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唐三彩的鉴别方法
唐三彩是对我国唐代低温烧制的多彩釉陶器的统称,之所以称呼它为唐三彩,是因为它创烧并盛行于唐代,被上至王宫贵族,下到平明百姓用作陪葬的冥器,它有绿、黄、白三种基本颜色,因此被称为“三彩”。下面来说说唐三彩的鉴别方法。
唐三彩简介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鉴别方法
一、看胎质。从出土情况看,河南洛阳巩县窑三彩真品多为白色陶胎,胎质较细腻、疏松、白中泛红,属藕粉胎。另一种胎质坚硬,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亮,属钢胎。
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瓷器,伤残处可看到,胎质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沙粒,如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呈现中度粉红状。如用毛刷清洗脏土后,真品露胎部分会出现很多沙质小坑。仿品胎质细腻洁白或者发灰,硬度大,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同时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和硫酸的气味。
二、看造型。古代工匠往往是长期从事陶瓷制作的,他们技艺娴熟,随心所欲,所制器物古朴生动,有粗糙厚薄不均的感觉。仿品则在造型、大小尺寸上颇为相似,但器型生硬,整体与局部比例上欠谐调,马、骆驼、俑等器物底部四周有刀削痕迹,显得过于规整,给人一种刻意造作的感觉,器物的内部过于洁白,没有锈斑和自然尘旧土层现象。
三、看釉色。收藏家普遍鉴别真伪的依据是认为真品无论刷釉或者点釉,流淌自然,色彩较为光亮莹润,釉面有一种柔和的光泽,俗称“宝光”,有部分釉面出现白色银片,用水洗过后会出现鲜艳的光泽,干燥后会马上露出白色银片。
仿品釉面光彩夺目,有刺眼感,在日光灯下斜看仿品釉面时会呈现紫色、金黄色、鲜绿色三种颜色,釉面上的白色银片洗后很少出现银片,这是因为硫酸腐蚀过后才会出现的反应。怎样鉴定唐三彩,用此种方法最为直观。
四、看纹片。真品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一种无色的细碎纹片,大片基本均匀,纹片四周轻微有上翘感,纹线多数是由左向右发展,纹线短中交错。仿品纹片较大,没有上翘感,纹线多从上往下发展,纹线长而直。
五、闻气味。真品的气味近似土腥气,放入水中一尺内便可闻出,我们称它为葬气,真品在经过几百或者上千年缓慢的水土和尸体浸蚀,这种气味会被器物的胎质所吸收。
仿品经水后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味,是烧窑时的煤烟气。近年来有几家仿制高手为达到葬气的效果,曾采用农药六六粉水浸蚀陶胎,以求达到葬气效果。
六、看土锈。真品的表面及内部经过几百年水土的浸蚀后,三彩器物内部露胎处,会出现很多针尖大的铁红色斑点,整齐有序。
以上就是有关唐三彩如何鉴别的相关内容介绍了,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了,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如何鉴别唐三彩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是泥与火的结晶。陶器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陶器中不乏令世人称誉的各种精品,如八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中的红陶、六千多年前龙山文化中的黑陶、四千多年前的商代白陶,以及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
唐代陶器最突出的成就即为俗称“唐三彩”的陶器。北朝时期尽管出现过黄彩陶器而被视为唐三彩的前身,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三彩。唐代三彩釉陶是唐代陶器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珍品,它的出现与发展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一般低温的釉陶不同,胎体用白色黏土制成(高岭土),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主要有三种: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做釉的助熔剂,利用铅釉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各种色调,斑斓绚丽。它的烧造工艺是两次烧成,先是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烧成。
唐三彩器可以分三大类:一类是生活用器,有瓶、壶、罐、杯、盘、碗、盂、烛台、枕等十多种,而每一种又有许多样式,如瓶就有双龙耳瓶、双系扁瓶、花口瓶、洗口瓶和细颈瓜腹瓶等多种;一类是俑,人物有贵妇俑、男女侍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动物俑有马、驴、骆驼、猪、牛、羊、狗,以及鸡、鸭等;再一类是居室用具的各种模型,常见的有亭台楼阁,又有花园中堆砌的假山和水榭、房屋、仓库、厕所、车、柜等。
