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綦江:两种北渡鱼,不同的文化内涵
- 棘龙的棘龙标本
- 重爪龙的生活习性
- 重庆綦江博物馆有什么镇馆之宝呢
- 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
- 模仿恐龙的照片叫什么
- 贵州2.44亿年前盘州暴鱼出土,想亲眼见识见识,该去什么地方
綦江:两种北渡鱼,不同的文化内涵
齐帆齐微课
01 北渡场
綦江城西5公里是北渡场,以前称北渡乡,属于城郊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撤区并乡时,将北渡乡撤销并入古南镇,但仍保留北渡场镇,每逢一四七赶场。
北渡场位于綦江河左岸。綦江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由东向西从北渡场北侧经过。北渡场设有过河渡口,河对面虽然是江津区的插花地,总体仍叫北渡。210国道从河对岸经过。
綦江城区到永新镇、中峰镇,以及到江津四面山的公路,从北渡场穿场而过。
02 北渡鱼美食
很久以前,綦江河北渡段,有一些渔民,出于饮食方便,将现捕的野生鱼切块放入船上锅中,撒上大把辣椒、花椒、大蒜等调料一起煮,就成了美味可口的麻辣鱼。
那时的210国道,是繁忙的川黔交通要道。国道两旁的路边店,将渔民煮鱼的方法加以推广利用,深得过路司机的喜爱。
后来,有餐馆厨师在麻辣鱼的基础上,开发出酸菜(番茄)鱼,和鱼头抄手。最后演变定型为一鱼三吃的北渡鱼,分别是麻辣鱼、酸菜(番茄)鱼、鱼头抄手。
一鱼三吃的大致做法是,一条3斤左右的草鱼或花鲢,去甲除鳃洗净后,切下鱼头熬汤,鱼身肥美的部分切成薄薄的鱼片,剩下的鱼排、鱼尾等切成鱼块。最后将鱼块做成麻辣鱼,将鱼片做成酸菜(番茄)鱼,在鱼头汤里煮抄手,就成了鱼头抄手。
吃北渡鱼,还须有花生米、盐蛋、猪耳朵、凉藕丁、时鲜凉菜等配菜,不单独收费。
一鱼三吃的北渡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为綦江的美食名片。很多外地客人来綦江,点名要品尝北渡鱼。而綦江人接待外地客人,也首选北渡鱼。
如今綦江城区已经有多家北渡鱼酒楼。2006年7月,我去西藏旅游,在拉萨市也见到了“綦江北渡鱼店”。
北渡鱼化石
2006年,扩建北(渡)中(峰)公路时,在北渡中学河边侏罗纪遂宁组地层中,挖出一条鱼化石,长70cm,宽43cm,鱼鳞、鱼尾、鱼鳍清晰,栩栩如生,有人将此称为正宗的北渡鱼。
2011年,邢立达(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古生物专家)等人对綦江北渡鱼进行了研究,确定为新属种。北渡鱼化石是一种全新的古鱼类化石,为淡水鱼类,属于全骨鱼类中的鳞齿鱼类。
鳞齿鱼类现已全部灭绝,像北渡鱼这样保存较完好的化石并不多见。北渡鱼化石的发现,对重建重庆地区侏罗纪古生物动物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北渡鱼化石展陈在綦江博物馆中,是綦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3 期待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
两种北渡鱼,不同的文化内涵。一种作为江湖菜,传递的是美食文化。一种是古生物化石,传递的是地质文化。
我一直期盼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比如,在博物馆北渡鱼展位旁边,介绍綦江的北渡鱼美食;在綦江城区选几家声誉较好的北渡鱼店,张贴北渡鱼化石的宣传画,宣传鱼化石的科学价值。
2015年夏天,台湾一家民营电视台来綦江,拍摄綦江的地方特色。区委宣传部推荐拍摄北渡鱼美食和地质公园,我应邀作为陪同人员全程参与。
中午在城区一家北渡鱼店拍摄北渡鱼一鱼三吃的做法,拍完之后就围桌品尝北渡鱼的美味。下午摄制组到博物馆和莲花保寨,分别拍摄北渡鱼化石、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等。
我非常希望宣传片在后期制作时,能将北渡鱼美食和北渡鱼化石有机的结合,产生綦江北渡鱼新的文化效应。我遗憾的是后来没有收到宣传片播出的消息。
棘龙的棘龙标本
