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首次破8,从经济学上分析有什么意义详细的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一、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评估
汇率变化对经济、进而对就业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它主要通过三个传递渠道对就业产生影响:一是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二是汇率变化对国内商品的价格指数产生影响,国内商品价格的重新调整直接促使各产业部门的此消彼长;三是汇率的变化对外资进入的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的经济变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就业产生影响。下面在假定人民币在一两年内升值10%左右的情况下,从不同的方面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作一个大致的评估。
(一)人民币升值对主要行业的就业影响评估
我国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1547.4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即我国的对外经济依存度达到了近 70%。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04年出口 5933.6亿美元,占GDP的比重35%多;外贸行业提供的就业总数约7000万人。因此,光从这些数字看,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我国进出口的变化对我国经济、进而对就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过,就出口来看,我国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占了55%以上的比例(见表1)。由此,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会大大降低。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赚取的只是加工费,对加工企业来说,进口成本与出口价格与之没有直接关系。对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其出口产品不利,但使进口的原料、原材料和零部件相对价格降低,从而或多或少抵消出口的不利影响。因此,对进口依赖程度不同的外贸行业和企业,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行业和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性质不同、利润水平不同等,也决定其对汇率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因而需要对不同行业进行具体分析。
1.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和农业等行业。
纺织服装行业 我国纺织品出口依存度为20%—30%,加工贸易只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6%,纺织品平均销售利润只有2.5%;服装出口依存度近60%,加工贸易占全部出口的30.4%,行业平均销售利润为4%;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1800多万。若人民币在一两年内升值 10%左右,纺织服装的出口会大幅度下降,保守估计可能导致全行业萎缩20%,影响就业达360万人。
鞋类行业 2004年我国的鞋类产量达到7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出口58亿双,占全球鞋类贸易的60%;我国鞋类出口依存度达80%,其中46%属于加工贸易,平均销售利润3%,从业人员 200多万人。我国鞋类的85%以上是低档鞋类,附加值低,没有品牌,只靠低成本劳动力和拼价格来支撑。若人民币升值10%左右,可能使全行业萎缩30%,估计将影响60万人就业。
玩具行业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我国的玩具近 90%出口,全球约有75%的玩具产自中国;加工贸易占玩具出口的 67%;目前我国玩具行业的现状是:缺乏品牌,主要依附国外的品牌和销售网络。虽然中国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不菲,但90%的利润被国外厂家和经销商拿走,出口企业的利润微薄,行业平均利润4%左右。玩具行业从业人员约350万人。如果人民币升值10%,除去加工贸易部分,估计至少将使行业萎缩25%以上,将影响近100万人就业。
摩托车行业 2004年摩托车出口依存度为23%,行业平均毛利润 5%,零部件99%是国产,直接从业人员约50多万人。若人民币升值 10%,摩托车出口将受到严重打击,保守估计将导致该行业萎缩20%,这样将导致10万左右的人失业。
家具行业 行业出口依存度约30%,加工贸易占出口50%,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约4%,从业人员300余万人。由于该行业加工贸易的比例高于出口依存度,人民币升值对家具行业的冲击不像纺织服装等行业那么大。但人民币升值10%,对那些非加工贸易企业和小企业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将导致一些小型企业破产,造成大量人员失业,估计使影响10—20万人的就业。
照明器具行业 我国照明器具行业出口依存度50%,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为32%,平均销售利润率近5%,从业人员总数约50万人。该行业2/3的产值和出口额是由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完成的。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10%左右,将给大多数小型企业的出口带来严重冲击,可能将使行业萎缩20%以上,造成10万以上的人失业。
自行车行业 2004年我国自行车出口比重为66%,加工贸易占出口额的52%,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约3%,从业人员约50万人。人民币升值10%左右,至少将使非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难以为继,估计影响就业约5万人。
农业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主要是大豆、棉花、玉米和小麦。2004年,我国大豆、棉花、冬小麦和玉米四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合计6084.9万公顷,占同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40%。保守估计,从事以上四类大宗作物种植的农村劳动力有1亿人。人民币升值10%左右,即导致国内上述四种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的需求减少,在我国目前农,产品销售本来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农户的打击无异于雪上加霜,并直接导致农业就业岗位减少,将影响数千万农民的就业。
