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李老师浅谈怎样辨别“传世瓷器”和“出土瓷
鉴别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老瓷与新瓷之间,在大部分器物中,在正常状态下,是正与反相对立的关系。在这里只写有关老瓷器方面的特征与共性。一、一般老瓷器的釉面温润如玉,没有耀眼的浮光。二、传世老瓷器在釉面上应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痕迹,分布状况自然有序。三、出土的老瓷一般应有土腥味存在。随着时间流逝,土腥味逐渐变少。四、出土的老瓷,有的有土锈斑痕入釉的现象。五、出土的老瓷,如有开片纹、土斑锈应侵入釉中的开片中,呈晕散状存在。六、一般老瓷的胎质细腻坚硬。七、一般老瓷的胎骨重量、手感适中。八、一般老瓷的胎壁厚薄适中。九、一般老瓷的纹饰流畅自然。十、一般老瓷在器物造型上,以实用为准则,无臆造现象。十一、老瓷的釉面彩料属低温铅釉料,日久可见银光色。十二、老瓷的青花色调,埋入釉下,没有漂浮的感觉。当然鉴别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还有很多。而且每个人的鉴别区分方法可能都有不同。在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鉴别区分方法。最后,新老瓷器的鉴别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牵涉到瓷器的胎质、釉面、发色、器型、纹饰、制作工艺以及反应在瓷器上的时代特征等。又可通过瓷器上的这些特征来断定它的年代。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古瓷的仿制层出不穷。已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在收藏古老瓷器上一定要谨慎行事,避免受骗上当。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以明清时期为例,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再按帝王年号细分。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从器物鉴定角度看,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离现代较近,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尽量缩短时间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阶段,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共29年,前后阶段共62年。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称空白期。第三期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开启晚明风格。第四期为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为明末,天启、崇祯,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清初,顺治,18年。二期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为清中期,乾隆、嘉庆,共85年。四期为清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时期。第五期为清末,光绪、宣统,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划分,另外还有几种特定时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朝“宣青”时期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专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无官窑款时期)、“克拉克”青花瓷(专指以明万历朝外销西方的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以明崇祯朝青花精品瓷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时期“翠毛蓝” 