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东德,人们想到的,往往不是手段超越了盖世太保的斯塔西,就是曾经的“红色普鲁士”——东德人民军,或者布满岗哨和通电铁丝网的柏林墙。
然而,与这些令人压抑的东德元素相反的是,当年的民主德国,有一种自由,素来引领欧洲,甚至连同期的北约各国,都望尘莫及——裸体自由。
话不多说,先看照片,这可不是普通的阳光海滩,而是1987年夏,东柏林彩车大游行中的一辆花车。
花车上的裸女开心的接受围观,舒适自然的如同在自己家里一般
要知道,花车沿路面对的,除了看热闹的人群,电视转播摄像机和媒体记者们,还要经过主席台,接受民主德国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的检阅!
主席台上的昂纳克书记也笑得很开心
其实,这种总想脱光光“回归自然”的意愿,属于德国人的一大民族性格。
早一百多年前的1920年,当欧洲邻居们露个脚踝都羞羞答答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在叙尔特岛建起了地球上第一个公共裸体海滩,堪称西方裸体文化的鼻祖。
后来的德三时代,裸体活动曾经一度被禁——虽然纳粹党认为“优美的人体”可以彰显“种族优势”,还出版了不少健美影集,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1936年奥运会还是纽伦堡的党代会,那些健美相关的集体凹大卫雕塑造型的节目,表演者们都穿着打底衣裤,并非赤裸上台的。
纽伦堡大会上的少年健身表演
至今,即使保守的土耳其裔占比越来越高,但很多德国浴场的更衣室还是不分男女的设计,没人觉得尴尬。
一般的沙滩浴场,则会分裸体区和泳装区,大家各取所需。
通常,德国的公共裸体区都矗立着FKK标识——Freikorperkultur的简称,大意为“在露天做裸体运动,进行裸体日光浴”。比如,FKK海滩均会挂有“禁止穿衣”的图标,到这些地方后,一定要立刻脱掉衣服,否则管理人员会上来干涉,强制你遵守规则。
图片就截到这儿,再往下就敏感了
还有建筑风格散发着古典气息的巴登州弗里德里希浴场,周二周三周五周日以及法定节假日和2月14日情人节,都是男女混浴。至于穿不穿衣服,全凭自愿,连裸体区都懒得划分了。
更放得开的是慕尼黑英国花园,号称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里面有个标志性建筑叫做“中国塔”,属于当地著名的裸奔圣地。夏天鼎盛的时候,能有数万光屁股的男女在这里横七竖八的“日光浴”,那叫一个毫无保留,天人合一。
慕尼黑英国花园的中国塔,这是冬天景色,那个夏天白花花大肉的,大家自行想象一下就好,放出来容易又敏感了
类似的像德国的桑拿浴室、游泳池、公园里,也随处可见不着寸缕的男女老幼,非常坦荡自然地享受生活。到了夏天,海滩上人们可以不穿衣服,只戴着帽子就出来“社交”。
此外,不乏各色冠有FKK的裸体露营、裸体游轮、裸体读书会……基本能照顾到德国人的整个日常活动。
而且,这些裸体爱好者,并非只局限在年轻的“潮男潮女”群体,那些大腹便便的中老年人,甚至更愿意找机会去裸,尤其是前东德地区的大爷大妈们,恰恰属于FKK的忠实铁粉和积极实践者。
2012年6月,经过油漆喷绘的1700名裸体男女,再现了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情节场景
除了民族性格使然外,这些前东德大爷大妈们年轻的时候,更像是在用裸露,来表达平等的地位,还有对自由的向往。
二战后,相对于回归保守的西德,有关男女平等和性解放议题上,红旗下的东德,明显走得更远。
在1958年7月,西德《男女平等法》颁布前,女性甚至不能拥有独立的银行账户;1977年修订版《男女平等法》颁布之后,西德已婚女子的全职工作才无需经过丈夫的同意。
到了冷战后期的1986年,西方女权思潮最火爆的时候,西德的职业女性比例也仅占到了50.3%;反观东德同年的职业女性比例,则已高达91.3%。
东德那边,一直效仿苏联,鼓励女性出门工作去“顶起半边天”,同工同酬做得也更为到位。
开拖拉机的民主德国“女汉子”
当然,这种操作,一方面基于东德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讲究人人平等,那么,男女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肩负着创造集体利益的责任。
另一方面,还有现实的考虑。战争和后来的人口流失导致了东德劳动力短缺问题。跟大规模引入土耳其劳工的西德不同,在东德范围内,所有能投入劳动的人口都极为珍贵,即便是需要男性体力的高强度岗位也不再计较性别。
这种情形下,东德人的男女差距意识明显较周边国家弱了很多,对于裸男裸女相聚一起的活动,更自信也更坦荡。
此外,东德人的裸体爱好,也属于他们对单调苦闷生活的一种释放和调剂。
当年的东德人,除了物质生活水平比不上西德,各行各业的人们还要接受无处不在的监视和审查。
据两德统一后陆续揭露的资料显示,只有区区1600万人的东德,短短40年间,斯塔西竟然发了17.6万的“线人”,对东德600万人进行了监视,650万东德人建立了特务档案。按比例算的话,正好每50个人就有一名斯塔西“线人”。
斯塔西的档案库。斯塔西的口号是——“我们无处不在”
