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游石窟全景图

龙游石窟全景图(龙游石窟有几个洞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30 00:34:03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龙游石窟有几个洞窟

龙游石窟有五个洞窟,分别如下:

一号谜窟:它是七个谜窟中最小的一个,地面面积约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进口处下方。因支撑面小,只有一根擎柱。

窟顶分高低两层,相差约50CM,就像擎柱顶着大梁而把一间大厅一分为二一样。该洞窟进口处与竹林禅寺仅一墙之隔。离窟口不远处有一鱼、马、鸟三种动物雕刻图,这是在已抽干的7个谜窟中唯一的图象雕刻。

二号谜窟:二号谜窟比一号谜窟大3倍,地面面积约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边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顶支撑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尖头朝北,靠东一根尖头朝东,矩形方池南壁中部。

三号谜窟:较之二号谜窟要大,约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悬殊,窟顶呈45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给人以深邃阴森的感觉。

四号谜窟:这是工程最大的一个谜窟,进口先为一平台,右侧为陡峭石壁,左侧是盘壁而下的石阶,石阶与前几个谜窟一样的锯齿状。

原阶距长达三米,从窟口到窟底深达20余米,阶道达50米以上,窟底较平整,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规模大,也相应比前几窟大多倍。

五号谜窟:该谜窟规模较小,仅700平方米左右,该谜窟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

旅游者可从窟底一人工开凿的横门由四号窟进入。 该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东北角。

龙游县景点

龙游石窟、龙游民居苑、龙天红木小镇、漫行大街大街乡、三门源等。1、龙游石窟: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距县城北3公里的凤凰山麓,气势恢宏、瑰丽壮观、世界罕见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2、龙游民居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龙游城南的鸡鸣山上,是全国仅有的二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行异地迁建保护示范单位之一。

龙游石窟、龙游民居苑、龙天红木小镇、漫行大街大街乡、三门源等。

1、龙游石窟: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距县城北3公里的凤凰山麓,气势恢宏、瑰丽壮观、世界罕见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2、龙游民居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龙游城南的鸡鸣山上,是全国仅有的二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行异地迁建保护示范单位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龙天红木小镇:坐落于龙游县湖镇镇曹垅村。小镇以红木为基,在打造中国红木建筑风貌文化园的同时,将国学文化与红木文化融合,增强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漫行大街大街乡:位于龙游县南部山区,群山环抱,乡域内林茂竹修,满目葱茏,宜于避暑、旅游度假。登上山顶眺望,大街、溪口全景一览无余,山乡美景尽收眼底。

5、三门源: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坐落在石佛乡,群山拱卫于村子的东、西、北三面,一条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山清水秀、风光明媚。

