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个神奇的朝代,繁荣与积弱并存,文治与武功偏颇,连各个皇帝的庙号也与历朝大为相异,哲、徽、钦、宁、理、度等庙号用字前朝后代都较少出现。亡于外族,竟然能以半壁江山又绵延100多年。
以靖康之耻为分界线,大宋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两宋重文抑武,社会开放繁荣,但国防总体虚弱疲软。比较北宋、南宋这两个时期,会发现两宋有颇多神奇之处,甚至充满了天道轮回的命定玄机。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六大神奇之处:
一、北宋和南宋分别各有九个皇帝,平分宋十八帝。宋朝国祚合计319年,其中北宋167年、南宋152年,也基本上平分秋色。
二、北宋和南宋都亡于外族入侵。北宋亡于金人,南宋亡于蒙古人。两宋对于强大的外族,都是走“不断议和续命,直至最终被灭”的总体路线。
三、立国之时和亡国之际都出现“兄终弟及”的皇统继承方式。中原王朝长期以来,皇统继承一般都是以“父死子继”作为主要形式,“兄终弟及”一般是作为特殊情形下的补充。宋朝皇帝世系延续总体平稳,但开国之初和两次亡国前夕都出现了“兄终弟及”的皇统继承现象。北宋开国之初,出现了“斧声烛影”的千古疑案,也由此引发了皇位的首次“兄终弟及”,北宋将亡前夕,哲宗无嗣,皇位不得不再次“兄终弟及”到徽宗手中,这位文艺界大咖在国势颓危之际,紧急传帝位给自己的儿子,并迅速就迎来了亡国。到南宋将亡时,末三帝也都是兄弟关系,皇位传来传去也没有摆脱亡国的命运。
四、两宋亡国时都出现了皇帝被俘的现象。北宋被金人攻灭,徽钦二帝被俘虏并被押解到金国,徽钦二帝受尽凌辱,最终客死异乡;南宋被蒙古人攻灭,恭帝也被俘虏并被押解到元大都,后被迫在西藏出家,法号“合尊”,最终因为文字狱被元英帝赐死。
五、宋朝皇位多次出现主动“禅位”。我国古代历史上,“禅位”的做法也常有,但大多是在改朝换代之时为了体现“君权神授”的政治把戏,“禅位”也往往是前一位君王不得不接受的选择。在同一个朝代内,也偶见老皇帝没有崩逝就传位储君的情况,但非常少见(比如唐朝也出现过两次老皇帝被迫当太上皇、从而禅位的现象),且这种少见现象也常常带有宫廷政变的色彩。而宋朝在朝代内就出现过多次主动的禅位:北宋徽宗在金人南下时紧急禅位于钦宗,南宋高宗还在盛年主动把皇位禅位于孝宗,孝宗因守孝又禅位于光宗,光宗又因病禅位于宁宗。因为,多有禅位的缘故,两宋的“太上皇”也相对较多。
六、两宋的第二位皇帝都发生了皇位世系的转移,并且通过转移实现了“拨乱反正”。太祖系在北宋被夺走、在南宋又回归。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皇位本应在他的世系中继承。然而由于“斧声烛影”也罢,由于“金匮之盟”也罢,第一次皇位继承就是兄终弟及,太宗赵光义继承了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因而从北宋的第二位皇帝起,皇位就一直在太宗系的一脉之中传承。到了高宗建立南宋,因为高宗没有亲生子嗣可以继承皇位,从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孝宗算起,皇位又回到了太祖系一脉之中,直至南宋灭亡。说来,这也真是天道轮回啊。
为了帮助记忆两宋十八帝,按照宋朝皇帝一般多使用庙号称呼的方法,自创了以下五言绝句的打油诗来帮助记忆:
【宋十八帝歌诀】
祖宗真仁英,神哲又徽钦。高孝光宁理,度与恭端昺。
注释:
1.祖宗真仁英。北宋前五位君主,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此时北宋尚处于较为繁荣鼎盛的时期。
2.神哲又徽钦。神宗赵顼(念如需),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就发生在他在位期间;哲宗赵煦,元祐党事件发生在他在位期间;这里的“又”作为过渡字,也是一个信号字,表示前一个皇帝和后一个皇帝是兄弟之间的皇位传承,而非代际传承;徽宗赵佶,就是那位被附会为“李煜转世”的诗书画全才大家;钦宗赵桓,在国家危难之时被爹给坑了,被迫接下了“烫手山芋”——皇位,结果很快与他的太上皇一起踏上了异乡旅程,一去不返。
以上1、2句就是北宋9帝。3、4两句则是记忆南宋9帝。
3.高孝光宁理。高宗赵构,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作为赵桓幸免于难的兄弟,继承了大统,建立了南宋,建国之初历经流离,最终终于在临安(杭州)落稳脚跟,相传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导致他在太子夭亡后再没有生出子嗣,而太宗一脉,除了他自身以外,在靖康之乱中已经大多断绝,只好从太祖一脉中选择继承人;孝宗赵眘(读如甚),以对高宗至孝闻名,在位期间平反了岳飞冤案,后退位传与光宗;光宗赵惇是孝宗三子,南宋前几任皇帝普遍高寿,还是因为孝宗去当了太上皇,赵惇才得以以43岁“高龄”继承皇位,光宗怕老婆甚至因此得了心理疾病,最后因病被迫禅位于宁宗;宁宗赵扩,宁宗曾北伐金国,但失败了,签订“嘉定和议”;理宗赵昀(读如云),是宁宗的远房堂侄,赵德昭十世孙,宁宗驾崩后被史弥远拥立为新帝,在位期间联蒙灭金,后期蒙宋战争爆发,力图恢复故土的“端平入洛”行动也发生在他统治时期,但最终以失败且大大折损了南宋的国力告终。
4.度与恭端昺。度宗赵禥(读如其)是理宗的侄儿,因为理宗无子而继承皇位,在位期间继续重用贾似道,甚至对贾似道惧怕依赖,荒淫无度,他统治期间,蒙古大举攻宋,国势岌岌可危,最终因酒色过度而死;这句当中的“与”既是指度宗把风雨飘摇的南宋过渡给了后人,也是一个间隔字,后面的三位皇帝就是宋末三帝,宋末三帝都是兄弟关系。恭帝赵㬎(读如显),“恭”是谥号,南宋被蒙元攻灭后,5岁的恭帝被俘退位,因而没有庙号,后来在吐蕃为僧;端宗赵昰(读如是)是恭帝的兄长,恭帝被俘后被流亡政权拥立为帝,后在逃亡中病亡,年仅9岁,庙号端宗;端宗病亡后,弟弟赵昺(读如丙)接手了流亡政权的帝位,史称宋末帝、宋帝昺、宋少帝,随着崖山兵败,7岁的赵昺被陆秀夫背着跳海自杀身亡,赵昺也没有庙号、谥号,历史上也有称为“怀宗”的,但并非正式的庙号,这里为了歌诀的押韵考虑,直接用“昺”字来代表他。宋末三帝“恭端昺”都是孩子皇帝,被俘或者死亡时都不足10岁,除了恭帝后来当了喇嘛僧人,活到54岁,其他都是少年即亡。因而南宋虽然同北宋一样有9位皇帝,但三位末帝都是含金量极低的皇帝了。
明朝十六帝歌诀 巧记清朝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