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鉴定字画的最简单方法
鉴定字画的最简单方法如下:
1、从勾填和对临切入。
此处最主要的是看书画家的艺术风格特点。每一位书画家都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越是大师级的名家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无论是书法,还是山水人物花鸟画,只要认真研究,都可从中看出书画家本身的笔法轨迹和一些习惯性的技法。
因此,在收藏某幅字画前就先要详细研究其创作者的艺术特色,包括师承渊源、风格流派、笔法技巧、用墨用色的习惯等等等等,从而有助于鉴定某些作品究竟是否该艺术家的真迹,如果是赝品也能指出其破绽所在,说出个子丑寅卯,让人心服口服。
2、注意时代风格。
不同时代的书画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是有区别的,风格脉络都很清晰且各有特色。如果一幅古画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完全不符合该画所声称的创作时代,比如宋朝的作品不应该出现明朝的元素。
当然,这就需要藏家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修养,如果水准不够那就要特别小心了,某幅所谓的古字画可能是数百年后的模仿之作甚至是今人的伪作,谨防被赝品所骗。
3、研究书画的落款和印章。
落款和印章是书画家的身份标签,要鉴定书画的真伪,研究其落款印章也是必修之课。对落款,一是要研究书画家的笔法特色,二是要了解书画家的个人习惯喜好。对印章,一是看印章的形状、刻法、篆文以及用料质地,二是看所用印泥。
另外,还要注意落款年月是否与作者的生平相符,比如不能宋朝的画家在落款时留了个明朝皇帝的年号,或者推算之下发现落款的年份那位书画家已经早已过世,出现这种情况也肯定是赝品无疑了。
4、研究书画的材质。
不同时代的书画载体是有区别的,同样是纸和绢,但不同朝代的原料和制造工艺也不尽相同。比如,宋朝和元朝的绢在精细度和色度上就是有差别的,如果某幅书画落款的朝代与当时的绢、纸材质不符,我们当然可以怀疑这是赝品。
当然,这对收藏者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没有多年经验的非专业人员是难以具备这种鉴定水平的。
古字画的鉴定方法有哪些古字画赝品怎么制作的
古字画常见作伪方法1. 照摹。摹是最易得其形似的。摹书有三种方法:先勾后填;不勾径自影写;勾摹兼临写,又修饰之。第一种,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浓淡干湿墨填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让眼镜成为历史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成之,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运用浓淡墨依样摹写。第三种,先勾淡墨廓后,再用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燥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之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线),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所见唐、宋摹仿晋帖,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画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法。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2. 临拟。纯粹的对临,不可避免会稍离原作的形貌。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边看边临,这种方法是对付一些草书和比较写意的画面进行的。因为勾稿映看而摹易受拘束,草书和写意画一受拘束就显出死板的样子来,对临正可以避免这个毛病。但任何事情往往是有利也有弊,对临固然比勾摹要灵活,可是又容易失掉形似,甚或露出临写者自己的面目来。例如三希之一王献之《中秋帖》,就是北宋米芾的临写本。米氏是纵逸不守法的,因此这临本(有近于仿)也大露本相,试拿《宝晋斋法帖》中王献之原作石刻本辅以米芾自书来对比,就能真相大白了。