浙江龙游石窟,沉睡千年被村民发现,何时所建及用途至今仍是个谜

如果你之前也曾去过浙江衢州市龙游,对于这里的“龙游石窟”一定印象非常深刻,作为龙游乃至衢州最为著名的 旅游 景点,龙游石窟以其宏伟的地下奇观及自身所笼罩着的神秘色彩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且无不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所震撼,笔者也曾去过一次龙游石窟,直至今日依然印象非常深刻。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境内的凤凰山麓,距离龙游县城约10分钟车程,目前为国家AAAA级 旅游 景区,除了周末外,平时游览并不需要门票。龙游石窟因其建造年代、建造用途等不明而成未解之谜,加之其规模非常的壮观,因而被当地人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仅仅是这个名号就吸引了不少人来。
龙游石窟于1992年由当地的农民发现,当时发现是还是一处处“无底水塘”,为了一探究竟,在当地4个农民连续17天不断的抽水,一座座千余年的地下石窟终于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学家及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但时至今日其建造年份及用途依然是个谜,也让龙游石窟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说起龙游石窟的 历史 ,有专家认为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12年甚至更为久远,但至于具体年份到目前来说仍然不明,其庞大的地下建筑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造建筑,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建筑水平之精湛,堪称地下建筑奇观,也是至今未被破解的千古之谜。
目前发现的石窟一共有24个,每个石窟的造型、大小各异,不过每个石窟皆是由上下而下的矩形洞口垂直往下延伸,其落差大约30米,形状与漏斗非常的相似,由此有专家曾断言这里是古代人开山取石形成的石窟,与浙江这一代分布的人工取石石窟非常相似,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态度,毕竟这里的造型实在太像人为建造形成的。
目前龙游石窟一共开放有7个石窟供游客游览,这7个石窟的工程、模式、造型、格局及风格基本一致,皆是出自同一个时代或者是同一批人。其中最小的石窟大约300平方米,最大的石窟2000平方米,在石窟中有三根石柱支撑着石窟,在石窟中间还有一座矩形的方池,整体造型仿佛浑然一体,石壁上的凿痕格外的均匀,很难想象古人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工具的前提下,是如何打造而成。
在发现以后,经历了众多媒体及专家学者的炒作,也让这座石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有人认为这是采石场、墓穴群、越王复仇的屯兵之所,也有人认为这是储物库、道家福地、地下金字塔,甚至还有人认为这里是UFO的基地,一时间众说纷纭,但至今也是没能破解这个未解之谜。
现在的龙游石窟已成国家4A级 旅游 景点,并被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保护了起来,甚至以后可能还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想法,毕竟这可是古代人留给我们的,代表了古时的工程技术、文化和艺术之高超,对于研究古代文明或许会有很大的帮助。
说起人文,在一号石窟中的石壁上还发现了一组图案,也是这众多石窟中唯一拥有石壁图案的石窟,在距离石窟口不远处的石壁上有一组“鱼、马、鸟”的动物雕刻图案,不得不让人产生猜测,难道这是象征着现今的“海、陆、空”?但至今仍是一个谜。
无论是何时所建或什么用途,如今的龙游石窟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置身其中,除了惊叹外,更多的是古人精湛技艺的敬畏,即便这里就是古人的一处“采石场”,但如此高超的采石技艺也不得不让人感慨。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浙江衢州的“龙游石窟”?你认为当时修建这处地下奇观是用作什么?欢迎留言评论哦。

龙游旅游景点有哪些

1、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衢州市首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距县城北3公里的凤凰山麓,是一处气势恢宏、瑰丽壮观、世界罕见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根据专家初步断定,龙游石窟的开凿下限年代最晚不迟于西汉时期。

龙游石窟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古建筑学、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龙游石窟于1992年6月被发现。

据勘察,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分布了大小36个洞窟,洞窟面积从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倒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

洞内常年保持18摄氏度的恒温,洞外青山绿水相衬,竹林古树掩映。龙游石窟因其开采的历史背景、规模、用途以及所运用的地下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世人和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各路专家提出了古代采石场说、春秋王陵说、越国军事基地说、外星文明说、汉代仓储说、道家福地说等设想,但都难以自圆其说而无法从根本上让人信服。

2、龙游民居苑 。龙游民居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龙游城南的鸡鸣山上,是全国仅有的二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行异地迁建保护示范单位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居苑始建于1991年。

目前已迁建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65余幢,其中有宗祠、家庙、住宅、书院、过街楼、石亭、照壁墙、戏台等。新建民居苑大厅、文物库房、牌坊、店铺、水榭、水0、廊桥等仿古建筑,这些建筑是龙游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龙游商帮辉煌历史的见证。

景区内常态化开展舞龙舞狮、畲族定亲、宣纸制作、婺剧表演等非物质文化展示及民俗表演活动。

3、龙游天池荷花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天池荷花景区位于龙游县横山镇,是龙游乡村休闲旅游北线核心区、龙游万亩荷塘精品区,景区涵括天池、志棠、腰塘边、塔下叶等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拥有连绵3000亩荷塘。

每年夏季,天荷花悠然盛放,到处呈现“十里荷花别样红”的景观,吸引着游客来天池享受这活色生香的胜景,体验这醉人心扉的田园风光。龙游县是国内六大富硒基地之一,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富硒区域。

