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国和 宋的外 理会

大理国和大宋的外交史,前者求称臣,后者不理会,这是为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2 11:30:07 浏览10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协和万邦、四方来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梦想。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前来纳贡的国家越多,说明国力越强盛,反之,则预示着朝政的衰微,不能慑服外邦。为使外邦来朝,一些帝王甚至不惜发动战争。隋大业八年,高句丽不遣使朝觐,隋炀帝便举倾国之兵东征。

但凡事总有例外,在宋代就出现了“送上门的买卖不做”的情况。在两宋300多年的时间里。大理国向宋朝遣使请贡求封多次,而基本都被宋朝拒绝,大理贡使多不“领于鸿庐”。为何会出现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现象,我们顺着两国历史,慢慢说起。

上图_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赵匡胤

“宋挥玉斧”,“河外尽弃”

大理国和大宋开始接触,是在北宋势力控制四川之后,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灭亡后蜀,夺取四川,大将王全斌上奏,乘此机会,一鼓作气,长驱直入,攻灭大理。但赵匡胤却拿起手边的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画了一条线,令宋军攻势到此为止,并说“此外非吾所有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挥玉斧”的故事,它被刻在昆明大观楼的长联上,广为人知。

其实这“宋挥玉斧”之事,正史上不曾见到,难以真伪难定。但是宋军的确未再南下与大理发生冲突,这无疑是赵匡胤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毕竟当时江南的吴越、南唐还没有降服,北方契丹虎视眈眈。新成立的宋王朝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而云南偏居一隅,且山高水远,易守难攻,故而就此收兵,方为上策。

大理国在得知宋军夺取巴蜀之后,自然也不想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于是就在北宋平蜀的当年,大理国派地方官员到黎州(今四川汉源),表示通好。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了的和平往来。

上图_ 北宋时期 的大理国

经热政冷,求封不得

自北宋和大理接触以后,双方在和平环境之下,经贸往来密切。大理盛产天麻、三七、当归、石斛等名贵药材,颇受中原欢迎,而中原医疗技术发达,各种医学典籍在大理被推崇备至。更为重要的是,大理国大量饲养马匹,而宋国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威胁,又急需优质的战马。

宋朝便向大理大量地出口中原茶叶,以换取马匹。双边茶马贸易十分繁荣,四川黎州,广西横山寨(今广西南宁田东县)等地,都有用于贸易的博易场。仅北宋崇宁五年,黎州马匹交易额就有五千余匹。

上图_ 《大驾卤簿图书》中的北宋重骑兵,对战马的要求很高

但和贸易上的热闹相比较,北宋在政治上却对大理十分的冷漠。大理积极地向北宋靠拢,愿意称臣受封,可是却吃力不讨好。北宋前后总共11次拒绝了大理国称臣乞封的请求,拿出了一套又一套的说辞把大理国使者给搪塞了回去。

宝元元年(1038年),北宋答复大理使者“燕土未平、河流屡决”,“多稼之阳,毁于水潦”等到“治平之时”,再册封你们吧。又如熙宁九年(1076年),大理国使者携“金装碧王于山、毡厨、刀剑、犀皮甲鞍辔”这些稀世珍宝请求册封,一样还是被碰了一鼻子灰。执着的大理,就像男生追求班花一样追求着大宋,一次次乞求,一次次失败。

上图_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唯一的册封

到了宋徽宗年间,终于情况有了转机。大理国新皇帝段和誉即位,(天龙八部里面段誉的原型,但应该不会六脉神剑),要再向大宋上贡请封,“慕义怀徕,愿为臣妾”。宋朝广州的地方官黄磷得知情况,上报给道君皇帝。宋徽宗批示:请黄磷同志负责在广西宾州筹建国宾馆,准备接待大理国特使。

宋朝的这一反应,可谓是空前的,段和誉可谓感激涕零,追了多少年的女神,终于不再对你“呵呵”了,于是立马派遣特命全权特使李紫琮、李伯详出使大宋。

上图_ 大理国段正严(1083——1176)又名段和誉,是文安帝段正淳之子

政和七年(1117年)大理国的使臣到达北宋东京城并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他们进献的贡物颇受宋徽宗喜爱。文艺皇帝宋徽宗特别喜欢他们进献的乐人,“以供观宴,赏赐不赀”。兴致高昂的徽宗正式下旨册封段和誉为“紫金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国300多年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受到宋朝的正式册封,唯一的一次被大宋确认为藩属国。

大理国一百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不仅对于大理国是一件大事,对于大宋也是一件大事,故而被大宋写进了公务员考试试卷,1118年宋朝科举考试的作文题就是“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

