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御制珐琅彩碗

康熙御制珐琅彩碗(康熙后期的珐琅有哪些特点)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1-15 05:21:28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康熙后期的珐琅有哪些特点

至康熙后期,掐丝珐琅作品胎壁较早期变得轻薄,但器型规整,种类有了一定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如花篮、鼻烟壶、暖砚盒等新的品种,但仍以小件器物为主。

如铜胎掐丝珐琅鼻烟壶,壶身扁平,垂腹,通体施黑色珐琅彩,中有掐丝回纹。颈部一周装饰花瓣纹。主体两面开光处,绘相同的夏日小景:一只鸣蝉爬上柳枝,柳枝随风轻摆,颇有趣味。烟壶色彩沉稳,掐丝工艺精良,釉色纯正,色彩变化多样,甚是美观。

康熙时期的珐琅器中铸胎的器物分量很重,龙的样子接近万历风格,正面龙,面目苍老。釉色有的颜色较成熟,但有的蓝色发灰,不够鲜艳,重要的是,其中的紫色、绿色已经非常明显的不透明了,而且也不漂亮。

康熙时较大一些的掐丝珐琅器,代表物为开光花卉双兽耳壶,也是清代宫廷景泰蓝中的典型作品,整个器形也较古朴,类似于一个小坛子,双耳有龙头吐水而做成的两耳,一下就显出了整个景泰蓝作品的雅致,开光处是几朵各种形态的菊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开得非常鲜艳,给整个图片添加了一丝灵动。该耳壶做工精致,而且造型独特,画面生动形象,颜色搭配非常的雅致,绝对是景泰蓝精品。

康熙年间,随着造办处珐琅作的建立和海禁令的废弛,清宫造办处和广州的珐琅工匠,吸收并借鉴瓷器、料器和西方的画珐琅制作工艺,试制成功了金属胎珐琅工艺中另一个重要的品种,就是画珐琅器,如铜胎画珐琅器、望远镜、钟表、洋酒、油画、鼻烟壶等物品,进入紫禁城。

当时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绘画的称“瓷胎画珐琅”,也就是驰名中外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身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

清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

康熙珐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的造型则非常少见。

如康熙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厘米,直径14厘米。碗的口部、底足微外撇。白釉底色含青,匀净,细洁滋润。碗内一色白釉。碗外壁饰牡丹花,图饰以蓝釉作底,绘以粉红色牡丹花,绿色叶子,整个色彩基调明朗清晰,简洁而大气。

此碗整个效果并不像瓷器,而像一个宝石制品。蓝色像蓝宝石,红色像红宝石,釉料肥厚,质感甚好,釉中有细小白色粒状,是为特征。底足露胎,洁白细净,糯米感强。

底书红料方框“康熙御制”,红料肥腻间有细小杂质,艳而不俗,字体为标准秀美的楷书,运笔极其规矩,中锋运笔,笔路分明,外框一粗一细,十分规整,仿佛一个印章。

有件紫地莲花纹瓶,是传世品中唯一康熙珐琅彩瓷瓶。此瓶长颈、扁圆腹,底平实。外壁通体以紫釉为地,颈部以黄料彩绘3组变形蝉纹,腹部绘变形莲花纹,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楷书款。此瓶高仅13.2厘米,但器形十分饱满稳重,小器大样,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

