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美男 陶渊 明:种 田有风

魏晋美男陶渊明:种田有风险,裸辞需谨慎!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2 22:20:07 浏览9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前段日子,网络上有个老教授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爆红,他说陶渊明是个幽默的诗人。

在《归园田居》这首诗中,一开始场面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这让人觉得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悠闲自在,自给自足,然而后一句“草盛豆苗稀”却是结结实实的给我们一惊,种的是豆子,草却还比豆苗茂盛,种个鬼田哦。你以为他肯定是偷懒,没好好种田,接着他又来了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竟然还是早上一早就出门去田里清理杂草,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来。寻思着这也没偷懒啊,咋就“草盛豆苗稀”呢?

细细想想这可能就是陶渊明的幽默感,用自己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自己的豁达、悠闲的田园生活。

矛盾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想出仕有一番作为,另一方面追求自由、向往田园生活,所以他的前半生在出仕或归隐中来回纠结。

陶渊明生于东晋,一个战乱连年的朝代。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时期名将陶侃,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大司马,掌管八州军事,放在今天就是省部级干部加军区长官。

他的外公,是东晋德高望重的名士孟嘉,襟怀淡泊,温文儒雅、平易旷达,为人旷达,温雅。

陶渊明八岁时他爸就去世了,妈妈常常为他讲曾祖和外公的故事,他听得如痴如醉,从小就立下了两个志向: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第一志向就是要像曾祖父一样,大干一番事业;第二志向就是要像外公一样,活得潇洒自在。

这两个志向不管是在当时,还是放在今天,都是矛盾的,所以他注定纠结半生。

步入官场

和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陶渊明也曾怀着一腔治世理想进入官场,正巧,当时他写了篇爆文《闲情赋》,文采斐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看了十分欣赏他,就给了个江洲祭酒的工作,类似领导的助理。

那年,他29岁,三十而立,不用考就当上了公务员,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祭酒是协助刺史掌管民生和文化活动的要职,这可是个肥差啊,放在今天就是厅局级。

可是当官和做人、做官和写诗,那毕竟是两码事,陶渊明一出来做官就觉得特别扭。

陶渊明这样的人放在今天,肯定混不开。他在官场上就是个异类,不送礼,不拉关系,也不拍领导马屁。办公室政治那套,他都不会,也不想会。最重要的他还受不了他的顶头上司王凝之。

“官二代”王凝之是江州最大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他爸就是赫赫有名的王羲之。他老婆,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谢道韫。

书香世家的王凝之却为人迂腐,沉迷于五斗米道教不能自拔,天天烧香磕头,大搞迷信活动,不干实事。

这就算了,王凝之还挪用公款,把修堤坝的钱拿来为自己修道观。

这可把关心农民的陶渊明给气坏了,他找到王凝之:“领导,您不能拿国家的钱来挥霍啊,堤坝不加固,如果江水暴涨,农民的庄稼就完蛋了!”

王凝之头也没抬地说:“我算过了,今年不会有涝灾。”

说完,他让陶渊明组织人手修道观,自己转身继续烧香拜佛去了。

陶渊明不信鬼神这一套,自然不愿同流合污,他不干了,脱掉官服,卷起铺盖回家了。

东晋用人看身世,家境落魄的陶渊明三十出头就做到了厅局级,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

可任性的他却不珍惜大好政治前途,说不干就不干。

回到老家,陶渊明为了明志,一口气写了组诗《劝农》: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劝农》(其一节选)

可回家务农的日子也是苦,天灾人祸,“夏日长抱饥”、“旧谷既没,新谷未登”,夏天还没到收割季节,旧米就吃完了,冬天更是饥寒交迫,可怜兮兮。

陶渊明不忍心老婆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决定再次当官。

当时,镇军将军桓玄起兵,他打出了两个旗号,一是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二是平定沿海叛乱。

陶渊明正愁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下机会来了。他接受桓玄的邀请,做他的幕僚。

谁知道,桓玄后来翅膀硬了,就开始试图篡逆,扬言灭掉晋朝。

陶渊明一心只想效忠晋朝,于是递了辞呈回家了。

后来陆陆续续当过刘敬宣、刘裕的参军,不久,又听说刘裕要灭了东晋,创业建了个刘宋王朝,自己要当皇帝。

他不想再为叛臣刘裕卖命,再次选择辞职。

收拾行李,留下官印,陶渊明望着苍天,无奈地慨叹: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拟古》(其九节选)

陶渊明又又又又回家了。

他在农村盖了几间茅房过起了阳光灿烂的小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馋了就酿上几缸美酒,累了就喝上几口,醉了就睡个好觉,醒了他就写几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日子过得看似潇洒,但其实穷得响叮当。他的叔叔看不下去了,对他说,几个孩子都张着嘴等你吃饭呢,就为了那点可怜的自尊心而让全家挨饿,你舍得吗?

陶渊明没话可说,在叔叔的介绍下,他再次踏入官场。这回,是去做彭泽县的县长。那年,他41岁。

他美滋滋地想,小小的彭泽县长虽然级别不高,可毕竟是地方一把手,不用受别人的气,就当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手下劝他,要身穿官服,跪迎上差,否则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陶渊明火了:“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一气之下,当场就提交了离职报告《归去来兮辞》,走人了。

这一次,他总算看透了,也彻底想明白了,回家路上“载欣载奔”,比当官时还高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节选)

归隐山林,不再纠结

扑腾了大半辈子,陶渊明这回终于死心了,他选择了归隐,头也不回,一点纠结也没有。

归隐山林,陶渊明心情大好,农村的鸡鸣狗吠、土味粪味让他诗兴大发,他一口气又写了《归园田居》组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远离了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庙堂,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辛苦劳累,但至少不违背内心的意愿。

公元420年,刘裕干掉了晋朝,圆了皇帝梦。

消息传来,陶渊明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用梦呓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打仗,没有门第,没有饥饿,一切淡然恬适,宁静和谐。

这是陶渊明的心愿,好比儒家的“大同”理想;这也是陶渊明的坚守,是一片不被黑暗的洪流所侵蚀的心灵净土。

人生只有一次,很多时候,我们迫于生存的压力,迫于他人的眼光,迫于对物质的追求,与生活虚与委蛇,转过身来,却发现荒芜了许多最好的时光,错过了对亲人的陪伴,错过了对内心的关照。

是他,用实际行动追随了内心,放弃了眼前的苟且,去往了那一片诗与远方。陶渊明的生活方式,跨越一千六百年的时光,影响着万千中国人。而那句“田园将芜,归不归?”更是扣问了无数困顿的心灵。

编辑:群众文化细超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