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芬战

苏芬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2 12:20:17 浏览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苏芬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简单地说就是两国之间的战争,至于是边境战争还是入侵战争,其实从不同视角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而且在讨论苏芬战争时,芬兰和苏联之间的特殊历史关系也肯定是不能忽略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芬战争究竟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俄罗斯与芬兰的一国时期当然苏联和芬兰的关系首先是两个国家的关系,但是如果仅仅这样简单的定义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其实也是一叶障目了。因为苏联以及俄罗斯和芬兰之间,其实有着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瓜葛。

首先在历史上,芬兰比较早就成为了瑞典的一部分。但关注桃花石杂谈的许多朋友恐怕都知道,芬兰人在欧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因为芬兰这个民族的早期历史虽然也蒙着重重迷雾,但无论是其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还是现代语言学分析都显示,芬兰这个民族最早是从亚洲迁居欧洲的。所以芬兰语是欧洲大陆为数不多的与印欧语系没有任何关系的语言。因此,虽然芬兰人在千百年的密切接触中,与其他三个北欧民族也产生了许多共同点,但彼此之间的差异也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芬兰战争爆发时瑞典的版图)

所以尽管芬兰人因为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只能接受瑞典的统治,但对于其统治却也并不满意。而在公元1807年,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国皇帝拿破仑签署了《提尔西特条约》,在两国之间实现停战,并暂时结成了同盟。这个条约的核心内容是,法国承诺帮助俄罗斯对抗宿敌奥斯曼帝国,而俄罗斯则同意加入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帮助法国削弱英国的实力。

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求瑞典也遵守《提尔西特条约》的相关内容,加入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而和俄罗斯本身就有积怨而且非常讨厌拿破仑的瑞典,当然不可能轻易就范,于是在英国支持下,公开拒绝了俄罗斯的要求。在此之后,俄罗斯和瑞典之间就爆发了战争,而战争的主战场就是今天芬兰所在的这块区域,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芬兰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取得了胜利,瑞典人被逐出了芬兰。但也许是俄罗斯人也意识到芬兰人的独特性,所以在将瑞典人逐出之后,俄罗斯并没有直接占领芬兰,而是让芬兰人自己建立了芬兰大公国,给予了其自治地位。

(荷兰战争之后瑞典割让给沙俄的领土,后来成为了芬兰大公国)

当然芬兰大公国的自治是在俄罗斯帝国管辖下的自治,其统治者是要百分之百听命于俄罗斯沙皇的。而在公元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产生了很大刺激,随后俄罗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现代化改革。而芬兰大公国工业、文化和教育系统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因为其自治地位,芬兰语在芬兰国内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芬兰大公国对于沙俄的统治总体上是接受的。但俄罗斯控制芬兰的目的,肯定不是让芬兰人建立自己的民族意识,所以在公元1898年,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取消了芬兰的自制,开始在芬兰推行俄罗斯化政策。1908年尼古拉二世还剥夺了芬兰议会的一切权力,强化了在芬兰推行的俄化政策,但这一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发了芬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芬兰的独立与内战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还派出了大量将领和士兵作为俄军的一部分为其出战。同时因为当时芬兰的主要产业是生产黄油和牛奶,受到战时需求大量增加的刺激,芬兰的经济在一战期间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景象。但沙俄在一战战场上不断遭遇惨败,同时巨大的战争消耗使其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体系很快走向崩溃,最终导致了二月革命的发生,沙皇统治被推翻。

在此之后,芬兰也跟随俄罗斯的政治变化恢复了议会的权力。而在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直到此时,芬兰都还是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区域,所以芬兰的政治局势其实跟俄罗斯其他地区差别并不是特别大。此时芬兰境内也出现了两个主要的政治势力,即与俄罗斯红色力量联系非常密切的芬兰左翼,以及由保守派、自由派和代表旧贵族利益的团体结成的右翼力量。他们和俄罗斯其他地区一样,矛盾不断加深,对抗越来越激烈,而且开始各自组建各自的军事力量。但与俄罗斯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此时芬兰的民族主义迅速高涨,以至于很快争取芬兰独立成为了芬兰左右翼势力的共同目标。

(芬兰白军)

1917年12月4日,芬兰议会通过《芬兰独立宣言》,之后芬兰政府和其境内的左翼社民党分别向刚刚发生了十月革命俄罗斯派出代表团,争取苏俄政府同意其独立。而苏俄政府经过权衡认为:在俄罗斯核心区域争取领导权,保持政权稳固才是其核心目标,为了集中力量达成这个核心目标,放弃芬兰这样的边远地区也是其不得不做的牺牲,所以同意承认芬兰独立地位。

(芬兰红军)

