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 画像)
公元一三九八年二月初九,一个男婴呱呱坠地,降生在北京城一处繁华的院落里,这个男婴的名字,叫做朱瞻基。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傍晚,他的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奇异的梦。
他梦见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交给了自己一个大圭,并且对他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在古代,圭是皇帝的专属用品,而朱元璋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以后把皇位传给你的孙子,就可以让大明江山永世昌盛。
梦醒之后,朱瞻基就出生了。
朱棣一寻思,朱瞻基不就是我孙子吗?前脚我爹刚托完梦,后脚他就出生了,说明朱瞻基就是传世之孙呐。
他这么一想,立刻跑去看自己的孙子。
襁褓里的朱瞻基目光炯炯,相当帅气,长得并不像自己矮胖臃肿的父亲朱高炽,反而和年轻时的朱棣有些相像。
(明成祖朱棣 画像)
燕王府里喜气洋洋,大家都在为府里新添了男丁而开心,但朱棣却陷入了一阵长长的沉思之中。
自己只不过是个破落的藩王,如何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呢?
答案显而易见,造反。
当然,朱棣想造反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第一天起,朱棣的心里就开始盘算着造反。
他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要跳过自己的儿子们而选择了孙子当皇帝,他更不甘心大明江山掌握在那个在自己看来一向懦弱无能的侄子手里。
而朱瞻基,就诞生在朱棣十分迷茫的这个时间节点里。
后来的故事就简单多了,建文帝削藩不成,反被朱棣按在地上好一顿摩擦,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一路高歌猛进,终于把自己的侄子拉下了马。
朱棣成了大明王朝的新主人。
(建文帝朱允炆 画像)
当了皇帝的朱棣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梦。也许这个英武勇猛的帝王本质上仍然惧怕自己已经死去多年的父亲,所以他仍然记得自己的父亲在梦中对他的教诲,他把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又把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孙,足见他对找朱瞻基的重视。
培养孙子当皇帝,要从孙子还是娃娃就开始抓起,这是朱棣的不二信条。
我们可以查阅到的史料是,从朱瞻基成为皇太孙的那一天起,朱棣走到哪里都开始带着他。
朱棣去外地旅游,要带着朱瞻基随行,朱棣去塞外欺负蒙古小老弟,也要带着朱瞻基。
我们能明白,也能理解朱棣的心思,他不希望朱瞻基困在日复一日的无聊深宫,长成一个刻板守旧的皇家子弟,而是希望他像自己一样,做一个纵马疆场,一身英雄气的人物。
当然,朱棣也不希望朱瞻基变成一个只会打打杀杀的大老粗,业余时间,他找来当时很有文化的大臣胡广做朱瞻基的老师,专门负责朱瞻基的文化课。
年轻的朱瞻基有着非同一般的军旅生涯,也有着良好的文化教育经历,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他是朱棣倾力打造出的精英人才。
而在朱瞻基的记忆里,自己和这位不苟言笑但看起来十分沉着的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比他和任何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都要多。甚至多过了他的父亲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 画像)
他喜欢严厉,但是一直在帮助自己成长的爷爷朱棣,但是他更喜欢他这位慈祥的父亲。
他的父亲朱高炽是个仁慈温和的人,身子肥胖,体态臃肿,饱受病痛折磨,走路一瘸一拐,而且还有很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不仅如此,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还经常欺负他,有事没事就对朱高炽冷嘲热讽,百般刁难。
他们瞧不起朱高炽,他们认为朱高炽是个残疾人,而残疾人,是不会在太子的位置上坐很久的。
年幼的朱瞻基没有退缩,他经常要在这两个穷凶极恶的叔叔面前斡旋,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那善良的父亲。
公元一四二四年,一代传奇帝王,明成祖朱棣病逝在远征塞外的路上,朱高炽继承了朱棣的皇位,史称明仁宗。
登上皇位,加封九五,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个新的开始,但对百病缠身的朱高炽来说,却已经是人生迟暮,快要走到尽头。
他明白自己的身体没有办法在皇帝的位置上支撑很久,所以他很快把儿子朱瞻基立为了太子。
事实证明,朱高炽很有先见之明。
只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感觉自己要挂了。
于是,他连夜召回了驻守在南京的朱瞻基,他要把皇帝的位子传给朱瞻基,把大明江山留给自己的儿子,完成自己的父亲朱棣一直以来的想法和心愿。
他更有一些心里话,想在自己撒手人寰之前和朱瞻基好好聊一聊。
(紫禁城)
得到召信的朱瞻基马不停蹄,奔赴北京,但当他到达紫禁城时,朱高炽已经断气了。
他没有来得及见自己的父亲最后一面。
但这对温情脉脉的父子,早就将对方的想法了然于胸,他们已经无需再多言。
他平静的接过了父亲留给自己的责任,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路。
