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翻白眼的至高境界
- 八大山人的画为什么翻白眼
-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 一个画家,好像明末清初的,他笔下的动物都睁着大眼睛啊呈现出蔑视什么的,特别不修边幅
- 朱耷画的鱼和鸟为什么都翻着白眼
- 从明皇孙到穷道士,朱耷挥毫傲骨凌霜,靠实力甩了清王朝无数白眼
- 他的名字写出来像“哭之笑之”,他笔下的鸟兽都喜欢翻白眼,他是谁
- 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画面通过哪些方面体现画家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翻白眼的至高境界
古人的图像思维造就了象形文字,而今人的图像思维创造了表情包,各式各样奇奇怪怪、大跌眼镜、趣味无穷的表情包们深受人们爱戴。
据调查,在这些千奇百态的表情包中,最受大众偏爱竟然是翻白眼。“给你一个白眼尽情体会”,一个白眼涵盖了多种表现情感,鄙视、愤怒、不屑、冷漠......
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翻白眼的那些表情包,而是一个画翻白眼的怪人,名乃八大山人也。
我对艺术界了解的并不多,认识八大山人也是一个偶然,但却印象深刻,人总是会对一些很与众不同的风格产生偏爱,更何况,八大山人的画极有趣味,最喜欢他画的那一群带有一种“别烦我”的孤傲任性的生物。
他画的鸟翻白眼,他画的鸭子翻白眼,他画的鹿翻白眼,他画的鱼翻白眼......有眼的活物齐刷刷目光朝上,满眼是对世界的嫌弃和痛恨。
显然,八大山人那些翻白眼的画作除了趣味,还有对周遭的愤怒及痛恶,而这一切和他的人生经历脱不了干系。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朱耷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孙,生来是皇族后代,八岁吟诗,十一岁提笔就能画青山绿水。聪明又上进,整个人生活在荣华富贵,悠然华丽的生活里。但正当人生意气风发的19岁时,也就是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彻底灭亡。
作为明代贵族,朱耷一家显然是逃不掉悲惨命运,整个家族90多口人遭屠杀,他和母亲、弟弟逃到山里躲过一劫,妻子、孩子却惨遭不幸。本来即将大展宏图的华美人生,彻底淹没在洪流之中。
一系列打击之后,23岁的朱耷出家为僧,后期改名为八大山人。“朱”去掉“牛”’字 ,“耷”字去掉“耳”字,变成——“八大”。
古代“牛耳”代指权力,“执牛耳者”也就是执掌权威的人,朱耷没了牛耳,从皇族沦落到落魄下层民众,显然,朱耷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愤世嫉俗的敌意。
可是他一介书生,又怎么能像将士般赤战疆场哪,于是,他用小动物们的白眼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厌恶,以此来安放自己失意的悲戚命运。看,一个白眼,两个白眼,三个白眼......
当然,仅凭借一个一个的白眼并造就不了朱耷书画界一代宗师的名号,朱耷也并不是仅仅画这些翻白眼的小动物。
朱耷擅于画花鸟、山水,他作画用墨很少,往往是一大张白纸上安放的是集中一团的小小主角,一鸟,一花,一树,一雏鸡,一方印章都是纸页间唯一的墨迹主角。
他为他的画题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权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在朱耷的画里,好像越是简,就越有料,也就越引人瞩目。物越简练,形象就越突出,表达的情感就越浓烈。
常理来说,笔墨越少,越难以构造形与意之间的联系,然而朱耷不仅做到了布局合理,而且增添了生动的趣味性,即使主角简单,却并不单调寂寥。
保持自己特有的个人风格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那样子不会让人轻易忘记你。
朱耷以他奇特的作画特点在诸多画家之中辨认度极高,更易脱颖而出。当然,更多的是要得益于他凄凄惨惨戚戚的人生转折点。
当千言万语都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一个眼神或一个表情却能替代所有情绪,我一直比较偏爱那些无言或是只言片语,却意味深重的表达方式,文字也好,影片也罢,都最能感染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
不想和别人说话,翻个白眼。
身体不舒服,翻个白眼。
堵车,翻个白眼。
失恋又失业,那就翻两个白眼。
八大山人的画为什么翻白眼
八大山人的画翻白眼因为:将物象人格化,抒发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
1、朱耷一幅画由一只独鸟,或一条游鱼构成,旁边留有大量空白,而且,所绘动物都有一双不同于真实动物的大大的白眼,仔细看其所绘动物的神态,不觉的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眼神倔强中带着傲慢,俯视整个天地,在进一步看,其中又透露着些许的无奈。
2、朱耷生活在明亡清立、改朝换代的时刻,前朝贵族、皇室后裔,把自己名字中的“牛耳”去掉改名“八大山人”,恨不能复国,于是中年之后画了很多翻白眼的禽鸟,抒发情绪,也对抗自己的命运。
3.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
4、作为明代贵族,朱耷一家自然成了扫除目标。他和母亲、弟弟逃到山里躲过一劫,妻子、孩子却在逃难中全都去世了。一系列打击之后,他出家为僧,从此开始写写字,作作画。再后来,他把名字也改了。朱“去掉“牛”字,“耷”去掉“耳”字,变成“八大”。
“翻白眼”典故:据说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他对于自己看不起的人都是翻着白眼跟他们说话,只有遇到看得起的人才会把黑色的瞳仁翻出。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八大山人,名朱耷(公元1626—1705年)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明宁王朱权的后裔,出生在明朝危亡的时候。明亡后,由于政治挫折和家道中落.迫使他出家为僧。后为道士,并在南昌市郊建造青云谱道院。出家后,他的别号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其中“八大山人“用得最多。八大山人是一位诗、书、画俱精,尤以水墨写意花鸟震惊于世的艺术家。他的花鸟画作为典型的文人画而上承陈白阳和徐渭的水墨大写意,下启“扬州八怪“乃至清末之“海上画派“和现代的齐白石等人,成为文人花鸟画发展线索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的那种不拘成法的构图,大胆夸张的造型,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笔下的鸟独具特色:都翻白眼,意为:白眼看“清”天,以此发泄对大清国的不满。
