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集邮不集封,到头一场空,究竟空的是什么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180万天价成交的实寄封再次验证了集邮界的那句老话
哪句老话?那就是集邮不集封,到头一场空。这句话是基于传统集邮的一句“顺口溜名言”。
因为邮票是有特定功能的收藏品,首先邮票具有邮资,是用来寄信的,其次才是收藏。因此即便是现在仍有一部分集邮者无视新邮票,认为收集信销票才是真正意义的集邮。而实寄封因为完全展现了邮票的功能,也就变得最有价值和意义。集邮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一度大家专门去邮局把新邮票盖戳的情况,那个时候一方面是价值引导大家,认为集邮就应该集旧票,另一方面集邮还是个寓教于乐的活动,商业性不强,人还比较“纯洁”,集邮十分的目的也比较单纯,现在这种情况恐怕难以见到。
但也就是因为邮资这一特殊情况,加上邮票数量有限,邮票在大量使用消耗后会导致新邮票减少旧邮票增多,而收藏向来讲物以稀为贵,所以新邮票往往价值要比用过的邮票价值高,尤其是货币目前还在正常使用的邮票。
实寄封片在集邮里为何凸显其特殊意义,我认为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原因:
实寄封片往往有很多特别的信息在上面,一般收集者也不会太注意,往往忽视,但作为专业集邮者,这些信息变得非常有“价值”,这里最主要的一个要素就是邮戳,它显现的是邮路情况,反应了当时的邮政系统工作的情况,是当时邮政历史的真实写照;
实际封片因为寄往世界各地,交织成一幅通讯网,而其中很多邮路是非常特殊甚至是唯一的,使得普通邮票在实寄封的加持下变得身价倍增;
一般集邮者往往忽视实寄封的价值,尤其是一些贴着普通邮票的封片,所以大量封片都被销毁了,存世量一般都会比较少,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宗旨;
专业集邮需要一些特定内容的题材,邮票获得途径比较多,容易搞到,但封片则是需要一定得“缘分”,一旦获得就会对自己的收藏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实寄封因为增加了很多环节,也就容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错误,不光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假设比如“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如果提前发售,又提前进行了实寄,而且是寄往国外某偏远地带,同时因为邮路不畅导致了此封贴了各种标签,加盖了各种戳,最后又退给了寄信者,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想不值钱都难。
你也许会说,你那个太夸张了,那说个简单点的比如下面这个封片,邮票使用的不错,是意大利的达芬奇航空邮票,但因为不是成套的,价值远低于封片,如果按旧票可能几十块,但因为这个封片是搭乘了当时德国的飞艇飞越南美洲的航线,如今这种题材早已绝迹,而且从贴票可以看出此封很大程度不是集邮者故意寄的,而是纯粹为了传递信息之用,所以价值不菲,价格应在几百元以上。
再比如上方这个德奥混贴的航空封,如果是邮票的话可能根本不值钱,但封片反映了二战时期特定的历史形态,现在看也是很珍贵。
最后还是要强调的是“价值”,一方面是其本身的价格,也就是大家动不动就问得“这个值多少钱?”,一方面是其存在对集邮的意义,而后者才是这句话真正地意思。而且世事无绝对,天价只属于少数特殊的内容。比如有些人为的实际封已经失去了“自然实寄”的限定,集邮界称为“集邮封”,都是一些集邮者“为了寄而寄的一些封片”,比如下面这些:
这些也许可以卖个好价钱,但其存在意义远没有自然实寄封的大。也就是说,集邮不集封,到头一场空,空的不单单是价格,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知识了乐趣。
什么是 实寄封
在邮票发行首日,贴用该种邮票并盖有首日普通戳或纪念邮戳的信封。通过邮局收寄的首日封,叫首日实寄封。
如何收集实寄封
收集实寄封,要具备广博的邮识和一定的财力,同时也要看机遇,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集藏者的邮识水平。在具体操作上可留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的收集实寄封的目的来确定收集范围。
1、如果是为了编组邮集,就应当尤其注意封片的规范化和收集难度,应在自然实寄封的收集上多下功夫,以无图文封片为最好,这些封片详细真实地记录了邮件全过程,能为研究邮政史和邮票史提供可信的史实,而对于人为制作痕迹很浓的封片则要回避和尽量不要收集。应围绕自己准备编组的邮集内容,突出要点、深化主题,按FIP邮展规则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