这一年,朱瞻基已经二十八岁。
开国的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赶走侄子的朱棣开拓了大明的疆土,仁慈的朱高炽发展了大明的经济民生,现在,轮到文韬武略的朱瞻基带领大明走向更大的辉煌。
大家都很满意,只有一个人不满意,这个人就是朱高炽的弟弟,朱瞻基的叔叔——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就像当年的朱棣审视朱允炆一样,如今他也冷冷地看着那个坐在本该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之上的朱瞻基。
说起这事,还要怪朱棣,因为当年朱棣起兵的时候,曾经对朱高煦说过这么一句话:
《明通鉴·卷十三》:“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的意思很简单,他告诉朱高煦,你大哥朱高炽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啊,以后搞不好我就把皇位传给你。
朱高煦相信了,他相信父亲看好他,并且在未来一定会把皇位传给自己。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朱棣给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皇位轮流坐,朱高炽坐完朱瞻基坐,但就是没轮到自己。
朱高煦愤怒了,他准备起兵叛乱,用自己的能力谋取皇位。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形象)
当年自己的父亲能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夺走皇位,今天自己一样能从侄子朱瞻基手里把天下夺走。
朱高煦准备谋逆的行为被朱瞻基尽收眼底,这个一向嚣张跋扈的叔叔从小就欺负自己,以及自己的父亲。
但朱瞻基没有愤怒,他不仅没有愤怒,反而给朱高煦写了一封信。
他告诉自己这位已经生出不臣之心的叔叔,都是一家人,谋反啥啊谋反,别打打杀杀的了,你现在你只要放弃谋反的想法,老老实实的,我绝对不追究。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侄子。
他不想造成手足亲朋为了权力而自相残杀的局面,也不希望刚刚平定的天下再燃起滔天的战火,但很显然,朱高煦并不是这么想的。
他撕掉这封好言相劝的信件,明目张胆地起兵造反了。
但结果可想而知,鲁莽的朱高煦想要效仿自己的父亲,但他自己的能力却不及父亲十分之一。
他起兵没几天,就被朱瞻基一顿拳打脚踢给拿下了。
朱高煦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必然会输。
因为本质上,朱高煦只是个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他所期待和憧憬的一切,都是浪漫而不切实际的。
寰宇廓清,四海太平。
朱瞻基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明太祖朱元璋 画像)
他的太爷爷朱元璋,爷爷朱棣,父亲朱高炽,无一不是冠绝古今的帝王,他深深地知道,自己恐怕很难超越他们,但自己何尝不想青史留名,万世所载?
他加强皇权,整顿吏治,完善内阁,巡视漠北,抗击外敌。
一个优秀的皇帝在帝王之位上能做的大部分工作他都做了一遍。
他的骨子里镌刻着年少时朱棣给他浇筑的雄浑血脉,他的内心里荡漾着父亲朱高炽悲天悯人的仁心,他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要做个好皇帝。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明史》: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他不仅有那些传统帝王身上的优秀品质,还有独属于他自己的闪光点。
因为他并不像其他皇帝一样一心全都扑在工作上,他还是个极富人文主义的帝王。
半夜有事想找大臣商量,他亲自夜访大臣宅邸。
明朝娼妓成风,他大力扫黄,查封妓院上千所。
旱涝蝗灾频发,他亲自指导救灾和安置流民的事宜。
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对,没错。
(影视剧中的朱瞻基形象)
这些小事和那些开拓边疆,成就千秋大业的帝王来说,似乎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小事,让朱瞻基在中国四百多位皇帝里,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因为这位皇帝的身后,没有腥风血雨的权力争夺,没有哀鸿遍野的战争磨难,他尊重臣子,尊重女性,体恤天下的黎民百姓。
先做好人,再做帝王,这就是历哥评价皇帝的标准。
而朱瞻基在我眼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加班工作,认真勤勉,尊重大明江山里每一条鲜活的生命。
他唯一的爱好,居然只是斗蛐蛐。
他的父亲执政十个月,他执政十年,这十年零十个月的时光,是大明百姓最幸福的时光。
公元一四三五年,一代英主朱瞻基走完了他的悠长岁月,撒手人寰。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前闪过在北京城诞生到那个夜晚,想起自己自己伴随朱棣戎马的岁月,想起和自己的父亲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的时刻,想起自己十年来亲眼见证了大明王朝迈上更大辉煌。
他又想起自己在战场上驱逐外敌,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抛头颅洒热血的日子。
他想,九泉之下,他可以安心地面见先祖了。
他终于闭上了双眼。
一世英名,无怨无悔。做帝王若能如此,天下无怨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