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绣图案 是什么意思 什么

苏绣刺绣有九条鲤鱼、十二条鱼是什么意思?苏绣还有哪些表现形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29 20:06:43 浏览17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苏绣刺绣有九条鲤鱼、十二条鱼是什么意思

九即久,鱼即余。就是久余。十二代表12个月,代表月月有余。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

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绣品种类齐全: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单面绣;

按体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等。

扩展资料:

苏州刺绣的简介:

“苏绣”是苏州刺绣的简称。苏州刺绣文化的长期熏陶,以及精湛技艺的广为传播,使得中国手工刺绣业得以飞速发展,形成目前“粤绣”、“湘绣”、“蜀绣”等百绣齐放的格局。

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吴县。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绣娘有10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

苏绣还有哪些表现形式

到了汉代,苏绣除了一般的绣品外,还出现了一种苏绣屏风。苏绣屏风分小屏风、大屏风两大类,小屏风一般置于桌面,尺寸娇小,因此又称“台屏”,大屏风则特指落于地面,俗称“地屏”,“地屏”规格尺寸相对于“台屏”大得多,多用于家庭装饰。苏绣屏风的做工相当精致,细腻不乏雄伟气魄,款式以“双面绣”居多。在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曾经在建于三国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出土过苏绣的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旋针,这就说明了苏绣在秦汉三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

到了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苏绣除了一般的日常绣品不断增加外,苏绣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了。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设有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一扇。

在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列女传图》中,就可以看到当时使用屏风的情景。图中屏为3扇,描绘通景山水。这种3扇屏风,无须另安底座,只需打开一扇,便可直立。这时的苏绣屏风,除起陈设作用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起遮蔽挡风作用。

在南北朝时期,这类屏风开始向高、大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在于轻巧灵便,独扇屏风却不然,它形体宽大且重,还必须有较重的竖向木座支撑,否则不能直立。由于稳重,它在室内陈设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在隋唐五代时期,十分盛行苏绣书画屏风,在当时的史书及绘画作品中都有许多记载。当时,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单面就不然,只能靠墙陈设。这种连屏还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

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的《五代紫绛绢刺绣宝相睡莲经帙》,是在苏州云严寺虎丘塔出土的。经帙正中绣有一大朵莲花,花瓣用散套针,针脚匀齐,针线丝理向叶心汇集,叶边扣线为双勾。

花枝用接针,圆转自如,两针衔接处不露针脚。莲瓣用金黄色丝线大面积满铺,再配淡绿浅蓝莲叶、绿色缠枝。色调淡雅秀丽。

宋代时,苏州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

在隋唐五代时期,十分盛行苏绣书画屏风,在当时的史书及绘画作品中都有许多记载。当时,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单面就不然,只能靠墙陈设。这种连屏还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

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的《五代紫绛绢刺绣宝相睡莲经帙》,是在苏州云严寺虎丘塔出土的。经帙正中绣有一大朵莲花,花瓣用散套针,针脚匀齐,针线丝理向叶心汇集,叶边扣线为双勾。

花枝用接针,圆转自如,两针衔接处不露针脚。莲瓣用金黄色丝线大面积满铺,再配淡绿浅蓝莲叶、绿色缠枝。色调淡雅秀丽。

宋代时,苏州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

据有关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

在苏州一带,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富裕人家女儿的刺绣教习。她们不仅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如荷包、汗巾之类,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因此,绣花也就成为衡量新娘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在宋代,苏绣屏风很多。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高会学琴图》中的屏风和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像中的屏风属同一类型。宽边框,全身素面,不作任何装饰,裙板镂出壶门洞,两侧有站牙抵夹,底座与屏框一木连做。从画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场面。

苏绣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图》是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有屏风遮蔽。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为3扇,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

这类苏绣屏风实物资料,还有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凤纹宝座上,身后立海水纹三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

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自古便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仅以苏绣所用最细的线以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为例,足见其精细之极。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优长处发展而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苏绣主要特点有哪些

苏绣主要特点有:

1、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3、苏绣图案上的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扩展资料: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李娥瑛和顾文霞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2008年,无锡精微绣、南通仿真绣列入了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绣

苏绣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关于苏绣的历史与发展你了解多少

苏绣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关于苏绣的历史与发展你了解多少?苏绣,是昆明地区刺绣图案商品的统称,为苏州市吴中区民俗传统式工艺美术。苏绣始于苏州市,是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别非遗文化之一。

苏绣起源地在苏州市吴县一带,现在已经遍衍无锡市、常州市等地。刺绣图案与养蚕技术,缫丝离不开,因此刺绣图案,又被称为丝绣。清朝建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朝是苏绣的鼎盛时期,真可以说派系繁殖,大师竞秀。苏绣具备图案设计秀美、设计构思恰当、绣工细腻、绣法开朗、颜色幽雅的特有设计风格,地方特色浓厚。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室的高新园区的镇湖镇(现改成街道社区)刺绣图案更为知名。镇湖是苏绣的关键起源地,苏绣中的八成商品来源于镇湖。