一个画家,好像明末清初的,他笔下的动物都睁着大眼睛啊呈现出蔑视什么的,特别不修边幅
朱耷,(zhū dā)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 八大山人
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证,朱耷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六,曾带着母亲和
弟弟住在南昌市抚州门(进贤门)外绳金塔附近。当时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劳动人民聚居之处。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沽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朱耷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
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从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从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 朱耷作品
以后至六十二岁。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朱耷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是朱耷创作旺盛时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当时诗人叶舟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朱耷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说朱耷葬于南昌城郊窑湾了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另据《新建县志》《西山志》载:朱耷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岭一带。墓葬确在何处,已难查考了。
款识字号
朱耷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朱由桵,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青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本段艺术特色朱耷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 朱耷作品
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
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又学黄山谷,但到晚年变法,删去冗繁,祛除华丽,绝不依傍于古人。他以画法对字法进行变形处理,再以中锋篆笔使转腾挪,而不用提按之法作草书,再兼以章法结字之法,如枯藤绕岩,老树着花,一派高穆华瞻气息,高出尘俗之上。八大山人的书与画,均有一股冷峻而不可企及的高士气派,倾诉着他孤臣孳子的亡国之痛。早期代表作有行书《刘伶酒德颂卷》,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有《录程颐四箴轴》、《黄竹园题画诗轴》等。
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表现。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朱耷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
八大山人书画(19张)朱耷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朱耷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朱耷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朱耷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正如当代学者、诗人、书画家南山乐山评论说:八大山人山水,看似怪异、荒率、粗糙,多类似恃才放旷、初学之作,然细品之,则似见黄公望之繁茂;董香光之清净;倪云林之简远。更其出三者之右者,则为诡异奇伟,直入阿罗汉之境界也。
本段成就影响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怪异晦涩中隐含着痛苦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还有,他画上的题诗、签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号“八大山人”,解释的人很多,至今学者们还有不同争论。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说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组成,有的人则持慎重态度,称之为“屐形印”,因为它的形状像只木屐。至于他画上的题诗,许多句子更是令人难解。