唐三彩的制作最晚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并很快发展起来。唐开元、天宝年间是烧制三彩陶器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量大、质量高、色彩绚丽、造型多样,并且结构准确,人物和动物的形态逼真传神。天宝以后,三彩的数量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那么该如何鉴别唐三彩呢,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鼻嗅。
唐三彩用鼻嗅,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土腥味。
第二:看彩绘
唐三彩俑人的头发、眉毛、眼睛、髭须和巾帽、口唇和面颊都是后挂彩,即俑人烧好后,再在俑人的头部用黑彩描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和巾帽,用朱红彩描画口唇和面颊,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明显地变淡变薄,且渗入胎骨。而仿品的彩绘因为是新描画上去的,往往颜色鲜艳清晰,彩绘浮于陶胎表面,没有渗入胎骨。
第三:看造型
唐三彩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堂皇华丽的美学内涵。而仿造者在制作仿品时,只能一心一意地“依葫芦画瓢”,不能随心所欲,所制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线都是小心翼翼地依真品的模样做出来的,因此显得生硬呆板,只见其形而不见其神,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终不能与唐三彩雍容的神韵相比肩。
第四:看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第五:手摸
唐三彩经过千年的地下埋藏,器物表面受地下酸、碱、盐等物质的浸蚀,釉面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上手摸有一种“涩滞”的感觉。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感。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看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磨擦的痕迹。如果侧光仔细观察,在釉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的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
第六:看胎釉
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唐三彩为陶胎,胎质较粗松,胎色白中闪黄、或呈黄褐色、淡粉红色。
有苍老的前年陈旧感,遇空气就会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而且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
最后,真品唐三彩的胎体在遇到水后,会变成藕粉色(粉红色),水干后恢复原来的颜色。一般新仿品都不会呈现这一特征。
如何鉴定唐三彩瓷器真假的方法
唐三彩不是瓷器,是陶器。唐三彩的辨别真假的几个重点:
1. 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层较厚,一般在0.12至0.15毫米左右,釉中气泡很少,用肉眼观察,表面裂纹不明显,更不会有横七竖八的长纹开片。由于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匀,如用淋釉法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处才能见到厚薄不均的情况。而真品基本没有堆积感,仿品釉面系用现代化工原料,积釉处有明显的堆积感。仿品一般开片都较大,片纹也较长,横七竖八很不稳定,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迄今为止,作伪者还无法仿出与真品唐三彩一样的“翘皮纹”来。因此,有无“翘皮纹”是唐三彩鉴定中最过硬的依据。
2. 胎体发白硬度大,模制注浆明显。真品具有坚柔粘韧的特性。基本色调为白色,也有白中略微泛黄的。露胎处手感极为细润,但硬度仍然很高。仿品通常由于原料淘洗不净,使胎质杂质较多,显得比较粗糙。有些仿品火候掌握不当,会使胎质过硬,叩之会发出类似瓷器的清脆声。
3. 赝品出土痕迹不明显,器物表面土一般轻浮在器物表面,没有层次感,没有附着力,很容易清洗掉。而真品三彩经过千年的沁腐,土壤里面的钙质会紧紧地附着在釉面上不容易清洗干净。有的赝品器物上有做出明显的银片,色泽均匀有较强的附着力而冒充经过腐蚀而生出来的痕迹。而真品的银片是因釉面含铅量过大而形成自然银片,用利器可轻易挂掉而露出釉面。谢谢
唐三彩的鉴别方法谁知道
简单鉴别高档“唐三彩”时必须注意的几点:
1、片纹:非常柔和,用肉眼几乎看不见,在放大镜下片纹像苍蝇翅膀一样的纹路,绝对不会是冰片纹。
2、胎质:用手敲一敲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不是清脆的声音,这说明胎质疏松。
3、闻味:新仿造旧的“唐三彩”由于用酸浸过,所以会闻到一股酸味儿,真品“唐三彩”应该有一种土香味儿。
4、颜色:黄、绿、白是“唐三彩”必须有的三种颜色,但要看颜色正不正。以往藏友们总认为颜色越旧越好,其实不然。绿中发黑,比如墨绿就不对;黄中带有棕色也不对;纯白色也不对。白应该是白中透着黄;黄是油黄,像鸡蛋黄的颜色;绿是树叶的绿色,购买时一定要注意颜色。
