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苏州评弹的起源发展
一、简介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
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起源与发展
1、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
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2、苏州弹词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16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扩展资料
苏州评弹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在第四届中国昆剧评弹艺术节上,二十八场评弹正在精彩上演,苏州光裕书厅及评弹博物馆书场每天听客满座,其中不乏蓝眼睛、高鼻梁的“洋听客”,他们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
一位新西兰听众说,我虽然听不懂曲目所唱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欣赏美妙的旋律,在这幽深的巷子内,听到这样糯软的吴语,终于找到真正的“东方”音乐的味道。
苏州评弹在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中颇具影响。二00五年五月,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评弹演唱会在纽约华埠举行,约一百名侨界人士出席。
同年,苏州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举办的台湾演唱取得园满成功,当晚,在台北另一个顶级剧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柏林爱乐“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对垒的局面,盛小云演唱会票房却未受任何影响,销售一空,台湾观众的热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爱乐媲美。
二00六年八月,评弹《四大美人》香港首演轰动观众意犹未尽,好评如潮。
苏州评弹唱出国门,外国人士为之倾倒。在意大利金璧辉煌的大剧场首次演出苏州评弹,轰动了罗马城;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专场演出,主办方特把演出场所设置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茶馆书场。
在第二十八届世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女士来苏州后,就被“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所折服,对评弹艺术赞不绝口。
如今流行的评弹陈调就是前四大名家之首的谁创作的
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最早大约是在明朝。据说清朝乾隆下江南,曾经征召过一位叫王周士的艺人御前弹唱。王周士后来在苏州办起了一个叫光裕社的组织,从事评弹评论和创作活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评弹已经在上海等地区非常流行了。由于上海话和苏州话同属吴语,极为接近,所以评弹在上海不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当时上海有很多书场,许多弹词名家如张鉴庭张鉴国兄弟,杨振雄,蒋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从传统的古典话本扩展到现代小说,如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等。上海取代苏州成为当时的评弹中心。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又称说书或南词,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她起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流行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苏州地区已经有说书活动。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潘心伊在《书坛话堕》一文中介绍,清朝乾隆到苏州时,曾把当地一位姓王的说书艺人召来,弹唱一段《游龙传》。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创立了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后,评弹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陈遇干、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艺,提高了评弹艺术的总体水平,也扩大了评弹的影响。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为苏州说书)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1846年,上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爱。
这时,在苏沪地区又出现了以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名家为代表的一大批评弹艺术家,这是评弹艺术成熟的标志,并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评弹活动的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为中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几乎涵盖了整个江浙水乡,还远达北京、天津、武汉等地。
以后的五十年,是评弹发展的全盛时期:
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好节目层出不穷。名家如张云亭、朱耀庭、谢少泉、杨月槎、魏钰卿、黄兆麟、蒋如亭、汪云峰、周玉泉、许继祥、夏荷生、沈俭安、薛筱卿、徐云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荫梅、刘天韵、祁莲芳、张鸿声、张鉴庭、严雪亭、蒋月泉、杨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丽仙等;好节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文祥刺马》、《十美图》、《顾鼎臣》、《啼笑因缘》、《秋海棠》、《孟丽君》、《四进士》、《情探》、《秦香莲》、《武松》、《林冲》等。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和苏州市人民评弹团等专业演出团体相继成立,这些团体集中了当时评弹界的不少精英,他们编演了一大批轰动一时的好作品,进一步开拓了评弹市场,更把这门艺术的水准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评弹经历了艰难曲折,出现式微的征候。但在二十世纪末,长江三角洲地区,仍然还有几十个专业团体的几百位演员,在进行演出。每天更有数以百万计的听众,通过电视和广播,在欣赏着这门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优美艺术评弹。