“富硒养生地,十里荷飘香”,天池荷花景区不仅是荷花仙境,更是富硒宝地。该镇以天池、志棠等村为核心的富硒土地面积达33.46平方公里,盛产大米、白莲、紫薯等富硒特色农产品。天池荷花景区不但有得天独厚的荷塘风景,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景区内有保存完好的30余处明清古建筑,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乡间博物馆。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槐堂和关西世家两座古建筑尤为珍贵:“三槐堂”距今约400年,建筑面积达842平方米;“关西世家”始建明代,相传为宋代杨家将后裔居住之处,砖雕精美,碑匾俱全,纪年准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三门源。是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坐落在石佛乡,群山拱卫于村子的东、西、北三面,一条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村子折格局和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江财民居牲,以村东的叶氏民居建筑群尢为精致,是浙江省晚清时期建筑精品之代表。

清朝道光年二十六年(1846)村人叶鹤天中恩贡后兴建,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原有主体建筑五幢,现存三座,门额题字分别为“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伴有庭院、花园、池塘等,占地4500平方米。叶氏建筑群布局严谨,造型精致,气势宏大,组合巧妙,保持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风格。

厅内的楹柱、栋梁粗壮,梁架结构独特。藻井、梁柱、走马楼及窗棂等无不精雕细刻描金彩。因采用天井调节信宅排水排气、改善室内采光,虽然墙高楼深,但空气流通畅,舒适明亮。其中“芝兰入座”最为精巧,布局为三进两面三刀明堂,是民居中的杰作。

艺术砖雕是叶氏建筑群的精华。三座正门全以砖雕镶嵌,有楼台亭阁,山水动物,花鸟图案。其中23方长56厘米、宽26厘米的戏曲砖雕,每块各镌一出微戏,浮雕镂空,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是罕见的衡世之珍,也是珍贵的戏曲资料。

5、湖镇舍利塔。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湖镇下街舍利塔院内。始建年代已无考,但塔上第二、六层等多处铭文砖上有阳刻楷书“嘉祐三年七月江逵重造宝塔”等字样,明确显示了该塔重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年七月。2001年,湖镇舍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舍利塔为六面七层仿木楼阁式实心砖塔,高31.5米,基座每面宽2.3米,须弥座高1.6米。外部结构完全仿造木楼阁式结构,是仿木砖塔中的经典之作。

用砖头做出木构楼阁式塔的形制来,这是它的独到之处。塔的整体比例适度,形制修长,构造精巧,枋柱、斗拱、平座、壸门等一应俱全,尤其是大弧度起翘的层层腰檐,给人以玲珑轻灵的感觉,每个檐角上都垂挂有风铃;每层每面有壸门式壁龛,以供奉佛像(原有的汉白玉佛像多已散失,现为复制品);顶部塔刹保存完整,上有铜质葫芦,有六根铁索相连。全塔造型精致,保存完好,在全省宋塔中极为少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维修宋塔时,考古工作者在顶上两层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一座铸造于北宋皇祐六年(1054年)的青铜七级楼阁式方塔特别引人注目。在塔院前还有一条保存完好的老街,现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1992年在衢州发现的“龙游石窟”群,有哪些科学难以解释的地方

被浙江衢州龙游县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群,确实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主要有三点,一是何时所建?二是用途是什么?三是怎么建成的?各种解释都无法自圆其说。

一、建造年代无任何记载

龙游县在历史上有记载是在汉代,现存的古籍中没有关于龙游石窟的片言只语,这样宏大精致的地下建筑群在史书上竟然没有记载,实在是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有专家学者经过对石窟的精美图形进行研究后,认为龙游石窟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并且在建成之后不久,就被淹没在水底,一直到1992年才被几个农民抽干水后发现。

二、龙游石窟的本来作用是什么?

这个洞窟群由24个洞窟组成,大的有几千平方米,小的也有几百平方米,洞内石阶、石池等外力开凿的痕迹相当清晰洞壁、洞顶和石柱上有装饰意图的凿痕

关于作用,现在有采石说、陵墓说、屯兵屯粮说,但都有些站不住脚。比如采石说,这里的石头都是容易风化的石头,开采这些石头并没有什么作用,而且为什么还会对这些石窟进行装饰?