又临写时如果希望搞得像一些,就必须边看边作,所以在书法中的行款方面就会上下左右不相呼应(这与勾摹本的不呼应不大一样),而且在结体上也容易出毛病。绘画中山水的皴笔等,对临的有的也会出现些脱节或浑腻纷乱的现象。3. 仿作。一般在讲,仿作是没有蓝本的,作伪者凭自己的想象,仿学某人笔法结构,自由写作而成。大都是因为缺乏古本临摹,就不得不这样作,当然容易露出作伪者的本相来,或与时代风格不相符合。但因为自然活泼,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还有虽有原本,但作伪者略取大意,不予照临,亦可谓之仿。4.臆造。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样,随意凭空伪造,所见较多的如宋岳飞、文天祥,明海瑞的一般书法;具体的如元泰石华的画石,杨维桢的鸡、明方孝孺的松等。如泰石华(达石花)等三人,根本未闻他们是会作画的,这种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术常识的鉴别工作者,是闻而必伪的,所以也最容易鉴别出来。用这种方式来作伪画的原因,主要是取其无有对证,易于欺人,所以原为书画名手而一时又有不少伤口存世的,是较少有人去造它的。找人代作书画,落上自己的名款,加盖印记,叫做代笔。书法代笔当然边名款都是代者一手所写,只是印记是自用的;绘画则有的款字出于亲笔,有的也可以另找一人代写,也只有印记是自用的。代笔书画虽然是经本人授意而成,和私作伪本不同,但从实质上讲,总是出于另一人之手而用着本人的题、印,仍属于作伪的行径,这仅仅是出发点有些不同而已。
怎样鉴别古代字画
古代的字画,画风,笔法,落款,都要考虑在里面的啊 古字画的鉴别可依据以下方法
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 书画是作品,必然留下时代特征,不同时代字画特征不一。唐朝之前的山水画恐怕难令人置信,用楷书冒充西汉书法也不会有人相信。只要对字画年代宇型、画技画风有大概了解,明显的伪品欺骗就可鉴别。对于名家作品,要了解名家的生平、艺术风格与创作题材范围,更要了解他们的笔墨技法。名家的艺术表现技法是长期操练后而形成的,一般人要模仿难免有败笔显露,抓住某人笔法特点研究至深,则容易辨认伪作。
纸、帛的鉴别 字画是作于纸和帛之上的,帛的寿命一般百年左右,纸的寿命约在千年之内。当然,出土文物中的纸帛由于地下埋葬环境的不同,仍可能超越千年。例如绢帛在晋唐之前是单丝织成,直到宋代才发现双丝织成的绢帛,比元明时期的绢显得细密。由绢的质量类别可以断定字画年代。纸,也有时代痕迹。隋唐之前,纸以麻料作原料,显得纤维较租,纸张不够细洁;隋唐之后,树皮被用来造纸,其纸质就比以前精细;北宋中期后,造纸原料多样化,纸质也呈现多样化了。实际上,民间收藏的字画仅以明清以后时期多见,这是因为纸、绢本身难于历经数百年保存的缘故。再加上造伪者的混淆,所以有人认为古字画中相当部分是鱼目混珠。 装演鉴别 各个时代装横有其特色。如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碧天续为装核”。明代书画则在书画卷增加了引首,有的还被写上了字,立轴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书画的装核用料和技术形式都胜于明代,显得更为讲究。
印章鉴别 宋代字画作品许多不上印章,部分上盖铜印与玉印,印色有密印和水樱元代印章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为油印和水樱元代自王冕始用石料印章。明代石料印章普遍,篆文刻法采用“锤头式”,使用大多是油樱清代印章形状、字体、字形均呈多样化,印色为油质。 画中人物衣服与生活用具的鉴别 各个年代冠服往往不同,生活用具也有差别,可以据以鉴别。
题跋鉴别 题跋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题跋是为了增加字画的身价。但是,常见有真画配假题跋或假画配真题跋的,应仔细鉴别。特别是名家在假字画上题跋更容易使入迷
如何鉴定古代的字画呢
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名画鉴定师这样的职业,他们往往是艺术专家,只要用放大镜观察一副名画或其它作品,就能判定真伪。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们也想出了越来越多巧妙的方法来欺骗这些专家,这些方法达到以假乱真。
然而,他们没法骗过现代技术,新时代的鉴定师们利用化学和物理不仅可以看到画作的表层,还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观察画作。
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下化学和物理如何帮助鉴定师的吧!
