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的西夏国,是因居住于"夏"地而得名,与远古的夏朝毫无关系。但若要问此地为什么要称作"夏"呢?那就真与夏朝有那么点瓜葛了。
不过,要细讲起来,就得先从匈奴人开始说起了。
匈奴人赫连勃勃曾在此建立大夏国却说强大的匈奴在汉朝持续地打击下,势力逐渐衰弱,到东汉时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也在东汉大将军窦宪的打击下,不得不仓皇西逃,越过中亚草原去祸害西方的欧罗巴人了。
到了三国时期,雄才大略的曹阿瞒左灭乌桓,右抑匈奴,后来为了防止匈奴内部再次联合坐大,又把南部匈奴分为五部,让他们之间互相牵制监督,并成为守卫中原政权边境的屏障。
至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中原王朝司马家族的八王互斗,使国家陷于混乱之中。南部匈奴人刘渊也趁机起兵造反,自称汉王,并建立了汉赵政权(前赵)。
南匈奴部落联盟中,还有一个叫铁弗的部落,其首领为刘卫辰,因为与前赵皇帝刘渊是同族,被封为安北将军。有了这个头衔后,他带领族人周旋于前秦、代国、后赵等强权之间,逐步壮大起来。
后来刘卫辰被自己的成功冲昏头脑,竟不自量力地起兵偷袭正如日中天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被人家打得溃不成军,在逃亡的路上被杀死了。
刘卫辰死后,他的儿子赫连勃勃继承了他的职位,经过多年的东拼西杀,终于又建立了以匈奴人为主的国家政权,并以“大夏”国号。为了区别远古的夏朝,后世的史书又称赫连勃勃的夏国为"胡夏"。
赫连勃勃自认为是夏的苗裔赫连勃勃原来叫刘勃勃,与前赵皇帝刘渊一样,都是匈奴最伟大的首领冒顿单于的后代。冒顿单于曾经在白登包围汉高祖刘邦七天七夜,还是陈平用美人计使冒顿撤了围,刘邦才得以逃出。
回到长安后,刘邦认识到匈奴强大,现在还不能与之硬碰,就转而采取和亲的策略,不但与冒顿结为兄弟,还找了一位宗室美女,以公主之名嫁给冒顿单于为妻。
由于匈奴习俗是以母为姓,所以公主生的孩子就也姓刘了。因此,可以这样说,匈奴中的刘姓族人,都是冒顿单于与汉朝公主的后代。
刘勃勃强大后,就征发岭北十万各族人民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今陕西靖边一带)。城建成后,赫连勃勃自豪地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于是,这座用白色泥土筑建的都城,就被称作"统万城"了。
至于刘勃勃明明是匈奴人,为何要以"大夏“国号,应该是依据司马迁《史记》中引用的匈奴人说法:“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据史书记载,刘勃勃在日常生活、政务中常常以大禹后裔自居,这说明他很熟悉汉文化也很认同自己华夏族群的身份。后来他改姓为赫连,同样是因为以母为姓不合于华夏礼制。他说古人氏族没有常规,有以祖上称号为氏的,也有以出生地为氏的,现在他已经称帝,且权势美好显赫上连天穹,所以就以赫连为姓吧!
从此,世上就有了”赫连“这个姓氏。现在姓赫连或者赫的人当中,有一些就是这位”大夏“皇帝的后代。
李元昊的西夏则是以地取名宋朝时,原在青藏高原游牧的党项族,受到吐蕃的威胁向东迁移,被唐朝接纳安置于夏州一带,{夏州就是当年大夏国皇帝赫连勃勃所建的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称之为"平夏部“,这部分党项人就是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旧唐书》记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就是说,党项族主体是古代诸多羌人部落之一,但却像吐谷浑一样,上层的统治者是由从东方迁徙而来的鲜卑族拓跋氏。
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在唐朝末年平定黄巢起义立了大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和夏州节度使,并被赐姓为李,从此这支李姓后代就成了这块土地的正式主人了。
北宋年间,李氏依据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肥美的牧场和可作为货币使用的优质青盐迅速富强起来,并不断攻占四周的土地,不久就膨胀到敢于与吐蕃、回鹘甚至宋朝开展大规模的战争了。
到了李继迁的孙子、野心勃勃的李元昊成为党项族的首领后,决心叛宋自立,成立一个可与宋、辽平起平坐的国家。
他首先废除唐朝赐予他家族的李姓,自称为嵬名氏,又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接着又颁布秃发令,恢复了本民族的服饰。
一切准备好后,李元昊于北宋宝元元年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大夏”,又称“白上国”。因其地处西部地区,为避免与赫连勃勃的"大夏”混淆,史学家又称其为西夏。
建国后的西夏,因与宋、辽连年发生战争,使国力大为削弱,后来终于在与蒙古大军的惨烈战争中,被彻底灭国,从历史中完全消失了。
西夏的国虽灭,民犹在,网上说西夏人被蒙古军队屠杀殆尽,不符合历史事实。
实际情况应该是,尽管党项这个族名没有了,但其族人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应该很多,比如李自成就被认为是西夏王族的后代。我有几个老家在甘陕地区的拓姓同事和朋友,也讲过他们曾听老辈人说,祖上是西夏的皇室。
结语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大致了解了西夏得名的原因。现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宋朝时期的西夏国人不是远古时夏朝的后裔,他们之所以夏为国号,只是因为建国在夏州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