陵墓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没有任何与陵墓相关的物品,洞窟内的装饰与陵墓完全就不挨边;屯兵屯粮就更加离谱,这里在古代非常偏僻,距离官道还非常远,在这里屯兵屯粮没有任何意义。

三、古人如何建造?

龙游石窟不是自然溶洞,而是完全由外力加工而成,在古代,这么浩大的工程让人难以想象,各个石窟的模式基本很一致,在造型、格局、风格上也很类似,那就说明这是有设计的建设工程

有人曾经推算过,1000人不分日夜地劳作,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在古代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和精力,修建一个不知道作何用的建筑,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石窟里面的一些凿痕非常一致,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高智能机械采掘设备形成的,只是古时候的人怎么可能拥有这些机械?

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是科学难以解释的地方。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位于龙游汽车北站东面1公里处,是一处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的大型地下建筑群。在方圆近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似有规律地分布了24个大大小小人工开凿的洞窟,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如今已开发的石窟共有5个,游人可沿着石阶下到洞里参观。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这一偶然发现,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龙游石窟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规律的分布了大小24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1000-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漏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着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 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

龙游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走进石窟,宛若时光倒流到远古。而它的“开采年代”、“开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谜。
风景展示

个人推荐:★★★★★

“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境内,是一处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之久的大型人工地下古建筑群。石窟所在地是一座小山丘名叫凤凰山,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但潭中有鱼,常为村民捕获佐餐。1992年6月9日,吴阿乃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用电机抽水。意欲将潭水抽干,捕捞水中的鱼虾。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但鱼却一条都没有了。

几位农民一鼓作气,又连续抽干了相邻的7个石窟(后灌水回填了2个),石窟一个连着一个,洞与洞之间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数量根据洞体的大小分别有1到至4根不等,其布局完全符合近代力学原理。在1号洞的石壁上,有一幅神秘的图画: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出土任何文物。

应用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技术对石窟洞内墙尺寸进行测量,发现龙游石窟形制规整,整体建筑误差极小。洞窟间相隔的墙壁最薄处仅50厘米,与洞内立柱一起承担窟顶山体的重量。窟内采石面平行延展达几十米,洞窟之间虽左右相邻而不相通,上下相依而不相连。已开发的5座石窟,洞口大多只有二十多平方米,洞顶状似天穹,到达洞底的窟面有数千乃至上万平方米,洞窟的整体都呈“倒斗型”。石窟内光线暗淡,站在洞底,只能见洞口有几缕阳光斑驳而下,昏昏然如置身地窖内。石窟在地下密不透风,洞与洞又互不相通,空气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在石窟的四壁及洞顶均未发现任何火烧的痕迹,窟中也没有留下灰烬的痕迹。古人是如何解决通风、照明及石料向洞口运送等现代条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迷。

在已开发的5座石窟中,有2个大窟,3个小窟。其中1号大窟的窟基面积就达12460平方米,2号窟基面积有6000平方米。经测算,每座石窟地面到窟顶均高约30米,5个石窟开采石料总量约18万立方米。凤凰山总共发现24座大小不等的石窟,总开采石量可达百万立方米以上。

迄今为止,在凤凰山周围并没有发现这些被开采石料的去处,在方圆百里范围内也找不到安置这些石料的痕迹。从石窟所处地理位置的地质分析来看,开采出来的石料属于质地较软的红砂岩,很难用作现代化建材,这么多石料被运往何方又作何用呢?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偶然的发现,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龙游石窟的惊人发现