青花为代表)、仿古瓷兴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为代表)、伪品泛滥期(以清末民国初制作的赝品为代表),还有祥瑞瓷(专指天启、崇祯时期带日本风格的瓷器)、南明瓷(专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权瓷器)、洪宪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为代表)、广彩(专指清中期景德镇制瓷胎运往广州彩绘的外销瓷)、浅绛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绘瓷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启、崇祯,清代顺治和光绪、宣统,分别处在朝代更替时期,器物具有过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见正式署帝王年号款的还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几个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见到署干支年号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仅在位30天,均无标准器传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换代对器物风格的影响,就日常生活用品来说,这种变化是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以及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的出现而变化的,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 以上所说,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发展概况、时代典型特征和器物总体风格来划分的。但要注意在每个朝代更迭或过渡时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着后代的雏形,后代亦常常带有前代遗风,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难截然划分清楚。
鉴别大明万历年制青花鱼盆有哪几种方法
鉴别大明万历年制青花鱼盆有以下哪几种方法:
(一) 看器型,胎釉
万历瓷器型繁多,有沿用前朝的,也有创新的镂空洗口瓶、蒜头瓶、以及大缸、鱼盆、大罐是万历瓷的一大特色。文房四宝用具增多,特别是盒类品种多样。
万历瓷的胎体,质地粗松,比较厚重,器身不规整特别是底足和口沿部分能看出,修足随意,底部多有火石红或窑红出现。后仿之物器型规整,胎体过于精细,重量比真品还重。
(二) 看装饰工艺
万历瓷装饰工艺技法十分复杂,常用的有镂雕、镂空、暗刻、开光。绘画风格繁密,布局较满,民窑色彩较强,绘画不精,到晚期画面更不讲究,布局繁缛,比例失调,而仿品图案格局疏散,有的虽然也极力模仿万历繁缛的画工,但布局空白较多,纹饰呆板,不流畅,视感上没有饱满热烈的气氛,而且画工过意精细,反而露出破绽。
(三) 看图案色调
万历瓷青花色调早期与晚期不尽相同,早中期青花呈色兰中泛紫,晚期则灰暗晕散。后仿五彩瓷最多,但后仿色调单薄,不如真品厚重,最具特征的是万历五彩中的枣皮红色,仿品不能准确掌握枣皮红的呈色,仿出的红色都比较浅淡,达不到那种感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万历瓷釉为乳白色,较厚,有玉质感,仿品釉色大多青白,釉水较薄。
(四) 看器型工艺
万历瓷大器大多为粗砂底,外底中心微内凹,常在中心处施釉脐。官窑的碗盘类圈足足端大多呈滚圆,而民窑器底足粗率,可见明显的放射性**痕与火石红,有的为窑红。修足不规整。
仿品底足为直壁状,圈足刮削用现代工艺手法,不如真品刮削自然,显得呆板规整,反而看出破绽。在底部火石红方面不是自然渗出,而是人工渲染,有的刻意做旧,与真品风格有异。
(七)万历彩瓷的价值评估
大明万历五彩名重一时,是明代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深受藏家喜爱,所以从清康熙一直到现代都有仿制。
豆青釉堆粉青花瓷器如何鉴定方法有那些
关于豆青青花瓷的鉴定方法,景德镇陶瓷世家王掌柜归纳总结为六看一听,希望能帮到你。
1、看青料
从青料的成色上就能大体区分一件青花瓷的所属时代。根据青料可看出是国产料还是进口料,苏泥麻青料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平等青料怎为明朝中期的。
2、看纹饰
鉴定一款青花瓷所属年代,除了看青料,纹饰也是一大鉴定因素。如纹饰用的是大片云的为空白期前后,括号云则为明末清初时期特有纹饰。
3、看胎釉
鉴定一款青花瓷的真伪,注意观察瓷器的胎釉。一些作假的胎釉或经过化学处理货为人工糊泥,经过化学处理作假的胎釉,如为涂上去的泥,用手指很容易就抠掉 了;如果是用胶水黏上去的,就很难弄下来了;因为是化学方法作假的,所以看上起没有真品来的自然。
4、看造型
将一款需要鉴定的青花瓷,在判断时代之后,将之与该年代的典型瓷器进行对比。各个时代的器皿,在造型上都有其时代特征,根据瓷器造型、口沿、圈足等细节进行对比分析,造假最难的地方是底足,这里尤其要看仔细。
5、看款识
鉴定一款青花瓷,观察其款识也是一方面,看字体结构、比划安排以及内容。如果为纪年款,可以查询其制作时间作为参考。
