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崇祯(朱由检)是个好皇帝吗
- 崇祯皇帝
- 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呢
- 崇祯皇帝一生的功过
- 崇祯帝一生励精图治,为什么挽救不回大明王朝
- 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后,为什么不给毛文龙平反
- 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阉党为什么反而加速了明朝灭亡
- 为什么崇祯皇帝灭了阉党,可以说是三下五除二的解决了,但是面对东林党却束手无策
崇祯(朱由检)是个好皇帝吗
崇祯一即位就诛杀阉党魏忠贤,不恋女色、不贪酒食、常常工作到深夜,还多次发罪己诏向天下人请罪,可以说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但明朝基业已被嘉靖、万历皇帝败光。内有李自成这闯贼作乱,外有满清雄踞关外。崇祯自己又刚愎自用、用人多疑,误杀袁崇焕,自毁万里长城。后人评价崇祯所作所为应是中兴之主,而不应是亡国之君。他在自杀前说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皇帝。
崇祯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检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欲自缢(但还未身亡李自成就闯入宫中救下在百姓中声望极好的张皇后,派人保护,但张皇后还是于第二晚自尽。)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列祖列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殉国。
明朝告亡。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明愍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谥号正皇帝。
南明安宗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干宗或正宗。但不被采用。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是上庙号毅宗。唐王谥为威宗。
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呢
崇祯皇帝从小长在深宫中,对官场的派系斗争非常清楚,尤其对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深恶痛绝,他十六岁即位后,立即诛杀了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从这点可以看出崇祯帝是一个明变是非,性格刚强,行事果断之人,由于他的果断,当时大明上下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来挽回衰微颓废的大明王朝,他本人也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崇祯帝在铲除阉党后,虽然励志图强,洗雪冤案,重新启用天启朝被罢免的官史,禁止朋党,但由于长期以来弊病太多,一时难以扭转政局,再加上他性格多疑,急功近利,在朝政决策中多次犯下许多大错,由于疑心太重,对外臣不放心,他又重新任用了一批宦官,导致了宦官权力过大,统治内部矛盾愈加尖锐,这似乎又走到了前朝衰败的不归之路,埋下了王朝覆灭的伏笔。
崇祯末期,两股势力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一股是在沈阳以皇太极为首的大清政权,另一股是在西北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原本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成绩还不错,然而崇祯的心急和猜疑,将领只要有一次失败,不是处死就是遭贬,重臣几乎被杀绝,搞的人心慌慌,无人再愿为大明出力,可谓是自毁长城。
崇祯帝十六岁登基,即不过贪恋女色,也不懒散怠政,对国事竭尽全力,对自己勤俭节约,把所有精力全用在挽救大明王朝的事业之中,但他用生性多疑,少施恩惠,诛灭将领等一系列错误,最终没能实现他的中兴之志,反而做了大明江山的陪葬品,把十七年的努力化作了一场春梦,但他十分关心人民,面对即将进城的起义大军,他在遗书上写道“勿伤朕百姓一人”,这决不是最后的表演,在这之前,他也曾要求吴三桂救驾时“宁可舍弃土地勿舍弃人民”,对一个未代皇帝来说,这种爱人民大众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
崇祯皇帝一生的功过
功: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 影视剧中的崇祯帝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但是也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致使崇祯的政策受士大夫集团的摆布。
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过:
不能忽视崇祯帝的滥杀、多疑、贪财、苛政、昏庸等诸多亡国之君的特征。尽管继位之后迅速剿灭魏忠贤一党,显示了其果敢的一面,但在随后的十余年执政生涯中其内阁成员如走马灯般更迭,兵部尚书及督师等也是屡遭贬斥乃至冤杀,其余大臣更是终日惶恐,朱由检的滥杀和多疑可见一斑,尽管如此,明崇祯年间的朋党之争的态势并未得到改善,而朱由检在除却铲除魏党一役的争斗中的表现堪称昏庸。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朱由检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帝一生励精图治,为什么挽救不回大明王朝
公元1644年,敌军来袭,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年仅三十三岁。崇祯帝留下了遗书,其中有几句话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由此可知,崇祯绝非一位昏君,而且崇祯在位时勤勤勉勉,兢兢业业,为何无法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呢?