然而,八大明确地告诉我们:“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因此许多学者经细心的研究,从他的画意和字里字间,探听出许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写作 ,很长时间人们一直称它为龟形画押,因为其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后来才看出,原来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组成,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个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标志着明朝的灭亡。那么这个画押,也就表示对国亡的纪念。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经画了一幅《古梅图》,树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几枝杈椰,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饱经风霜雷电劫后余生的样子。其上题了三首诗,第一首写道:“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梅花吴道人”是指元代画家吴镇, 朱耷作品
自号“梅花道人”。方框内的字,显然是被当时或稍后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狱灾祸。不难猜测,这个字不是“胡”,即是“虏”。清代统始者以满族入主中原,最忌讳的也是这两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扫除“胡尘”,朱耷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第二首诗写道:“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下,画兰花露根不画坡土,人问何故,他回答说:“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你难道不知吗?”二是殷遗民伯夷、叔齐在周灭殷以后,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原来八大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也不画坡土,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他这个明代宗室子孙,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国破家亡,复国无望,这使他不能不“苦泪交千点”了。
八大题画诗,是解开他画意的钥匙,然幽涩难解,如迷如雾,许多学者都下过一番功夫进行破释。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鸟册》(今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其中第七页画一只八哥站在枯枝上,题诗曰:“衿翠鸟唤哥,吭圆哥换了。八哥语三虢,南飞鹧鸪少。”此诗之意,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经过引经据典考释后结论说:“此诗画是讥‘虢’(指明)亡后,忠臣如鹧鸪之志切怀南,殊不多见。”这就是说,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国破家亡的情绪表达之外,有时还具体有所指。《瓜月图》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题诗之后他记录说:“己巳润八月十五夜画所得”。面对着天上的圆月,和人间家家户户吃月饼,他的心被触动了,那么他“所得”是什么呢?画上题诗曰:“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有人根据吃月饼的风俗来源于反清义军传递起事暗号的民间故事,说八大在期盼着这一天到来。然而却要等到何年(驴年)呢?“驴年马月”是俗语,表示遥无定期。果真如此,则八大的心迹,就不只是徒有国亡余痛了。
水墨写意画的高峰
八大长于水墨写意,这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一种画法。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水墨画写意大师,八大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在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八大则两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画,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例如康熙四十一年所作《书画册》(上海博物馆藏)共画了六幅山水小品,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影响,其远笔的圆润则有着董、巨和黄公望的遗踪,墨法参照了米氏云山,而某些树石的组合形式,显然取自倪瓒。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却又强烈地感觉到朱耷的个性,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则,不过是他随手拈来为自己服务的。那些山、石、树、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笔草草,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拾掇,而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
比起山水画来,八大的花鸟画创作,更具有他风格个性的典型性。顺治十六年所作《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八大早期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创作,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的影响,其用笔较方硬,题材、布局也未脱离前人窠臼,但是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气,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却已预示着他的未来的发展。
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鸟虫册》,其《涉事》一幅,只画一朵花瓣,总共不过七、八笔便成一幅画。在八大那里,每每一条鱼,一只鸟,一只雏鸡,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以说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又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这点,可谓前无古人,后难继者。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这里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其次是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 朱耷作品