凤凰山其实只是个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无人烟。20世纪50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很快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故这些水潭均被称为“无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可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吴阿奶等人的兴趣,何不将潭中水抽干捕鱼!
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开始日夜作业,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显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17天劳作竟连鱼腥味都未闻到——鱼一条也不见了。几个农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个石窟(其中2个灌水回填),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
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 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而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
然而,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发现一件文物,只找到四只乌龟。
龙游石窟马上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有专家考察后评价:龙游石窟是继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世界八大奇迹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国内考古界、建筑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到龙游县来探秘。
谜团接踵而至:石窟系何人开凿?凿于何时?有何用途?石窟为倒斗状,口小底大,如何采光?石窟并行排列,并行的石室间隔仅50厘米且互不沟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做如此精确的测定? 24个石窟,开凿出的石料估计会有8万立方米,都运到哪里去了?洞中有鸟、马、鱼的石雕图案和闪电状刻纹,表达什么意思?石窟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个?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刹竹林禅寺的放生池,放养了许多鱼鳖,为何将水抽干之后不见一条鱼或鳖,难道它们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庞大的工程,史书、方志以及典籍均无任何记载,连民间传说也没有,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使人费解,费解的谜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译。第一个到龙游石窟探秘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理由是,从凿洞的方式看,是逐层下剥,采用斜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体剥离。石窟紧靠衢江,便于运输。从凿痕看,应是铁器所为,因此,时间可推到汉代炼钢技术出现之后。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剩勇教授和洛阳龙门石窟研究员李文生支持了这一观点。
浙江省古汉语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褚良才博士手提矿灯走进石室,他事后描述看到石室后的感受:“一种巨大的震慑感传遍全身”,他为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激动得浑身发抖”。在查阅县志时,他发现明代一幅叫《翠岩春雨》的画,画中描绘了衢江边一个用来作仓库的人工石洞,综合考察和这一发现,他提出了“地下仓库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专程考察石窟后却认为,自己从事建筑考古学学科建设工作近30年,对龙游石窟的考证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从石窟的凿痕看,他认为工具应当是青铜器,那么时间可以大致定在春秋时期。在当时的吴越之战中,越国战败,传说越王勾践为了复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训练士兵,而在何山秘密训练,这是个历史之谜。“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借姑蔑之地练兵也是在情理中的。据此推断,石窟本用于藏兵练兵。于是就有了“藏兵说”。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长施亭萍教授提出了“地下宫寝说”。之后,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道家福地说”、“伏龙治水说”、“巨石文化说”……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为,于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说”。
毫无疑问,不管哪一种学说,在科学的论据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说。
千古之谜,解好?不解好?
有一种观点,认为谜是一种资源,保持千年之谜,等于保住了龙游旅游的巨大魅力,谜若解开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谜还是不解为好。这种观点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谜面,形成谜团,定位旅游,科学建设”,这是龙游县针对石窟的开发和保护提出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否与“谜是旅游资源”的观点有关尚不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确实是因为这个谜,使得龙游县的旅游业兴盛起来了。永远保持石窟之谜,使石窟永远成为旅游胜地,显然对发展当地经济有利。
然而大部分专家不同意这一观点。据说,农民在早期开发石窟时,并没有将洞底的淤泥全部清除,他们曾通过打桩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到8米厚。专家们认为,只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内是否有遗存的文物。为何从石窟发现至今,一直未对石室进行发掘?这是否与不想解开这个谜有关?问及此,有的专家解释说,靠一个县的力量,无论在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发掘任务,发掘石窟的任务必须由国家承担。 12月8日下午,研讨会的议程是新闻发布会, 杨鸿勋、郑孝燮、谢凝高、周楚平等专家学者在发布会上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研讨会成了专家论坛。
郑孝燮说,龙游石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大发现,这个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这与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犷、雄伟、惊人。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须高品位地保护好。
杨鸿勋称“这样的石窟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第一次发现”,谜必须解开,如果不解开,外国人就会认为中国人无能,就这么几个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筑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要抓紧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采石说”。他认为,谜是旅游资源,像埃及的金字塔,谜搞清楚了,价值就更大了。 敦煌为世人所知才100年,藏经洞的发现引起过轰动,谜解开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越绝书》中记载:“越国有石室”,会否就是指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20世纪末的惊人发现,是个千古之谜。看来要解开这个谜,只有等到21世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