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检验战斗力的唯一标准,中国有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这次俄乌战争我们可以看出,俄军的战斗力远没有吹嘘的那么厉害。
俄罗斯军队
面对并不强大的乌克兰军队,俄军仍然占有优势,但是并没有那么悬殊,这是俄军军队损失惨重,多名高级指挥员命丧战场的重要原因。
然而谁能想到,俄军曾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当时的美军。
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美苏争霸的时代。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长期陷入越南战争,这使得美国的实力受到很大的损失,军事战略处于十分迷茫的时期。
因为美国的战略重点是在欧洲,但却在亚洲大量用兵,美国人认为,在美军深陷越南战场的时候,如果在双方不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苏军可以横扫整个欧洲。
这就好比两个运动员赛跑,其中一个运动员摔了一跤,另一个运动员就跑到前面去了。
70年代初期,苏联在钢铁、石油、煤炭等方面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在火箭,空间技术、原子能、超音速飞机等方面也跃居世界前列,甚至超过了美国。
苏军的武器装备更是不断更新,实力日益增强。
1975年的时候,苏军总兵力为427万人,常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美国,战略核力量与美国大体相当。
正是因为苏军拥有相当的优势,所以苏联利用美国由于侵越战争造成的困境,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咄咄逼人的攻势。
1977年,奥加尔科夫元帅就任苏军总参谋长,这是一个令整个西方世界害怕的军事家,工程兵出身,精通军事技术,被称为最富远见、最富改革精神的领导人。
奥加尔科夫认为全面核战争可以避免,因为美苏双方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摧毁对方。只要双方没有同归于尽的想法,核战争就不会爆发,而常规战争的风险却在增加。
这就如同两个人打架,在双方都不动刀子的情况下,互相用拳头打架还是非常可能的。
在奥尔加科夫的主持与推动下,苏军开始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改革首先从指挥信息化开始,要求苏军的指挥自动化程度全面超越美国。
当时在芯片技术领域,美国仍是一家独大,但是苏联依靠逆天的系统工程能力,使指挥系统信息化发展很快,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个苏军指挥几乎实现了自动化,其先进程度甚至高于美国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奥尔加科夫推行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他知道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便决心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示一下苏联的实力,最好的办法便是军事演习,因为演习的时间为1981年,所以这一演习被称为西方81演习。
1981年9月14日,苏联邀请了大量的驻苏联武官来观摩大演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演习的假想敌正是美国以及北约。
这一次大演习苏联最想向北约表现的,是苏军的大规模进攻能力,为此苏军动用了1500辆坦克,2000多辆装甲车和步兵战车,2个空降师,4个战略火箭军和陆军火箭炮兵,一个海军舰队和3个陆战团,主要作战兵力达到12.8万人,如果加上其他的保障部队,民兵预备役等,总兵力达到50万。
西方81演习
苏军在演习中区分为6个进攻方向,囊括了整个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苏军的战役设想是,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在空中火力和地面炮兵火力的支援下,采取重锤猛敲的方式,一举突破北约在欧洲的防线,快速推进到英吉利海峡,占领整个欧洲大陆。
演习的区域设定在苏联西部,波兰以及东德的广大地域。
除勃列日涅夫以外,还有波兰、东德等国家的军政要员,以及被邀请的各国驻苏武官现场观摩。
1981年9月4日上午9:00,演习正式开始。
随着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一声令下,在一片火光之后,是一阵震耳欲聋的声音,上千门各型大口径火炮、火箭炮,以及各式战机,向假想敌的前线防御阵地进行密集的火力覆盖。
接着,苏军的坦克部队以及摩托化步兵,顺着炮兵开辟的通道快速突破北约的前线阵地,向纵深实施攻击。