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例如康熙三十三年所作《花鸟山水册》(上海博物馆藏),第一幅仅画一只雏鸡。小鸡置于画面中右偏下,这一位置的重心,将画面分割成四大块空间,每块空间的大小都不一样,平衡而有变化。由于小鸡头部方向朝左,故题诗在右第二大块空间中,使空荡的背景顿时活跃起来,视觉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内容丰富的作用。小鸡的刻画生动传神,动态像小孩刚学走路,蹒跚得十分可爱。瞪着大眼警惕着前方,特别是眼后加三撇,像电波一样,好似前方有什么声响传来,使小鸡心惊胆怯。这只小雏鸡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刚出蛋壳,表示出对这个世界的惊异与警惕;也可以理解为走失了群体,找不到妈妈,感到孤独而害怕,如何理解,任人们驰骋想象的翅膀,所以有时候少画,反而思想的容量更大。
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则越少越好,艺术又会走入另一条邪径。少是相对的,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所作的《杨柳浴禽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相对上述作品来说是“多”了,但比起一般画家处理同类题材的作品来,却少了许多许多。例如他对柳枝的处理,约有十二笔,就占住了整个画面上部的空间,不但表现出杨柳的老干新枝的质,也表现了枝条迎风的势。在春风料峭之中,八哥在洗刷自己的羽毛将振翅欲飞。这一生活小景,表现出无限的生意。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是八大一生作品中仅见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笔墨最多、布局最复杂的一幅,但他仍然体现着少的原则。例如开卷的一丛荷花,总共超不出三十笔,笔减而意繁,一开卷便引人入胜。
八大,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赏和理解他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本段存世作品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 朱耷作品
《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朱耷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
近年部分朱耷作品艺术品投资市场拍卖情况:
《竹石鸳鸯》,2010,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1.187亿。
《个山杂画册》,2008,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2352万元。
《山青水碧鸟语花香》,2008,佳士得拍场,成交价3426万元。
《鹭石图》,2008,北京万隆拍场,成交价3300万。
《瓶菊图》,2008,中国嘉德拍场,成交价3136万元(不含佣金)。
本段人物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 八大山人纪念馆
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
八大山人纪念馆坐落在历史修久、风景优美的江西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到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为“谱”。谱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一九五七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九年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0五),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僧名个山、传启 ,别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屈的态度出家为僧。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效,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 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
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其诗文多为幽涩古雅。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八大山人(朱耷)从明王爷成为遗民,承受国亡家破之痛,先后沦为僧道,巧妙应付“临川之变“,绳金塔下为民挥毫,其“哭之、笑之”的人品和画品成为发人深思的画坛传奇。爱国、爱乡的八大山人,对清初的残暴疾恶如仇,终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为后世为人的风范。跨越时空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辐射璀璨的艺术之光。艺术修养全面的八大山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诗作,吟咏之余,我们借此心灵辙音,感受三百年前诗人的娓娓独言,将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唤回眼前。
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当今画坛,流派纷呈,相互竞技,各展异彩,本馆展出当代花鸟高手之作,是艺术家离经叛道在感觉和直觉水平的一个发展。一批资质精深的专家、学者在八大画风的继承与创新方面从特殊的顿悟中找到了自我,许多作品让人回味无穷。