2.负面影响较小的行业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许多细分行业和产品,主要包括计算机类、电子元器件类、电子仪器及设备类、家用视听类、通信类、广播设备类等行业和产品。电子信息行业的出口比重高,从业人数多,利润低。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2075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为65%。2004年,全行业企业数2.3万个,从业人员512万人。2004年,全行业完成销售利润率为4.1%。由于出口依存度高,利润低,人民币升值对该行业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但由于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例较高,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大多在90%以上。这样可能大大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造成的损失。
电子信息产品中的彩电和空调器行业的情况比较特殊。彩电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靠进口,国内生产企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企业赚取的只是非关键部件的加工和组装费,利润水平低。空调行业的情况也基本相同。近年来我国家电特别是彩电出现的经营困难甚至亏损,除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的原因外,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去年以来原料、原材料(主要是钢铁、其他金属材料和塑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对彩电和空调行业出口的负面影响还是较大的。由于家电行业的就业总量不是很大,不超过20万人。因此,由人民币升值给这两个行业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全局性就业不构成重大影响。
部分机械设备和基础件行业 机械行业的情况比较复杂,其大致的特点:一是一些行业的加工贸易比例较大,如变压器,船舶及船用设备,电动机和发电机等行业;二是一些行业虽然加工贸易的比例小,但有些行业零部件主要靠国际市场采购,这些行业包括起重机和工程机械行业、电工器材行业、通信设备和电力设备行业等;三是许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价格优势明显,对汇率变化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人民币升值后,这些产品的出口价格具有较大的提价空间,如工程机械;四是机械产品出口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2004年工业机械出口总额为858亿美元,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额(3234亿美元)的近 27%,多数行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内;五是机械行业大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行业,就业容量相对较小。
综合上述因素,虽然人民币升值对这些行业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但这种负面影响不是很大。
3.负面影响中性的行业
钢铁行业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行业的最大利益在于降低钢铁行业的采购成本。目前我国4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200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2.08亿吨,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钢材成本的30—40%。那些以进口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钢铁企业是主要的受益企业。同时,可能会增加进口钢材,特别是增加高档薄板材的进口,这对钢铁行业具有不利的影响。利弊综合,人民币升值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应是中性或中性偏好的。
有色金属行业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再加上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向重化工业调整,对有色金属这类工业品原料的需求十分强劲。2004年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到近1400万吨。对大部分有色金属而言,国内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禀赋、采矿能力和金属冶金能力都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如我国铜冶炼企业矿源自产率不足30%,70%需要进口;全国冶炼用的铝土矿一半需进口(600万吨);我国的铅锌储量奉富,但冶炼能力远大于采掘能力,每年仍需进口部分铅锌矿。 200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成品一直是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总体而言会降低有色金属行业的成本,对该行业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
汽车行业 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那些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车型降低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但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使进口整车的成本下降,从而对同类车型主要是高档车型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属于中性。
石油化工行业 人民币升值对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有利有弊,比较复杂。就石油行业来讲,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石油冶炼行业,因为我国原油大量进口,升值可以降低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采购成本。但对石油开采行业则不利。