已有数个棘龙的编号标本被叙述,另外还有更多无标号的化石,在科学研究机构和私人收藏手里。其中第一个标本和最大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摧毁,但是已留下了详细的叙述与绘画。借由测量其他棘龙科恐龙的体型,可以估算出这些棘龙个体的体型大小。以下的估算数据来自于兽脚亚目数据库以及克里斯提亚诺·达鲁·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等人在2005年的研究。
BSP 1912 VIII 19标本 由恩斯特·斯特莫在1915年所叙述,化石发现于埃及的拜哈里耶组,是埃及棘龙的正模标本,原本的编号是IPHG 1912 VIII 19。该标本由一个上颌骨碎片、一个不完整齿骨(75厘米长)、19颗牙齿(6.2厘米长)、2个不完整颈椎、7个背椎(19到20厘米)、肋骨、以及1个尾椎。该标本的下颌有1.34米长。最长的脊椎神经棘有1.69米,长莫认为这个化石发现于早森诺曼阶,约9700万年前。估测14米长重9.9吨。
这个标本存放于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馆,(当时的Bavarian Sate Collection of Pale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eology)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盟军轰炸摧毁,仅存一个脚趾头化石。恩斯特·斯特莫当年曾做出详细的标本素描图,他的孙子在1995年将素描图捐给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馆。Joshua B. Smith、Matthew C. Lamanna根据两张重新发现的标本照片,发现斯特莫的标本素描图有少许不正确。在2003年,奥利佛·劳赫提出这个标本是个嵌合体,齿骨来自于重爪龙或似鳄龙,脊椎与神经棘来自于类似高棘龙的鲨齿龙科,但是达鲁·沙索和绝大部分科学家则坚决反对这个毫无根据的理论。
NMC 50791标本
由戴尔·罗素在1996年所叙述,化石发现于摩洛哥的卡玛卡玛地层,是摩洛哥棘龙的正模标本,原本的编号是CMN 50791。该标本有一个中间部位的颈椎,长度为19.5厘米。除此之外,戴尔·罗素还将一些同时发现的标本,编入于摩洛哥棘龙,两个中段颈椎、一个齿骨前部、一个齿骨中部、以及一个前背侧的神经弓。戴尔·罗素认为这些化石大约来自于1亿600万年前的阿尔比阶。估计长16米重14.5吨。
MNHN SAM 124标本
由罗素与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在1998年所叙述,发现于阿尔及利亚,来自于10600万年的阿尔比阶。该标本由部分前颌骨、部份上颌骨、犛骨、以及齿骨碎片所构成。罗素与塔丘特研究认为这个标本属于摩洛哥棘龙,也将其他标本编入到摩洛哥棘龙:一个前上颌骨碎片、两节颈椎、一个背部神经弓。该个体长14.7米,重10吨。
BM231标本
由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与M. Ouaja在2002年所叙述,该标本发现于突尼斯的雪尼尼组,地质年代为早阿尔比阶,约11200万年前,是棘龙属年代最早的标本。化石由一个齿骨前部构成,可发现四个齿槽、两个部分牙齿。外形非常类似埃及棘龙的失踪标本。该化石标本在棘龙属里出奇的小而且年代比其他标本都早,因此在2010年某些科学家主张建立单独的突尼斯棘龙种。一些科学家在2010年主张将这个标本单独建立突尼斯棘龙种的申请,已被科学家否认,因为“突尼斯棘龙”的模式标本(也是唯一标本),无任何可鉴定的独特特征,无法将其与其他两个种(埃及棘龙和摩洛哥棘龙)区分开来,而且很可能就是埃及棘龙早期种群.该个体长11.5米,重5.5吨。
MSNM v4047标本
由米兰市民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提亚诺·达鲁·沙索与他的同事在2005年所叙述,发现于摩洛哥的卡玛卡玛地层,年代为9700万年的早森诺曼阶。该标本由前上颌骨、部份上颌骨、以及部份鼻骨所构成,这些部位总长度为98.8厘米,复原头骨全长为175厘米。估计长18米重18吨。
UCPC-2标本
