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鼎“外形特点
- 中国国家权力的象征“青铜鼎”,是怎样造出来的
- 中国三大鼎是什么
- 青铜器——鼎
- 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在古代的鼎到底指的是什么
-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介绍
- 西周禹青铜鼎的介绍
古代“鼎“外形特点
鼎由足、腹、耳、盖等部分组成。一般圆鼎为三足,方鼎为四足,但也存在四足的圆鼎。鼎一般无耳或有两耳,根据耳的位置立于腹壁上方,还是附于腹壁侧面,又可分为立耳和附耳。部分鼎还带有鼎盖,鼎盖上一般带有盖钮。
鼎腹部一般带有精美的纹饰,足部、耳部和鼎盖也有饰有纹饰的。鼎上常见纹饰有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扩展资料: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煮食器,材质以青铜或陶为主。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使用陶鼎,到金石并用时代,青铜鼎开始出现,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在周代达到鼎盛。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
除了作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甚至还有的被用作刑具。周代之后,随着铁器和灶台的普及,鼎逐渐被其他器形所取代。
宋朝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又有一些鼎作为装饰品出现,除仿古的铜鼎,还有一些是金银器、玉器或者瓷器。
中国国家权力的象征“青铜鼎”,是怎样造出来的
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曾经出现了以下四个时期: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以及铁器时代。而中国的古代人民,早在青铜时代便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青铜器的出现让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由原始迈入文明。不但如此,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代人民对于青铜的冶炼技术愈发成熟,对于青铜器的图腾纹案雕刻愈发美轮美奂。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步入了又一个高潮期。
青铜鼎作为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刻展现着其耀眼的风采,所以青铜鼎成为了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物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起源、功能、以及艺术特色等等。
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起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量大,精品多,并且艺术与科学价值极高。不但如此,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而最初的“鼎”则是一种烹饪器具,在一些地方是用来煮肉以及贮藏肉类的。
但是后来青铜鼎又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商周时期,等级制度严格,统治者需要用所谓的“礼”来维护其政治与权力。而在此期间,人们崇尚神明,祭祀成为了沟通人神的重要环节,因此统治者推出“鼎”这一礼器,所以青铜鼎又这样成为了礼器之首。
春秋时期青铜鼎的形态和组合与西周晚期的几乎相同,花纹和装饰也沿袭着西周时期青铜鼎的特点,在西周时期,就有对青铜鼎使用数量的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青铜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在等级秩序混乱的春秋战国乱世,青铜鼎更是成为了统治者建立统治的必需之物。
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功能
(1)青铜鼎的日常生活功能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青铜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器具,青铜鼎与青铜爵一样,不但具有日常生活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鼎”作为一种青铜炊具,本来是古代的烹饪用具,相当于现代的家用锅。因此青铜鼎在日常生活中,用来烹饪煮肉以及贮藏肉类。
那么为什么青铜鼎最终成为了象征着国家权力的礼器呢?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又“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传说黄帝一统天下后,曾铸鼎荆山,后有龙迎黄帝以及众人。包括大禹曾经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在荆山的下面,用来象征着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成为传国重器。因此,后世称取得政权叫“定鼎”。
而在奴隶制时期,鼎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更为人所熟知,皆表明了鼎这种器物在古代社会中特殊重要的地位。
所以,青铜鼎不仅是表明身份等级,更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比如现流传至今的“问鼎中原”、“三国鼎立”等等词汇,就包含这种意思。
(2)青铜鼎的政治功能
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全国的重器,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这一个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而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为了庆祝联合国50年华诞,中国在1995年10月21日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象征着和平与团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青铜鼎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而它的政治功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艺术特色
(1)青铜鼎的种类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十分纯熟,创造出的青铜鼎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以下四种种类: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
在这四种青铜鼎中,鬲鼎和扁足鼎创造于商周时期,它们的形态与功能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因此鬲鼎和扁足鼎的使用时间非常短,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方鼎作为方形槽或长方形槽的四足双耳容器,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因此圆鼎是历史上流行时间最长的青铜鼎式。圆鼎的基本形态是腹腔非常圆而深,耳小直立于口缘上,三足为锥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圆形的青铜鼎已经成为了最主流的礼器,更是用来“明尊卑,分上下”的礼器。
(2)青铜鼎的艺术特性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中国古代工艺领域上的一大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顶上的纹样构成上下左右连续四个方向,逐渐统一但并不单调。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顾名思义,没长角的小龙缠绕叠压;在此之外还有目羽纹,则将羽毛形状的纹路做成眼睛形状的;还有绳索纹,像绳索的样子以及像贝壳一样的纹路,总体来说,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
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的精妙华美,而此时青铜器的装饰从印纹发展到了划纹,青铜鼎上的纹路因此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四、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特点
1、青铜鼎大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室的衰弱,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列国诸侯所铸造的青铜器具不断增多,而青铜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各个诸侯为体现自身的权利,拼尽全力铸造青铜鼎,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大量出现。
2、青铜鼎表面花纹逐渐精良。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青铜鼎的冶炼雕刻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各种铸造方式,比方说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从青铜鼎表面花纹的精良,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五、为何青铜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消失
无论是夏、商、周时期,还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作为礼器之首,是王权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在秦朝时期,青铜鼎的王权象征意义便逐渐消失了呢?
