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的“剃发令”、发式特点及演变过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7-01 23:40:23 浏览18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们在清宫戏中看到清朝的发式是阴阳头,也就是头发前半部份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然而实际上历史上清朝初期和中期发式并不是这样的,这种阴阳头式的发式是清朝末年才慢慢的出现的。清兵入关后,清朝专门颁布了“剃发令”,全国推行清朝满族发式,在“剃发令”推行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头发上的这点事死了非常非常多的人……

一、清朝的“剃发令”1、早有先例

清朝的“剃发令”并不是入关后多尔衮的发明,早在满洲建国时期,就开始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发式,并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

据考证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天命四年,伴随着后金的四处征战,剃发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皇太极在位时又两次下谕令归降将士和人民剃发易服,违令者重罪。

2、剃发受挫

吴三桂在山海关请求清军援救,在面见多尔衮谈好条件后,立刻被要求剃发,来不及剃发的打完仗后也全部剃头归顺。在进北京途经通州时,要求通州全体剃发,进驻北京后,正式下发“剃发令”。

但是当时满族立足未稳,汉族官员剃发这寥寥无几,许多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百姓也常常揭竿而起。多尔衮害怕局面控制不住,下谕取消,因此“剃发令”仅实施一个月后就无疾而终。

3、杀无赦

顺治二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汉奸孙之獬为了讨多尔衮的欢心,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顺之意,一日,剃发、留辫,易服上朝,但是在朝堂上被汉官排挤、又被满族官员瞧不起。

孙之獬心生怨念,给多尔衮递折子,要求重启“剃发令”。

孙之獬的这个建议,正合多尔衮的心意,原因是多尔衮自认为清朝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了彻底征服中原汉人,早就想要重新启动“剃发令”。

多尔衮顺水推舟,采纳了孙之獬的建议,下令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全体军民必须剃发,违令者“杀无赦”。

民间称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精神和风俗,各地掀起了风风火火的“反剃发运动”。

为此,清朝统治者开展了残暴的暴力镇压,惨绝人寰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杀的是血流成河、人头滚滚、十室九空。

经过三十多年的抗争和杀戮,最终是清朝统治者获得了胜利,天下汉人全部剃发易服,不从者要么被杀、要么逃亡海外、要么遁入空门。

二、清朝发式的演变1、金钱鼠尾

清朝初期的发式被称为“金钱鼠尾”,就是将脑袋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头顶上如铜钱大小的一块有头发,这点儿头发要编成一个小辫子垂下来。

清朝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意思是不符要要求的也要杀头,据说头顶的辫子要能从铜钱的眼中过去,方为合格。

而且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许留上唇左右十余根,其余的都要镊去。

2、金钱猪尾

自嘉庆初年起清朝发式有所变化,头顶留发的位置没有变化,但是已经不只一个铜钱大小,而是有四五个铜钱大小,几乎是一个手掌的大小,头发的数量明显增多,辫子也变的粗壮了。

有人戏称其从“鼠尾”变成“猪尾”了。

胡须也不再是只有上唇的十余根了,而是包块下巴在内的全部了。

3、阴阳头—半瓢式

到了清朝后期,即从嘉庆朝以后,清朝的发式逐渐变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前面剃光,后面留有大长粗辫子的“阴阳头—半瓢式”。

三、清朝发式演变的特点1、由少到多

清朝发式是沿着头发越来越多的趋势变化的,头顶留发面积越来越大,辫子越来越粗。

2、潜移默化

清朝发式的演变是一种潜在的运动,没有人倡导、没有人组织、没有人限制的,上至王公大臣、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

3、加速运动

发式的演变过程并非匀速,前150多年虽然是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速度非常慢。而后面的100多年,蓄发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蓄发面积增加的也是加快的。

整个的变化过程是和清朝国力、统治强弱有成正比的关系,清朝统治力强的时候,变化就慢,统治力减弱,变化速度快,增加面积大。

到清朝末年,清朝将要灭亡时,“剪辫子”运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剪掉了辫子,告别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去追求新的时代。

当满清“遗老遗少”的发辫被强行剪掉的时候,满清王朝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