苏绣的起源地在苏州市吴县一带,现在已经遍衍江苏的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宿迁市、东台等地。江苏省土地资源富饶,气侯柔和,桑蚕比较发达,出产绸缎,从古至今便是锦秀名镇。优异的地形地貌,绚丽多彩丰富多彩的织锦,五光十色的软线,为苏绣发展趋势造就了资源优势。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蜀国已将苏绣用以服装。

三国时代,蜀国已将用以服装。吴王孙权曾命赵达宰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设计,有“绣iwc万国于一锦”之说。晋王嘉《拾遗记·吴》:“曹操常叹魏蜀未夷,军旅题材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群山地形兵阵之像。达(赵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妻子曰:‘墨韵之欲,甚易歇灭,不能久宝;妾能刺绣图案,作诸国方帛以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於吴主,世人此谓‘针绝’。

宋代据《清秘藏》描述,“宋人之绣,针线活细腻,线缠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此。分染精妙,光采射目。青山绿水分近远之趣,亭台楼阁得深遂之体角色具瞻眺栩栩如生之情,花鸟鱼虫极冰肌玉骨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由此可见宋代苏绣造型艺术已具备非常高质量。

明代时,苏绣已变成昆明地区一项广泛的集体性副业产品,产生了“家家户户养蚕技术,每一户都刺绣图案”的隆重开幕。江南地区已变成棉织手工业者核心。在艺术创作层面发生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象征的吴门画派,促进了它的发展趋势。明星融合绘画作品开展再制做,所绣优秀作品惟妙惟肖,墨笔风韵酣畅淋漓,有“以针做画” “鬼斧神工”之称。此后,造型艺术在绣法、颜色图案设计诸方面已产生独自一人的风格特征,在艺苑中吐芳隽秀,与书画艺术匹敌争艳。

清代的苏绣以“细致雅洁”而出名,那时候的苏州市更拥有“绣市”的美称。清朝后半期,苏绣在绣制技术性上拥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新发生了精致的“双面绣”,仅苏州市一地专业运营刺绣图案的店家就会有65家之多。

苏绣16种针法图解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刺绣技艺,苏绣的针法是极其丰富的。目前常用的苏绣针法有平针、绕针、散套、虚实针、乱针、滚针、打子、抢针等。选用合适的针法,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不同造型的色泽感、空间感和质感,增强苏绣艺术的表现力。

1、缠针

又叫绕针,是用斜行的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由这边起针到那边落针,方向是一致的。针迹要匀密,边口要齐整,如果线纹乱,针口毛,则不足取。

这种针法绣小型花叶和枝干可以采用,但只宜于单一色的形体,如一瓣花,一片叶有色调深浅的就不大适用。绣细花瓣,如菊花之类以及绣字是适宜的。

2、平针

平针是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是各种阵法的基础。平针技法的线条组织排列均匀整齐,刺绣时不能重叠,不能露底。

3、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态,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这种针法可以说是直针的发展。其配色是把深浅分成批数,一批一批地逐渐使其匀接,要求批批匀挣,针口齐整。抢针有反抢和正抢之分。

反抢是由内向外绣,绣一批压一条线在里面,使得批批齐整。正抢是由外向内绣,不加压线。抢针遇有花瓣重叠,叶片交错,枝茎分歧时,在显出的地方留一线距离以露出绣底,分清界限。

但因其线条组织有一定规律,成品比较结实,色彩浓郁,绣带有图案意味的图样最为适宜。

4、虚实针

虚实针是虚、实并用、以实形虚的针法。针愈稀,线愈淡,乃至于不绣的地方与绣地同,这就是虚实针。如绣笃笔画的山水,象斧劈的石,平远的水,在着墨处皆用密针深色,不着墨处则用虚针淡色。

5、乱针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适宜制作刺绣欣赏品的一个绣种,在绣制技法上,它一改传统针法的运针规律,而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施色的手法来表现画面。

乱针绣运针自如,用色灵活,施展余地大,它通过绣线在一次再次的加色中,层层搀合,或者用多种色线合并后,层层绣制出绣面的色彩,它在错综交叉的线条中,显示出的绣面形象丰满、含蓄、耐人寻味。

6、滚针

两线紧逼,连成条纹。线条转折比较灵活,无论直线、曲线都比较恰当。常用于刺绣走兽的须、眉,人物的头发、衣服的褶皱,或者细狭的图案纹样。

7、链条针

也叫辫子股,形状像头发梳成的辫子,比较结实均匀。是以并列的等长线条针针扣套而成的。

8、盘金

盘金是平金的简化,是以丝绣图案为依据,将金线回旋,加于图案边缘的绣法。盘金的作品光亮,平匀齐整,具有富丽辉煌的装饰效果。

9、打籽绣

打籽绣属于点绣的一种。是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绣一针见一粒子,故称“打籽绣”。常用于装饰性较强的图案。

10、散套针

是目前苏绣欣赏品种最常用、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线条高低参差排列,分皮进行,皮皮相叠,针针相嵌。

由于线条组织形式比较灵活,因而善于表现刺绣物体的丝理转折,不受色级、层次限制,能够细致地表现花卉、翎毛的生动姿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11、平铺刻轮

12、井字针

13、三角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