6、看工艺
虽说制作瓷器的工序就那几步,但是各个时代有其自身特点,制作瓷器的工艺也会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了解各个时代的制瓷工艺特征,是鉴定一款瓷器所属年代的一项参考依据,如明代瓷器一般都会有火石红。
7、听声音
一款上好的瓷器,敲击其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如有璺裂,发出的声音则比较沉闷。
望采纳,谢谢
如何鉴别清代青花瓷
中华自古多名瓷。在我国灿烂悠久的制瓷历史上,明净素雅、幽靓隽逸、极具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的青花瓷,自出现始就受到人们青睐,被誉为最具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瓷器。
青花瓷,又称“蓝花”、“白釉青花”或“白地青花瓷器”,有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多个品种。根据目前国内发现,青花瓷始现于唐,成熟于元,兴盛于明,到了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清代青花瓷器由于存世量较大且制作水准较高,已成为目前青花瓷器收藏市场的主流,像乾隆时期的铺首尊,前几年大约在60万元左右,现在则涨到了300万元。 专家认为,整个清代官窑青花瓷首推康熙时期,以康、雍、乾三代为佳,在投资选择上自然以此为首要原则。但清三代官窑青花瓷器价格昂贵,对资金要求很高。专家建议也可以选择清晚期官窑青花器,嘉庆、道光等时期的产品中也不乏精品。随着清代官窑青花瓷器尤其是清中期官窑青花瓷拍卖屡创高价,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仿制品,有些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对官窑青花瓷的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鉴别真伪显得十分重要。 清代官窑青花瓷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家认为,官窑青花瓷器深受皇帝个人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了不同特点,这也成了鉴定官窑青花瓷器的重要手段。 首先看造型,包括线条的收放、形状等。康熙时期的造型,硬朗挺拔;雍正时期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期造型、工艺复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比如双陆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品种和风格。 第二,胎釉彩。康熙时期特点是“紧皮亮釉”,釉面紧绷在胎体上,胎很硬朗,断口像贝壳一样硬,断面像糯米糕的切面一样细,蓝彩透彻亮丽。雍正时期的胎最白,含杂质最少。乾隆时期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第三,纹饰。纹饰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皇帝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康熙时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马人”较多,体现古代战争场面、战马嘶鸣的大场面较多,而康熙后期社会已经安定下来,则有耕织图等。雍正时期已基本没有“刀马人”纹饰,花卉、花鸟颇为流行,讲究秀美,布局也更加合理。乾隆时期纹饰复杂,装饰繁缛,受西洋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有西方妇孺、儿童画等等。 第四,款识。官窑款多六字、四字的,比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从字体上看,康熙时期多楷书款,雍正时期楷书、篆书并重,乾隆时期重篆书,嘉庆、道光时期多篆书,咸丰时期以后又开始重视楷书。从笔画上看,康熙时期笔画有力,而雍正时期则显得工整规范。 第五,底足特征。比如康熙时期有一种双圈足颇具时代特征。而雍正时期的器足则多呈现滚圆、细腻、光滑的泥鳅背特征。
如何从胎,釉来鉴定历代青花瓷
青花瓷器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成品白地蓝花。典型的青花瓷器是用含有钴的矿物颜料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1300°C 左右)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明以来习惯上把这种瓷器称之为“青花瓷器”。