非侵入性技术
非入侵式技术简单的理解就是看看外表,这是所有人最希望的鉴定方式,因为它几乎不会对艺术品造成影响,然而它十分考验鉴定师的专业水平。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不仅可以利用可见光,而且可以利用整个电磁波谱的方法!这一光谱的不同范围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赝品的不同视角。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使用可见光和强力镜头拍摄一幅画的特定区域。它可以放大画上的龟裂,照片的放大倍数可达100- 10000倍。
图为:被放大后的画作龟裂
放大后的区域可以观察到异物,比如一缕刷毛,粘在颜料上的布纤维,甚至是画家的部分指纹。
指纹是有力证据,另外,如果纤维或刷子的毛发被证明是合成的,研究者就可以确定这幅画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制作的,因为在那之后才有合成纤维。
紫外线反射成像
绘画材料,如介质、油或清漆,是由有机材料制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降解过程缓慢,在紫外光下产生荧光(绿色辉光)。
所以,当紫外线在一幅旧画上反射时,结果图像显示出荧光点,这是由于颜料中存在有机化合物。
即便如此,造假者有办法来“反鉴定”,他们可以从廉价的旧画上拭去清漆,涂在他们的赝品上。
图为:伦勃朗的《年轻女子肖像》的紫外图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鉴定师会用松节油处理表面,这降低了辉光的亮度,有助于他们分析来自实际油漆层的荧光。
如果这幅画是深色的,那就意味着这幅画相对较新,或者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这对于20世纪中期之前的画作来说是极不可能的。
X射线
x射线成像揭示了绘画的细节。当X射线被锁定时,它们会穿过颜料层,形成对比图像。
在修复完成的区域,或油漆层由于覆盖或拥有重金属物品如钉子和螺丝钉(肯定是现代发明)而变厚的地方,图像在x射线图像中显得更亮。
另外, X射线有时也会揭示隐藏的图像,比如签名和真实艺术品下面完全不同的画作。
图为:x射线下的名画对比
伪造者也会有针对这一方法的绝招,他们会在古画上涂上颜料,使他们的作品显得古老而真实,汤姆·基廷(英国造假者)甚至曾在他的赝品上用白铅写下脏话,作为挑衅让放射技师找到它们。
红外扫描
当一幅画暴露在红外光下时,它会穿透一层层的颜料,因为它们对红外线是透明的。通过红外反射照相术可以揭示隐藏在艺术品背后的底图或草图。
像木炭这样的材料对X射线是透明的,但是会吸收红外线并在图像中显现出来。
图为:红外扫描下的名画对比
大多数画家在开始作画前都会先画下草图。因此,如果底图的风格与已知的原创作品不符,红外扫描可以很容易地帮助识别赝品。
入侵技术
鉴定专家用显微镜从画中移出少量的样本(很少很少,肉眼看不见),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样本判定一幅画作的整个分子历史。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任何活着或曾经活着的东西都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碳。生物通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或食物来补充它们的C14浓度。
宇宙射线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C14,随后在空气中形成无毒的二氧化碳。然而,一旦一个有机体死亡,其体内的C14含量就无法更新,因此开始腐烂。
所以,碳年代测定法可以告诉我们,任何天然有机物质存在了多久。
用碳定年法测定油画的画布、纸或其它相关东西(全是植物材料)的年代,可以让专家们了解它是在多久以前制成的。
但是这个方法有两个问题:1、不能保证这种材料在生产后不久就被使用;2、也不可能保证造假者会使用廉价、古老的画作中使用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材料。
不过科学家可以通过鉴定油画材料来判定,因为亚麻籽油、蛋彩带粘合剂和兔皮胶等成分都是由寿命短的动物制成的。
另外,二战和冷战期间的核爆炸和试验大大增加了空气中的C14。如果一幅画是在二战前制作的,C14就会很低,因为它被包裹在一层清漆里,但任何在1945年后制作的东西都可能会散发出原子时代的残留物。
非线性显微镜和微拉曼光谱
非线性显微镜在垂直方向拍摄样品的图像,它得到的图像就像千层蛋糕一样,揭示了一幅画中不同层次的信息。