同样由沙索等人在2005年所叙述,发现于摩洛哥的卡玛卡玛地层,年代为9700万年的早森诺曼阶。该标本是一个有凹槽的冠饰,由两块鼻骨所构成,长度为18厘米。估计长达17米,重达16吨。
NMC 41852
1996年发现在摩洛哥,一个75厘米长的肱骨,但也可能属一只超大的似鳄龙。估计有13米长9吨重。
棘龙拥有延长的嘴部、圆锥状牙齿、以及较高的鼻孔,类似上龙类,显示它们可能是广生性物种,以大到中型蜥脚类恐龙、小到大型鸟臀目恐龙为主食。重爪龙。曾在重爪龙的胸腔中,发现了一些鳞齿鱼(Lepidotes)的鳞片;另一个标本的胃部曾发现幼年禽龙的骨头。另外,在南美洲发现的一个翼龙类化石上,嵌入者一个棘龙类的牙齿,显示棘龙类偶尔以这些飞行主龙类为食。棘龙很可能是种无特定目标、多种食物来源的食肉动物 科学家发现一亿年前会游泳棘龙化石。
据BBC,一副巨大化石在位于摩洛哥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上被挖掘出土,而它的主人正是棘龙。化石的完整程度之高,就连科学家也是前所未见,骨龄达到9500万年的残骸更是证实了研究人员长期以来的假设:棘龙不仅是已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龙之一,还是最早会游泳的恐龙。棘龙像划桨一般平整的脚以及如同鳄鱼脑袋顶上的鼻孔成为支持。
体型与食性
种种迹象表明:棘龙是季节性半水生动物,雨季主要以鱼为食。但在旱季时,棘龙会偶尔上岸捕食豪勇龙,未成年蜥脚龙类,还会和鲨齿龙发生冲突。
头部如上龙或鳄鱼,长条形,适合捕鱼。捕鱼时它会把嘴伸进水里,然后然嘴巴上的小孔发送辐射源感知猎物的存在。科学家认为这和鳄鱼的头骨有着相似的特征。
此外,棘龙的头部有一个冠状物,可能是用来吸引异性。
重爪龙的生活习性
是一属肉食性恐龙,於英格兰多尔金南部的一个黏土坑及西班牙北部被发 现。在英格兰发现的是一头幼龙的绝大部份骨骼,而在西班牙发现的只有大部份头颅骨及一些足迹化石,尼日尔发现的只有指爪化石。它被认为是生活於距今125百万年前,下白垩纪的巴列姆阶。
重爪龙似乎是吃鱼的,因为在其胸膛发现了大型鳞齿鱼(Lepidotes)的鳞片化石,它们的长而低矮口鼻部、狭窄颚部、锯齿状牙齿、以及像钩子般的爪,适合捕食鱼类估计重爪龙是坐在河岸上栖息,并且用它那强壮的颚骨捕鱼。这种方式就像现今的灰熊。它那长及向下倾斜的头部支持了这个说法。在发现似鳄龙前,重爪龙一直都是被认为是唯一的吃鱼的恐龙。另一方面,一只年轻禽龙的骨头亦与重爪龙的骨骼一同被发现。虽然没有确定的证据,但都可能显示重爪龙在寻找另外的食物。
重庆綦江博物馆有什么镇馆之宝呢
如果说时间带给一座城市的是岁月礼物,那么这份礼物中最弥足珍贵的东西,都藏在了博物馆,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兴衰,感受城市烟火的酸甜苦辣,只需要一场旅行的时间。
綦江博物馆的前身是綦江石刻艺术博物馆,如今共有展厅5个,分别是序厅、綦龙厅、地质厅、历史文化厅和石刻厅。初见綦江博物馆,夺人眼球的是它的招牌,一座不规则的石刻雕塑映入眼帘,造型独特,极具艺术感,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走进博物馆,清冷的灰色调完美诠释高级感,一如既往的艺术讲究让人兴趣大增。
博物馆的主色调为灰色,清水砖搭配灰色墙壁,营造出浓浓的现代科技感,半圆形的环灯设计碰撞出一丝工业风,让人不由得感叹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沿着长廊缓缓前进,四周的墙壁陈列一幅幅生动画面,绘声绘色,将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娓娓道来,瞬间增添了几分博物馆本该有的书香气息。
博物馆的大厅陈列着几座恐龙化石雕塑,神采奕奕,即便在时间的洗礼下已经不复当年模样,依旧无法掩盖其高傲的气势。四周的墙壁绘画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的画面,与雕塑完美呼应,将气氛渲染到极致。移步来到历史文化厅,画面突变,原先的简约风消失殆尽,原木色陈列板错落有致,温暖的射灯将整个空间照的柔软,玻璃柜中的古籍文书历久弥新。