随着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在苏州的建立和苏州评弹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标志着苏州重新成为评弹中心,苏州评弹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苏州评弹 - 光裕社
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公元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一九一二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几经修缮,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
乾隆帝南巡曾召姑苏弹词名家王周士说书,后随驾进京御前弹唱,并赐七品顶带,被后人誉为“御前弹唱,七品书王”。而后发起创建“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对外保护艺人权益,对内调整关系,提倡尊师礼让,吉庆佳节举行会书,切磋书艺,培植后学,提倡公益事业,设立裕才学校。
光裕社为提高评弹艺人的地位和评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评弹界成立最早,参加演员最多,存在时间最长,对评弹艺术发展作用最大的行会组织。二百多年来光裕社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 之美誉。
上海评弹团的周红到哪里去了
徐惠新周红不是夫妻,徐惠新和周红都没有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老婆或者老公。1、徐惠新:徐惠新1958 年2月出生,1979年进入上海评弹团,现任上海评弹团副团长。上海曲艺家协会理事。祖籍江苏丹徒,师承弹词演员刘丽华。演出长篇书目《玉蜻蜓》《顾鼎臣》《三笑》《双按院》《王宝钏》《秋海棠》等。2、周红:周红是弹词演员特邀台湾佛光大学驻校艺术家,1967年12 月出生。 籍贯苏州。1984年进入苏州市评弹团,1996年进入上海评弹团,是著名评弹艺术家余瑞君,余红仙的得意门生,擅唱丽调 。扩展资料:徐惠新1988年获苏州评弹团王如荪先生授予的《秋海棠》剧本,经十多年的改编和艺术探索,书艺渐成风格,说唱儒雅、表演传神。精通蒋月泉调和周云瑞调,因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自1987年起,创作了二十多个中、短篇作品,屡获国家和市级大奖。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
吴侬软语话评弹
序:上周末,上海公布了一条不起眼的文艺新闻,芳龄九十的兰心大戏院从本月起启动了修缮工程,一年后将在富含历史沧桑的外表下变身为现代化的新剧场。
兰心大戏院属于上海的文化地标,深受戏迷们的喜爱,然而作为一个百年老剧场,剧场拥挤、座椅陈旧、空间狭窄、通风欠缺等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观众对剧场舒适度的要求,曾经一场话剧让我腰酸背痛了三天,的确到了必须修缮的时候。而新生的新剧场将在“旧模样、新设施”的基调下继续保持着摩登地标。期待一年后的老剧院新生。
兰心大戏院距离我的住所并不用,属于40分钟健步运动范围。一年总会有好几次去剧场看看话剧听听戏。想到三四年前曾经在那里听过一场高水准的评弹,并随手写下了一些文字。现在读来,仍能感受袅袅莺语绕耳不绝。
2020.5.20第一次发布于前账号,现迁徙于此。标记为“迁徙三”。
承蒙团委书记的照顾,周日我有幸在上海的一个老剧场”兰心大戏院“,聆听了一场上海评弹团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举办的演唱会,享受了一把吴侬软语的魅力。
1.1 评弹,又可称为苏州说书,是用苏州方言演绎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它发明于苏州,流行于江浙,但兴盛却在近代的上海。评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的评话源于宋代的说话伎艺,弹唱则来自于明清。乾隆年间苏州评弹就有了行会组织,二十世纪初随着上海人口增长和文化发展,评弹的活动中心从苏州转移到了上海,书目、流派和观众都得到了普蓬勃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和苏州分别成立了评弹团,艺术大师们将评弹艺术推向了巅峰。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评弹分为评话和弹唱,评话是用苏州方言将故事,内容一般为传统的历史典故,基本为一人单档开讲,一把折扇一块醒木和一条手帕,足以让表演者上天入地指点乾坤。而弹唱多为两人或三人搭档,男执三弦女持琵琶,抑扬顿挫的吴音在弦乐叮咛中醉心摄魂。
1.3 在历代艺人的努力下,评弹曲调已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说唱书目也从传统的神话姻缘和好汉侠客创新扩展到先烈英雄和谍战侦破。古老的苏州评弹,已真正到达了百花齐放的境界。无论台上演出什么书目什么流派,清脆的三弦和软糯的吴语都会让你沉醉其中,跟着剧情千愁百转或寸肠肝断或情愫萦绕。
1.4 当然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评弹也是有着方言局限的小剧种,苏州方言基本局限在苏州地区,相比越剧和沪剧,它覆盖的观众群更为狭窄和高冷。在很多人眼里,几百年历史的古老评弹只属于苏州人和老上海人,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当代上海,上海方言在走向衰落,苏州方言也是岌岌可危。因此,对表演者和观众而言,都存在着“将评弹艺术传承下去”的历史使命。
2.1 步入古老的兰心大戏院,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孤陋寡闻,有二个意外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2.11 一个是场面火爆,剧场外黄牛们聚集,剧场内观众满满当当,热闹程度不亚于张学友在梅赛德斯文化中心举办的演唱会场面,而我错以为这种冷僻的演出不会有很多观众。
2.12 另一个是观众的年龄群,尽管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但没想到观众的年龄这么大。绝大部分观众都是白发苍苍的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的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有的干瘪萎缩成虾米状,但每个老人都打扮得整整齐齐,盛装而来。有些老先生还西装革履,系着领带戴着礼帽。二个白发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寻找自己的座位,虽然她们的背已经无法挺直,但都穿着漂亮的老款旗袍和黑色圆口皮鞋,脸上还化着淡妆。在这些漂亮老人中间,我们这批中青年观众反而引人注目了。
2.2 上海评弹团是蜚声中外的评弹艺术翘楚。早年在陈云同志的关心下,他们在传统的评弹艺术基础上,在作品创作和流派艺术上进行了推陈和创新,使得评弹艺术有了长足的发扬光大。
2.21 为了向观众献出这台演出,他们倾全团之力,精心准备,评话、弹唱、单档、双档直至重唱合唱,14个精彩的节目将评弹艺术的流派、经典唱段一一演绎,既有传统经典的《珍珠塔》、《梁祝》,又有新创作品《芦荡火种》、《刘胡兰》,台下观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2.22 为了帮助年轻人成长,每个节目都是老演员带新人,新人当主角,老演员做配角。最让人感动是,在《刘胡兰》片段表演中,演唱者是一个非常稚嫩的小姑娘,为她配乐伴唱的却是以秦建国团长为首的四个国家一级演员。老演员的高风亮节,很令人敬佩!