这密度,估计大名鼎鼎的盖世太保也得跪了。
也就是说,你的老师同学、老板同事,甚至父母、兄弟姐妹,两口子之间,表面上看一片祥和,背地里说不准就是监视与被监视、举报与被举报的关系。
这样环境,人们心情自然压抑,要想释放一下的话,无论是随便发个牢骚,还是通过一般的文学艺术形式表达,免不了会被举报,惹祸上身。
看来,释放的渠道只有自己的身体了。
在那段充斥着定量供给、斯塔西秘密警察的监视、非法关押和无穷无尽审查的岁月里,东德人一切的个人喜好几乎都被引导到忠于体制的轨道上。
除了天体浴。
曾经,它被当作了东德人唯一一个公开表达自由的渠道。
相比西德,东德人的休闲生活没有太多花样可选,什么法国意大利度假,对普通小老百姓来说,难度几乎跟去月球差不多,他们能晒个太阳的地方,除了城郊的湖畔,也就是局促的波罗的海沿岸了。
于是,波罗的海之滨的阿伦斯霍普镇,就成了东德人集中放飞自我之地。
开始的时候,民主德国政府对于人们的这种裸体浴爱好并没有太在意。毕竟,当年比这重要的事儿多了去了。
然而,随着裸体爱好者队伍规模的不断壮大,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为了保护全国人民的眼睛”,民主德国政府曾经一度颁布了严格的“禁裸令”,以“抵制这种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裸浴“圣地”阿伦斯霍普镇成了东德政府的重点整顿对象。大量警察和便衣还有部分“热心群众”,日夜在海滩上巡逻、观察,劝说裸奔的游客们赶紧穿上衣服,拒不穿衣的,就罚款,甚至拘留。
在警察的劝说下,人们不情愿的穿上了泳装
没成想,这通“禁裸令”反而更刺激了东德人的裸奔热情,人们集体联名向当局请愿;还有人打“擦边球”,以庆祝东德和非洲兄弟友谊的为口号,组织了所谓的“喀麦隆节日”,集体裸舞;有人在脖子上系了一根领带,来证明说自己并没有赤身裸体,穿的是“天然比基尼”。
更何况,一些东德的党政干部,他们本人和自己的家人,也是这方面的爱好者。
经过仔细研究讨论,东德政府高层认为,FKK爱好和做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曾经的“禁裸令”,持续了一年多后,不了了之。1956年春,东德政府还在波罗的海几处旅游热门区域,仔细划出了一部分海滩,专门开放给裸浴者。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裸浴发展成为一项全民运动,进入七八十年代,在特定场所一丝不挂,甚至成为了常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德海滩上常见的场景。德国夏日的艳阳,跟中国东部地区比,紫外线是超级强的,很伤人
此时正逢东德末代大BOSS昂纳克上台执政。
昂纳克时代的东德,文化艺术界受到的限制明显被放宽,对各种性解放和民间喜好的“天体运动”不但没有打压,而且还有些小纵容的意思。
这时候,情侣在街头激情热吻不会引来路人的侧目;女大学生在公园里真空上阵晒日光浴也不用担心警察的干预。甚至诸如开头那种花车游行,都能大大方方的裸一裸,即便台下坐着国家最高领导人,也不会觉得碍眼。
东德公园一角
另外,跟英美电影“点到为止”的风格不同,东德电影中涉及到“不可描述”情节时,往往“描述”得很认真,跟拍科教纪录片一般;甚至,东德还发行过官方性质的“教育影片”和“鉴赏影片”。
这些官版的“A片”一方面真的是作为教育目的提供给青少年普及性常识;另一种用途则为专供供偏远地区岗位工作的人员,以帮助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
实际上,当年的东德在这方面如此看得开,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首先,性文化和裸体艺术也属于舆论阵地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东德政府不主动占领,敌人们就会趁虚而入。而且,一旦西方情色杂志引人上钩后,总会拐弯抹角进行着各种自由主义和小资情绪的思想宣传,长期以往,定会腐化、侵蚀东德的红色阵营。
再加上,东德本身人口就少,出生率持续走低,几代人还总是玩命地往西德跑。那么,让人们对性事发生兴趣,也是为了生育大计做努力。
更何况,放开这方面的口子,还有助于转移社会其他层面的矛盾和压力。毕竟,面包和“天然比基尼”两者中,至少要满足人民一项吧。
跟苏联一样,大多数时候,东德人买东西也得排大长队
只是,“天然比基尼”最终还是难以代替面包这种生活必须物资,东德始料不及地迅速垮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德的那些崇尚“裸体自由”的时代潮男潮女们,也都成了体型臃肿的大爷大妈,但他们对FKK的心头之爱,却从未因年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而减弱。
其实,发展到现在,更多的时候,在德国,裸体就是一种文化,意味着放松身心、融入大自然,并不包含“性暗示”的意思。更何况,到了FKK爱好者眼中,那些应该打上马赛克的敏感部位,就是个人体器官而已,跟鼻子眼睛一样,露出来,自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