江南名园青云谱,历经周、西汉、东晋、唐、宋、元、明、清数朝, 朱耷墓
系唯一保存完好环境的江西净明道教发源地,院内殿宇堂阁,丹桂碧池,凉亭月楼,展示岁月的沧桑,漫游其间,感受二千多年神秘道教文化深蕴的内涵。青云谱道院现存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遗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明真境、鹤巢黍居、羲之墨池、竹经通幽、岭云来阁、八大墓等为观众提供了寻幽觅古的情趣,令人流连忘返。
古青云谱是镶嵌在市南郊一颗绿色明珠,阳春季节,红茶、桃花争奇斗艳,盛夏荷满十里,三秋桂子飘香,严冬寒梅竞放,四、五百年的参天古木香樟、罗汉松、苦树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镇院之宝。南昌现存最长的双面碑廊。120多幅因心造境的书画作品揭示了八大山人非凡的笔墨生涯。移步换景的回廊与巧夺天工的石刻工艺带给了观众沁人心脾的美感。
朱耷画的鱼和鸟为什么都翻着白眼
我们在欣赏明末清初画家朱耷(即八大山人)的画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笔下的鸟和鱼的眼睛都被画得特别大,而且都是白眼朝天,总显得有些古怪。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翻白眼”是有典故的:据说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他对于自己看不起的人都是翻着白眼跟他们说话,只有遇到看得起的人才会把黑色的瞳仁翻下来(“垂青”一词由此而来)。朱耷将他的大多数鱼和鸟都画成白眼向天,寓意着世上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同时,在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留白特别多,一张纸上往往只是孤零零地画一只小鸡或两只鹌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背景,一片空白,让人不难想见其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为什么八大山人的画会如此奇怪呢?这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分不开。朱耷是明王朝的宗室,在明亡后出家为僧,曾经自号“个山”“雪个”等。“耷”字也是后来改的名字,意为“驴”(所以他的一些画作上署名就是“驴”)。到了晚年则自号“八大山人”,这个署名写成草书的话,既像“哭之”,又像“笑之”,取哭笑不得的意思。从这些名号中我们很容易体察到他的一腔孤愤。
当然,要真正理解朱耷的画,还需要仔细阅读他的题画诗。虽然他的很多画作中只有极为简单的署名,但是在一些题画诗中,他的心情会以一种相对隐晦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这一首:“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
初读会让人觉得很茫然,但其实里面大有深意,传说月饼曾经是元末农民军约定起义时间的暗号,由此“个个指月饼子”或许就可以解读为朱耷对复国的期待。然而,究竟复国要在什么时候呢?——“驴年”却是根本不存在的年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朱耷内心的孤愤和凄凉从根本上源于对整个世界的失望。
总结:虽然自近现代以来,朱耷绘画中独特的构图及用笔给很多画家以启示,但其画笔深处所流露出来的沧桑寂寞,恐怕很难被模仿。
从明皇孙到穷道士,朱耷挥毫傲骨凌霜,靠实力甩了清王朝无数白眼
“变故“ 一词在旁观者的眼中,绝对是无关痛痒的,甚至还认为多了一段曲折多彩的故事,并为此津津乐道;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那便是天塌地陷的苦痛,甚至面临 “屋漏偏逢连夜雨“ 的双重打击。
在所有的变故中,改朝换代的变故最为惊心动魄,令无数人民印象深刻,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王孙贵族呢? 变故前他是清风明月、天之骄子;变故后他是泥潭污垢,无人问津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他只能隐匿在时间的洪流中求佛问道,这个人就是朱耷 。
朱耷是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室子孙 ,他的身世说来是特别的,也是极其悲惨的。如果可以的话,谁又愿意当这亡国之人呢!是的朱耷是一个彻底的亡国之人,如果说普通老百姓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篇章,那么朱耷就是那个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的人,只因为他身份特殊。
朱耷没有选择朝代的权利,但他有选择禅道的自由,一路修禅问道了此绵长余生,期间行为诡秘令旁观者暗自咋舌。 明明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却有着傲视天下的魄力,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室子孙,也没有给祖宗丢脸。
朱耷为人奋进向上、根正苗红,是家族的希望。朱耷本人也十分争气,从小苦读诗书,为的就是将来能够报效国家。但很显然 明王朝没有给这个有志青年机会,在朱耷还没开来得及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亡了。 朱耷这也算是少年失志,报国无门了。作为明王朝的血脉,满清朝廷是不会接纳他的。再加上朱耷是个有志气的文人, 虽然不能够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但也不会屈服于新的政权之下。
朱耷多年的努力到头来皆是一场空, 然而还没等朱耷从朝代更迭的悲痛中走出来,父亲妻儿也相继离他而去了,这可真是应了那句“祸不单行“ 。朱耷面临着从锦衣玉食到一无所有的落差,承受着亲人离世的悲哀,背负着满腔愤慨的家国仇恨,却始终没有办法挽留些什么。 人们总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很多事情凭借一己之力是没有办法完成的,大明王朝只能沦为一场美梦,铁马冰河的凯旋也是。
朱耷在兜兜转转之间,一身锦衣早已褪下,改而换之的是一袭粗衣。 朱耷的内心也在随之发生改变,物质生活跌落谷底的现状终究对朱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既然本就一无所有,何不干脆六根清净一些。