康熙色地珐琅彩图案有璎珞吗

清康熙珐琅彩瓷器鉴赏
探古拾遗
2021-05-21 05:53
关注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初创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清康熙 画珐琅桃蝠纹瓶
其制作程序是:由景德镇御器厂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用珐琅料绘纹饰。
清康熙 画珐琅牡丹花纹海棠式花篮
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瓷器为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内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所以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
因瓷胎比铜胎质地较为细腻、洁白,映衬得彩料更艳丽润泽,其艺术效果更胜铜胎画珐琅。
清康熙 珐琅彩红地牡丹碗
康熙珐琅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高不超过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日用小件瓷为多,还有动物摆设品,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其中碗所占比重最大。均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
清康熙 珐琅彩黄地花卉浅碗
康熙珐琅彩瓷的纹饰一般多饰于外壁,内壁及圈足内,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多为工笔画,画工精致。
清康熙 铜胎画珐琅方盘台
纹饰风格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图画式主题,主要以折枝花果、花卉竹石等主题;
清康熙 铜胎画珐琅花果盒
二是图案式装饰主题,以缠枝图案式花卉为主,装饰性较强;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三是前两种风格的融汇,开光内绘主题,外绘图案式装饰,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
清康熙 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图碗
各种花卉以牡丹、莲花最为多见,其次有菊花、梅花、月季花、牵牛花和宝相花等。
清康熙 画珐琅莲花纹盖碗
纹饰画得精细,具有大花大叶、有花无鸟的特点,给人一种单调拘谨之感,成为康熙珐琅彩瓷纹饰的特点,有些珐琅彩瓷的花心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字吉祥语。
清康熙 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康熙珐琅彩绘画技法往往采用双勾法勾勒轮廓再以色彩填染,首先用墨线描绘在瓷胎上,然后再覆盖上珐琅彩料,因为珐琅彩料是玻璃质感,是透明的,覆盖的墨线清晰可见。这种摹仿掐丝珐琅的手法,仍带有铜胎画珐琅器的遗风。由于彩料较厚,故有堆砌凸起的感觉。
清康熙 玻璃胎画珐琅牡丹蓝地胆瓶
图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的线条细致地绘饰花叶的脉络;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牡丹碗
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于传统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画风格。画风极细腻,色彩谐调。
清康熙 画珐琅花卉小炉
康熙时期制作珐琅器的彩料均靠西洋提供,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最为突出,是我国早使用的黄金红,也是最早的进口红色料。
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作品多以黄釉作地,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康雍乾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光泽。
清康熙 珐琅彩黄地牡丹碗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清康熙 珐琅彩白地花卉碗
康熙珐琅彩瓷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基本都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周围以双方框,皆一宽一窄。字体排列疏密适中,结构严谨,笔法劲健。
也有个别器物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且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还有极少数用单方框。
仅见一件四字刻款的器物,即在涩胎底足内刻“康熙御制”楷款,是康熙烧制的紫地珐琅彩瓶。
康熙晚期创烧的宜兴胎珐琅彩器,胎亦是先在宜兴烧制,再将胎送至珐琅作彩绘。纹饰亦以花卉为主,大花大叶,多见四季花、菊花和牡丹花等。
清康熙 宜兴珐琅彩花式茶壶
因宜兴紫砂胎不如高岭土胎洁白细腻光滑,故在宜兴胎花纹的地子上施以赭色彩,不仅仍似宜兴紫砂,且增加光泽。
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茶碗
紫砂胎珐琅器的款识,除少数未落款外,余均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周围以双方框或圆圈,皆一宽一窄,用黄色珐琅彩料书写,个别也有用蓝料书写的。

珐琅的康熙珐琅彩瓷

比较早的康熙画珐琅历史资料是:“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广西巡抚陈元龙(陈元龙(1652——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奏摺帝赐‘御赐珐琅五彩红玻璃鼻烟壶一个’,陈元龙‘愓感涙零’。”可知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造办处已经制作出玻璃胎画珐琅,并用其赏赐众臣。
康煕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广东巡抚杨琳上奏摺:“广东人潘淳能烧法蓝物件、奴才业经具摺奏明、今又査有能烧法蓝杨士奇一名、验其技艺、较之潘淳次等,亦可相帮潘淳制造。奴才并捐给安家盘费、于九月二十六日、......法蓝匠二名、徒弟二名、俱随乌林大、李秉忠起程赴京讫。再、奴才觅有法蓝表、金刚石戒指、法蓝铜片画、仪器、洋法蓝料、并潘淳所制法桃红颜色的金子搀红铜料等件、交李秉忠代进。尚有已打成底子未画、未烧金钮杯、亦交李秉忠収帯、预备到日便于试験。”
其中涉及的人物“潘淳”,在《广州市志.工艺美术工业志.第四章 织金彩瓷业》曾提起该人:“(广彩)17世纪中后期,大部分使用五彩的红(干大红)、麻(红黑配成的深赭石色)、黑、金和珐琅彩的月白、黄、粉绿等9种色料。后潘淳研制出桃红(金红),丰富了珐琅彩的颜色。”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广州在清代属唯一对外开放门户,许多外国人都由此进入我国,因此致使广州的珐琅制作在国内水平很高,举足轻重。宫内造办处的珐琅作匠人大多是由粤海关选入,称为“南匠”。并且在乾隆后期,宫内造办处停止制作珐琅彩瓷后,这里成为珐琅彩瓷制作点,依然制作珐琅彩瓷。
从康熙珐琅制作资料来看,五十五年之后相关资料较多来推测,很可能该时期画珐琅制作较成熟。康煕五十七年六月,广西提督総兵左世永得到御赐珐琅鼻烟壶,左世永称其“精工无匹、华美非常”。
康煕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摺提及他送画珐琅匠陈忠信至宫中。“本年五月十二日到有法蓝西行医外科一名安泰、又会烧画珐琅技芸一名陈忠信。奴才业会同巡抚公折奏闻,于六月十八日、遣人伴送赴京在案。......。”
真正提到瓷胎珐琅的确凿历史资料可参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康熙时期,由于画珐琅制作还不成熟,因此,画珐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当时的珐琅彩瓷胎必须由景德镇制作(除偶尔使用永乐旧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镇,因桥梁多称其“浮梁”)昌江顺流直下、入鄱阳湖、经九江关、过江宁府(南京),然后沿大运河北上进京。曹寅自祖辈皆为玄晔家包衣(奴仆),当时织造、海关许多要职都由统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曹家三代身居江宁织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厂珐琅瓷胎事宜,导致康熙训斥。
根据历史资料:“康煕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康熙帝赐西洋使臣嘉楽、珐琅碗二个及其他。”该碗确凿资料也不见遗留。 由于康熙时期尚属瓷胎画珐琅研究制作时期,因此康熙瓷胎画珐琅造型相对较少。已知的康熙瓷胎画珐琅器型有:
1.菱花盘(永乐窑);
2.碗(基本用“里有釉外无釉”瓷胎。);
3.杯;
4.小盖盒及其它。 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明清掐丝珐琅器胎骨和型制方面总的趋势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趋减薄。清代从康熙时起,胎骨厚重坚实,到清末减薄。明代器物掐丝常有断裂现象,而清代由于铜质精纯并提高了烧制和打磨技术,这种现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镀金较薄,常有磨脱现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镀金厚重,镀金技术远胜于明代,至今器物的镀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体积和型制从小到大,从简练到复杂,从陈设、祭祀到观赏实用。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色调纯正,鲜艳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通常以浅蓝色作地,间饰红、黄、白、绿、紫、深蓝等色釉。从明宣德晚期开始,釉色略显灰暗,光泽度降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地色除浅蓝色外,宝蓝色应用广泛。到万历年间,更出现了淡青、白等中间色地。珐琅色釉有所增加,新出现了赭、豆青、松石绿等色釉品种。
清代的珐琅釉料品种丰富,所用色釉达几十种之多。但其有一个共同点,皆不透亮。
珐琅釉料的另一特征是表面沙眼现象,是由于硼酸盐含量过高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所引起。工匠们常用“蜡补”的方法来补救,即用石蜡加入色粉制成色蜡,填充于沙眼之中。到乾隆时期,经改进工艺,杜绝了沙眼现象。
景泰蓝以它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艺术风采,在世界掐丝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那些仿制的似是而非的景泰蓝赝品,无论在材料、质地还是艺术风格上均无法与明清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相提并论。只要熟悉掌握明清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材料和艺术风格等特征,一望便可断定其真伪。

