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笔趣阁 十三陵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笔趣阁(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8 16:41:40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呢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朱由检于公元1644年3月,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紫禁城,崇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登上煤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身亡,年仅34岁,大明王朝就此宣告灭亡。

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在煤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如何处理崇祯的尸骨,成为了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的首要大事。因为古代帝王一般即位之后,就要修建自己的陵墓了,但是崇祯皇帝生前忙于正事,并没有时间去修建自己的陵墓寿宫,所以对李自成来说,把他安葬在哪儿,怎么安葬?这是个大问题,因李自成一毛不拔,且民间募集的银量寥寥无几,所以李自成只好下令把田贵妃的陵墓挖开了一个洞,直接把崇祯的棺材塞了进去,将崇祯帝埋在了田贵妃的墓里,不知崇祯皇帝心里有何感觉。

不久之后,吴三桂带领着清兵打进了北京,他起兵的口号就是替崇祯皇帝报仇,而且连关外的满清也认同为崇祯皇帝报仇这一口号。在满清入宫之后,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大臣以及前朝遗老,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顺治帝下旨以帝王之礼重新安葬。对崇祯皇帝入葬的田妃墓进行了扩建。
虽说入葬了明十三陵与明前十二陵相比,规模上小很多,但是对于崇祯来说,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其实客观地来说,崇祯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他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事必躬亲,但是奈何他生不逢时,前几任留下的摊子实在太烂了,积重难返。不过崇祯帝以死殉国,这一点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在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整个城内一片混乱,而在此时,崇祯帝才发出“诸臣误我”这样痛彻心扉的领悟。作为板上钉钉的亡国之君,在国都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忠心陪伴他慷然赴死的只有一个老太监。一片凄凉之下,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

而这样的话语,让李自成心有戚戚。曾经的李自成也是大明的一个普通驿卒,也端着大明的碗,吃着大明的粮,多年的厮杀经历,也让他看到了大明亡国的某些片面真相。也有可能是手下智者的劝说,让他花了大力气,在明十三陵厚葬了崇祯。

崇祯皇帝的气节,确实值得敬佩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国君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子民,放弃逃跑和求饶的机会,以自杀的形式,让攻入京城的李自成勿伤百姓。崇祯在国事上虽然辛勤操劳却效果很差,但是他在维护大明王朝尊严这件事情上,却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仅凭这一点,他也完全可以铭记在史书之上。

而且他在自己的遗书当中,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和不足。更希望李自成能够看待自己已经自缢的面子上,放过京城里面的百姓。这种连死都想着自己的子民会受到怎样待遇的君主,在气节方面也胜过了很多君主。这也是李自成,对崇祯皇帝保持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崇祯没有逃走,避免了战争继续延续下去,让百姓免遭更多的战火

虽然李自成大军在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北京城内的明朝守军已经失去了军心。但如果重真想要逃走的话,虽然会很困难,但还是有一定可能可以逃出去的。就算没有逃出去,被李自成擒获,那么崇祯皇帝的气节和尊严就会被严重践踏。

而崇祯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没有逃走,反而自缢在煤山。从军事角度来看,这给李自成减少了很多的麻烦。因为崇祯皇帝不管是否逃了出去,李自成都需要分出精力和兵力,去抓捕崇祯皇帝。这对于刚刚攻下北京城,想要在城内修整的李自成军队而言,显然是很麻烦的,这也间接的让百姓免遭战火。既然崇祯皇帝已经死亡,那么此件事就已了。

大明小吏赵一桂用心操持,让崇祯得以入土为安

虽然李自成对崇祯皇帝保持了足够的尊重,但是让他去给崇祯皇帝下葬那是不可能的。李自成刚刚带人攻下了北京城,需要及时在城中搜刮各种资源,士兵们也需要修整,他们也没有这个闲心情和闲钱,去给崇祯皇帝下葬。

所以,当时明朝的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和其他“前朝旧人”一起,凑了几百两银子,将崇祯皇帝的尸体收敛并下葬。后来清朝的顺治皇帝为了统治需要,出动人力物力,将崇祯皇帝的陵墓进行了修缮。

结语

所以,崇祯皇帝在死去以后,能够得以下葬明十三陵,首先是由于李自成感动于他的气节和作风,其次是当时的一些小吏主动帮忙凑钱收敛崇祯皇帝尸体并下葬,其次是清朝皇帝顺治为了统治需要,将崇祯皇帝的陵墓进行了修缮。这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