青花的鼎盛时期在明清时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以及清代嘉庆朝(公元 1796—1820 年)以前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不仅产量大,而且还是很多种彩瓷的基础。
明代官窑青花瓷器可以分为六期,即:1、洪武期(或名曰“明初期”,含建文四年):公元 1368--1402 年2、永乐、宣德期(含洪熙一年):公元 1403--1435 年3、正统、景泰、天顺期(或名曰“空白期”):公元 1436--1464 年4、成化、弘治、正德期:公元 1465--1521 年5、嘉靖、隆庆、万历前期:公元 1522--1600 年前后6、万历后期、天启、崇祯期:(或名曰“明末期”):公元 1600 年前后--1644 年民窑青花瓷器的分期与官窑大致同,但因为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有时还要再粗略一些,最常见的是“三期说”,即明早期(洪武--宣德)、明中期(正统--正德)、明晚期(嘉靖--崇祯)。明代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的发展并不同步,有时还有很大差异,兹分述如下。
(一)、明代官窑青花瓷器:
1、洪武期
洪武青花瓷器胎体坚硬,胎壁厚重的器物有汽孔,胎呈白色;
2、永乐、宣德期
这时使用的青料是苏麻离青(或叫“苏渤泥青”、“苏泥渤青”),呈色浓艳,蓝中透红紫,料厚处有铁黑斑点(上图)。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差别主要是,永乐青花胎体比较轻,青花发色浓艳,花纹布局疏朗;宣德青花则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重于永乐,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凝重,花纹密度比永乐时大,器型明显增多
3、成化、弘治、正德期
成化官窑青花胎薄体轻,质地细腻、洁白;釉质莹润,釉色纯白,亦有些白中微透青。典型的器物造型有大小不等的各式碗、杯、盘以及“天”字罐、鸡缸杯、梅瓶、洗、盏托等。青花料为江西乐平出产的平等青料,呈色淡雅,一般为蓝中微泛青灰色,适宜绘画纤细图案;也有一些器物图案的局部发色较鲜艳,有铁黑斑点。
4、嘉靖、隆庆、万历前期
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产量较大,大件的罐、瓶等器型多见,胎质粗细不一,小件器物胎质细腻,大件器物胎质稍粗;釉面滋润。此期典型的青料是回青料,呈色为青中泛红紫;典型图案纹饰道教色彩比较浓重,有云鹤、缨络、八卦、八仙、松竹梅、折枝花托八吉祥以及树枝组“寿”、
“福”字等;婴戏、高士、鱼藻纹也比较多见,正面龙纹开始出现。
6、明末期
万历十九年(公元 1591 年)以后,官窑烧造趋于低落。高岭土取代了麻仓土,胎质硬度增强,万历晚期回青料绝,改用江西石子青料及浙江青料,发色浅淡,呈纯蓝或蓝中透灰色。天启、崇祯两朝,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已在若有若无之间,带正式年号款的两朝官窑器物非常少见。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
明朝早中期的民窑烧制青花瓷器大多胎质粗糙,胎色黄白或白而泛灰,还有些呈米黄色,胎质糠而微粗;釉层一般比较厚,有卵白、青白、青灰等釉色。器型以碗、盘最为多见,也有罐、瓶、炉、高足碗等。青料为国产,大多呈蓝中泛灰色,有不少色调灰暗;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主要是花卉、云气、动物等,基本都是简笔写意画法。
从成化、弘治朝开始,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些亦使用平等青料,一些绘画精细的作品开始出现。正德、嘉靖以后,民窑青花瓷器生产迅速进步,器型增多,绘画总体上趋于精细,与官窑青花的差异日益缩小。
一、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除个别品种和纹饰有所差异以外,两者之间的区别已不甚明显,可以合并研究。清代的青花瓷器可以按十朝皇帝的纪元顺序来记述,也可以按其发展变化的大致规律分为五期,即:
1、过渡期:顺治到康熙早期(公元 1644--约 1681 年)
2、鼎盛期:康熙中后期(约公元 1681--1722 年)
3、稳定期:雍正、乾隆(公元 1723--1795 年)
4、衰落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公元 1796--1874 年)
5、复兴期:光绪、宣统(公元 1875--1911 年)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顺治
