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辂: 连中三 明猛将

商辂:他是连中三元的绝代文臣,更是“手撕”西厂的大明猛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3 06:30:06 浏览19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商辂 画像)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3年。

这一年的浙江淳安,出生了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此人姓商名辂,生的威风凛凛,仪表堂堂,一米八的大高个儿,唇红齿白,好看劲儿就甭提了。

长的帅也就算了,商辂同志的学习成绩还十分优秀,乡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到了殿试,还是第一名。

要知道,本朝从太祖开国到思宗皇帝殉国,二百多年里,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者,只有两位。

一位是黄观,一位则是商辂。

黄观同志是洪武二十四年的三元获得者,但后来因为不愿屈从永乐皇帝而选择了自杀殉国,所以直接就被朱棣给除名了。

(黄观 画像)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商辂就成了大明王朝唯一的三元选手。

连中三元,那可不是吹出来的。

朝廷对这位大才子十分重用,于是委任其翰林院编撰的职务。

这倒是有点尴尬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入翰林。

不过这也是明代读书人时常遇到的情况。

大家勤学苦读,用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在科举考试里摸爬滚打,朝廷又层层筛选,好不容易考中进士,本以为终于可以迎来人生巅峰,结果的确是被朝廷授予官职了,但单位是在翰林院,职位大都是些学士、编撰、侍讲之类的闲职。

而这类职务的工作内容,通常是在翰林院里接着读书。

好家伙,我读书是为了致仕,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给我一堆前朝的史书,让我缝缝补补,编撰修缮是几个意思?

(翰林院)

但幸好,虽然朝廷里的达官显贵们对商辂并不重用,但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很看好这位学习成绩优异的读书人的。

辂丰姿瑰伟,帝亲简为展书官。——《明史》

诸位可能会问,什么叫展书官呢?

这很简单,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

展为展开,而书为书本,展书的意思就是,商辂要在皇帝读书之时,替皇帝打开书本。

是的,作为帝王,他的身份是极为雍容华贵的,按作者的理解,如果皇帝愿意,那么他一生之中亲力亲为的事儿只有两件,第一件是上厕所,第二件是做爱。

除去这两件,其它事情都可以让别人代劳。

即是如此,皇帝读书翻页,自然也有人帮忙。

明眼人都知道,能替皇帝翻书,自然就能跟皇帝说话,能和皇帝说话,搞不好就能给皇帝留下好印象,从此仕途发达,扶摇直上。

但很可惜,商辂同志没给皇帝翻两天书,皇帝就出去打仗了。

皇帝打的这场仗在明朝历史上也很有名气,即“土木堡之战”。

这场战役的名字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却包含了很多故事。

(明英宗朱祁镇 画像)

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一来宠信宦官,二来轻敌冒进,很快自食恶果,在土木堡(河北怀来)被瓦剌骑兵打了个马趴,全军溃败,死伤过半,就连皇帝本人也被俘虏了。

皇帝虽然被俘虏了,但大明王朝不能一天没有主人,所以很快,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被众臣推举,成为了临时顶班的新皇帝。(即明代宗朱祁钰)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对熟悉明史的朋友们来说,这简直是如数家珍。

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释放,重回紫禁城,但却被代宗皇帝朱祁钰软禁在了紫禁城的南宫里。

八年之后,代宗皇帝病危不能亲政,英宗皇帝又趁机发动兵变,复位登基。

我们的朱祁镇同志既无雄才,也无大略,更没有什么名留青史的优秀品质,在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里,他似乎平平无奇。

能力虽没有,但皇帝的一生无疑是戏剧性的。

他曾经是大明的天子,是九五之尊,是整个天下最为瞩目的存在。

他也曾被瓦剌人俘虏,被带入茫茫大漠,尝尽塞外的风沙苦寒。

几经辗转,他又重回紫禁城,但却被自己的弟弟关入幽深阴暗的居所,彻底沦为政治的囚徒。

历史给过他幸福的日子,荣耀的时刻,历史也给了他无比沉痛的教训。

多年前的狂妄无知,让他丢掉了皇位,现在,他终于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

明英宗能重回帝位,很大一部分要靠三个人的努力。

这三个人分别是大臣徐有贞,将领石亨,宦官曹吉祥。

(徐有贞 画像)

作为皇帝复辟的头号功臣,他们自然被委以重任。

但光有这仨人是不够的,阔别帝位八年,皇帝需要更多的人手来扩充自己的人事班底。

翻阅吏部的官员名册,皇帝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商辂。

这倒也不奇怪,学霸嘛,谁都会印象深刻。

虽然皇帝看重商辂,但当时的朝廷三巨头,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却对商辂十分有意见。

因为商辂是个忠臣,清正廉洁,徇公守法,但三巨头却是个顶个的奸佞之辈。

商辂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异类。

若是让商辂同志得到皇帝的倚重,入主内阁,他还不得闹翻了天?