秦朝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在秦朝之前,对于王权的定义并不准确。所有的统治者需要一件实物象征着王权,这便有了青铜鼎的出现。而在秦朝建立之后,王权已经固定,秦始皇作为皇帝象征着王权,这时候并不需要一件死物去象征着权利。
因此从秦朝之后,青铜鼎更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件尊贵的宝物。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将年号改为”元鼎”。这从另一角度上能够看出,尽管青铜鼎不再象征着权利,但它仍然在统治阶级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六、结语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青铜鼎作为中国古代的礼器之首,是青铜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原始社会时期,原本只是普通炊具,。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鼎的性质发生变化,其中一部分作品制作加工讲究起来,体量也加大了,实用意义逐渐减弱,逐渐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的造型雄伟祥和,古朴端正,象征着王权。
有史学家认为,青铜鼎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有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
中国三大鼎是什么
中国三大有名的青铜鼎分别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这三大青铜鼎堪称是中国的国宝。鼎是我国古人用来烹煮和盛装肉类的器皿,古时候的鼎一般都是用青铜来制作,流传下来的青铜鼎有不少,其中有三大鼎特别有名。
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
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青铜器——鼎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兽面纹鼎,商代前期,饪食器,通高21厘米,宽18.3厘米,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羊父丁方鼎,商代后期,饪食器,通高21.3厘米,宽17.1厘米,重3.12kg。
鼎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三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壁上有铭文1行4字:作父丁。羊。
铭文记:为父亲丁做器。“羊”为族名。
史斿父鼎,西周早期,饪食器,通高41厘米,宽19.5厘米,重2.52kg。
此鼎口微侈,有立耳,分裆,实足。颈部饰列旗兽面纹,兽面中部附饰浮雕牺首。内壁铸铭文3行8字:史斿父,作宝尊,彝鼎。七五八。
记史游父做鼎。铭后所附数字是八卦符号,表明铸造此鼎时曾经进行过一次占筮。
师旂鼎,西周中期,饪食器,高15.8厘米,口径16.2厘米,重1.92kg。
鼎圆浅腹,腹倾垂,二直耳,三柱足。颈饰一周长身分尾垂嘴的鸟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
唯三月丁卯,师旂众仆不
从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引
以告于伯懋父。在,伯懋
父乃罚得、显、古三百锊。今弗
克厥罚,懋父令曰:“义,
厥不从厥右征,今毋,
其又内于师旂。”引以告中
史书,旂对厥于尊彝。
(仆:指师旂管辖的一些人。友:这里指同事或下属。内:交纳、上缴。这里指交纳一定的罚款。)
铭文大意是:这是三月的丁卯日,师旂因为他属下的许多仆官不跟王去征方雷,派了他的属僚引把这件事告到伯懋父那里。说:“在的时候,伯懋父曾罚得、显和古三百锊,现在没有能罚”。伯懋父命令说:“依法应该放逐像这些不跟右军一起出征的人,现在不要放逐了,应该交罚款给师旂”。 引把这件事告知中史写下来。师旂对扬这个判词,铸这件彝器。(唐兰释文解说)
这件铜器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军法处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是研究法律史的珍贵资料。
史宜父鼎,西周晚期,饪食器,通高37.5 ,宽37厘米。
鼎双立耳微向外撇,腹略鼓收敛成圜底,兽蹄足较粗壮。口下饰几何纹。造型和纹饰具备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特点。
器内有3行16字铭文:史宜父作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陈侯鼎,春秋前期,饪食器,高23.6厘米,口径31.6厘米,重5.58kg。
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双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环饰窃曲纹带。
器内壁铸铭文4行21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陈侯作□
妫四母媵鼎,
其永寿用之。
该器的铸造时间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铸器者为陈侯,物主为“□妫四母”,“其永寿用之”为祈语。器物主人妫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陈侯王室,妫字前无法辨认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
