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行书字体欣赏
当代书法艺术生存状态转型的背景下,行书作为书法的主要组成,逐渐成为书法发展和表现的主体。不少书法爱好者都喜欢行书字体。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行书字体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行书字体欣赏
行书字体欣赏图片1
行书字体欣赏图片2
行书字体欣赏图片3
行书字体欣赏图片4
行书字体欣赏图片5
行书的章法
行书的章法较楷书的章法复杂得多,行书可分为字字独立的行书,如《兰亭》、《韭花帖》等,典型的是《韭花帖》,由于字距行距较大,使人视觉易于集中到单字上来,这类行书追求单字内的完美,字的大小变化含蓄,字与字之间呼应含蓄,行轴线变化不大,这类行书有静气,更为灵空平淡;另一类是夹杂草书、字的大小变化比较大的行草书,如《祭侄稿》、《箧中帖》等。这类行书字距小,行距大,一行中字大小变化大、字与字之间呼应强,行轴线变化大,行与行之间有变化,整张作品的节奏、情感变化大。
一、字的轴线与行的轴线
所谓字的轴线是指经过字的重心,把该字分成平均两部分的直线,如图中的第二行我们给各字画出了它们的轴线,它能表示出字的运动趋向。
行的运动线是指参考字的轴线,用一条曲线来表示一行中字的运动变化,如上图第四行我们用绿线来表示行的运动线。
上图第三行是把字的轴线调整后,行的运动线呈现直线的效果,如果不是字的大小有变化的话,这样真的是如古人所说“字如算子”了。
二、一行中单字的外轮廓变化及行的外轮廓变化
我们给一行中各字画出它们的外轮廓,发现一行中并非字字都是长方形的方块字,而是多个形状各异的美妙的图形串联成一行的。
给一行字画出它们的行外轮廓线,我们发现一行字的外轮廓呈现起伏变化的曲线,这都要靠创造性的对单字进行收放伸缩、大小错落、疏密对比等来处理变化。
三、线的变化
从《箧中帖》我们可以看出字数不多的一件作品中,线有长短粗细、枯润浓淡等变化,如果说《兰亭》前后可以划分出三四部分不同但变化很微妙的线质,那《祭侄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线质对比。粗线给人厚实、沉稳,细线则是灵动飘逸;圆线温润,方笔则见凌角;长线舒展,短线利落;浓墨晕化,枯笔飞白......作品一气呵成,这些线有机结合,看似随意,实为巧安排。行书难,难在有法有情,自然而然,方为佳作,当然如能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最妙,那是可遇不可求。至于风格、个性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了。
四、墨的变化
我们从《箧中帖》看出墨的变化:如果我们把字理解成强弱不同的墨点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书法作品中墨点的丰富的变化、巧妙分布,一行中强弱墨点参差分布,行与行有变化,有如五线谱上动人的音符;古人在有意无意中,粘一次墨,写几字,直到墨枯,再粘再写,这样通过墨色变化,暗示出一种流动、时间延续、情感变化;墨的变化的另一层意思是书家有意使用不同浓淡的墨色来配合笔、纸写出不同美感的行书作品,如米芾的《值雨帖》用枯墨,效果完全不同于《箧中帖》。
五、书写速度的变化
从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三行的书写速度慢,倒数的二三行应该是行笔如飞,杀纸更见痛快,最后一行来来个跳跃,老米每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创造性表现,如《致彦和国士》后几行枯笔作书,何其怪,何其狂,何其妙!
最漂亮的行书钢笔字
最漂亮的行书钢笔字,是经过多年刻苦训练,精心模拟字体形态,下了苦功夫而写出来的字。
示例:
1、“后”这个字,虽然笔画少,但是在实用速度下,不太容易写好。
需要把握几个特点:一、第一撇是平撇,第二撇是附钩撇,注意竖撇的方向、长度与弧度,末端上挑时自然出锋;二、“口”的第一笔宜长,整体上,“口”与撇的下端在一水平线上。
2、“家”这个字,主要是下面的“豕”,两连撇短促而有力,写完后牵丝写右边,其他地方可以慢,最后这几笔,适合连笔快写,慢写反而容易不自然。
最好看钢笔行书又哪些
卢中南、顾仲安、田英章。卢的字潇洒清丽,顾的字点画精到,田的字谨严端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字都足够规范。写字是有规矩和技巧的,照规范的字帖练字,学不好至少不会学坏。我小时候比较喜欢顾仲安,现在则偏爱卢中南和田英章,而说起行书,我最喜欢沈鸿根(笔名“江鸟”)的字,可惜这些人的字我能力不行也学不来,只能没事的时候拜读,饱饱眼福。
说起钢笔字帖,不能不提的是庞中华,庞的字深得横平竖直之精髓,但是我以为不管任何字都横平竖直,不免失之于刻板,而书法界普遍的看法是他的字从书法水平上说不能算高。当然如果初学写字,照庞的练还是可以的,至少强过前面司马彦、李放鸣之流。
有什么行书字体好看的
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挺好
王羲之的《兰亭序》比较细腻 每个字都蛮好看的
http://www.idea168.cn/article/UploadPic/2008-6/200862022131776.jpg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细腻 刚劲有力,很漂亮,上面是地址你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