莫兰迪色系的墙壁上古村若隐若现,迷离中瞧见了石壕镇的红军桥,这些被定格在方寸间的永恒画卷,成为綦江人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这些画像有的虽已褪色,有的因为旧时工艺的原因,无法达到高度的还原,但对于綦江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它就像是星星之火,引领者路人回家的方向。
相比之下,我更爱石刻厅,那一件件被岁月洗礼的千年老物件安静的躺在那里,不动声色,却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人难以忽视。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落后贫瘠的年代,还能留下如此多惊鸿一瞥的宝贝,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如果说老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么博物馆绝对是几代人的月光宝盒,只要一打开,便能穿越古今,重温那些幡然逝去的流金岁月。
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
马桑岩木化石群景区
马桑岩木化石群位于綦江文龙街道马桑岩,景区总面积9.1平方公里。木化石群出露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化石群之一。
目前出土的大小木化石有29根,木化石的枝条和碎块60余处。最长的22.5米,是目前木化石中的世界之最。綦江马桑岩的木化石有三大特点:一是它的稀有性,綦江木化石硅化和钙化共生,木化石外附着树皮煤,硅化、钙化又和树皮煤化共生,且木化石保存完整,规模巨大,国内罕见。 第二是它的珍贵性,綦江木化石与恐龙化石相生相伴,是研究地质环境变迁的第一手材料,为古地理、古环境演变,以及恐龙消亡提供了研究素材。
第三是它的独特性,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有多个成煤时期及煤层,唯独没有木化石与树皮煤共生的实例,这是成煤过程中十分罕见的特殊现象。
恐龙遗迹化石群
恐龙遗迹化石群位于在三角镇红岩坪村老瀛山陡崖的凹腔内,在20×7平方米的范围内有329个恐龙足迹,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西南地区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考人员根据现场调查与综合研究命名了甲龙亚目的中国綦江足迹、兽脚亚目的敏捷舞足迹和鸟脚亚目的炎热老瀛山足迹和莲花卡利尔足迹等新属种。其中中国綦江足迹是中国首次发现甲龙类的足迹。连续分布的足迹还构成明显的行迹,行迹方向规律性分布,为当时恐龙的行为习性提供了可靠证据。除足迹而外,现场还发现了念有恐龙皮肤印痕、毛发、粪便等化石。
綦江恐龙足迹群对于研究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古生态学有着重要意义。
老瀛山丹霞地貌长廊
老瀛山平均海拔900余米,最高峰马脑山,海拔1354米,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面积约8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有自然天成的“望夫石”,形象逼真的“三轿石”,自然鬼斧神工的虎山绝壁和玉瀑飞虹,瀛山峰烟等自然景观,还有观音沐水、潮音洞、天成大庙、川黔古栈道和众多的崖摩石刻等人文景观。天成大庙雄踞老瀛山峰顶,山门前的石刻对联“天成大庙接雷霆,宏钟惊破万重山”,气势磅礴,至今历历在目。
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既是丹霞地貌奇妙美景的真实写照,又是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产,古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说法,老瀛山的“仙气”,就是人类文明留下的足迹,就像我们看到的恐龙足迹一样,在不朽的时光中熠熠生辉,老瀛山也因此而生动起来。
古剑山丹霞地貌