朱耷后来找到寺庙进行修行,然而由于出身的不同,他与普通的僧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沦落到出家为僧的朱耷仍然摆脱不了精神上的折磨,经常会做一些与常人不同的事情。
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朱耷会选择在山间的石头上刻字,来证明自己真实存在过 。他不仅仅是告诉自己自身的价值,他还要后世对他有所纪念。这种无奈的挣扎确实被保存了下来,更多的人了解到朱耷的态度,他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朱耷的态度就是永不向清王朝低头,从他的更用明上刻字看出。“八大山人“一名号,一个人发出了气吞山河的气势, “八大山人“又可以看做“苦笑山人“,象征着一种讽刺。
除此之外朱耷行为怪异,经常被人不理解 。朱耷一身的才华无从施展,有的时候在创作之前还会作疯癫的状, 又哭又笑、又唱又闹 ,身边熟悉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不过不熟悉他的人则把他看做疯子。朱耷身上还有一个怪异的事情,那就是 经常会隔三差五的说不出话 。
说朱耷是个哑巴,他有时候又能正常讲话,说他是个正常人,他有时候十多天不说一句话。这样的一些特征平白为朱耷添加了几许神秘感。
朱耷的态度不仅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为鲜明的是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上 。朱耷的画作可以说是别具一格,虽然还是延续着前人的写意风格,但提笔着墨间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朱耷的画作往往几笔下来就完成了,没有太多的细节刻画,反而是留了大片的空白。 留白是他画作的一大特点,虽然画纸上只有一只鸟或者一条鱼,但它们似乎在白纸上也有所依托,在不同的眼中构成了不同的花鸟、游鱼画。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朱耷绘出的生物,它们没有一个是正常神色的,反而集体翻白眼 。这是朱耷独特个性的体现,通过画作表现自己的不满,既能够宣泄情绪,又不至于被人当做把柄。就久而久之竟然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每个动物的眼神都在向世界表达着不屈服和蔑视 。
直到朱耷79岁高龄去世,也没有改变这种绘画风格。而他的画作大多也被不知道什么的人随意拿走了。
朱耷笔下的生灵,承载着他傲雪凌霜的处世态度 ,他永远不会有正眼看清王朝的一天,永远不会忘记大明王朝才是他的时代他的家。挣扎也好、勘破也罢,朱耷终其一生都没有对明王朝感到怀疑过。
他是拥有铮铮铁骨的瘦弱文人,是不知屈服是何物的爱国人士。即使归隐山野,每天面对高山流水,他也不能将明王朝忘却。 这是终其一生都在蔑视清王朝的文人道长,穷困潦倒,孤傲非常。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朱耷18岁后的真实写照,这是现实的刻画,却不是朱耷的内心世界 。朱耷的内心世界是 不屈和孤傲 ,辗转山野生活五十余年,是避世也是对抗。
有人能够在改朝换代后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文化;而有的人像朱耷一般,一辈子没有踏出自己生活朝代的世界。 在明末清初的这段年间,有无数人像朱耷一样,不服输不放弃,为明朝事业继续抗争,他们是明朝的忠臣良将。
而至于朱耷散落在民间的画作,其价值被后世的人所挖掘,朱耷用漫长的人生为画作“殉道“,留下那份不朽的孤傲 。齐白石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可以的话,他想为朱耷铺纸研磨。可见朱耷画作的艺术价值所在,它承载着一份不朽的态度。
不懂朱耷画作的人,甚至觉得他笔下的生灵憨态可掬,别有一番风味;读懂朱耷含义的人,自然懂得无数个白眼究竟是翻给谁看的。
他的名字写出来像“哭之笑之”,他笔下的鸟兽都喜欢翻白眼,他是谁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后代朱由桵,也叫朱耷,清代初期画家中有名的“四僧”之一。他并不是喜欢画翻白眼的鸟兽,他是心情烦闷,把自己比作翻白眼的鸟兽,是对生活的绝望,借此慰籍,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
朱耷生长在祖父辈历代是画家的宗室家庭,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加上聪明好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能作诗作画,后来明朝灭亡。他父亲不久也离他而去,他内心十分的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居住到乡村山野,以保存自己。
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字符,其实是明朝灭亡那天三月十九这四个数字组成,由此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 再后来他妻子死了,朱耷领着母亲带着弟弟“出家”剃发为僧,做过宗师,住过道院,生活清贫垢面,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几十年,不是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躲避清朝贵族对明朝纵使的迫害,借这样来隐藏,保护自己,可是还是有县令听闻名声前来拜访,他恨苦恼,疯了一样撕了衣服独自走了,不再做主持。
后来还给自己改了个叫”八大山人”的艺名,这四个字写在纸上,似哭似笑,用这样来表达自己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他的弟弟朱道明,也是一位画家,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加起来就是朱字,这样隐姓埋名,真是用心良苦。
他自己一个文弱书生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对故国的热爱只能用画来表达。
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画面通过哪些方面体现画家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朱耷的花鸟作品常常可以看到翻白眼的鸟和鱼,景物萧瑟空寂,表现了作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