清代珐琅彩瓷有哪些特征

清代珐琅彩瓷有哪些特征?

第一,

就绘画风格而言,康熙珐琅彩瓷的外壁全部涂满色彩,不露白底,不题诗。

内容上改变了康熙朝有花无鸟的单调画法,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和蓝料印,成为瓷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第二,

底款方面,康熙朝的底款多为康熙御制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建于紫砂器。

雍正朝的底款多为雍正年制宋体双排蓝料款,少数为大清雍正年制楷体双排清华款。

乾隆朝的底款多为乾隆年制双排蓝料款,字体多数为宋体,少数为四字或六字篆体,未见红、黄料款。

◆器型

康熙珐琅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高不超过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为多,其中碗所占比重最大。

◆胎釉

康熙珐琅彩主要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为胎,为了达到铜胎画珐琅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珐琅彩料然后再入窑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瓷胎较铜胎质地更为细腻洁白,将彩料映衬得更为艳丽润泽,其彩绘的效果较铜胎画珐琅彩更胜一筹。

◆彩绘

传世康熙珐琅彩有紫地珐琅彩、红地珐琅彩、绿地珐琅彩、黄地珐琅彩、蓝地珐琅彩等。此时珐琅彩与铜胎珐琅彩一样具有色彩浓重艳丽的特点。彩料为进口料,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最为突出。

◆纹饰

康熙珐琅瓷正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纹饰主要模仿铜胎珐琅器。纹饰多为花卉,有牡丹、莲花、菊花、月季、芍药、牵牛花以及绣球、石竹等。并有在珐琅彩绘花卉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语句的。

◆款识

康熙珐琅彩器底款识有书款与刻款,用蓝料或胭脂红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用黄色珐琅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则为紫砂壶与盖碗的底款;另有用红料书“康熙御制”双圈楷款在永乐白胎画珐琅器物上。仅见一件四字刻款的器物,即在涩胎底足内刻“康熙御制”楷款,是康熙烧制的紫地珐琅彩瓶