5、器形好,形状特殊。要注意唐三彩和瓷器不一样,不会看见明显的印章和落款。一般印章都在很隐秘的地方,烧制前盖上印章,烧制以后印章几乎很难看清楚,在“唐三彩”上看见印章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鉴别真伪重要的一点。有些器形上还会看见出气孔,非常小,比如“唐三彩”的“走形驼”的骆驼嘴角就有一个洞,这是为了烧制的时候能够通气,在制作工艺上称为“天地相通”。
真品唐三彩的釉光与仿品有什么不同唐三彩该如何保养
引言:唐三彩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因此有一些人想着谋取暴利,总是会制造一些高仿品出卖给不懂的人。这就需要小伙伴们擦亮眼睛,多学一些关于分辨唐三彩的知识,那么真品唐三彩与高仿有什么不同呢?又该如何保养唐三彩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真品唐三彩的釉光与仿品的区别
真品的上釉方法,多采取点、淋、刷,不注重满釉,有些部位甚至有意露胎,主要讲究自然流淌的艺术效果,而仿品多采取喷釉的上釉方法,釉色比较均匀,但是缺少了流畅自然的潇洒感。大多数真品唐三彩经过久远的年代后都会呈现出蛤蜊光,这是千年风月留在上面的影子,蛤蜊光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都能够呈现出五颜六色,是许多仿品无法做出来的效果。真正的蛤蜊光用相机可以拍摄到,而仿品的釉面则拍摄不到,所以想要鉴定唐三彩的真假,有没有蛤蜊光是非常过硬的标准。
二、唐三彩的保养方法
对于胚胎和釉面比较坚硬和牢固的可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蒸馏水浸泡法,第二种是指纸浆糊法。蒸馏水浸泡除盐法非常简单,只要将器物放在蒸馏水浸泡,每隔两三天换一次水浸泡,3~4次后取出来晾干就可以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表面加保护层进行保护。第二种方法就是将纸切碎了之后用去离子水浸泡,最好每天更换一次,将纸浆糊在去除盐类的器物,两天换一次纸浆,三次后即可。对于釉胚不好且疏松的这一类唐三彩,不易采取用水洗刷,可以采取减压渗透加固法,将唐三彩放在真空干燥器中进行渗透加固。要注意加固剂的配比与配方要根据产品的颗粒的粗细,疏松程度和陶胚的薄厚来配制。
真品的唐三彩会发出通体的宝光,如梦如幻,恍惚不定呈现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而高仿产品只会对这梦幻之光感到无奈。
怎么样鉴别唐三彩
唐三彩的鉴定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真伪鉴定,第二层次是真品鉴定。第二层次的真品鉴定是进一步研究其烧制地点和烧制时间。
由于出土资料的限制,对唐三彩真假的辩识及烧制地点和时间的确定具有模糊性的特徽。精确的科学的认识,有待于考古组了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
唐三彩的真伪鉴定
假作真时真亦假,现在存世的真真假假,又真又假的三彩,在鉴定时确实很难。又因为唐三彩烧制地点不一,胎质和釉色,造型和风格本身就各不相同,在鉴别时很可能假当作真,真又当作假。对民国初及近二十年的仿制品,应从胎、釉、形、神诸方面综合考虑,尤其是难以言传的“神”,是任何名匠高手都仿不了的。
胎——真品是陶胎,较为粗松,胎色呈白、白中闪黄或粉红色。近二十年新仿的是瓷胎,细腻致密,有些则用石膏加水泥制成,洁白或稍灰。
釉——真品釉层厚实,光泽柔和,釉色深沉,外观自然而古拙。由于长期水漫土蚀,釉面形成一种极细的无色纹片,纹片四边上翘与胎体略有分离。南方出土的唐三彩还可以见到水蚀而产生的银釉。民国初及近二十年所仿釉面晶亮,有大且不匀的纹片,纹片四周上翘现象。
三彩马及牵马佣
施釉方法——唐代三彩采用刷釉方法,有的部位用不同底色,各种釉自然流淌、交融。因刷釉造成釉层厚薄不均,见微小露胎处。人佣的头部或足部,兽的足部和底盘露胎。近二十年仿制三彩采用喷釉方法,不同部位用不同釉色加重,形成套色,有人工痕迹,很少流淌。因喷釉,釉层均匀细腻,不见微小漏釉处。器物的各部分均满釉,不见露胎。
制作成型——唐三彩真品用模型、轮制并捏塑手制成型,同类产品大小不一,见刀痕和指痕。马、骆驼等动物的尾和身躯连在一起塑制,出土物常见损坏或残缺不全。
仿制三彩用模制或注浆成型,见胎浆流淌痕,产品规格大小统一。大件器物均分件成型,如马骆驼的尾部和身躯分别制作,烧成后再插入佣身臀部方孔。
真唐三彩土锈与原物结为一体,不易刮去,即使刮落也必带去釉胎。仿旧作品都经水洗或药品处理,有生硬和不自然处,与出土唐三彩真品经千年风霜的陈旧感,总有神气上的区别。
近年西安、洛阳由国家单位仿制的三彩在胎上打印记,比较容易识别。
真假三彩的识别以来理性认识能力,更以来实际积累经验,许多不可言传的诀窍,讲不出道理的直感往往更准确。
唐三彩出土地点的辩识
唐三彩出土以西安和洛阳为多,扬州次之,其它地区仅见零星报道。各地出土物的胎釉造型特点不同。理清并总结唐三彩的地域性特徽有重要意义,早年出土的三彩借助这种认识可搞清一些“身世”,同样,又为真伪辩识提供了一条线索。
出土地点和生产地点之间有些联系,但并不等同。同一墓出土的可来自几个窑,同一窑产品也可以出现于几个地方的墓葬。在古代运输不便的情况下,巨型三彩佣不可能长途跋涉,出土地点和烧制地点回较近 。西安和洛阳三彩的明显区别也证实了这一点。至于每件三彩是什么地方生产的,按目前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水平,还无法给予准确的回答。
占出土三彩绝大部分的西安和洛阳唐三彩,有这样一些主要区别:
胎质——陕西三彩胎骨较粗松,其中红泥胎延续时间较长,在出土三彩中占一定比例。河南出土的三彩,胎骨较坚致,不见红泥胎。
釉彩——陕西三彩的釉色清亮素雅,玻璃质感弱,用淡绿、淡黄、褐色装饰较多。釉彩装饰以各种垂流交融的发为特徽。河南唐三彩釉色严厉浓重,多见集合形点彩花纹和垂带状花纹,流釉控制较好,有些纹饰仿丝、毛织物,施彩不顾及造型,带有明显的装饰性。
早期三彩釉层较厚浊灰暗,有较多褐色,盛唐起釉色清亮明艳。蓝彩熟练运用是在八世纪,这时三彩已盛极而衰,因而大型蓝彩器很稀少。
唐三彩胎骨早期的烧制温度较高,盛唐时降低胎烧制温度以适合釉的烧制条件,以后三彩日用器皿的烧制温度又较高。
唐三彩如何鉴定辨伪
“唐三彩”是驰名中外的艺术杰作,因创造于唐代而得名。店三彩无论从造型、施釉、制作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为后世所不及,历来受人喜爱。因此,从清后期开始就出现仿品、伪品,以假乱真,高价出售。民国时期仿真品多。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各地竞相仿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更有甚者,以假冒真,高价销售,给收藏带来混乱,给真伪鉴定带来了困难。对收藏者来说,掌握唐三彩的鉴定辨伪,当属收藏的第一要。
真品与伪品,虽有相似之处,但仔细区分,真伪之间仍有不少差异:
一、从造型看,真品古朴典雅、庄重丰满;仿品则有较多的灵巧潇洒、富丽清新的气氛。真品骆驼、马尾部连在一起,大多残损;仿品则采用尾巴单独制成,在其尾部留一方孔,烧成后将尾插人,以便烧造和运输。但清和民国仿品,则尾部都是连在一起,应注意。
二、从制作看,真品多捏塑手制,或轮制兼用,同类物大小不一,而仿品大多采用模制注浆而成,产品规范统一。
三、从胎质看,真品多陶胎,白中闪黄,或呈粉红色,比较粗松;而仿品多瓷胎,细腻致密,或用古膏加水泥,洁白或稍灰,硬度高,叩之声音较清脆。
四、从施釉技法看,真品各种人俑的头部和足部、兽的足部和底盘,大多露胎不施釉,而仿品则大多施满釉,成画蛇添足之举。真品多刷釉,有的部位运用不同的底色,使其自然流淌,形成五彩缤纷的效果;而仿品则用喷釉,不同部位加重不同的色釉,形成清新自若的套色。另外由于真品刷釉厚薄不匀,往往形成微小的露胎,而伪品喷釉均匀细腻,效果虽佳而缺少人手施釉的特点。
五、自釉色看,真品刷釉流淌自然,窑变美妙,釉色莹润;而仿品喷釉讲究,很少流淌,釉色艳丽,刺目。真品往往有细少纹片,仿品纹片往往太大,而且有较强的玻璃感,不如真品淳厚柔和。
此外,洛阳文物复制厂定制唐三彩,均按唐三彩的工艺严格复制,正乃仿古像古,以假乱真,但在器底部分均加有厂名印章戳记,以供辨识。
唐三彩的如何辨别
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招。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的专家。试想,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备了。可以说,相同点已经达到了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是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重点涉及的问题。但从见到的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故本文把重点放在说明高仿者还无法仿出或无法仿得逼真的几个特殊点上面。
1、苍老的千年陈旧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湿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气、水分、泥土的侵蚀,有的出土后长期置于室内,受空气和冷暖变化的影响,其胎表已毫无新意,陈旧自然。真品的旧感极其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2、遇空气即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曾多次敲开几个真品罐的盖子进行观察,其结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关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处,程进奎老师在《唐三彩辨伪新知》(见《中国收藏》总第13期)一文中还有这样的陈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出现中度粉红状,仿品的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笔者曾多次试之,结果亦然。不过,这种中度粉红状是和仿品胎那种死灰白相比较而言,微微呈现的粉红色,而且似乎单就河南胎而言更为合适,陕西古胎和现胎有一种胎色微呈粉红,入水则更明显。如洛阳等地复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红色的,放入水中呈现较醒目的粉红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现于露胎处的表面,有的出现在口沿,有的出现在踏板上,有的出现在器物内。土锈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时光的孕育使得胎体内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内溢于胎表,成为胎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绝不会出现土绣,仿造的土锈极不自然,仿品出窑之后再往露胎处“种”上的土锈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真土锈颜色差别很大,生长出来的和强加上去的,一个自然,一个僵硬不自然。
