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 画家陈墨斗是哪里人
- 情感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 花鸟画与人的情感表现有什么关系
-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 中国古代宫庭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有什么不同 举作品说明 并说明他们当时的境界和情感
- 花鸟画与人的情感表现的关系
-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花常常与人的某种情感或品质联系在一起,具有某种象征意
- 线条在中国画中的情感表现是怎么样的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色彩情感是人们主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
色彩本身并没什么情感含义,色彩情感是人们主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色彩情感的产生来源于设计师意图与欣赏者的感受所形成的共鸣。
常用色彩的情感表现有:
1、红色的视觉度、刺激性、鲜艳度、较强,给人活跃、热烈等联想。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喜欢把红色与吉祥喜庆相联,所以在活动中经常使用红色。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给人具有有生命、危险的联想,因此消防车都是红颜色的。还可以带给我们热情、积极向上、活泼的情感。
2、黄色的明度对比红色和橙色要高,具有轻盈,光明,辉煌等感觉。黄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给人以光明、轻快、活泼的感觉,黄色的识别性强,注目性高。在我国古代,黄色是高贵与权威的象征。
3、自然界中蓝色的面积比例很大,寓意蔚蓝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是自由祥和的象征。蓝色的注目性和识别性都不是很高,但是给人一种高远、深邃、博大的感觉。蓝色是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在西方,“蓝色音乐”指的是悲伤的音乐。
4、绿色意味着生长,充满生命活力,是青春、生命、希望的象征,给人以安全、和平的感觉。它的刺激性不高,是轻松舒爽、赏心悦目的色彩,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都很温和,所以绿色是大多数人喜欢的色彩。
画家陈墨斗是哪里人
陈墨斗 1963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市人,花鸟画家,自幼学习书画,后得名师指点,立本行为,渐成风格。
他的花鸟画的创作中特别强调的是笔墨语言的抒情性,他作画求 “似与不似之间”,借助音乐的节奏来表达事物瞬间变化,以半抽象的意味传递着花与鸟之间的情感。因而,他的花鸟画是以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人读后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的韵律感!墨斗在花鸟画的用笔上追求线的生、拙、古、涩、重,追求墨色之间的变化和韵律,追求意象之间的表达和轻重之间虚实关系,体现一种厚重苍茫的力度美和狂放的自由精神境界。他尤其擅长以焦墨破淡之法,达到了滋润空灵的特有效果。
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此后历年均有个展或联展举办。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兼任艺术导师,培养一批青年画家。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杰出贡献奖。
情感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情感的直接流露和宣泄,仅仅具有心理功能上的意义,离开作品之形成相距甚远。生存情感的表现是无法通过情感的直接宣泄来完成的。生存情感既然是对超越性存在的体验和领会,超越性存在就应当在感性形象中出现。因此,生存情感之表现,必定是一种构形的行为。
生存情感只有通过形象的塑造才能真正得到表现,这是问题的关键。
花鸟画与人的情感表现有什么关系
举个俩例子
1、如果一个人画的画都是塔、褐色的石碑等,那么可能这个人就陷入了极端的悲观当中;
2、如果一个人用的色彩非常艳丽,画的动物非常活跃而又没有讽刺意味,那么说明这个人情绪高涨,很欢喜。
3、名家作品配上诗更容易看出心境的变化。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一)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是,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⑵,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是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采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山水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⑻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了这样深刻的阐述,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对景写生中国画家也有,但不是创作,只是收集些素材罢了
(一)表现手法
1.造型手段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
2.造型特点 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宫庭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有什么不同 举作品说明 并说明他们当时的境界和情感
中国画以其描绘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还有花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花鸟画是成熟最迟的。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但是从欣赏阶层和风格特点来区分的话也可以分为宫廷花鸟和文人花鸟。