对石油化工行业来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原料、原材料的成本;另一方面又给出口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在40%以上,对那些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对那些出口依存度不太高的行业,如塑料制品行业(出口依存度不到30%),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则是正面的。同时,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石化产品的增加,从而对国内石化行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人民币升值对农用化肥行业来说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该行业降低进口石化原料和原材料的成本;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化肥相对降低,从而加大国内化肥生产行业的竞争压力。
二、结论:分行业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主要原因是:那些负面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和就业容量大的行业。我们的估计是:静态地看,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10%左右,受影响较大的劳动密集且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主要行业会有近600万人失业。农业方面将影响数千万农民的就业。
受影响的就业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农民工,因为那些受影响较严重行业的就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工。
受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包括的地区和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上海、大连、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 2004年上述四市五省的外贸出口之和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9%。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广东省,2004年广东省的外贸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2%,而且广东长期以来是我国劳动密集出口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
对农民就业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小麦和棉花四大类作物的主产区,如大豆和玉米主产区。
当然,上述对就业数量的估计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性估计,因而只对态势性判断有一定意义。实际上,进行量化分析往往也是难以做到的,多数量化分析得出的数字也难以站得住。其中对行业影响的估算一般只是简单地考虑出口依存度、加工贸易比例和行业利润等几个因素。比如自行车行业:出口依存度为66%,加工贸易比例52%,平均利润3%,从业人数50万。我们在估算时假定在人民币升值10%左右的情况下,非加工贸易出口已完全不可能,这样,出口比例减去加工贸易比例为14%,也就是说,出口贸易从而全行业要萎缩10%以上,相应地,就业人数也萎缩10%以上,即5万人以上。这种估算既没有考虑出口困难会导致国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这样的消极影响,也没有考虑在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优势企业可以实行扩张、以及企业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提高新产品档次等这样的积极影响。同时,这种分行业分析只是一个静态的分析,也就是说,这种分析不考虑以下动态的和综合的因素:进口相对价格的降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国内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整体影响;国家的宏观应对政策;行业、企业乃至个人(主要是农户)的应对措施等。而要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进而对就业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估,这种的动态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构建人民币汇率的分析预测框架
转载自网络,仅供参考。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汇率双向波动弹性也随之不断增加,大家越来越关心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对于这个问题,分析框架比结论更为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他人可以外延拓展,自己做出分析和预判。
一、情景分析:汇率政策前景
鉴于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做预测是一项非常危险而艰难的工作。为此,有必要设定不同的情形,分析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经历了2015年8月和2016年年初的外汇市场震荡后,目前央行基本明确了以参考篮子货币调节人民币汇率走势为锚,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2016年
2月1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财新周刊》采访时明确表示,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变,但改革要讲求艺术,有窗口就果断推进,没有就耐心等待、创造条件。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内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外要做负责任的经济大国。
由此,市场解读中国的汇率政策进入维稳模式,只不过这次不是稳在一个点而是稳一个区间,不是稳中间价而是稳市场价。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可能面临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未来没有更多的负面消息,而鉴于过去多年来央行已建立的市场声誉,市场依然相信央行有决心和能力维持任何水平的汇率,或者因相信一篮子货币而预期分化,那么贬值压力就可能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8·11”汇改后,2015年9~11月的人民币汇率一度重新企稳,剔除银行自身结售汇后的境内外汇供求失衡状况明显改善,同期月均供求缺口为582亿美元,远低于8月的1784亿美元。