土锈看似简单,却极难仿造,故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破绽,干脆就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精光内蕴,宝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据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了釉面腐蚀严重,否则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
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蛤蜊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蛤蜊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
高仿三彩釉面的光泽虽也柔和温润,但柔和之中露出灿烂,温润之中隐含贼光,其通体一致的釉光毫无内涵,绝不会出现蛤蜊光。唐三彩的釉虽属低温釉,但仍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釉面仍有相当硬度,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釉质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蛤蜊光是釉质老化后釉面分子发生质变,经光折射之后产生的特异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虽偶尔也可以见到淡红、浅绿等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仿品中的颜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蛤蜊光是漂浮于釉表的,并且是五颜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颜色通常是一两种。
真品的蛤蜊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的光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蛤蜊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蛤蜊光,所以不排除没有蛤蜊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
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制品,它们也已近百年,釉面火光已褪,柔和温润,不排除个别器物会有微弱的蛤蜊光,但绝不会有真品三彩那种从釉里面涌溢而出的宝光。只要你认真观察民国早期的低温釉就会发现,此时期绝大部分的低温釉是没有蛤蜊光的,上观至乾隆时期的低温釉,迎光侧视仔细观察才会隐约发现蛤蜊光。所以,有无明显的蛤蜊光仍可作为区别民国三彩的硬件之一。 岁月无情,唐三彩釉面经受千年时光的洗礼会留下一些不容易发现却很特别的痕迹。它们分别是:
1.泥土的腐蚀痕迹。还未见唐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同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自然地出现于釉表,或通体或局部出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细观察才可发现。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土咬细孔,其边缘的釉面有轻微的腐蚀过渡。经药水处理土埋之后釉表会出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律,僵硬不自然,腐蚀程度较一致,没有腐蚀的过渡现象。实际上高仿者在釉表的处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药水处理,釉表的光泽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理釉面又太光洁新颖,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在观察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现在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入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
2.过渡自然的腐蚀斑块。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还有一种特殊的腐蚀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无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润的釉表极薄的一层釉水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它们出现在釉面上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唐三彩出土后腐蚀不再发展,过程停在了釉面上,给了我们辨别的依据。