一是因为崇祯帝重文不重武。从历代的王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文臣和武臣在朝中都是很重要的,只有两方都有栋梁之柱,又势力平衡,才能稳定朝纲。崇祯即位后,先是铲除了魏忠贤,后又开始重用东林党,这让当时的朝局成了文官的天下。崇祯帝重文轻武,导致敌人来犯时,无人可以领兵抵抗。
二是因为崇祯帝性格优柔寡断,又疑心重。优柔寡断向来是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大忌,更何况崇祯帝是一国之君。崇祯帝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左右,朝中大臣争斗不断,崇祯帝不能表明态度,致使朝中混乱。
三是因为大明当时已经摇摇欲坠。崇祯帝接手大明江山时,已经内忧外患,支离破碎。当时朝中大臣不仅不积极挽救大明,还拉帮结派,窝里斗。民间也是流民四起,盗贼多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外,又有满人公然举旗反明,且势力越来越大,足以和大明分庭抗礼。崇祯帝真的是内忧外患。
崇祯帝勤勉一生,却落得自杀下场。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感叹,生不逢时,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忙碌一生,却毫无政绩。
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后,为什么不给毛文龙平反
确实很奇怪,崇祯皇帝用那么残忍的凌迟之刑,杀了袁崇焕。崇祯杀袁崇焕,其中一条重要理由就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既然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不对的。那么,崇祯皇帝诛杀袁崇焕的时候,就应该给毛文龙平反。但是崇祯为什么却不给毛文龙平反呢?
(崇祯剧照)
崇祯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正因为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所以也没有人曲意讨好他。因此,他对当时明朝在人事方面的积弊,看的应该是非常清楚。在他看来,当时在人事方面的积弊主要有三点:
一是魏忠贤专权。他的哥哥朱由校醉心于木工活,对政务没有兴趣,朝廷大小事情都交给了魏忠贤。所以魏忠贤是首恶,只有先除掉魏忠贤,才能端正朝纲。
二是皇帝没有威信。大臣们大将们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朝廷失去了威望,对大臣大将没有震慑力和约束力。
三是大臣们大将们朋党之争。明朝末年有非常多的朋党,有阉党,还有东林党。这些朋党互相拆台,争吵不休。做事情不是以朝廷大局为重,而是考虑小集团的利益。
对于这三点人事方面的积弊,在崇祯皇帝看来,最重要的是前两点,也就是魏忠贤专权和皇帝没有威信。至于大臣们之间的朋党之争,他倒是觉得这个不算什么。只要大臣们在朋党之争的时候,是围绕皇帝这样一个中心来竞争。也就是说,大家都争着讨好皇帝,怕别人把皇帝给讨好了得利。这也不算什么,朋党之争的结果,只能是皇权更集中,皇帝的威望更高。
(袁崇焕剧照)
在他看来,袁崇焕杀毛文龙,恰恰就是朋党之争的表现。
皇帝显然是没有办法处理朋党之争的。因为你不能说谁对谁不对。你要是说了谁对,那你就站在他那个朋党那一边。这样一来,又可能造成新的专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模凌两可,这样朋党双方,就可以保持一种力量的平衡。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这件事,不管毛文龙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不是该杀,却已经足够地震惊崇祯皇帝了。因为这意味着,袁崇焕的权力可能变得非常大。也就是说,当崇祯皇帝听到袁崇焕杀毛文龙那一刻起,他其实就动了要杀袁崇焕的念头。只不过袁崇焕重兵在握,又身在外地。所以他只能暂时稳住他,肯定他。
当后金进攻北京城,袁崇焕终于回来防守的时候,崇祯皇帝的机会就来了。所以有大臣在这个时候弹劾袁崇焕,他也就顺势而下,趁机把袁崇焕抓捕处决。
崇祯皇帝抓捕处决袁崇焕以后,他当然不能够给毛文龙平反。
(毛文龙剧照)
因为如果给毛文龙平反,一来,必然是毛文龙那一方的势力变大。要知道,毛文龙虽然被袁崇焕给杀掉了,但是毛文龙身后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毛文龙的部下们还掌握着大量兵权,朝中也还有势力。
二来,如果给毛文龙平反了,那就给大臣们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杀错了。这个信息还意味着,如果毛文龙真的有罪,那么袁崇焕就杀对了。崇祯当然不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他想表达的是:毛文龙不管是对是错,都不应该由袁崇焕来杀,应该由我皇帝自己来杀。我处决袁崇焕,就是因为他擅自作威作福,不把皇帝看在眼里。
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阉党为什么反而加速了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为什么崇祯皇帝灭了阉党,可以说是三下五除二的解决了,但是面对东林党却束手无策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