于是,三巨头早中晚三班倒,每天在皇帝面前说商辂的不是,讲商辂的坏话,一来二去,还真就把皇帝给洗脑了。

由此,这位昔日的状元郎没有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反而被皇帝削去官职,贬为了平民。

人生大起大落,实在太快,对商辂来说,这一切变故是如此猝不及防,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被通知赶紧卷铺盖儿走人。

如果没有意外,那可能商辂就此就算是正式退出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变成平头百姓,在一个不知名的乡间田野老此残生。

历史虽然无情,但总归还是有温度的。

明英宗朱祁镇看不上商辂实属正常,因为这位皇帝并非什么贤明的君主,于谦那样的千古忠良他都能下令处死,可见皇帝的人品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英宗皇帝的儿子,也就是下一任的大明天子,明宪宗朱见深可就不一样了。

(明宪宗朱见深 画像)

朱见深前脚登基,后脚就立刻通知商辂回来上班。

但此时的商辂,却显得有些不太乐意。

面对新皇帝抛出的橄榄枝,商辂却表示,我呢,这么大岁数了,实在是干不动了,再说了,我是被先帝撸下来的官员,你爸当年就不待见我,说明我的确是没什么才能。

可以见得,商辂对大明王朝,对皇帝,是有怨气的。

这可以理解,一个人把最为璀璨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王朝的事业和发展,但最后却落得了一个革除官职,功名两无的下场。

当年辛辛苦苦地参加高考有什么用?

当年兢兢业业的在皇帝身边又有什么用?

商辂的话说的挺难听,但朱见深却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

请你一次你不来,我可以请两次,请你两次你不来,我可以请三次。

当年刘豫州能三顾诸葛亮,今天我朱见深同样能这么对你商辂。

最终,这样高规格的礼遇终于打动了商辂,这个大明王朝历史上的三甲状元,著名才子,再次出山了。

大明政坛风云变化,商辂再入仕时,当年曾经排挤打压过他的三巨头虽然早已革职法办,但商辂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对手。

这位对手的名字在大明历史上也十分著名,他就是汪直。

明代的特务机构原本只有锦衣卫一处,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设立,成祖朱棣觉得单有锦衣卫是不够的,于是又增设东厂,而宪宗皇帝朱见深又觉得锦衣卫和东厂也不够用,于是又增设了西厂。

(汪直 形象)

皇帝的疑心越多,大明的特务组织就越多。

锦衣卫已然是皇权特许,凌驾在大明法律之上的存在,四处抓人,先斩后奏,频繁制造冤假错案,而东厂和西厂的地位更甚,虽然其人事组成都是宫中的宦官,但权势更大,锦衣卫他们也不放在眼里。

而汪直,正是西厂的首领太监。

作为西厂头领,他即是皇帝封建意志的延伸,更是大明朝堂上绝对特殊的人物。

倘若汪直正直良善,能秉公执法,倒也不失为一代贤宦。

但汪直却偏偏是一个喜欢滥用酷刑,动不动就把大臣抓来收拾一顿的人。

他叫汪直,但他为人却十分的不正直。

别管你是六部九卿还是都察院,大理寺,只要我汪直看着不顺眼,统统给你抓起来,先枪毙,再调查,保证没有一个冤假错案。

汪直肆无忌惮,朝堂大臣多惧于他的淫威之下。

世道艰难,京官难做,谁不愿意明哲保身呢?

商辂不愿意。

他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向皇帝检举汪直的过错。

皇帝当然很难为情,因为皇帝需要汪直,需要汪直替他监视百官,替他施行皇帝的权威。

换句话说,汪直的奸佞是皇帝默许的。

皇帝不仅仅需要忠臣来辅佐他,更需要奸佞之辈来替他处理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

所以对商辂的上疏,皇帝奉行一个“拖”字,商辂的奏疏一经送上,便如石沉大海,再没有了消息。

但商辂不依不饶,一封不行,我就两封,两封不行,我就三封。

当年诸葛亮尚且前后出师表写来写去,你曾三顾我商辂,我商辂必然要做尽忠职守的大臣!

(出师表 局部)

于是,商辂拿出了十二分的劲头儿,早朝时弹劾汪直,奏折里弹劾汪直,在内阁里弹劾汪直,联合御史弹劾汪直,团结大臣弹劾汪直......

面对商辂近乎骚扰的行为,皇帝最终屈服了。

他解下汪直的一切职务,留内宫查看,再无什么大的人事任用。

至此,区区一位文臣和有明以来权势最大的特务组织头子的较量,以文臣全线胜利告终。

也就是在汪直卸任不久后,商辂请辞,告老还乡。

是的,这就是商辂。

他一生勤学,连中三元,历经三朝,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

不为财,不为权,只为不负平生所学,一展胸中抱负。

而击溃汪直,还大明政坛一个环宇廓清,已然让商辂的理想得以实现。

既然如此,区区官位,我又怎会再留恋?

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商辂病逝,时年七十三岁。

"我朝贤佐,商公第一”——这是后世对商辂的评价,也是他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