当时苏联的坦克数量庞大,而且非常先进。
只见坦克、装甲车组成的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各种战机在天上轰鸣。
冲在最前面的是苏军的T80主战坦克,这种坦克是首次在北约军官面前亮相,令他们吃惊不小。
T80坦克于1976年正式服役,北约早知道这种坦克的存在,但是没有亲眼见过,这种坦克拥有厚重的装甲以及强大的火力,其125毫米火炮可以击穿多数北约坦克的装甲。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的坦克,发动机马力达到1200马力,时速达到75公里。
当上千辆坦克形成的钢铁洪流向前冲击时,其壮观的场面给北约军官无比的震撼。
紧随坦克集群后面的是各种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弹药运输车,装甲维修车等大量的保障装备。
北约军官估算了一下,苏联的坦克部队一天可以前进200公里,其驻扎在东德的坦克部队一天就可以突破西德的防线,3至5天内就可以抵达法国北部海岸。
在陆军坦克集群向前冲击的时候,苏联空军也随之出动,由于空中对抗不是演习的重点,所以苏联空军更多是强击机和战斗轰炸机,携带了各种炸弹,空对地导弹,对敌人进行火力压制。
苏联海军也出动了,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力部队向前推进。如果坦克部队前进受阻的话,就实施侧后登陆迂回。
奥加尔科夫
苏军还实施了核打击演习,在8天中共模拟发动141次战术核打击,当量为100吨至1万吨TNT,充分展示了其恐怖的核打击能力。
北约各国和驻苏武官发现,欧洲的北约军队根本不可能抵挡苏军的强大攻势,只能寄希望于美军,然而欧洲的北约诸国离苏联太近,当苏军到达英吉利海峡时,美军的增援部队只能走到半路。
北约各国驻苏武官自嘲道:满载美军的登陆舰在海上全力行驶,而俄国人将站在大西洋岸边等着我们。
志得意满的勃列日涅夫,看着目瞪口呆的北约各驻苏武官,不禁洋洋自得,这正是他需要的效果。
北约军官确实大受震撼,他们发现北约在苏联钢铁洪流的碾压之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这还只是在苏联仅仅出动部分兵力的情况下,如果苏军倾巢出动,北约将会瞬间玩完。
苏军在演习后,和华约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并拍摄了演习的纪录片《这样军队不可战胜》对外公开发行。
北约各国驻苏武官虽然对苏军先进的武器装备惊叹,其实最令他们震撼的是苏军先进的作战指挥系统,苏军指挥员依靠指挥系统可以快速调配部队,实施火力打击和后勤保障。
以防空军自动化为例,苏军当时建成了“棱堡”防空指挥信息系统,苏联防空军指挥所,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对苏联全境实施防空监控。
苏联前线雷达站发现目标,通过该系统自动上报到中央指挥所,中央指挥所下定决心后再向一线部队下达处置指令,整个过程只需要2分钟。
西方81演习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全面研究苏军的战役战术,他们认为目前苏军的军事实力超过了美军,必须要进行军事改革。
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
1983年8月31日,一架编号为077的波音747客机,从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飞机上搭载了240名乘客以及29名机组员,其中有韩国人75个,美国人61个,日本人22个,中国台湾人25个,中国香港人6个,另外还有其他国家旅客51人。
美国众议员拉里·麦当劳也在这趟飞机上,他预定前往韩国首尔参加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30周年纪念仪式。
这架波音747客机中途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机场加满油后继续飞行,正常情况下这个航线是不经过苏联领空的,但是这架客机鬼使神差地进入苏联领空。
苏联的防空网络已经建成,客机的目标非常明显,苏联雷达立即发现了这架客机,雷达立即将目标信息上报,苏联通过作战指挥系统判定,这是一架美军的侦察机。
因为美军的侦察机,无论从体积和飞行速度上看,和客机差不多,苏联空军立即实施拦截,这架客机又从苏联雷达上消失了,不久之后又出现在库页岛的上空。
这架客机反复进入苏联领空,令苏联人肯定这是一架美国侦察机,当即出动战斗机拦截,并将这架客机击落,机上所有人员全部遇难。
1983年9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对苏联进行谴责,称苏联表面上裁军,背后却做出恐怖主义行径。
9月2日,美国的《纽约时报》头版位置用醒目标题写道:美国声称苏联击落了一架韩国民航客机,269人失踪,里根总统谴责这一暴行,世界多国也谴责苏联。
波音747客机
1983年9月9日,苏联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苏军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代表苏联官方发言,坚称这架飞机侵犯边界是有预谋的侦察行动,其目的是侦察该地区苏联的防空系统。