古剑山丹霞地貌景区跨越古南镇和永新镇的南部,包括三江镇的西山度假村一带,面积约46.9平方公里。主要由红色的砂砾岩层和红色砂泥岩层形成陡峻山壁或山峰,赤壁丹崖广泛发育,美景千姿百态,极具观赏价值。主要景观有丹霞地貌、丹霞奇峰、丹霞崖壁、丹霞石柱、瀛山石等。
古剑山嵯峨挺拔,如剑指云,是著名的川东名胜“巴渝十二景”之一,1992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古剑山山脉由贵州境内的大娄山蜿蜒而来,它的最高峰鸡公嘴海拔1145米,三面悬崖,缘石径曲折而升,松柏繁茂,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古剑山有10多万亩森林,满眼郁郁葱葱,层层叠翠的美景让人心潮澎湃。
古剑山是座名山,佛教文化渊远流长。是西南地区最有名的佛教圣地。
綦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綦江地质博物馆也是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部份。博物馆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底层是游人活动中心和管理区,第三层是綦江历史文化展厅,第二层便是綦江国家地质公园展览厅。除马桑岩木化石、老瀛山恐龙足迹-丹霞地貌和古剑山丹霞地貌3个景区外,博物馆里也有很多看点。
看点一:綦龙。綦龙于綦江北渡,它的高度5米多,长度15米。属蜥脚类恐龙的亚成年个体。化石发现于侏罗纪晚期的泥岩中,这套地层中恐龙化石极为罕见。据专家介绍,在整个四川盆地里的这套地层中,这是发现的第二具恐龙化石,十分珍贵。在北渡恐龙发掘的过程中,科考人员发现了5颗肉食龙类的牙齿,这表明,这只恐龙曾经在生前受到过肉食龙的攻击或死亡后被遭到撕咬。目前,綦龙骨骼化石在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綦龙展厅”展出。
看点二:綦江鳞齿鱼化石。鱼化石的产出层位属于中侏罗系遂宁组中下部,紫红色砂质泥岩和粉砂质岩中。鱼化石长70厘米,最宽处约23厘米,鱼鳞、鱼尾、鱼鳍清晰,体型较完好,经专家鉴定,为鳞齿鱼新种,命名为綦江鳞齿鱼。
这条鳞齿鱼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的北渡,曾经与北渡恐龙相生相伴,和平共处。
看点三:海百合化石。它的高度是3.65米,宽度为1.86米。海百合是植物而是动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棘皮动物;它是一种浮游生物,根在上,叶在下,是倒着生长的,随波逐流;它有茎有花有叶,个体巨大,姿态优美,品相出众,堪称海百合化石中的精品。
看点四:鱼龙化石。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性凶猛,以较小的鱼类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大约在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这条鱼龙化石长4.8米,宽1.2厘米,完整度超过99%,化石保存完整,形象生动,鱼鳍的骨骼是园形的,连它的牙齿都十分清晰。
模仿恐龙的照片叫什么
仿真恐龙模型-似鳄鱼重爪龙Baryonyx
仿真恐龙模型似鳄鱼重爪龙又名坚爪龙,英文名Baryonyx,意为“沉重的爪”,是棘龙科恐龙分支。被认为是生存于距今1亿3000万到1亿2500万年前,相当于下白垩纪的贝里亚阶与欧特里夫阶。重爪龙是以鱼类为食的恐龙,在其胸膛化石堆发现了大型鳞齿鱼的鳞片化石,它们的口鼻部长而低矮、狭窄颌部、锯齿状牙齿、以及像钩子般的指爪,适合捕食鱼类。
仿真恐龙模型重爪龙身长约为8.5米,体重约为1,700公斤,每只手掌的拇指有大指爪,经测量为25公分长。它的头颅骨与颈部的连接处为锐角,并不像其他恐龙的接近直角。重爪龙的长颌部相当类似鳄鱼,有着96颗牙齿。其中,下颌有64颗牙齿,而上颌有32颗较大的牙齿。牙齿的前缘后缘有锯齿状边缘,每一毫米有7个锯齿。就像鳄鱼用作阻止猎物逃脱的嘴部特征。

仿真恐龙模型重爪龙参数:
尺寸:身体长度8米。
动作:张嘴怒吼、头上下、头左右、爪子运动、尾巴甩动。
电源设置:220V/60HZ。
颜 色:科学家复原模型色彩。