这样芬兰就获得了独立,但很快其国内的左右两派势力就发展到势同水火,最终分别组建了白军和红军,使芬兰在1918年1月也陷入内战之中。其实看到这里大家也可以感到,芬兰内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广义的俄罗斯内战的一部分,但因为苏俄政府从一开始定下的战略就是在俄罗斯核心区域赢得胜利,所以对芬兰红军的支持自始至终非常有限,但芬兰白军则得到了在一战中正垂死挣扎的德国的强力支持,德国不但在其境内的洛克斯特为芬兰白军培训了大批军事人员,还向芬兰派出了兵力达到1.5万人的波罗的海师,直接支持芬兰白军作战。最终在德国的强力支持下,芬兰白军迅速在内战中占据了上风,1918年5月,芬兰内战结束,白军取得胜利。

苏芬战争的前因后果此时苏俄政府虽然对芬兰内战的结果并不开心,而且两国之间还爆发了一定程度的冲突,芬兰的一些民兵在1918年和1919年还曾先后两次攻入在沙俄时期不属于芬兰却有芬兰人居住的卡累利阿和奥洛涅茨地区,但都被苏俄挫败。不过因为苏俄当时也面临内忧外患,在1920年还与和芬兰情况类似的波兰爆发了波苏战争,所以也无意再和芬兰为敌,因此两国在1920年10月14日签署了《塔图尔和约》,宣布停战。而这份和约在一定程度上对芬兰非常有利,因为在其中苏芬边界被确定在了离列宁格勒只有25公里的地方,使列宁格勒成为了一座边境城市,而这一点后来让苏联始终感到非常不舒服。

在此之后,芬兰也没有放弃占领卡累利阿地区的企图,在1921年还允许其境内的民兵进入卡累利阿地区,支援当地人的暴动。而苏联则也收容了芬兰红军的残余势力,在1922年还跨境对芬兰发动了袭击。

(苏芬战争爆发前部署在边境丛林中的芬兰士兵)

所以在芬兰独立之后,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其实一直都不算太好,而苏芬边境就在列宁格勒市旁边更让苏联感到非常头疼。所以从1938年开始,苏联开始和芬兰就边境问题展开谈判。在谈判中苏联表示德国对于苏联来说不值得信任,两国之间很有可能会发生战争,苏联不能消极地在边境等德国人入侵,必须采取一些主动的行动,防范德国人的入侵。因此要求将列宁格勒附近的苏芬边境向芬兰城市维堡一侧迁移,并要求芬兰将北方的雷巴奇半岛和南方的汉科半岛部分领土让给或租借给苏联。而作为交换,苏联则愿意将与芬兰接壤的东卡累利阿地区部分领土让给芬兰,而这一地区的领土面积是苏联要求芬兰让给自己领土面积的两倍左右。

因为这一交换对于芬兰来说其实并不太吃亏,所以当时芬兰政府内部也有人倾向于接受苏联的条件,但最终经过激烈争论,芬兰还是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而芬兰政府也向苏联提出了自己的领土交换方案。在他们的方案里,双方领土交换之后,列宁格勒距苏芬边境的距离将从30公里左右延长到60公里左右,但这完全达不到苏联想为列宁格勒建立战略缓冲区的需要,所以苏联也拒绝了芬兰的领土交换建议。

(苏芬战争后芬兰军队退出维堡)

而在此后不久的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就爆发了。应该说在战争中芬兰人为了保卫国土,打的非常英勇,给苏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现在的一些研究认为,芬兰在苏芬战争中阵亡军人总数在2.5万到4.8万人之间,而苏军的阵亡人数则在6万到16万人之间,所以从阵亡人数这个角度讲芬兰无疑要少得多。但如果就此说芬兰在苏芬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则还是有些偏颇的。因为战争的结果是芬兰将11%的国土割让给了苏联,其中甚至还包括其第二大城市普里和其国内大部分的工业区,远远超过了战前谈判中苏联所要求的领土,而这些领土上拥有芬兰30%的经济资产,所以从战争角度,芬兰其实无疑是失败的一方。

(苏芬战争后芬兰割让给苏联的领土示意图)

当然认为芬兰获得了胜利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它的理由是苏联发动苏芬战争时的目标是完全占领芬兰全境,将芬兰并入苏联国土之中。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苏联在苏芬战争期间建立了由其控制的“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而且有人认为苏联高层在1939年就已经决定要全面恢复沙俄时期的所有领土,也就是要完全吞并芬兰。但这种观点其实在国际上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在二战期间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芬兰也迅速出兵重新夺回了之前割让给苏联的领土。但在二战末期苏军反攻时,凭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横扫芬兰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苏联只是要求芬兰把之前夺回的领土重新交给苏联就完事了,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去重新吞并芬兰。所以一些学者也认为,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完全吞并芬兰,而确实是想为列宁格勒创造出战略缓冲空间。

所以苏芬战争虽然只是一场持续了4个月的局部战争,但从不同视角看待这场战争所能得出的结论也还是有很大差异。从芬兰是否灭国这个角度上讲芬兰肯定是达成了目标,但如果从双方之前的谈判和二战之后的最终结果来看,苏联也通过苏芬战争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