第二种情形是,将来会有一些经济基本面的利好消息,如国内经济企稳,国际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美元走弱等,这将有助于改善市场前景和市场预期,央行维稳工作能够获得基本面支持,进而提高货币保护战的胜算,甚至人民币可能重新走强。2012年第二、第三季度,我国曾经历了连续两个季度的资本净流出,其中第二季度还出现了外汇储备资产减少(剔除估值效应后)112亿美元的情况。但从2012年第四季度起,随着欧债危机的暂时平息,国内经济初步企稳,我国又重现资本回流、储备增加,人民币汇率重回升值通道。2013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幅创下509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2014年年初人民币兑美元市场汇率一度欲破六进五。
第三种情形是,市场处于消息面真空,甚至还陆陆续续出现坏消息,贬值压力和预期挥之不去。而随着外汇储备的继续消耗,市场也在不断地质疑央行汇率维稳的能力,央行外汇调控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要素分析:汇率主要影响因素
要素分析方法的关键是梳理出影响以往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然后预判这些因素未来会如何发展演变,哪些是短期的、临时性的因素,哪些是长期的、结构性的因素。
(一)国内经济运行
国内经济下行是导致当前我国面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市场并不期待中国经济增长回到过去10%的水平,而是希望中国经济能够尽快企稳。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实现L形的复苏,那么经济稳、货币稳,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走势都会回归经济基本面。如果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那么经济强、货币强,人民币在未来仍将是有潜力的世界强势货币。另外,简政放权、降息减税(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降成本”的“稳增长”措施,本身相当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相贬值,有助于改善企业出口价格的竞争力。
(二)货币政策走势分化
中美货币政策走势分化,也是造成2015年我国面临资本流出压力、汇率贬值预期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一方面要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另一方面要看美联储加息进程。
当面临“稳增长”和“稳汇率”的冲突时,2015年年底央行货币政策一度有些摇摆。但2016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上海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作为大国经济,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国内整体宏观经济状况,而不是基于外部经济和资本流动情况,同时指出当前货币政策是稳健略偏宽松。2016年3月1日,降准降息再次如期而至。
2015年,美联储逐步停止购债计划后,于2015年年底首次加息,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常化进入下一阶段。然而,大家对于是否加息存在较大分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采取了数据驱动型的前瞻性指引策略,主要看的是国内经济复苏、就业状况和物价走势。但是,从2015年9月起,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例会越来越关注海外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状况。当然,从非常规回归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美联储会非常谨慎。2016年4月的例会会议纪要删除了全球经济带来风险的措辞,有人解读为美联储加息临近。而笔者认为,全球市场稳定与联储延迟加息是相关联的,美联储不可能忽视其重启加息可能带来的溢出影响。
(三)美元汇率走势
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前述媒体专访时的说法,美元走强也给人民币汇率调整带来了“补课”的压力。而未来美元会不会进一步走强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与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分化程度息息相关,如果美联储加息进程放缓,欧央行和日本银行货币刺激不进一步加码,则美元走强会受到很大制约;其次,大家对于未来美元走势本身也存在很大分歧,比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就认为美元升值大部分已经完成,当然也有人认为美元升值还只是在中场;最后,现在全球从金融风险积聚期进入风险暴露期,国际金融动荡将取代美元汇率,成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四)资本账户开放
对中国来讲,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是“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未来,在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情况下,必然是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就越多。但资本流出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贬值。正如美国是“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但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用贸易赤字来解释美元的贬值,也不能用资本流入来解释美元的升值。
目前中国出现的资本外流,从渠道上看,一方面是由于境内机构和个人增加了外汇资产或境外资产配置,即“藏汇于民”;另一方面是由于境内企业加速偿还前期借入的美元债务,利差交易平盘,以及境外主体部分减持人民币资产,即“债务偿还”。但无论是“藏汇于民”还是债务偿还,都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对于境内主体来讲,毕竟国内的开支还是以人民币支付为主,即便是跨境投资也有本土偏好。而且,如果国内资产能够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那么境内机构和个人购买人民币资产,也足以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尚在进行中,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总体仍是进行时,境外主体不可能将人民币资产完全清仓。同时,境内机构的美元债务,一方面可能全部清还,另一方面可能继续持有或者增加美元债务,因此要做好风险对冲。
另外,全球都面临“资产荒”的状况。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还比较低,无论在股市上还是在债市上,外资占比都较少。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加快了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开放,而早已被热炒的境内个人合格投资者(即QDII2)至今仍遥遥无期。这种非对称的开放,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吸引国际资本回流,有效地对冲居民资产多元化配置造成的资本流出压力。
