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第几声? 分别是

平仄分别是第几声?仄声是第几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28 17:46:02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平仄分别是第几声

平指第一声,第二声。仄指第三声,第四声。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扩展资料: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仄声是第几声

指汉语上声、去声、入声三声。

仄声,读音zè shēng,汉语词汇,指的是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三声。普通话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仄声会有错误。

释义:义同仄音,相对于平声而言。指古代汉语发音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区别于平声)

另外,“仄声”与“侧(读Zè)声”义同。

用法

中国古人写诗(近体诗)、词、曲以及对联,重视格律,平声和仄声的运用,是格律的重要内容。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因为仄声短促 而平声和缓,平仄相异,能达到声调的和谐。

倾斜摇晃。会意:小篆字形像人侧身在山崖洞穴里的形状。(方言:仄歪。)

一般到底是第几声

一般的拼音是yì bān,一是四声,般是一声。
拼音声调是指普通话中的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第一声),用“ˉ”表示,如lā;阳平(第二声),用“_”表示,如lá;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lǎ;去声(第四声),用“_”表示,如là。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声调影响舌头位置,不仅仅声带有关。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若有两个韵母(元音),且第一个韵母(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韵母(元音)上。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韵母(元音)之上。

那是第几声哪是第几声

一、“那”有四种读法:

1、那 nǎ,读第三声。

同“哪”(中国大陆地区已不用)。

2、那 nèi,读第四声。

1)“那”和“一”连读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五年。

2)“那”一二字的连续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 ,如:那三年;那个;那些。

3、那 nà,读第四声。

如:那厮(那个家伙,表示鄙视的意思);山坡上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4、那 nā,读第一声。

姓氏。

二、“哪”有四种读法:

1、哪 nǎ,读第三声。

疑问词,后面跟名词或数量词,表示要求在所问范围中有所确定:~样。~里(a.什么地方。b.用于反问句,表示否定,如“我~~知道?”“他~~笨啊?”c.谦辞,推辞对自己的褒奖)。

2、哪 něi ,读第三声。

“哪”和“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年。~会儿。~些。

3、哪 na,没有声调。

助词,“啊”字受到前一字韵母n收音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加油干~!

4、哪 né,读第二声。

〔~吒〕中国古代神话里的神名,吒”读轻声。

扩展资料

常用词组:

1、哪儿 nǎ ér

∶哪里;什么

这是哪儿对哪儿啊

2、哪个 něi gè

∶所指事物中的哪一个

你们是哪个班的?

3、哪门子 nǎ mén zǐ

对毫无缘由的事情表示反问

这是哪门子事啊?

几是第几声

几是多音字,有一声和三声。
:1.询问数量多少。 2.表示不定的数目。
:1.小桌子。 2.副词。将近;差一点。

入声是第几声

入声是第四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入声是汉语之骨。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主要介绍

入声消失始于宋末元初,蒙古人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元朝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

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总体以高音为主。宋朝南迁后,汉语入声仍广泛存在于南方汉语方言、南方官话(含西南官话)及北方晋语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入声

平声是第几声

平声是汉语拼音的第一、二声。古汉语字调有平声和仄声,平声音分为阴平和阳平,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而仄声则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