一般说来,年代久远的实寄封要比近期实寄封更有价值;封上所销日戳的日期,宜尽量靠近所贴邮票的发行日期或至少是在发行期内使用的,而并非是后期为集邮或参展而制作;若编组传统类邮集,则要留意邮票发行首日实寄的封,包括边远地区该套邮票发行首日的实寄封。如果有兴趣于中国邮政资费变化的邮政史研究,则应注意收集调资前后的尾日封和首日封,以及各地在调资后仍按原邮资贴票投寄的实寄封。专题集邮者除要收集本国涉及所集专题的实寄封外,还要尽可能的收集专题范围内的外国实寄封。
2、若集邮者只是从个人兴趣和爱好出发,着重实寄封某种内容的欣赏与收藏,不编组邮集,那么收集的范围可以宽广一些,比如爱好中国古典文学,或欣赏服装、发型、车辆等种类,收集邮票公司或集邮组织发行的纪念或特种系列实寄封尤其是首日封,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在收集过程中要注意实寄封的质量。高质量的实寄封应该是:
1、所贴邮票符合当时的邮资,尽可能是起点邮资,该邮票应是邮政部门承认其作为邮资凭证的,在其发行期内,而不是邮政部门已经宣布停止使用的,且最好是当年所发行;
2、最好是一票一封;邮票应当贴在正面,按照我国惯例,横式信封,邮票应当贴在封面右上角,竖式信封(中国老式),邮票应当贴在封面的左上角,不能把邮票分别贴在正反两面,(因为根据万国邮联的规定,跨函件正反两面贴用邮票,其一面应被视为无效);以采用邮电部门出售的普通标准信封为宜,不要使用专门为集邮而故意印上图案的信封,封面最好没有附加的宣传文字和图案,信封要完整,无破损、无霉迹、无虫蛀,表面不能有太多的污损痕迹;
3、必须是经邮局通过邮路实际寄递过的,品相要好,要素要全,要有收寄人名址与戳记,挂号、快件、欠资、印刷品、航空等特殊邮件必须有相关的戳记或签条,邮戳、邮票、签条要清晰完整无缺,戳记应能清晰地看出地名和日期,销票戳应骑缝盖在邮票和信封的中间,有盖在信封背面的到达邮局的投递日戳即落地戳(但许多国家为了简化邮件处理手续,给据邮件才有投递日戳,而平信经常是没有投递日戳的),各要素之间不得自相矛盾;
4、封面书写的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地址应清楚,毛笔书写的为上乘,钢笔书写以正楷为佳,圆珠笔写的最次,不能用贴名址或盖章的方式来代替亲笔书写,等等。
显然,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实寄封并不多,所以收集时要认真细致地看待每一枚封。
三、实寄封特别应当注意--必须符合当时的邮资
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尤其是封上贴的邮票超过邮资规定标准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已延习上百年的集邮作法,是邮坛大忌。
超邮资的实寄封价值是要大大低于恰合邮资的实寄封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容易使集邮者认为这是人为制作的邮品。一般只有在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邮品才有高的价值,人为东西的填加只会弄巧成拙。由此衍生出这种现象。集邮者千辛万苦寄发和流传下来的早期实寄封,由于超邮资问题而影响其历史价值、被人另眼看待的情况我国邮史上不乏其例。这种教训太值得人们认真记取。
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行,在制作、收集实寄封时,必须熟悉本国各项邮政资费标准,并且尽量结识更多不同国家、地区的邮友,以及时掌握邮资变化动态。如果是自行制作实寄封最好在新邮发行之前,就根据预告设计好选用哪种资费及其搭配。
四、要注意开拓收集实寄封的范围,各种有价值的实寄封都应当注意收集。
不同资费的实寄封比单一邮资的要好。平信、挂号、印刷品、快件、航空、欠资等不同邮资的实寄封都要收集。寄信人、收件人及其地址都要多样化。最好选择邮政资费调整时期的实寄封。不同省、市或地区、不同国家的实寄封也应当有选择地收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实寄封的收集广度与难度,有利于邮集水平的提高。
而一些特殊的实寄封如邮件在运送过程中因遇灾害而加盖“事故戳“、因无法投递而退回寄件人而盖的“退信戳“、因邮件在转送过程中封皮破损而贴“收到已破,邮局代封“签、为某种宣传目的而在邮件上加盖的“宣传戳“、因函件所贴资费不足而加盖“欠资戳“,以及已经宣布取消停用的“邮政快件“、“邮资已付“实寄封无疑是收藏组集的佳品。
五、要设法多方开辟收集渠道。
一般可先从自己日常通信的亲友或工作单位入手,这样来源稳定、花钱又少。如新办或停办某项邮政业务、邮政资费调整前后,稍加留意就可以收集到一些不同城市的尾日或首日实寄封。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和积累,品种与数量增多以后,就可以同邮友相互交换补缺了。
还有一些特别的实寄封更不易得,如国内的许多外地封、处国实寄封、早期实寄封等,还要到邮市或者参加专门邮品拍卖会才能寻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