三、对2016年一季度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分析及展望
(一)基本情况
经历了2015年年底至2016年年初的大幅震荡后,2016年第一季度人民币汇率阶段性企稳,资本外流也暂告一段落。
第一,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值0.5%,在岸市场汇率(CNY)升值0.7%,离岸市场汇率(CNH)升值1.6%;3月,境内外日均汇季差价94个基点,远低于2015年12月644个基点的水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国际清算银行(BIS)和特别提款权(SDR)口径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下跌了2.8%、2.6%和1.2%。
第二,外汇储备降幅趋于收敛,1~3月分别减少995亿美元、减少286亿美元和增加103亿美元。
第三,即远期结售汇逆差收窄,1~3月分别为734亿美元、350亿美元和371亿美元。
(二)原因分析
早在2015年8月底举行的中美欧经济学家交流会上,笔者就提出了人民币汇率维稳的三种情形。在过去一段时期,大多数人都认为第三种情形是大概率事件。而实际情况却是发生了预期中的第二种和第一种情形的叠加。
首先,2016年国内经济实现较好开局。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7%,虽然相比上一个季度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位于国家6.5%~7.0%的调控区间。而且,2月和3月的PMI(采购经理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用电量、外贸出口、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等指标先后出现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6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中,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值,但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其次,外部金融环境趋于改善。美联储延迟加息,国际金融市场企稳,第一季度美元指数回调4.3%。国际资本重返新兴市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
3月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368亿美元,远高于2月净流入54亿美元的规模。第一季度新兴市场货币普遍走强,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货币指数累计上涨4.4%,摩根大通—彭博亚洲货币指数上升3%。
最后,央行通过公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和重申了以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方针政策,加强与市场的政策沟通,在美元回软的背景下,市场预期趋于稳定。3月,反映结汇意愿的收汇结汇率为58.7%,较1月回落2.8个百分点;反映购汇动机的购汇付汇率为74.4%,较1月回落15.3个百分点;结汇率和付汇率之差为-15.7个百分点,较1月收窄12.4个百分点。
(三)前景展望
相信如果能够准确预见到现在的结果,前期可能就不会有人再去争议是守汇率还是守储备。因为应对临时性的资本流动冲击,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本身也是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应有之义。
当然,现在还不能认为中国已安然渡过资本流出的冲击。因为无论是国内经济复苏势头,还是美联储加息节奏和美元汇率走势,未来都可能存在较大变数。
第一,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短期内有可能呈L形的复苏。而且,各界对于投资信贷过快增长、房地产价格重新升温也非议颇多,担心改革被延误、发展难持续。
第二,如果美联储加息预期重启、美元重新走强,那么人民币汇率就有可能面临下调压力。同时,在宽流动性、低利率环境下,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低迷,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进入风险暴露期,也将对我国外汇市场的稳定带来挑战。
第三,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机制才刚刚推出,市场需要有一个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同时,这种汇率调节机制还需要经过市场震荡的检验,方能真正取信于市场。
外汇汇率变动如何影响一国经济,主要对一国经济哪些方面有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亚洲的冲击会是平稳的。亚洲第二大并且是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正在经历一场向更为灵活的货币管理体制的转轨,这种趋势,很有可能引导亚洲其他国家也向更大的通货灵活性转变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始终是在向上,从2002年开始,最根本的一个情况就是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分析好这个可以对趋势和一些政策有正确的判断。2002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件就是年底中国加入WTO,我们注意到入世后中国的外部直接投资提升,出口出现了20%~30%的增长。这样的结果是,大量的外汇存款流入。但是这几年来,央行并没有全部地对冲,这就导致了大量资金流入银行体系,银行体系占有大量的资金,在流动性很强的情况下,往外贷款,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商业活动。我们从根本上认为,汇率对经济周期的启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汇率政策的选择上,如果没有适当的汇率调整,对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上就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