先说由浅到深:腐蚀出现时,开始是釉面上出现隐约可见的微孔。微孔刚出现时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几十个、上百上千个,刚出现时太渺小还不足以改变其釉面的光泽和颜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镜观察也可看清;随着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颜色慢慢变成浅褐色;随着腐蚀的日趋严重,腐蚀面积逐渐增大,就出现了粗糙的斑块,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轻轻一划可划出痕迹。
再说由深到浅:腐蚀较严重的釉面向未腐蚀的釉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深至浅的渐进侵蚀过程。首先是最严重之处釉表釉光全无,只见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迹,再接着是稍微严重的地方釉表极薄的一层尚存,但却有极细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几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进去,再过渡下去,受轻微腐蚀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还自然,但仔细观察釉面就隐约可见腐蚀细孔,用小刀轻划可划出痕迹。这种由浅至深又从深至浅的交替腐蚀过程,在釉表的表现是以毫米为单位的,但在时间上要形成这一过程却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整个器物易仿,细微之处难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过头来看仿品的釉面,其浅薄之处也就一清二楚了。
3.返铅现象——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从笔者珍藏的几件有返铅现象的唐三彩来看,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
(2)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
(3)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真品“银斑”,由分子构成,薄如纸张的1%。高仿唐三彩的“银斑”,有的是在窑中烧成与生俱来的,似故意加铅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银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银斑”浮于釉表刚好相反;有的“银斑”是仿品出窑后“种”上去的,厚重笨拙,毫无自然感,与自然的铅金属的光泽差别甚远。尽管“种”上去的“银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温度使之熔于釉表,可人为痕迹很浓,糊弄门外汉尚可,在行家面前绝难过关。用第一种方法造“银斑”,又无法用药水处理埋于地下,因为这样“银斑”就发黑无光了;用第二种方法造“银斑”不仅造不出极薄的真“银斑”,还留下迹痕。就算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仿出稍微像样的“银斑”,可真品“银斑”那种先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生长过程,仿者又没辙了。所以说,“银斑”是高仿者还无法解开的死结。
关于“银斑”的形成,程庸老师在《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一书的前言中是这样评说的:“前些年,唐三彩鱼子纹开片难以仿出,现在这个问题也已解决。眼下就剩下最后一个重要特征难以仿造,那就是‘开银片’。‘开银片’的形成,是因为铅的原因,它是化学元素中较活跃的一种,时间长了会自然跑出来,就形成了‘开银片’现象。”可见,“银斑”是时间的沉淀物。
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感。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看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磨擦的痕迹。如果侧光仔细观察,在釉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真品三彩柱型器都是使用模制法成型,双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器物底部或主体下部中间留有一孔洞,透过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留有合模时的痕迹,并可以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规则的手工痕迹。仿制品则用现代高精度的打磨器处理,反倒双模拼合处画蛇添足。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矿有力。 