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帝或 唐太 宗取代 赵构 岳飞结

假如用汉武帝或唐太宗取代赵构,岳飞结局会怎样?答:大不相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3 16:50:06 浏览1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岳飞精忠报国,结果却被赵构冤杀。如果在皇帝位置上的不是赵构,而是汉武帝刘彻或者唐太宗李世民,岳飞的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吗?

毋庸置疑,这样一来,岳飞的结局一定与赵构为帝时大不相同。

但这要分两个层面来看。一是是否克复中原,二是对岳飞的态度。

如果用刘彻或李世民取代赵构,则

无论刘彻还是李世民,他们一定会克复中原;如果岳飞在刘彻手下,则胜利前岳飞不会被处死,但克复中原之后就会被借机处死;如果岳飞遇上李世民,则岳飞不会被处死,他将寿终正寝。为什么有这个结论,请看凌烟阁接下来的分析。

一、刘彻或李世民在赵构的位置上,一定会重用岳飞克复中原。从刘彻反击匈奴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彻把国家的尊严、边境的安宁看得很重。

刘彻继位时,汉朝已经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在经过多方筹划后,刘彻主动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并没有阻止刘彻反击匈奴的决心。随后又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灭匈奴战争,重用了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贺、公孙敖等将军,经过10几年时间对匈奴主动出击,漠南已经没有匈奴王庭。

后来一直持续到刘彻的皇帝任期结束,汉朝一直持续打击匈奴。最终,虽然汉朝是惨胜,但之后北方草原和西域再也没有大的祸患。汉朝得以和平发展,才有了后来的昭宣之治。

刘彻反击匈奴的决心非常坚定。打到了户口减半的程度,依然不停止;打到了没钱的地步,卖官鬻爵做军费也还要打。

总之,刘彻对于战胜强敌的信心和决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主观意愿有了,客观实力也不差。因历史上数次人口南迁,在北宋时期,江南的人口已经占到全国人口的62%以上。江南拥有胜于北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如果是刘彻在赵构的位置上,一定会坚决反击金国,并能克复中原。

汉武帝刘彻

换做李世民也一样。

大唐起事的始作俑者就是李世民。大唐建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基本上每次都是李世民亲自率兵前往。从大唐建立起,李世民亲自参与了四场关键性的大战役。

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对大唐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大唐的北方;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使大唐取得了华北之地;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李世民的这些重大战役当然不是它一个人完成的,他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部分都是跟他出生入死历经大战的大将。直至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定鼎了大唐和他个人的天下。

后来在面对突厥的吉利和突利联合大军兵临长安的时候,李世民像一个大英雄一样,一个人来到两军阵前,对吉利晓之以理胁之以力,退掉了突厥大军。隐忍过后,李世民则纵横捭阖,对突厥开始反击;直到其子李治时期彻底平灭了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

总之,假如刘彻或李世民在赵构的位置,无论是主观意志,还是客观实力,南宋一定会恢复中原。

对于岳飞,在恢复中原的过程中,无论刘彻或李世民都不会对他怎么样,只会重用他。

而恢复中原之后,事情就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由刘彻或者李世民的性格决定的。

二、刘彻在克复中原后,一定会借其他事由除掉岳飞,借刀杀人。下面说说刘彻对待人才的黑暗历史,这样我们才能得出他在胜利后如何对待岳飞的逻辑。

这里举两个例子,来看刘彻用人的一贯作风。

1、窦婴。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功劳很大,后因功被封为魏其侯。汉武帝继位后,窦婴曾任丞相,帮助汉武帝推行新政。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开始疏远窦婴,窦婴的宾客也趋利避害渐渐离去,唯独灌夫还对窦婴一如既往。前131年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汉武帝的舅舅)出言不逊,被田蚡罗织罪名逮捕入狱,后竟然判处了死刑。窦婴全力以赴搭救灌夫,但最终导致自己也被捕入狱。

窦婴以曾受景帝遗诏为名,请求面见刘彻。但是,王太后竟然抢先一步把汉景帝遗诏的宫中副本烧了,这样一来窦婴就是“伪造诏书”,死罪。刘彻拿着汉景帝遗诏的正本(窦婴手中的那份),他明知窦婴是冤枉的,而且他刘彻已经掌握了实权,并不受王太后控制。但是,刘彻依然下令将窦婴斩首示众。

窦婴剧照

2、主父偃。

主父偃也是刘彻时期的大功臣,他向刘彻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建议颁行推恩令,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最终加强了皇帝集权统治,彻底消除了诸侯国势力隐患。这些功劳也得到了刘彻的破格任用,一年中升迁四次,最后官至中大夫。