至于这架客机为什么会进入苏联的领土已是历史谜案,但是苏联为什么在这件事上这么硬气,而美国以及西方国家为什么没有采取强硬措施,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苏军当时的强大,是美军根本不敢招惹的。
2003年,美国以一袋洗衣粉就入侵伊拉克,但是面对苏联击落客机导致269名人员死亡,其中还有90个美国人,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被人欺负成这样也只有口头上叫嚣叫嚣。
所以这个世界还是弱肉强食,实力至上的世界,还是丛林法则为主,国际法则为辅的世界。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俄军,如果换成40年前的苏军,能不能迅速解决乌克兰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能快速解决乌克兰问题,主要有四点理由:
一是苏军的规模远大于如今的俄军,当年苏军有425万部队,其中有陆军199万,编为51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装备主战坦克5.5万辆,火炮29万门。
苏军强大的火力和突击能力很快就会横扫乌克兰,如今的俄军总兵力才90万左右,陆军大约25万,其中20万用在乌克兰战场上,两者不能同日而语。
虽然如今的俄军在武器装备方面,要比苏军厉害,但俄军用的大部分武器装备还是苏联的,俄罗斯由于缺钱,所添置的新型武器装备并不多。
二是苏军的统帅能力要强得多。当时苏军的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参加过二战以及后面的多次作战,其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也非常有战略眼光,其建立的指挥体系非常高效。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虽然部队信息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对指挥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从西方81演习来看,奥加尔科夫元帅对大兵团作战,各军种的联合作战指挥都非常熟练,远不是如今的俄军指挥员可以比拟的。
三是苏军的后勤保障能力要比俄军强得多。俄军的老底子是苏军,之后俄军进行了多次改革,由于缺少经费支持,俄军将很多后勤部队裁撤了,只留下精干的作战部队。
从俄军的几次作战表现上看,俄军的后勤保障跟不上,几乎每场战争都拖后腿,在如今的乌克兰战场也是如此,经常可以看见俄军抛锚的坦克,这就是后勤保障跟不上造成的。
四是乌克兰大平原适合苏军大纵深作战,在苏军强大的打击下,对比西方81演习,一周之内就会拿下乌克兰,美国以及北约根本来不及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给乌克兰多少援助,没有美国和北约的军事援助,乌克兰还打个球呀。
如果从部队士气、国家动员能力等等各个方面看,俄军都远非当年的苏军可比。虽然如今的武器装备比苏军有的要好,但在没有形成代差的情况下,乌军不可能实施降维打击,这就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苏军经过奥加尔科夫的改革,苏军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但是改革并不彻底。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已经80多岁,病入膏肓,基本丧失了决策的能力和推进改革的意志,甚至连5分钟的讲稿都难以完全念下来。
苏联当时的决策权掌握在克格勃主席安得罗波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手中,而当时的乌斯季诺夫的思想趋于保守和僵化,他认为一切保持原样即可,根本无需改革。
乌克兰军队
乌斯季诺夫虽然赏识奥加尔科夫,但只是把他当作命令的有力执行者,而非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这在出兵阿富汗的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奥加尔科夫反对出兵阿富汗,他认为有限战争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结果遭到了乌斯季诺夫的严厉训斥:“还轮不到你教训政治局!你只需执行命令!”
由于奥加尔科夫的权力有限,特别是深度的改革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他于1984年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苏军的改革很多又退了回去。
奥加尔科夫于1994年1月23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