高仿唐三彩的釉里开片虽也浅淡细密,状若鱼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开片亦似乎有一种微微上翘的感觉,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开片密密麻麻,极为细小,细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开片也有差异: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小;深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密,更像民间所说的“芝麻釉”、“翘皮纹”;褐色釉类似烧焦状的釉面开片则多呈爆裂状,与胎体分离似乎更明显;绿色釉开片则没有黄色釉开片细;白色釉开片与红色釉开片大致相同;蓝色釉和墨绿釉则多数开冰裂纹,走纹虽也细密,但纹片很少有上翘现象;真品唐三彩器的开片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开片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开片均匀极细碎,而釉薄之处开片细而不碎纹路稍长。
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真品唐三彩与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开片细小,真品开片极为细小,差别就在一个“极”字,其中奥妙不是比较着看很难说明谁细、谁更细。
时光历经百年可以渗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杂质带入釉里,凝结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会出现这一情况。釉的开片虽不是很细,但纹路是非常紧密的,绝无向两边分开的现象,可杂质竟穿透纹路渗入釉里慢慢积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积物,沉积在釉下的杂质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见。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有足够长久的时间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没有这一现象,就是因为它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短时间的“速成”是毫无结果的,即使有杂质侵入,也不会透入肌理。
唐三彩,已经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立体的物件,也不是陪葬用的物件了,已经从地下走上了地上,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上面介绍唐三彩的时候对其历史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唐三彩逐渐的往平面三彩发展,也就是郭爱和等一些大师研究开发的平面釉画,并开发了三彩艺这个品牌。 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是古陶瓷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一般收藏者却往往容易忽视这个问题。这个忽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常常会把精力集中于观察陶瓷的器型、釉色和开片这种外在的因素;另一方面原因是,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不可能亲临现场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他们很少去过现代陶瓷的制作场所,更少去过我国各地遗留下来烧陶遗址,他们不了解遗址中各种炉窑的构造,因而,他们对制陶工艺所遗留在古代陶瓷上的痕迹,关注极少,从而使一些对于鉴定古陶瓷真伪十分有效的痕迹被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撼。
唐三彩陶俑内壁上的指纹,就是这样一种痕迹。它是古代唐朝的制陶工匠留下的制陶印记,更是今人鉴定唐三彩真伪的标志。图6—27和图6—28两张照片,拍摄的是唐三彩女乐俑的内壁,从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内壁上的指纹。之所以提供两张照片,是要说明,这种留下指纹的唐三彩,不是个别的现象,是细心的收藏家在各种人物俑上经常可以发现的特征,所以这个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唐三彩真伪的依据。
请读者分析一下这两张照片,就可以发现,这两张照片上的指纹都不是一个手指留下的痕迹,而是两个以上的指纹,或者说是同一个指纹重叠而成的多个指纹。这个现象说明,唐代的工匠在制作唐三彩时,不断用手指捏塑坭坯,因而在内壁上留下了这种重叠的指纹痕迹。
从黄冶窑遗址出土的唐三彩制品来看,唐三彩的制作是采用模制成型工艺,这种工艺,有着严格的造型要求,所以,唐三彩制品,尤其是一些底部开口的人物俑,在脱模后,其细部特别是接缝处,都会经过手塑加工。这个特殊的工艺流程,既带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又要求十分高超的手艺,这种手艺,在唐三彩制品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终于使现代的收藏家看到了这些不著名的唐代工匠的指纹。
这些指纹,既是我们鉴定真假唐三彩的依据,更使我们对唐代的工艺匠师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