适用途径:主题公园、地质公园、侏罗纪公园、古生物博物馆、旅游景区。
在下白垩纪时期,欧洲北部覆盖着大部分湖泊。重爪龙栖息于河岸上,用它的强壮的前肢捕捞鱼类。这种方式就像现今的灰熊。在发现近亲似鳄龙前,重爪龙被认为是唯一的吃鱼的恐龙。另一方面,一只年轻禽龙的骨头也与重爪龙的骨骼一同被发现。虽然没有确定的证据,显示重爪龙可能也以其他动物的尸体为食。
贵州2.44亿年前盘州暴鱼出土,想亲眼见识见识,该去什么地方
#旅行#位于云贵高原,崇山峻岭的贵州,亿年前曾是汪洋大海?对的,贵州就是在亿年之前地球造山运动中,从海里拔地而起的!
虽然在旧石器时期,贵州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但是近日,贵州出土了生活在三叠纪海洋环境中的疣齿鱼科古生物化石,这是疣齿鱼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
因其驼背、凌厉、食肉,被命名为“盘州暴鱼”。贵州目前出土了三叶虫、鱼龙、海龙、鹦鹉螺等众多海洋古生物化石,以及其他珍稀化石;因此贵州也有“古生物王国”之称。
那我们普通游客要怎样目睹“盘州暴鱼”真容呢?目前该化石正处在研究室中,研究人员正在废寝忘食地鼓捣它,所以我们暂且不能见到,但等研究告一段落,就可能在贵州这两个博物馆展示。
第一个可能是在贵州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该馆位于 贵阳市花溪区珠江路,主要展览古生物化石和贵州奇石,数量多 、品位高;已成为 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
第二个可能是在贵州省博物馆(迁址后2015年开放的新馆),该馆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主要展览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文物、民族文物等,藏品总数有8万余件。
不过,由此可见,贵州确实是一个古生物王国,是古生物爱好者此生必去旅行的地方;贵州土地历经沧海桑田,曾在此处生活过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奇珍异兽?
贵州已发现古生物化石约20多个门类、200多个科、2000多个属,4000多个种及亚种,几乎涵盖了古生物学分类的主要门类。
主要分布在:三叠纪海湾环境的关岭生物群;龙的故乡兴义贵州龙动物群;保存了最古老动物化石的 瓮安生物群;寒武纪海洋生物的凯里生物群等10多个化石群。
关岭生物群出土自安顺市关岭县,主要化石门类包括:鱼龙、海龙、檐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海百合、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和陆地生长异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
瓮安生物群产出土自 瓮安地区 ,主要由立体保存的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后生动物胚胎等多种化石组成。
贵州龙动物群出土自兴义市顶效镇,海生爬行动物主要有:真鳍龙类的兴义欧龙、胡氏贵州龙、幻龙属未定种、海龙类、鱼龙类。鱼类主要有:东方肋鳞鱼、兴义亚洲鳞齿鱼、贵州中华真鄂鱼、刘氏比耶鱼等十多个属种。
凯里生物群出土自凯里市,其组成为三叶虫、节肢动物、水母状动物及棘皮动物,软躯体化石等海洋生物。
除了古生物化石数量众多,贵州目前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内数一数二,拥有1000万年“活化石”植物珙桐的纳雍县;拥有“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的梵净山;拥有1.8亿年植物 桫椤的赤水;拥有 黑颈鹤的威宁草海。
地球上已出现的生物中,已有98.5%惨遭灭绝,我们庆幸人类在大自然中占领优势地位的同时,也要保护地球环境以及共生地球家园的其他生命。亿年后的生物研究人类活动遗迹的心情,就和我们现在去贵州旅行参观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