2.3 整场演出精致典雅。与其他剧种不同,评弹没有花俏的舞美道具,也没有美女帅哥伴舞伴唱。
2.31 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张桌子二个高凳,唯一的奢侈品是桌椅上覆盖着精美绣花的丝绒桌布椅套。演员们的装扮也很简洁,没有坦胸露肩,没有珠光宝气。男士均一袭青色或藕色长衫配黑布鞋,女士则身着玲珑素缎旗袍配高跟鞋,最多配上一环玉镯和一串珠链。
2.32 演员们自弹自唱,三弦声声落珠盘,琵琶丝音袅袅转。偶有增加配乐的,也是极其简单,只是多了几把三弦琴或琵琶而已。说唱逗演,十八般演艺赢得阵阵喝彩。评话绘声绘色,肢体语言配着丰富表情,拍木惊堂让全场观众魂不守舍;弹唱婉转抑扬,如同绿窗私语,香糯酥软令观众们为之倾倒。
2.4 儿时的我曾多次随父母在家附近的国光大戏院听过评弹,但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是凑热闹,长大后的我偶尔会在父母看电视评弹节目时听上一耳,但也只是走过路过听过而已。今天坐在剧场里,应该算是认认真真地接受了一番高水准的艺术熏陶。
2.5 突然开窍,评弹是如此悦耳;彻底拜倒,评弹是如此醉人。感觉很遗憾,在已经过去的几十年人生中,忙忙碌碌地做着“女汉子”,却忘记土生土长上海lady的本质。曾经追随着世界的风起云涌,却忽略了眼前的阳春白雪。没有评弹陪伴的生涯,现在回想似乎有点了无生趣。好在从现在开始爱起,也为时不晚!
3.1 二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了,但剧场里所有的观众都感觉意犹未尽,鲜花、掌声让舞台无法闭幕,真是曲不醉人人自醉。在回家的路上我和闺蜜的耳边还是一直莺语袅袅,回响着委婉的乐声和香浓软语。难怪晚清思想家王弢先生如此喜爱评弹,在他的笔下,苏州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
3.2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忠实的老粉丝们不畏艰辛穿越上海聚集在一起,他们不仅在为评弹捧场,为这个美好的夜晚喝彩,他们更是在为优美的姑苏文化捧场,为自己的美好享受喝彩。相信今晚的艺术享受,将给他们提供很久的谈话唠叨素材,直至下次演出。被老人们感动,更为他们的归途担忧。夜深曲终人散,要从拥挤的繁华市中心回家,对他们而言并不轻松。祝愿他们归途顺利,评弹艺术的观众需要他们,评弹艺术的传承更需要他们。(本文完成于2015.6.2,修改于2020.8.5)
评弹的代表人物是谁,只能选一个
评弹早就风靡苏浙沪,但走向全国却是后来的事。
一曲唱响大江南北的弹词《蝶恋花》,让世人领略了吴侬软语的迷人魅力。而最早演唱这首作品的,是被誉为评弹界“金嗓子”的弹词表演艺术家余红仙。
余红仙唱《蝶恋花》是在1958年。当时她所在的红旗评弹队商量如何用弹词曲调来谱唱毛主席诗词,赵开生执笔谱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由她在西藏书场作为正书前的开篇试唱。新作融化了蒋调、丽调、俞调、薛调等多种流派唱腔的旋律,很有新意。虽不太成熟,但听众非常欢迎。1960年夏季集训后,他们在周云瑞、徐丽仙、张鉴国等前辈帮助下,对《蝶恋花》修改加工,使演唱更富激情。
当时正逢中央领导在上海开会,余红仙去锦江小礼堂演唱了《蝶恋花》,陈云听后非常赞赏,刘少奇也在演出后与她亲切握手;周总理更是多次听她演唱《蝶恋花》,并称赞曲子谱得好,唱得不错,还鼓励她多谱唱毛主席诗词。有一次,总理听她演唱的《十六字令三首》,很高兴,并提出配乐单调要再加工的要求。1961年1月22日,经过音乐家黄贻钧、司徒汉等人的精心编配,弹词《蝶恋花》被搬上了交响合唱舞台,在上海交响乐团的伴奏下,在上海合唱团数百人的伴唱下,由余红仙独唱,《蝶恋花》就此享誉全国。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余红仙吧...
评弹经典曲目有哪些
评弹经典曲目有:1、莺莺操琴《莺莺操琴》,蒋调评弹,黄海华演唱,收录在2013年7月13日发行的专辑《评弹(十二种评弹流派,十余位名家悠长弹唱)》中。2、玉蜻蜓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
弹词的历史发展
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相当于话本中之入话,供演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近,语言上有“国音”和“土音”之分。
评弹经典曲目有什么
评弹经典曲目有《莺莺拜月》《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等。
评话和弹词均以说表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
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评弹蕴意
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为苏州说书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
1846年,上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