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①表述明显错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①排除;
②表述错误,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②排除;
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反映了文化对人有塑造作用,③正确;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正确.
故选:D.
山西民歌有哪些
1、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张棣昌谱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一首山西民歌。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创作于1959年,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汾河流水哗啦啦
《汾河流水哗啦啦》是著名歌唱家孟贵彬演唱的一首歌,作为电影《汾水长流》主题歌。是一首充满晋中特色的歌曲。
3、圪梁梁
《圪梁梁》是一首山西民歌,原名《那是个谁》,由有“黄河之滨民歌王”之称的杨仲青于1980年创作。这首歌广为大众熟悉是因为一部电视剧《血色浪漫》,作为这部电视剧的插曲,龚琳娜的演唱使得这首歌广为人知。
4、幸福不会从天降
《幸福不会从天降》,演唱者梦之旅合唱组合 ,所属专辑: 《流淌的歌声》,已发行的音乐作品。
5、绣荷包
《绣荷包》是一首晋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
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原唱
郭兰英—人说山西好风光
词:乔羽
曲:张棣昌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
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
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
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
扩展资料: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创作于1959年,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歌词采用了二段式。第一段写景,坐北面南,大有指点江山之气概。首先概括,“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然后是远景,“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然后由远及近“站在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最后是特写,“哗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这一部分指点江山,意境开阔,颇有盛唐之风。然而叙述全是地方土话,的确做到了雅与俗的结合。
第二段写人,则是豪情万丈。“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板也像十七八。“连白发的婆婆都老当益壮,志气昂扬,这是何种的精神面貌啊!这首歌曲的作词,主题具有深刻性、集中性,形象具有可歌性、可唱性,情感具有根本性、真实性,而语言,也确实做到了凝练性、通俗性。
樱桃好吃树难栽 的下一句是什么
樱桃好吃树难栽的下句:不下苦功花不开。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樱桃虽好吃樱桃树是很难栽的 要下苦功夫树才会开花结果。形容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努力,要下苦功 ,否则就实现不了 ,幸福不会从天降 。
扩展资料: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赞美家乡的歌曲有哪些
1、《外婆的澎湖湾》
1979年,叶佳修在海山唱片公司安排下认识了潘安邦,知道了潘安邦童年在澎湖与外婆祖孙情深的故事,为潘安邦写下这首歌。潘安邦当天立刻用公用电话,从台北打长途电话到澎湖给外婆。他说,当时他在电话里唱了这首歌,可是电话的那一头在他唱完后没有任何声音,他可以感觉到外婆在啜泣、流眼泪。这首歌背后藏着许多潘安邦与外婆的祖孙故事,潘安邦是用真情唱自己的故事。
2、《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张棣昌谱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一首山西民歌。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创作于1959年,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3、《家乡美》
是浮克谱曲、晓东作词,汤灿演唱的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曲。
4、《东方之珠》
是1981年香港电视剧《前路》主题曲。该歌曲是由香港著名作曲家顾嘉辉作曲,而作词则是由香港著名填词人郑国江填词,由著名歌手甄妮主唱。而另两首《东方之珠》是由罗大佑分别于1986年和1991年创作的歌曲。
5、《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是一首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蒙古族歌曲,由火华作词、阿拉腾奥勒作曲。1978年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受到歌唱界的极大关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优秀歌曲”编选入教材,并收录于《亚太歌曲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