求助专家啦,本人有两个康熙年制的瓷碗希望高手帮忙鉴定下真假和价值

清代瓷器只有官窑烧制才会打上年号名讳,并且会标注是哪间官窑烧制的,而且会有具体的时间。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例如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依照图片,貌似官窑出品。但是官窑一般都是皇家贡品,品相及其精美。看照片,此件瓷器碗底落款双圈有斑点。所以,有两种可能性:1、清代官窑出品,但是属于报废品。2、赝品。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与明代瓷器相比,价值6300万人民币的康熙瓷,到底哪里好

清人陈浏誉为:“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

清代康熙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暂时繁荣景象,陶瓷制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我国古代的瓷器制作,宋代是“重器不重质”,也就是说宋人重视整个器物的美观,而对于器物的实体则是不大注意的。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明代开始改变这一风尚,对于瓷质予以高度重视。清初的制瓷手工业,是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官窑器物,对于原料的选择极为严格,成份配比也有一定的要求。

所以,康熙时期瓷器由于原料经过精细淘洗的缘故,瓷胎和明代相比,显得更加细腻、滋润,很少含有杂质,瓷胎的组织相当致密而均匀,这一物理上的特徵,使胎子的比重大为增加,这也就是人们所通常称赞的康熙瓷器“胎薄、份量重”。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瓷器)

英国人定制的康熙五彩描金徽章双鸟纹盘

而且,经测定,康熙中胎五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三点五;康熙中胎斗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二点一。这两个数据,表明康熙瓷胎的白度,已基本上达到现代瓷器的技术指标。

青花十二月杯

“青花十二月杯”之类的薄胎器物,更是精巧到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其胎薄得能映见指纹。就是这种半脱胎的小件器皿,它的造型也相当严格,口底交待得清楚利落。

明代龙泉窑瓷器

明代的制品一般多留有削足的痕迹,到康熙时期,工艺处理上精细到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

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康熙时期的瓷器不少器物往往由于考究的细部,体现出完整的造型设计意图。琢器类的瓶、罐、壶、尊,在明代即使是极小的制品,也是由两、三截接合而成。到康熙时期就是相当大的器物,由于用辘轳一气拉成,因此明代遗留下来影响器物美观的接口痕迹,到这时基本上已看不到了。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康熙时期瓷器的造型,在样式上较前代也有显著的增加,达到了所谓“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地。

矾红彩龙凤纹盖碗

青花粉彩荷塘清趣图盖碗

康熙时期“盖碗”的出现,就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改变,在茶盏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样式。饮茶由盏进而用壶是一种进步。壶的使用,可以弥补用盏时茶水易冷和落尘的缺点。但一人用一把茶壶对着嘴自斟自饮,毕竟不卫生而且看起来也有点不“雅”,因此使用下承有托子、上置漫凸形盖的“盖碗”,既具有保温、保洁功能,且香味不致散逸,带盖喝茶,也可阻挡茶叶随水入口。不难想像,用此招待客人,较之茶壶则“雅气”多了。

青花人物故事瓶

除“盖碗”以外,康熙时期的新创还有:“棒棰瓶“,以形似棒棰而得名,线条处理得有楞有角,比较硬挺,极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棰,此器有方、园二种样式,青花、五彩和三彩器物都有这种造型;

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柳叶瓶”,又称“美人肩”,此瓶形体为长颈、瘦肩、丰胸、敛腹,宛如婷婷玉立的古代美人,五彩、豇豆红有此造型;

明永乐青花龙纹鹤颈瓶

“油锤瓶”,与“天球瓶”近似,阔腹、小口、细长颈、肩部斜垂,弧度较小,腹下有足圈,极似过去榨油作坊的油锤,青花、五彩、釉里红能见到此种器物;

雍正珐琅彩特征特点有哪些

一、先看瓷胎,胎质细薄,胎型规则,完整无瑕疵,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的都少见。
二、造型,多为碗、瓶之类的小件瓷器。
三、底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但釉面光滑洁净无瑕疵。
四、珐琅彩釉色鲜艳且柔和,很少以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同时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多种。
五、釉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釉色料调配而成。其釉料在烧结后,表面光滑,有玻璃(1329, 9.00,
0.68%)质反光感,有时还可以反射出蛤蜊光效果,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于底釉面,有明显的立体凹凸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高倍放大镜可看,可以看到,在釉面上能看到极少的开光纹,这一现象用普通方式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明显的凹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
瓷器鉴定珐琅彩瓷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大多底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为多。在色地上画以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等图案。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略差一些。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工艺比较成熟,工艺上也有所突破,釉料颜色更为丰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是底色加彩绘,但更多的则采用了白底加彩绘。白底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图案,同时在绘画中在配以相应的诗句,融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亮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时期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瓷器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技艺,于是,珐琅彩瓷的发展就有些退后了,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扎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逐渐开放禁令让其在瓷器上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瓷器上均用颜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多见兰料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

怎样才能辨别出珐琅彩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
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
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
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
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
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
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艺术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