文人画在南宋时期除了在理论上进一步展开讨论以外,在实践中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米友仁的“云山墨戏”,扬补之的墨梅,赵孟坚的水仙兰花都为世所重。被称为“四君子”,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使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中上阶层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使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北宋的花鸟画,如同山水画一样是在五代花鸟画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代著名的两大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都生活到宋代初年,其子孙黄居采、徐崇嗣等都擅长花鸟画,对宋代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由黄筌、黄居采父子所开创的细笔勾勒彩的写生画法,在宋初100年间,被宫廷画院当成花鸟画的一种规范。以后北宋的花鸟画家虽然不断有新人出现,如革新派花鸟画家崔白(11世纪),自称为“写生赵昌”的赵昌等人,在突破“院体”画题材的束缚等方面有所创造,但他们基本上还是保持着纯客观地描写。现存崔白《双鸟戏兔图》和赵昌的《蝴蝶图》就是明显例证。
以院体画为代表的北宋花鸟画,能客观描写,注重写生。由于愉悦统治者为目的,甚至连皇帝也亲自参加绘画创作,他们有极度的闲暇和优越的条件把追求细节的真实发展到了顶峰。如宋徽宗即是北宋著名的花鸟画家。他在控制宫廷画院的时候,要求画院的花鸟画家研究孔雀升墩是先举左脚还是右脚,月季花在不同时间要表现出花蕊、叶子不同的变化。像这种细节真实的追求,便是皇家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北宋院体花鸟画的这种注重写生以至刻意追求细节真实的艺术风格,在整个宋代都是花鸟画的主流,同时,“院体”花鸟画的发展也对“文人”花鸟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是当时政体与绘画形成的必然。
在宋代宫廷画院之外,花鸟画还存在着另一股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对后世文人花鸟画很有影响的潮流,那就是以文同、苏轼的墨竹、杨天咎的墨梅,以及郑思肖的兰花等为代表的不再强调踏实于写生,而是强调借物抒情的花鸟画。在这种艺术潮流影响下,传统花鸟画中的所谓:“四君子”(梅兰竹菊)题材日益流行起来,这种风气到了元代文人画大兴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后人知晓的“文人画”最早源于宋代苏轼提出的“士人画”。宋代文人画家都不是专业画家,是文人士大夫的业余创作。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绘画形成了独特体系,他们的绘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式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竹,以表现高洁品格;爱写兰菊,以示自我之胸襟,其完美趣味与精工的院体和职业画家不同。据传墨竹兴于晚唐五代,但取得重大成就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北宋的文同,他曾在京城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后到四种陵州等地任地方官,后调湖州,未赴任而卒。苏轼称他的诗词书画为四绝。他爱画墨竹,对竹进行过深入观摩体验,自称“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色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虽是寄兴但却是酝酿成熟的。传为他画的《墨竹》轴造型真实画风严谨洒脱自然。他的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文学家苏轼也擅长墨竹,传说他还画朱竹等。墨梅传说始北宋华光和尚,而杨补之成就最高。书法家欧阳询“以其笔画劲利故以之作梅。”他的墨梅有清雅闲逸、出尘绝俗的情致,与院画塑造的娇艳柔丽的形象大不相同。
在文人画的精神中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把绘画心态情绪言表于画里画外,诸如“四君子图”、“岁寒三友”等等。有时是“逸笔草草”,狂写自我。这在宋代已形成,至明清而大盛,成为传统画中的独特门类。
元代花鸟画的主流是向文人画情趣发展,绝少有画院之工笔重彩富丽细腻者,文人水墨写意及水墨梅竹勃然兴起,显示了花鸟画领域的巨大变化。而文人画作者虽前师宫廷,也入室重彩大师,却后在文人绘画里发展。此时的代表人物有王渊、张中、王冕、柯九思等人,像王渊早年师赵孟,特别是花鸟师宫廷画派大师黄筌,自己却以水墨画白描法画花鸟树石风格著称于世,花鸟以水墨中见精微严谨而清雅淡逸,显示了院体花鸟转向文人情趣的风格,其张中,亦工墨笔花鸟,比较王渊又显粗简淡逸,兼工带写,对明清花鸟画有一定的影响。
“文人”花鸟画形成已给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意识,五代时期全国战事政乱,尽管如此,“文人画”也得到了上层和民间的认可,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文人”其代表性不只局限于绘画,其涉于各个文化领域,由此,给绘画中的花鸟画以良好的土壤,使“文人花鸟画”发展先于其它。而徐渭则是五代以来“文人花鸟画”的代表。他有怀绝世之资而遭遇不偶,有济世之才而无以施展之心态,故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兼吴派写意花鸟与林良写意花鸟之长而不为所衷,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象中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在文人绘画道路上长于诸家。八大山人是继徐渭之后又一“文人”绘画的杰出代表,他笔下的花鸟画完成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借画表心态,抨击当朝,指东骂西,以抒发心中不满之情,使文人绘画,特别是花鸟画达到了新文人画高度,对后世及现代影响极大。
文人绘画兴起,是与当时社会发展分不开的,绘画在士大夫层领域一直是玩偶,旧时画风束缚着众多画家,要用画表心境已远不及当时文人之心境,故众多画家,也包括宫廷画师,把作品转向文人画,把绘画心态调到文人画上来,以满足民众,满足文人画为士大夫气,从五代开始元代后期文人画风创作已渐成熟,从而对以后的中国绘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宫廷画家是皇家承认的画家,当时在社会占主流。而民间画家,也就是后来的“人文画家”也在花鸟画的历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简要分析如下:
一:宫廷花鸟
中国花鸟画重视写生,以写生做为创作的基础。这种写生,并不是单纯的简单模仿现实的花卉禽鸟,而是在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基础上,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和其各不相同的特征。就象表现人物画一样,不以外部的形似为目的,而是更重视传神。宋朝是花鸟画的高峰,宋代强调写生,宋徽宗赵佶控制宫廷画院时,对动植物的特点要求更加严格,甚至苛刻,如孔雀开平时是先抬左脚或右脚都是有讲究的。
具体作品如:
《花篮图》 宋李嵩