但好景不长,赐封大理国之后,进一步加深宋理关系一系列政策受到了宋朝群臣的抵制。例如在大渡河南岸设城,搞自由贸易区,就被说成“边隙寝开,虏情携贰,非中国之福。”架设宋理两国友好桥梁的广州观察使黄磷也被弹劾“贪贡枉上,轻启边衅”。最后黄磷被治罪,宋理关系就降回了原点。

上图_ 南宋时期大理国

疏离冷漠,提防戒备

到了南宋,朝廷继续采取了北宋前期“经热政冷”的态度,只要买你的马,和你做生意,不和你套近乎,搞什么宗藩父子之国。绍兴三年(1133年),大理国入贡及售马,宋朝只要马,别的不要。绍兴七年,大理国又上表,并贡大象和马,宋高宗也只受了马,用以补充军队,而拒绝了象征两国友好关系的象。

南宋对大理政治上不仅冷漠,而且还心存戒备。淳熙二年(1175年),静江知府张栻训练团丁,建议严格巡边,目的就是防备大理国。嘉熙四年(1240年),大理国请求大使从四川黎州,雅安一带道路入贡,被宋四川安抚使拒绝。

综上所述,大宋和大理之间的外交史,就是大理不停的投怀送抱,而大宋冷面以对的历史。这是什么缘由呢?

上图_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大理国请贡为何“孜孜不倦”

首先在政治方面,大理国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斗争激烈,执政者为了正统地位,寻求政治支持,所以不停地向宋朝讨要封号。大理国集权程度不高,地方部落势力强大,经常不服朝廷管束。而朝廷中一些势力强大的政治豪门也时常挑战王权。

1063年,洱海杨氏家族就发动政变,杀死皇帝段廉义,后来段氏皇族又依靠高氏家族的力量把皇位抢了回来,当至此以后,朝政又落入高氏之手。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内斗,使得统治者有了交好大宋以为后援的迫切需求。

上图_ 大理国张胜温画卷

在经济方面,大理国偏居西南一隅,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走出去,搞外贸。对此对宋出口马匹是大理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支柱。从执政者看,要搞好经济,必须要搞好外交,故而大理国不停地示好。

在文化方面,大理统治者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谨奉云南与内地不可分”,大理使者入宋,“闻学校文物繁盛,乞诣州学瞻拜宣圣”。嘉泰二年(1202年),大理史臣取大藏经置五华楼,凡四百六十五部”,对中原文化的推崇,自然在政治上倾向于宋朝。

上图_ 百年前的大理 五华楼

大宋为何一幅冷脸?

“囊外不如安内”的思想。宋人有一个观点,认为“唐亡于桂林”,唐朝为征伐南诏国而驻守在桂林的部队发生兵变,最后滚雪球似的导致了黄巢起义。宋朝政府片面地吸取唐代教训,在多数时候,都奉行所谓“守内虚外”的政策,宋太宗说“内既理则外自安”,对于域外都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具体到对大理关系上,只要大渡河一线稳固不打战稳固就好,什么赏赐,册封,加深双方往来,都边儿去。只有文艺皇帝宋徽宗,烂漫又好大喜功,搞了丰亨豫大的扬国威运动,才册封了一次大理国王。

面临北方极大威胁,无暇南顾。宋朝前有辽、西夏,后有金、蒙元,在北方狼性的射雕英雄们始终对宋朝虎视眈眈。宋朝疲于应付,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注意大理国,打理双边关系。特别是到了南宋,宋人被打到了江南,给金兵元兵搞怕了,哪里顾得上大理国?且对于大理国的频繁示好,也杯弓蛇影了起来。南宋深怕大理笑里藏刀,表面臣服恭顺,暗中捅刀子,到时和金人元人搞个南北夹击,那就玩完了,所以对大理就漠视加戒备态度。

上图_ 南宋初年抗金形势图

可以说,宋代对大理的冷漠态度,一方面是封建统治的片面短视,但更多的是国力不足的无奈之举。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行“斡腹之计”,由川入滇,进攻大理,企图包夹南宋,大理将军高乐在战死,宋遣使者吊祭褒奖,由此可知宋朝也不是不知道大理国对自己的重要价值,可惜自己实力不足,实在鞭长莫及啊。

文:大型狮子

参考资料:

【1】《大理国的朝贡及其影响》段玉明学术探索2016.1

【2】《两宋王朝与大理国关系研究》刘永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3】《两宋王朝的民族观及对大理国的策略》雷信来,葛荃广西社会科学2017.5

【4】《大理国与两宋边境贸易研究》黄诚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8.7

【5】《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