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几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如果说一个人象诸葛亮一样,那是对他智慧的高度赞赏。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公元三世纪,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
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著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
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
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
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
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
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城计
空城计是计中计,诸葛亮还有后招,司马懿因为看透才逃跑的
在我看来,司马懿就是看透了才走的,若是同演义里一样没看透是因为谨慎,才不敢贸然前进而退的,那就太不符合人物形象了。司马懿是谁啊,从历史走向看他就是最后的胜者,他能笑到最后可并不是因为他的谨慎,而是司马懿的大局观,他要赢,那么在此刻,在诸葛亮抑扬顿挫的琴声里,他就必须得输,这也是诸葛亮给他的提醒。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两千多军士在西城设下空城计,司马懿此时正带着几十万大军在外头候着。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不敢进城捉杀自己,于是给了司马懿一个退兵的借口,司马懿也顺水推舟就带着十几万大军西城门都没进就回去禀告曹爽了。
若城外不是那聪明绝顶的司马懿,那么诸葛亮这一招还真可能就不奏效,就是因为司马懿聪明,诸葛亮才敢这么大胆。这是三国里面巅峰智商之间的决斗。对于诸葛亮,司马懿退,就代表着胜利。因为蜀汉此时危在旦夕,若没到如此危急的时刻,诸葛亮时断然不会用这么险的战术的,诸葛亮这是将自己与蜀汉仅存的一点兵力至于水深火热之中。还好来者是司马懿,诸葛亮长舒一口气。
而对于司马懿,退兵看起来是输了,实际上是赢了,诸葛亮时魏国最大的敌人,而这个敌人的生死现在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司马懿就算用蛮力攻城,也就是稳操胜券。而司马懿不这样,他偏偏要退,因为不退,自己的死期也就不远了,他要保证自己必须还有用处,魏主想杀自己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他要保全自己,因为只有他司马懿才能替魏国和诸葛亮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