从器物的特征看,陈侯鼎的盂腹较似以毛公鼎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类器,但已变浅,蹄足也向细长发展,窃曲纹笔道略见粗疏。铭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时也考虑左右之间的交替,笔道流畅,遒劲有力,从铭辞内容看属媵器之类。上述各项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类器及其它类别的青铜礼器共有的时代特性,故定陈侯鼎为春秋早期器。
该鼎原为前清翰林院编修陈介祺旧藏,《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著录。陈氏手拓其铭,传之于世。五十年代,该器归为国有,入藏故宫博物院。
单孝子鼎,战国前期,饪食器,通高23.6厘米,宽31.8厘米,口径21cn,重4.64kg。
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牺。器身饰弦纹二周。
盖、器对铭,各铸铭文16字:王四月,单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铸飤鼎鬲。
意为:在王四月庚寅这一天,单孝子命铸煮食之鼎。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明,饪食器,通高21厘米,宽15.7厘米,重2.28kg。
此鼎为圆形,短颈,鼓腹,双立耳,四扁形兽足。器身饰花纹,以回纹、勾连纹为地,口沿下为一周对蝉纹,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兽面纹,四足纹饰与造型相结合,形如上攀之龙。器外底有阴铸篆体铭文,字口填漆。方款为“敬一主人”四字,边款环以“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字样。
作为仿古彝器,此鼎融三代礼器的造型、纹饰于一体,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圆鼎上,同时采用扁平外撇的兽体替代圆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圆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对方鼎和圆鼎的双重模仿。纹饰的仿铸采用商周时期普遍流行的蝉纹和兽面纹,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兽面纹为主体、以蝉纹带为附属的古风。
雷纹四足方鼎,清乾隆,生活用具,高14.8厘米,宽13.3厘米。
此鼎体呈长方形,平折沿,束颈,口上有双立耳,平底,四柱足。腹部四面均饰有雷纹和直纹,直纹居中,雷纹环绕于直纹四周。外底中央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此器是清宫造办处仿照西周早期的青铜方鼎制作的,不过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
西周早期的方鼎为直颈,而且这个时期的雷纹线条流畅。而雷纹四足方鼎则颈部内收明显,造型相对古板,雷纹装饰线条生硬,结构规整。此鼎内还有烟熏的痕迹,表明该鼎已被派作香炉使用。
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古代用的鼎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古代的鼎分为陶鼎和青铜鼎
最先出现的陶鼎只是作为煮食物用的炊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青铜技术的发展,青铜鼎逐步的出现并且这时候青铜鼎大多出现在一些大家富户之间。但其作用依然是煮食物的炊具。
后期鼎逐步的演化为祭祀用品,并且由祭祀而来的王权象征。
因为社会规范的缘故,逐步的把各个阶层用鼎的规范用文字固定了下来。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在古代的鼎到底指的是什么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介绍
1、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出土于殷墟,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村民发现,至今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青铜器名为后母戊鼎(原名为司母戊鼎)重量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挖出时此鼎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后来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2、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西周禹青铜鼎的介绍
禹鼎 (Ding Tripod Made for Yu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为厉王时禹所作。禹鼎造型庄重,铸作精致。1942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任家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