然后,每一层都可以接受微拉曼光谱。大多数非合成颜料是从矿物中获得的,而矿物通常具有晶体结构。晶体固体与光相互作用并发生散射,每种矿物都有独特的散射模式,就像指纹一样,这样鉴定师就知道一幅幅画里究竟含有哪种化合物,而不同时代习惯使用不同化合物。
最后
几乎从艺术品诞生开始,赝品也随之诞生,多年来,造假者已经变得非常擅长伪造艺术品,但侦查艺术也一直在发展。
上面提到的是比较常用的一些,还有许多比较复杂的鉴定方法,可以说,只要鉴定师愿意,现在的赝品绝对无处遁形。
怎样鉴别古代字画的真伪
一,多看真迹。书画作为文化艺术,既有其自身的积累和师承,也有自己发展的历史,是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同时,也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条件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的绘画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果一幅绘画不符合时代特点,那很可能是赝品。古代字画作品的真伪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真伪进行比较,对古代字画的发展脉络及每个名家的风格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有助于藏家发现真伪的差异。
二,了解名家风格,一个书画家长年累月所形成的笔法习惯,无论其作品题材如何变化,总能看到他的笔法轨迹和风格特征,所以要熟悉主要书画名家的艺术气质、师承渊源、作品境界以及创作笔法、用墨用色等独特之处,熟悉书画家的画风与笔墨语言,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作为鉴定真伪的一个参考。
三,注意题款钤印。在中国画中明确出现署款可以说历史并不悠久。北宋时画家把名款多藏在画中很不显眼的地方,署款真正开始大规模盛行是在元代,这对于一幅作品朝代的判定很是关键。书画作伪者常常利用无款字画或残破字画,在落款和印章上做手脚,有的伪造签名,有的伪造印章。对签名真伪的鉴别,一是从笔法和书法功力上辨认。二是从书画家名、字签署习惯上辨认。对印章的鉴别也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印章。不同时代印章的形状、刻法、篆文以及印章的用料质地多有不同。如宋代印章以铜、玉居多;元代印章质料有木、铜、玉、石;明代中后期印章质料以石质居多。二是看印泥。元代以后印泥是以油调朱而成;而宋代以前多用水印,以水调朱,南宋以后至元代也有用蜜调朱的。调治方法不同,印迹颜色也不同,以此可发现破绽,辨别真伪。另外,也要注意落款年月与作者出生年月是否相符,与事实有无出入。
四,注意题跋。古代字画上多有历代藏家与鉴家的题跋与观款,因为藏家对书画的题跋十分看重,造假者便投其所好,在伪造题跋上下功夫做文章。如明代张泰阶便善用此招,他伪造的假画常常都附带各代名家假跋,因此遇到“名家题跋”时应格外小心,多加审看。书画所用的纸和绢,因朝代不同也有所不同。宋、元所织的绢无论精细、色度都有差别;而一些朝代的造纸用料也有不同。如隋、唐、五代都用麻纸,北宋时期用树皮造纸。如书画上落款的朝代与绢、纸的朝代不符,也可断定为赝品。
古代书画是如何造假的怎么鉴别
(1)题跋分为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这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或者考证它的真伪。于是有许多作品仗着题跋增加了后人对它的信任。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作伪情况。
(2)有的画应当说本来是真的,因被人加上假题,反成了伪作。例如在《唐宋元明名画大观》中的一幅草虫图车,署款李亨。前代画家有两个李亨,一为元人,一为清人。从草虫轴的时代风格来看,出于清人之手,本是清代李亨的真迹。但画上有后人伪造清卞永誉的跋。由于有了这两段题字,却使它成了一幅假的元人画了。
从纸质上辨别
(1)古人写作书画,一般是在纸或绢上。因此,如果能对历代绢、纸有所了解,对鉴定书画的真伪尤为有用。
(2)中国绢的发明在纸之先,用绢来作书画的年代也比较早。不过绢有一个缺陷,就是保存的时间不象纸那么长。无论保存得有多好,不受任何意外损伤,只是空气的自然浸蚀,年代久远的绢就会变得糟脆。百年以上的绢,已经没有韧性了。明代初年的绢,至今已经腐得不能碰触。而宋的绢,因裱托得比较好,目前还可见到,至于宋代以前的绢,虽然有,但也已经辨不出模样了。