我们预计明年外部需求将呈减弱趋势,因此将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率的预测再调低20个基准点到8.1%。2005年与2004年初的迅速增长相比会有所减缓。强大的内需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投资相比个人消费所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加强。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修正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汇率浮动范围正在逐渐加大——预计会在现在的基础上6个月内扩大至5%(也就是说,上下浮动2.5%),12月内升至10%。在讨论汇率动与不动时,其实大家都知道名义汇率是不动的,但是真实汇率是会变动的。什么是真实的汇率?就是名义汇率和相对通货膨胀比率之间的变化。有人说,中国人民币的汇率不能变,那就意味着,他赞成中国要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调整汇率之间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名义汇率可以不动,那么相对价格的调整就要通过我们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于贸易伙伴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来调整。
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曾写过人民币汇率变化可能的三种发展趋势的经济报告。当时,我们假设人民币是低估了10%~15%,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2002年初的时候,假设那时的汇率基本上反映了市场上的供求与需求,到现在,人民币在贸易加权下,与美元的比率差不多10-15。既然低估了,那么市场一定会把它调回来。调回来有三种可能方式:
其一,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最有效率、最公平、对经济损害程度最小的一个方式就是,人民汇率名义升值10%~15%。这样出口会有一点损失,但进口上有相应的好处,还可以减轻一些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二,名义汇率不动,低估的部分全部靠真实汇率的调整来完成。这意味着什么呢?假如这10%~15%的调整在两到三年的时间中完成,这并不是说在两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15%就够了,而是要比我们的贸易伙伴通货膨胀高15%。采取这样的方式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个就是通货膨胀是一个很敏感的政治话题,还有一个就是从实际操作来看,真实汇率的调整和名义汇率一样每次都会over hit(打过头),也就是说,现在低估15%,真正放开的话就会调到20%甚至30%。用通货膨胀来调整真实汇率这是一个很有风险的途径。
其三,人为控制总需求。压制总需求,造成中国经济的硬着陆,这样从根本上打消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种方式的可能微乎甚微。
前面一段时间数字的下降大部分是靠行政的力量。下面需要注意的,可能把经济压过头,压住了硬着陆的风险,没有压住反弹的风险,压得恰如其分,这种概率是多少?市场有多少信心?我认为,风险还是很大,不管是调过头,还是没有调到位。
我看到有人评论中国经济不是大萧条就是过热。怎么可能只有这两种结果呢?依靠行政手段,这两种情况会马上压下来。因为外面的调整,大家很关心会不会升息,会不会动汇率。升息是早晚的事,但是早晚也要看一个时间。即使在中国一些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地方,过去25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真实利率、真实汇率调整都是很快发生的。
人民币升值到底采取什么途径来实现,以及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别国的反应如何,这些问题都会一直跟随我们。
要保持一个实际上被低估了的利率水平,中国需要更强有力的市场干预。这一点从这几年迅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就可看出,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就美元的贸易加权而言,亚洲占有超过40%的份额。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亚洲,想要大幅降低贸易加权都是相当困难的。而有争议的是,由于亚洲通货在升值问题上犹豫不决,欧元和其他次要欧美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压力变得更大。亚洲这种犹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洲通货不愿对日元升值;但渐渐地,也反映出它们对自身相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厌恶。当然了,人民币的贬值是由于盯住了走低的美元。
亚洲对美元在贸易加权方面的贬值一直无能为力,而一个更坚挺的人民币会有利于打破这种僵局。在目前的亚洲国家里,中国占总贸易份额的10%-20%,在一些对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的相关产业中,这一比例还要更高。抛却日本不谈,中国的贸易份额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如今更是已经赶超了日本。
通过这一轮的调整,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外国对中国的投资增多了,墙内开花墙外红。同时,中国的拉动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这给学者和实际的操作者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从这一轮的政策调整中已经看到了一个趋势,往下走的话,可能不调整利率、不调汇率的话,过弱的态势不会在短期内告一段落。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更有意思的是看一看,中国的需求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对全球的影响,在哪个舞台上政策的噪音更少。
考虑到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日渐重要的地位,人民币更坚挺能保证亚洲的通货对美元升值又不会产生贸易加权指数总体上升的压力。我们可以把最初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扩大总结为稳定的,但这实质上也反映了亚洲其他国家在管理体制灵活性上的重要转变。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币升值对亚洲的冲击会是平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考虑以下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人民币升值2.5%,5.0%或10.0%能导致亚洲的贸易加权指数在多大程度上贬值?答案分别是:约0.6%,1.2%和2.4%。可见,并不是很大的波动。不过应该注意到,以上数据计算都是建立在双边贸易权重基础上,而忽略了国家间的竞争。我们还是应当看到,亚洲第二大并且是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正在经历一场向更为灵活的货币管理体制的转轨,这种趋势,很有可能引导亚洲其他国家也向更大的通货灵活性转变。(作者:梁红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