但是,主父偃因为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得罪了宗室赵王。赵王就诬告主父偃受贿,还诬陷正是主父偃逼死了齐王。刘彻以此为由,功劳全都忘掉,把主父偃逮捕下狱并灭族。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刘彻对人一贯是用完即弃,借其他人之手除掉曾经的功臣。还有例子如卫青、霍去病,死因不详,蹊跷的很。

一个阶段目标完成后,刘彻就会对人才进行清理:智慧与能力贡献得差不多了,该人就会被刘彻借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除掉,俗话就叫“借刀杀人”。这就是刘彻的风格。

假如刘彻在赵构的位置,我们不怀疑刘彻光复中原的决心和努力;以江南半壁江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已经占整个中国六成以上),恢复中原的基础也足够雄厚,所以只要最高统治者愿意,克复中原是一定能成的。

这样,岳飞就成了真正的中兴名将,汉家的宋朝江山再一次扩大版图。但是,随后岳飞就将迎来被动地祸事加身的命运,然后史书上一定大书一笔:刘彻“忍痛”斩杀功臣大将。唉!又一场借刀杀人完成。

刘彻喜欢借刀杀人

三、李世民在克复中原后,一定会重用并善待岳飞。这里也用两个例子,来看看李世民对功臣的态度。

1、魏征。

史家对魏征的评语是: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魏征一生经历跌宕起伏,他曾因家贫去投奔瓦岗军,兵败后投降了唐。后来被窦建德俘获,因其才而没有杀他,留用了他。后来窦建德败于唐,魏征又重新归于唐,成为了李建成的近臣。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任用为谏议大夫,后升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史载魏征犯颜直谏李世民达二百余次。他643年去世,李世民说他失去了魏征这面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李世民后来虽因他人的事和一些谗言而毁了魏征墓碑。

但等到645年李世民征高丽死伤众多返回时感慨:“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李世民立刻让人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重立纪念碑。

魏征

2、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与魏征一样,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原是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与郑(王世充)决战时曾单骑救了李世民,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领导的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亲手杀了齐王李元吉,又率兵威逼唐高祖李渊禅位。突厥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争取了阵前离间吉利和突利的机会。

天下安定后,尉迟敬德就开始居功自傲了。

公元632年9月29日,李世民临幸庆善宫(唐太宗出生时的旧宅)召集显贵们饮酒赋诗。起居郎(皇帝起居注的记录者)吕才是现场歌舞的编剧与导演,被李世民赐坐在首席。

这时,时任同州(今渭南市大荔县)刺史的尉迟敬德到了,他看见竟然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就勃然大怒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上方!”任城王李道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坐在尉迟敬德的下首,反复劝解。结果尉迟敬德把李道宗打了一顿,李道宗的眼睛被打得几乎瞎了一只。

李世民很不高兴地对尉迟敬德说:“我看汉高祖刘邦大肆诛杀功臣,内心常常责怪他,所以想和你们一道共同保持富贵,令子子孙孙延绵不绝。然而你身居高位却屡次犯法,由此可知韩信、彭越被杀,并非只是汉高祖的罪过。朝廷的纲纪法令,无非是赏与罚,非分的恩遇,也不能几次得到,深望你好自为之,不要到时后悔都来不及!”尉迟敬德从此才知道恐惧而约束自己。

李世民待臣厚道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李世民的待臣之道:自己错了能改正,功臣错了再给机会,不杀无罪功臣(张亮和侯君集因为谋反确凿被处死)。

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以皇帝身份单骑阵前会游牧民族的大可汗,这是历史上仅有的记录吧?李世民雍容大度,宽厚容人,个人能力强并且非常自信,因此,李世民没有杀功臣的习惯。假如李世民在赵构的位置,我们一样毫不怀疑他能克复中原。在半壁江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基础上,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同时极具个人能力的李世民,一定能克复中原。

岳飞作为李世民大帝旗下的功臣名将,只要他自己不谋反,那么他一定不会被冤杀或者找借口处死;他一定会像其他的凌烟阁功臣一样,寿终正寝。

岳飞

结语:如果岳飞遇到汉武帝刘彻,那么他将依然很不幸;如果他遇到唐太宗李世民,那么他将可以寿终正寝。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即使是帝王也不例外。从刘彻与李世民对待功臣宿将的历史逻辑上,我们可以得出上述的推断。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原创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