(3)宋代以前的纸,有若干种类,其材料是什么,都没有确切的记载。传世的古纸,主要有棉纸和麻纸。从表面上看,棉纸有点类似今日的宣纸。麻纸的纹理要比棉纸粗疏一些。棉纸和麻纸中都掺和有丝。棉纸丝短,麻纸丝长。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鉴定纸的年代:取一旧纸,浸泡在水中,然后用针来挑。如果是宋纸,那么必然有很多称绒,而且无论如何破碎,仍然可以装裱。宋代以后的纸,则不可能这样。如果用显微镜观察,真纸并不平匀,膜皮如虫蚀之状,而且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其颜色则无论里外、凹凸,均系一致。伪造的绝代 ,因为是用颜色染成的,厚则深,薄则浅;里则淡,外则重;凸则有,凹则无。因为质地不同,其受色的程度必然不一样。
鉴别古代书画的技巧
先说鉴别古书法作品
鉴别古书法,当先观其书法的结构、用笔、精神和照应,次观人为还是天巧、真率还是做作。然后考证其作品的古今、相传和来历等,再辨别它的收藏、印色、纸色和绢素。凡其书法仅有结构而无锋芒者,摹本也;有笔意而无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连续,犹如算盘珠者,集书也。假若它是采用双勾法描摹的书法作品,通篇作品无精彩、精气之处的,一看就是赝品。从古书法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伪,古书法的墨色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而伪作赝品则墨气浮而不实,古画亦是这样。
再说鉴别古画的方法
古人物画要观其顾盼语言,花卉果品要观其迎风带露,飞禽走兽要观其精神逼真。山水画要观其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邃,桥约往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泉流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陀,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脉分晓,这样的画即使不知出自何人之笔,亦为妙手佳作。若人物似尸似塑,花果类瓶中所插,飞禽走兽只取其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楼台模糊错杂,桥约强作断形,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无立体之效果,树无前后左右仰俯之枝。或高大不称,或远近不分,或浓淡失宜,点染没有法度,或山脚浮水面,水源无来路,虽然落款为某某名家,定是赝品,用此种眼光去辨别古书画,一般不大会走眼。
此外,从古书画的绢纸上也能分辨真假,唐代的绢粗而厚,有独梭,绢阔四尺。五代绢粗如布。元代和宋代的绢,等第稍失匀净。有一种浙江嘉兴宓家所制的“宓家绢”,其绢细而匀净厚密,赵孟、盛子昭、王若水等古代书画名家多用这种绢作画。古绢由于历经年代久远,它的基本丝绢性已经消失,同时经过装裱后,无复坚韧,用指在丝绢上微微拖过,则绢如灰堆般起纵,闻之有古香,若古绢有碎纹,则裂纹横直,皆随轴势作鱼口形,且丝不毛,伪作则反之。旧纸,色淡而匀,表旧里新,薄者不裂,厚者易碎,否则都为伪作。
书画知识讲堂(一)中国国的艺术追求
中国艺术不同历史时期造型样式不同,但艺术思维及艺术追求是一致的,即“象”的思维意识及造型观念,“象”的造型追求“朴、无形与自然”。
形
“形”是对客观的理解与认识。六法中讲“应物象形”,这并非单纯的形似,而是要“法像于物,成象于形”。“形”要“真”,要有“生命”。
1、首先是为人“真诚”,中国画讲“画如其人”,为人要真,要素朴,而唯有“朴”才“真”才“美”,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重主体内心的真诚及感觉的真实,不重视觉的形似,“正确未必真实”。
2、客体之真不是“形似之真”而是“神似之真”。面对客体要“度物象而取其真”。不要先入为主的认识自然,要放下自我的偏见,以虚静之心体认万物。“真”是蕴藏在物象内部的本质,“真”乃物之“质”。
3、在技法上。抛弃风格,忘掉技巧,画面不见“法”,是被“真”所感动到心底,这时一切技巧都已到了完满的地步,正所谓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中国艺术之“技”不同于西方艺术模仿客体之“科技”,中国艺术之“技”近乎“道”。
意
意与象在造型中是两个分开的概念。
首先,意是心意、是情,指主体内在的心意与情思。即主观情思、主体生命的表达。心,“于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即得无形忘有形,忘形是突破形似。有情、有物、用心处,“总包万虑谓之心”,“意”主体内心所产生的情感、性情。情感要与主体的内在心里及精神相一致,要“情发于中”。
其次,客体的“意”,在具体作品中与表现时靠“象”来具体落实。
象
我们近百年的中国画关注的是“形”,而不是“象”,“形”是处于“像”的`层面,并非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像”是代表实像的,“象”是代表抽象的。”像”重视视觉效法与模仿,“象”则诉诸心灵的感悟。