精致、典雅的籐篮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鲜丽而缤纷。大红的山茶稳坐居中,艳冠群芳;清雅的绿萼梅、闺秀般的瑞香,斜倚着身子相随于旁;白净的水仙、娇俏的白色丁香则好奇趴伏在篮缘。
中国人爱花,由来已久。到了宋代,赏花、插花更成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当时在一般的酒楼、客栈、茶坊等地,时常可以见随四季变化的插花摆饰,到了春季,许多大都市的人们还争睹「蝴蝶会」、「万花会」等盛大的花会活动。民间如此,宫廷亦然;如画中这盆春意盎然的「花篮」,便由于它的主从分明、色彩鲜丽、枝繁叶茂、整体外形圆满丰盛,是宋代宫廷流行的「篮花」中杰出的佳作。
二:人文花鸟
中国的花鸟画出处透着一种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同于宫廷花鸟的精致和繁琐。人文花鸟透着一种更为真实和厚重的感情色彩。
《墨竹图》 宋 苏轼
后人知晓的“文人画”最早源于宋代苏轼提出的“士人画”。宋代文人画家都不是专业画家,是文人士大夫的业余创作。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绘画形成了独特体系,他们的绘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式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竹,以表现高洁品格;爱写兰菊,以示自我之胸襟,其完美趣味与精工的院体和职业画家不同。据传墨竹兴于晚唐五代,但取得重大成就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北宋的文同,他曾在京城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后到四种陵州等地任地方官,后调湖州,未赴任而卒。苏轼称他的诗词书画为四绝。他爱画墨竹,对竹进行过深入观摩体验,自称“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色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虽是寄兴但却是酝酿成熟的。传为他画的《墨竹》轴造型真实画风严谨洒脱自然。他的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文学家苏轼也擅长墨竹,传说他还画朱竹等。墨梅传说始北宋华光和尚,而杨补之成就最高。书法家欧阳询“以其笔画劲利故以之作梅。”他的墨梅有清雅闲逸、出尘绝俗的情致,与院画塑造的娇艳柔丽的形象大不相同。
《墨梅图》 元 王冕
元朝著名画家王冕,他画的梅花充满生气,亲新可爱,具有鲜明借物抒情的特点,他的《墨梅图》提诗:吾家种树池头边,个个华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明在元朝种族歧视的年代里,他那种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政治态度和自己的抱负。
花鸟画与人的情感表现的关系
花鸟画是人情感的一种表达 。
不展示内心深处 为人处世 看待社会的一种展现 。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花常常与人的某种情感或品质联系在一起,具有某种象征意
1,牡丹:荣华富贵 ;
2,莲(荷)花:
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3,竹:
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4,梅花:
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线条在中国画中的情感表现是怎么样的
线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具象,更是创作者心境、思想态度的载体。线条造型多样,或平滑舒缓,或急促垂直,或停顿转折,都是创作者不同心境的体现。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关注主体自身的情感态度,通过线条形式,在艺术创作中进行体现。中国画的艺术性不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而在于其中情感的独特性,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怀。
(一) 中国画中的线条
中国画的创作讲求形神兼备,在刻画事物外形的过程中,要抓住客观事物的神韵,并结合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将主体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所以,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线条的运用就具有个性化的情感色彩,利用线条将内心的情感物化,并通过不同的线条形式表现出来,或平滑,或婉转,或曲折,或舒缓,或浓墨重彩,都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体验。中国画中的线条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审美,旨在与观赏者形成共鸣。
(二) 线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
不同的创作者对线条形式的呈现是不相同的,同一个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解读,都来自于主体自身独特的创作思维和情感态度。主体从自身主观感受出发,利用线条在画面中的布局形式来传达自身的思想情感,每一个画家都有着不同的心得体会,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的丰富意境。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线条对客观事物的质感进行描绘,在形态的表现上贴近现实,更能使观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 线是创作者自身个性的彰显
每一个创作者都是独立且特别的个体,个性更是大不相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表现的主观感受会更鲜明,容易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这都是创作者个性的体现。在用线条进行表现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同一片海,有的人看到的是广阔与豪迈,是积极向上的心情,有的人看到的是未知和危险,充满了低沉的气息。在进行创作时,线条的表现形式肯定不同,创作者的心境直接决定了线条的形态和走向,即使同一个画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心境不同,所创作出来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线条的描绘更是不同,从而使得中国画形式丰富,内涵深刻,充满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