据清代文献记载,顺治十一年(公元 1654 年)命景德镇造龙缸、十七年(公元 1660 年)又命造栏板,皆不成,当时御窑场生产尚在低落状态。一般所见顺治青花多为民窑产品,器物胎体厚重,胎体致密度不一,釉色白中微透青。青料为浙料,早期呈色蓝中透灰,晚期色泽浓艳。多见博古、花叶、玲珑石、云龙、蕉叶、“括号云”等纹样(右图),其中花叶图案上还常配有诗文,如梧桐叶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红叶题“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等。
2、康熙
康熙十九年(公元 1674 年)是御窑场大规模烧造的开端,民窑生产差不多也在此时开放渐入佳境。康熙青花胎体坚硬厚重、胎质细腻,呈色纯白;釉胎结合紧密,釉色前期白中闪青,后期呈色纯白,釉面有时会有桔皮皱纹或小棕眼。这时的青料为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尽管色调不一,但基本特征是呈色青翠明快、色泽鲜丽浓艳,由于窑工们对于青料性能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被誉为“翠毛蓝”或“宝石蓝”。这时的青花图案能分出浓淡不同的若干个层次,可以用多色阶描绘出图案的远近浓淡疏密,具有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加以绘画精工,康熙青花因而又有“五彩青花”之称。
康熙青花品种比较多,除白地蓝花外,还有哥釉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等。
3、雍正
雍正青花瓷器胎质细腻、胎呈白色,釉色纯白洁净而滋润。造型十分丰富,制作工整。青花图案不如康熙朝丰富,主要有缠枝花卉、花果以及一些人物、动物纹等。在青花呈色方面,主要是仿古,基本上没有自身特色,一种是仿明朝永乐、宣德的苏泥麻青,呈色浓艳,但所用青料为国产,模仿永宣呈色,黑色结晶斑系人工点染出;另一种是仿成化青花,色彩浅淡,描画精致,颇得成化神韵;还有一种是仿嘉靖青花,色调深沉。从总体上看,雍正青花呈色以淡雅见长,无论模仿前朝任何品种,所绘图案多为雍正本朝风格。另外,雍正朝对于铜红呈色能够很好地控制,青花和釉里红发色皆正的作品比较多见。
4、乾隆
从乾隆朝起,青花瓷器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在各类瓷器中所占的比例开始减少,但其数量和质量仍很可观。乾隆青花瓷器胎质细腻洁白,但硬度不及康熙瓷;釉细莹润,釉面光洁,有时有桔皮纹。器物造型规整,大小件均能制作得心应手,胎体厚薄适度,器型丰富,日用器、陈设器、祭器、文玩等应有尽有。纹饰绘画工细,有花果、鸟兽、人物、吉祥图案等;青花料仍为浙料,呈色变化很大,和雍正一样,以模仿前朝为主,尤以仿永乐、宣德为、多见,青花图案开始有飘浮的感觉。
5、嘉庆
嘉庆朝开始,官窑民窑瓷器生产均趋向衰落,青花瓷器的主导地位也被粉彩等彩瓷所替代。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纹样特征,基本与乾隆时期相同,但胎质开始疏松,釉质稀薄,器物造型也日趋厚重笨拙。典型嘉庆青花纹饰特点与乾隆朝基本相同,但多见吉祥图案,画工开始粗糙,制作工艺粗疏;青花呈色基本稳定,但有色调灰暗且时有晕散,青花飘浮。青花釉里红等品种已不多见,并且红色还原多不到位。
6、道光
道光青花瓷器胎色洁白但胎质疏松,釉质肥厚而稀松,釉面起伏不平有如波浪釉,胎釉结合不紧密。器型种类较多,但大都厚重笨拙。青花发色灰蓝,色料飘浮,纹饰呆板图案化,主要是吉祥图案。
7、咸丰
咸丰朝江西数度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战场,制瓷业生产衰落,咸丰青花瓷器比较少,各方面特点多同于道光,还多见哥釉青花。
8、同治
同治青花瓷器胎、釉均显松散,皆纯白色,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黑褐不清,纹饰漂浮,亦有哥釉青花、豆青青花。纹饰图案程式化,画风呆板,纹样多见吉祥图案和婴戏图,还有“寿”、“万寿无疆”、“喜”(其中有双喜、四喜、八喜等)等文字。
9、光绪
光绪朝青花瓷器一度复兴,主要是仿康熙青花,其精品几达乱真水平。但胎体较轻,釉色过白且釉质稀疏,青花呈色有纯蓝、蓝中闪紫、蓝中泛黑褐等色,图案飘浮感强(右图)。除传统矿物料外,还开始使用化学青料,呈色更为浮艳。光绪元年(公元 1875 年)、二年(公元 1876 年)宫中曾先后烧制大量青花御用瓷器,多带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等款识,还烧制过东、西二陵的祭器。
10、宣统
宣统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与光绪青花相同,化学青料更为多见,质感浮艳,呈色蓝中泛紫。因为纪元短,所以传世品不甚多。
书本上的知识只能作为鉴定的一部分作为参考,鉴定瓷器还是得多上手看,仔细观察各个瓷器窑口的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早点成为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