1、同“道”,老子以道喻象,由“象”显道。
2、“象”是认识万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认识,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有文化的共识,也有个人的体验。首先是象的概括性,象以简来概括万物之“理”。
3、象是“人心营构之象”。是由记忆与心灵感知体验的。
4、象追求的是“自然”,追求素朴、不雕琢,这同“逸格”的目标是一致的。
5、类,触类而长之,属象征范畴,是在物象中寻求一物与他物相仿或相类的生命“感觉”,取象时不住于象“异类而求之”。
品
中国艺术的三品、四格、五等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逸格”,也即“自然”的境界。笔者认为逸格可为三解:
1、不拘常法。
首先是作画过程的自然状态,其次是艺术作品本身不拘常法。
2、简与自然。
超越形似与人为的雕琢,即“不求形似”,“逸品”是相对于“精、能”而言的,“笔简形具”其目的不在于形,而在于“笔简意繁”“得之自然”;
3、画外之境。
“逸格”的艺术作品,必有“境”。“意到笔不到处”、“笔简形具”、“比才一二,象已生焉”皆是在追求“象外之象”。
境
这里主要探讨画面所引起的神思及怎样的形式能唤起一种象外之象
1、借有形物象——唤起想象。
2、借笔法的抽象符号——唤起想象,借“纵横有可象者”的生命形式唤起想象。
3、借“无形”、“无象”唤起想象。
“无”在绘画上,则是虚处、空白处及虚无、空白之外的想象空间。“大象无形”实际上是一种“无画之画,无声之乐,无言之美”的境界,笪重光《画筌》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即同于“大象无形”的境界,都注重的是“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柯林伍德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本质上只是存在于艺术家心中的总体想象性经验,艺术语言所能传达出来的只是艺术想象活动的一部分,……总体想象性经验有赖于观众在自己头脑中完成”。这正道出了中国艺术“象”在无形之外的价值,也即是“象外之意”。
怎样鉴别古玩字画的真假
(一)书画鉴定重要依据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
��我们谈过以上的基础知识,再简单谈谈书画鉴定知识。
��由于时代的发展,像纸张、印色、装裱式样等这些工艺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书画用纸,像净皮绵廉、三层玉版等,虽然今天还有生产,但品质上已有很大不同。又比如印色,好的印色多用矿物颜料制成,像上乘的朱砂、红宝石粉末等等,一般可以经数百年不变色。关于印色,不同书画家所喜欢的颜色不同,其中还有区分。张大千书画用具,都是他自己定制的专用品,十分讲究,为此,他在解放前曾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但是,对于他的书画进行鉴定却有所帮助。关于装裱的款式、用料、工艺对鉴定书画真伪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就是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
��(二)印章
��各个时代印章的特点是不相同的,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以从印章的形状、篆文、质地、印色辨别出来。宋代书画大多不加盖作者本人名字的印章,材质以铜、玉为主,印油与其他朝代有区别。元代开始才使用石料印章,明代开始使用“印油”,据说以沈周为代表。有些作者固定印和油,有些作者比较乱。
��(三)纸和绢
��纸,晋唐多是用麻制成(比如陆机《平复贴》),纸在宋代非常发达,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用熟纸写字,另还需了解自明代后各个时期纸张分类,比如布纹纸、洒金纸、高丽纸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四)书画题跋与标签及收藏印章
��题跋分同时代人题跋与后人题跋,多为赞美之词或鉴赏之词。
��(五)书画著录书目
��检阅是否有对某藏品的记录、说明、评价等。
��(六)书画装裱及作者字号、籍贯、生卒时间
��现存最古老的装潢是北宋的,各个时代都有鲜明的风格。
��(七)形形色色作假方式
��1.无意为之:如临摹。
��2.勾填作假:挖、补、填、描等。
��3.请人代笔:如董其昌、金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