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龙泉窑的简介
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扩展资料: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
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
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
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窑址是中国南方其中什么为火膛
龙泉窑址是中国南方龙泉窑址是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其中窑头为火膛。龙泉窑遗址是中国宋代至明代龙泉窑的代表性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县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
龙泉窑址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
龙泉窑址的窑炉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上部已残。宋元时期的窑炉均为龙窑,依山坡建造,窑身狭长,前后倾斜。前端为火膛,中间为窑室,后部为排烟室。火膛平面呈半圆形。窑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宽 2米左右,窑底呈斜坡状。
龙泉务窑的介绍
龙泉务窑: 窑址在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故名。属辽金瓷窑。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处辽金瓷窑遗址,总面积2.76万平方米。该遗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3年曾出土佛像3尊,同时出土的还有高足莲座和带辽“寿昌五”年款的三彩釉片。从1990年至1995年,共发掘127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共8000余件。龙泉务窑是辽代瓷窑中第一个经过科学手段进行考古发掘的窑址。
龙泉窑址火膛是哪里
龙泉窑址火膛指的是窑头,龙泉窑址是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窑炉为龙窑,可分为窑头、窑室和窑尾3部分。
一种节能火膛灶,由灶体、炉膛组成,特征是在灶体上有烟囱、灶门和取暧口,炉膛上有炉条,灶体的下方有进风口。
烟囱上有调节板,取暧口和灶门上均有带合页的盖子,本实用新型做成的节能火膛灶,起火快、易燃烧、火苗旺,可取暧,利用率高,热效率在33%左右,适用于高寒山区,比传统地火膛节柴60%,是一种适于山区使用的安全、卫生而且节能的火膛灶。
大窑龙泉窑遗址在浙江省龙泉市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
龙泉窑址是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
龙泉青瓷窑址是中国古代南方的著名青瓷窑址,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其中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已发现有300余处。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主要烧制盘、碗、壶等日用品和仿玉、仿铜瓷器及塑像等。产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了刻花技术,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黄。
工艺特色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龙泉窑在哪里出产瓷的特点
在浙江西南部的龙泉,邻近浙江的丽水,武义等县,附近许多县村都烧青瓷,统称为龙泉窑系。但最好的龙泉瓷则主要出自金村,大窑和溪口三个窑。
特点是器物一般制作平整光滑,纹饰以刻花为主,饰样繁多,早期产品与越窑非常象。北宋中期后龙泉窑取代越窑成为青瓷最主要的产窑。
北宋中晚期,龙泉与北方的耀州瓷有相似处。
在釉上,北宋用石灰釉,南宋用石灰碱釉,前者施的釉薄,后者釉厚。粉青釉即后者,可取得如玉般的效果。
它的胎有白色和黑色两种,黑胎里是加了紫金土,不同的胎色对釉色也会起反衬作用。
烧成温度在1180-1230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