬圣人和神仙。
因为《山海经》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就是社会,遵从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达尔文定律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是人的特点,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这样一个世界,势必充满杀戮,人类势必被灭绝(也许《山海经》中没有出现过人类,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因为那不是人类该呆的地方)。
那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约束人性的弱点。把欲望度降低,不能像《山海经》的世界那样,没有对与错,只有赤裸裸的生存。
把人的欲望降低,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主流目的。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基本上都具备这个功能。
比如,儒家思想,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的思想体系特点就是,规范人的行为,从思想上进行规范。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等这些思想,其实都是在约束人的行为,让人变得更加适应社会集体发展,如若不然,人类的欲望便像野兽一般,重演《山海经》里面的世界。
道家也是如此,它提倡亲近大自然、清心寡欲,这些思想其实都是在约束人的本能,压制人本来的欲望,不要让欲望随意滋生。
而法家却没有压制人性欲望的功能,它只是法制的一个开端而已。法制,只能规范社会秩序,却不能从灵魂上约束人的欲望。
所以,法家自然担当不起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的重任,秦朝就是一个案例,只要认为干涉使其登上主流思想的舞台,矛盾很快就会激发。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一直到现在,儒家思想引导中华文明平安地度过了几千年,起码其他文明都没了,我们的文明依然存在,这就证明了儒家的确可以担起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重任。
当然,道家也是可以的,但是道家要求人们过于出世,追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人无法做到如此清心寡欲的地步,所以它自然无法成为主流。
相反,儒家既有入世也有出世的内容,它可以虚无缥缈,也可以融入平民百姓。所以儒家更适合在社会流传。
总之,法家过于强权,道家过于缥缈,儒家刚好不偏不倚,所以它成为了主流思想,这是人性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需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